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1302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docx

原油产品手册word版0p

原油产品手册

第一章品种概况

1.1种特性与分类…………………………………………………………………2

1.2主要用途………………………………………………………………………2

第二章世界原油市场供应和消费概况

2.1世界原油供应情况(储量、产量、地区分布)……………………………4

2.2世界原油需求和消费情况……………………………………………………6

第三章中国原油市场供需和消费情况

3.1中国原油生产…………………………………………………………………7

3.2中国原油消费…………………………………………………………………9

3.3中国原油生产和消费区域分布………………………………………………10

第四章世界和中国原油价格及市场化历程

4.1国际原油价格………………………………………………………………10

4.2中国原油市场化历程及相关政策…………………………………………11

第五章国际主要原油交易市场情况

5.1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13

5.2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14

5.3中东地区……………………………………………………………………14

5.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商品原料交易所……………………………………15

5.5亚洲其他地区………………………………………………………………16

第一章品种概况

1.1品种特性与分类

原油又称石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

原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原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1.0克/立方厘米,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至-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原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至87%)、氢(11%至14%),其余为硫(0.06%至0.8%)、氮(0.02%至1.7%)、氧(0.08%

至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原油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一)按组成分类:

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二)按硫含量分类:

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三)按比重分类:

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三类;

(四)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不同产地的原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原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原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原油。

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

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

我国已开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蜡基居多。

大庆等地原油均属此类。

其中,最有代表性大庆原油,硫含量低,蜡含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煤油、柴油、

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

胜利原油胶质含量高(29%),比重较大(0.91左右),

含蜡量高(约15-21%),属含硫中间基。

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富有环烷烃和芳香烃,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1.2主要用途

原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

石油焦等6类。

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接近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原油产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与功能。

原油产品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原油产品,主要指原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气,是

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原油产品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

轮船、锅炉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

原油产品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

全世界原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1.45亿吨。

除合成材料外,石油产品还提供了绝大多数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产品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各工业部门离不开原油产品

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

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

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原油产品。

建材工业是原油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管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

轻工、纺织工业是石油产品的传统用户,

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原油产品的身影。

原油产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石油工业提供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

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

料,形成了石油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世界原油主要的分类指标有API度(根据API值分轻质、中质、重质)、硫含量等,现有原油储量比例中,中质和重质原油比轻质原油更高,按硫含量分类,低硫原油仅占17%,含硫原油占30.8%,高硫原油比例高达58%。

有分析指出,世界原油平均API重度将由2000年32.5减小到2010年32.4、2015年32.3,平均含硫量将由2000年1.14%增大到2010年1.19%、2015年1.25%。

国际原油主要交易品种API度

品种

API度

交易所

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

40

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

北海布伦特原油Brent

38.2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

阿曼原油

34

迪拜商品交易所DME

第二章世界原油市场供应和消费概况

2.1世界原油供应情况(储量、产量、地区分布)

全球原油资源地理分布很不均衡,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更具体地说,是集中在两大纬度带,一个在北纬20°到40°,拥有驰名世界的海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产油区,集中了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1.3%;另一个在北纬50°到70°,有着名的北海油区、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区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2008年世界原油剩余探明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

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阿联酋、俄罗斯、利比亚和尼日利亚,我国位居第十三位。

世界原油从国家生产情况:

2008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48亿吨,较2007年

增加4030.00万吨,增长1.1%。

2008年世界十大产油国分别为:

俄罗斯(48800万吨,单位下同)、沙特阿拉伯(44500)、美国(24500)、伊朗(19500)、中国(19000)、墨西哥(14000)、

阿联酋(13080)、加拿大(12850)、伊拉克(11825)和委内瑞拉(11750)(图)。

据IEA预测,2009-2011年世界原油产量将保持1.6%的增长趋势,2011年将增加到约9300万桶/日。

未来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将主要来自独联体、中南美和非洲地区。

OPEC国家石油产量增长将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中东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将逐年提高,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将更大。

世界原油供应情况预测

单位:

百万桶/日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欧佩克原油

31.1

30.2

33.8

38.2

43.5

49.3

非欧佩克原油

49

54.1

56.3

57.8

58.5

58.8

据估算,世界未探明资源量约为670亿吨,其中,中东、北美、前苏联个

地区拥有65%。

按未探明石油资源量排列,全球七大石油产区的位次为中东、前苏联、北美、亚太、南美、非洲和欧洲。

其中,中东地区为160.8亿吨,占世界的24%;前苏联地区为137.0亿吨,占20%;北美地区为123.7亿吨,占18%;亚太地区为72.9亿吨,占11%,其它地区为175.6亿吨,占27%。

2.2世界原油需求和消费情况

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为40亿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地区,根据许多机构公布的预测情况来看,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与80~90年代相比,将会更稳定地增长,增长主要源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占全球石油供应量的40%。

该组织2009年10月最新预计2010年全球原油消费需求每天将增加70万桶至8493万桶,增长0.8%,比原先预计高出20万桶。

预测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达到155.80亿桶油当量。

2005-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3430万桶/日,到2030年达到1.18亿桶/日。

BP公司:

"2008年,非经合组织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首次超过经合组织国家,

占全球能源消费的51.2%。

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消费占全世界总消费的45%,煤炭占65%,天气消费量也首次超过经合组织国家。

对于能源市场长期趋势,

这是重要的结构变化。

"

预计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长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主要部分,消费量将从

2900万桶/日增长到5800万桶/日。

亚洲发展中国家合计增量为2000万桶/日,

占发展中国家的总增长量2/3强。

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费量比经合组织国家少5倍。

未来石油需求增长中大部分由交通行业消费,发展中国家车辆拥有量增长潜力最大,但人均车辆拥有量仍大大低于经合组织国家。

第三章中国原油市场供需和消费情况

3.1中国原油生产

随着我国石油生产和勘探、开采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全年中国

原油产量达1.89亿吨,年均增长2.04%,位居世界第五位,其中,中石化集团

原油产量为4,200万吨,较上一年增长5%。

我国原油的国内供应主要来自:

松辽、辽河、渤海湾、鄂尔多斯、新疆等。

我国未来原油供应呈增长趋势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主要包括:

鄂尔多斯盆地、渤

海湾(陆、海)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

2008年,国内油田生产情况是大庆油田原油生产达4020万吨,同比减少

149.8万吨;胜利油田原油生产达2774万吨,同比小幅增加了4万吨;克拉玛依油田全年生产原油达1221万吨;延长集团实现年生产原油1080吨的任务,江汉油田全年完成原油产量162.5万吨,同比增长0.31%。

进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史上首

次突破50%。

前三季度原油表观消费量累计2.84亿吨,其中产量1.42亿吨,

进口量1.46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0.06%,同比激增近2个百分点。

一方面国内新油田开发滞后,而另一方面国有石油公司不断加大在海外上游的资源收购,都将不断加大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

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的来源国家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

俄罗斯和曼,与上一年排名保持一致。

2008年从进口量累计看,中国进口原油大1.78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6%。

其中,中东地区、非洲地区及里海地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个进口来源地,从这个地区进口原油占总量的比例将近90%。

3.2中国原油消费

中国从2003年起,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球石油消费量排名

前10的国家(2006年BP统计)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印度、韩国、加拿大、巴西、沙特阿拉伯,其消费量超过全球总量一半。

中国

是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

综合分析我国现有原油消费结构和水平,我国原油消费量于2010年、2015年、2020年将达到4.2亿吨、5.4亿吨、6.4亿吨,届时将分别进口2.2亿吨、3.4亿吨、4.4亿吨,其中四分之一的原油进口将通过管道输送。

3.3中国原油生产和消费区域分布

原油作为工业血液,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山东和

渤海湾等地区,消费则覆盖全国,中心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传统上有“北油南下”之说法,近年北方地区的原油炼制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南部地区的原油生产原料来源则随着进口不断增长而更趋多元化。

2008年中国的石油表观消费量已达到3.68亿吨,是30年前的3.5倍;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3.8亿吨,是30年前的4.6倍。

目前我国原油主要消费在工业部门,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农业、商业和生活

消费等部门。

其中,工业石油消费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

以上;交通运输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占25%左右;农、林、牧、渔、水利

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比重在10%以下;生活消费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6%左右。

这其中,增长最快一个部门就是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的

汽车耗油就迅速提高,占到整个市场的40%。

未来5年还会上升到50%。

第四章世界和中国原油价格及市场化历程

4.1国际原油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一直是全球市场关注的中心,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受到全球经济状况、政治地缘、区域战争、欧佩克等行业组织、天气气候、原油储备、国际产业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国际市场投机以及国际新能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l价格影响因素

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在日常的贸易当中,现货和期

货市场也是密切了解,互相影响。

2008-2009年原油现货和期货价格走势如下

两图所示:

4.2中国原油市场化历程及相关政策

中国原油进口和消费量均排世界第二位,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采购和贸易

活动对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举足轻重。

中国国内原油定价与国际接轨,由具备原油生产和经营资质的企业自行定

价。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中国原油市场政策逐步放开搞活。

随着我国加入WTO协定过渡期限的结束,我国能源市场的改革与开放已是大势所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l近年中国重要石油政策如下:

2009年5月8日:

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发布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

《办法》中规定:

1,原油价格由企业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自主制定;2,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

《办法》的颁布进一步遵循了市场化发展规律,意味着一种机制化运行方式形成,未来的油价调整将遵循这一机制来运行。

2008年,我国出台了《反垄断法》为我国石油市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这都为原油现货交易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与基础。

中国近10年石油市场化历程及相关政策:

1998年3月之前,几大巨头各自分业经营。

中国石油天气总公司负责陆地原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负责海上原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负责原油的炼制与化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独家垄断石油进出口贸易。

1998年3月,国务院宣布重组石油工业,变分业经营为混业经营,组建两大全业务的石油集团,即“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

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经贸委等八部门的38号文(国办发【1999】

38号)表明,两大集团之外,不允许独立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存在。

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国办发【2001】72号)。

2004年底,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商务部公告90

号),对促进成品油零售企业经营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文件内容共36条,简称为“非公36条”。

非公36条规定,非公资本将被允许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2006年12月6日,商务部公布了(商务部令2006年第23号)《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商务部令2006年第24号)《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这两部文件均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扩大石油市场开放的标志性规章。

第五章国际主要原油交易市场情况

5.1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

现在的纽约商品交易所(TheNewYorkMercantileExchange,Inc.)是由The

NewYorkMercantileExchange(NYMEX)和TheCommodityExchange,Inc(COMEX)于1994年合并组成,地处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商品交易所。

该交易所在纽约的商业、城市、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交易主要涉及能源和稀有金属两大类产,但能源产品交易大大超过其它产品的交易。

交易所的交易方式主要是期货和期权交易,到目前为止,期货交易量远远超过期权交易量。

根据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界定,它的期货交易分为NYMEX及COMEX两大分部。

在NYMEX分部,通过公开竞价来进行交易的期货和期权合约主要包括:

轻质低硫原油(西德克萨斯中质油)、高硫原油、布兰特原油、柴油、取暖油、天然气、无铅汽油、热油以及丙烷石油副产品等交易品种的期货合约。

NYMEX交易所上市合约是通过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GLOBEX电子贸易

系统进行交易,通过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的票据交换所清算。

在交易场地关闭的18个小时里,NYMEX分部和COMEX分部的能源和金属合约可以通过建立在互联网上的NYMEXACCESS电子交易系统来进行交易,这样就可以使日本、新加坡、香港、伦敦、以及瑞士的参与者们在他们的正常工作时间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能源和金属期货市场。

市场的诚信是通过市场、交易和财务监督系统来保证。

票据交换所作为每一笔交易的最终交易对象,面对卖主时它扮演着买主的角色,而面对买主时又扮演着卖主的角色。

通过票据交换所的保证金制度,减轻了市场参与者在交易所进行交易时交易双方的信誉风险。

原油是全球交易最为活跃的商品,1986年上市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

期货合约。

NYMEX推出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是目前流动性最大的原油交易平台,也是是目前世界上成交量最大的商品期货种之一。

其流动性良好和价格透明,促使该合约价格成为全球原油定价基准价格。

此外交易所还推出了一系列其它风险控制和交易机会的产品:

期权交易、期权差价交易、取暖油和原油间的炼油毛利期权交易、汽油和原油间的炼油毛利期权交易以及平均价格期权交易。

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交易单位是每手1000桶,报价单位为美元/桶,场内公开竞价交易时间为上午9:

00至下午2:

30,最后交易日止于交割月前一个月的第25个公历日之前的第3天交易收盘时,交割地点在库欣、俄克拉荷马州,交割方式为实物交割,即以F.O.B.卖方的设施,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库欣,以罐装、管道、权利凭证转移或设施间转移的方式将原油运输到全球现货市场。

WTI原油现货仅限于在美国本土交易,但其期货合约价格却成为中东供应美国出口原油以及整个美洲地区原油交易的价格参照体系,其价格已经成为国际原油价格最重要的晴雨表。

5.2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

欧洲最重要的能源交易场所,是世界石油交易中心之一,为继纽约商品交易

所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后国家第二大石油交易所。

其成立于1980年,由一批能源

公司和期货公司牵头,是非营利性机构,2000年4月,完成改制,成为了一家营利性公司,洲际交易所(ICE)2001年收购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

北海布伦特原油市场属于欧洲发展比较完善的市场,有现货和期货市场,该价格体系目前涵盖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65%,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属于布伦特原油定价体系一部分。

如今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成为世界原油价格一个参照价,其中,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以部分中东国家都以布伦特的价格做参考。

布伦特原油的现货价格分两种:

即期布伦特现货价和远期布伦特现货价。

前者为指定时间范围内指定船货的价格,后者为指定交货,但具体交货时间范围未确定的船货价格,具体交货时间需要由卖方至少提前15天通知卖方。

期货方面,1988年6月,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推出了国际三种基准原油之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

此合约旨在满足石油工业对于国际原油期货合约的要求,是一个高度灵活的风险规避和交易的工具。

此合约上市后取得巨大的成功,

使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成为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中心之一,此外,北海布伦特原油的期货价格也成为国家油价基准价格之一。

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为电子交易(人工喊价交易2005年停止),交易时间为2:

00-22:

00(周一到周四),2:

00-20:

30(周五)。

5.3中东地区

中东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基地,中东地区原油储量约占到世界68.7%,产量占到43%,出口量为1710万桶/天,占世界总贸易量的46%。

亚洲74%的原油自中东进口,其中日本的90%来自中东。

但是由于没有定价权,当前国际石油贸易中,出口欧洲的中东原油以布伦特油价格扣除运费和质量贴水计算,出口美国以

WTI油价格扣除运费和质量贴水计算,出口远东以新加坡迪拜油价格扣除运费

和质量贴水计算。

中东原油市场最大的组织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简称“欧佩克”。

原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3%,过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主要由欧佩克供应情况决定。

供应量增加,价格就下降;供应量减少,价格就上涨。

欧佩克长期以来以“吹风”或调整配额为手段来控制市场油价,效果明显。

2008年10月份以来,面对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滑,欧佩克通过不断的削减产量来阻止油价不断下跌。

欧佩克原油主要出口到亚太地区、北美和西欧。

如2006年欧佩克对亚太地

区的原油出口为1067.16万桶/日,占总量的45.8%,主要为日本、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对北美的原油出口为577.18万桶/日,占总量的24.8%,主要为美国;对西欧的原油出口为482.14万桶/日,占总量的20.7%,主要为意大利、法国和德国。

当前,随着全球对中东原油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当今油价的波动,中东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投资者一个不可忽视的地区,中东地区交易所正在稳步发展。

位于联酋的迪拜商品交易所(DME)为中东首个国际能源期货及商品交易所,迪拜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包括曼原油期货合约及两个非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

布伦特-曼价差合约及WTI-曼价差合约。

除了通常意义的标准合约,DME还瞄准了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交易Mini合约。

此外,而且DME将与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合作推出基于日元报价的迪拜原油合约,该合约在TOCOM上市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技术方面由NYMEX全面支持,包括全部交易交割结算的细节设计、交易系统、网络系统、远程通讯系统、交割系统等。

而合约交割设置地并非迪拜油,而是选择阿曼油,因曼石油产量不受OPEC支配,贸易自由化程度高。

DME设立的起点就是国际化交易所,因此会员席位采用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拍卖的方式发售。

截至目前,共有超过50家会员企业和超过20家做市商成为了迪拜商品交易所的会员,包括中国石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