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1263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docx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汇编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高考题汇编

1.(09海南第16题)在海瑞陵园的亭柱上,挂着海瑞写的一副对联:

“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

这副对联反映出海瑞()

①崇尚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积极地历史价值

②强调执政为民的民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③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环境友好的发展观念

④主张勤勉清廉的从正道的,具有净化官风的积极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9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3.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

这表明科技进步()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4.(09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5.(09广东第21题)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这表明()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6.(09广东第32题)《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人“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

这表明—多选()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D.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7.(09山东第21题)《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

这说明()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09山东第22题)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9.(09浙江第33题)“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10.(09江苏第19题)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表明()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11.(09江苏第21题)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

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B)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0年高考·安徽卷9)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13、(2010高考·福建卷31)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14、(2010高考·北京卷24)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

这说明,技术是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0高考·浙江卷27)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16、(2010年高考·江苏卷20)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17、(2010年高考·江苏卷21)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8、(2010年高考·江苏卷2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2011高考安徽卷8)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24题)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11高考北京卷25)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 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22.(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 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2011高考山东卷20)“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目消费。

 关于图7“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目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2011高考天津卷5)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

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

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6.(2011高考海南卷14)“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

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

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

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2011高考上海文综卷19)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8、[2012·北京卷2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

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

此举有助于(  )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9、[2012·江苏卷32]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

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说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0、[2012·山东卷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

这说明(  )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1、[2012·天津卷11]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

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

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32.(2013全国卷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3.(2013重庆卷)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

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时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34.(2013广东卷)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5.(2013北京卷)“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

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

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36.(2013北京卷)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

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37(2013安徽卷)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它们能够把周围的事务伦理化。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38.(2013浙江卷)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

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与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

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单元高考题汇编---主观题

1.(09安徽第37题)(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12分)

 

2.(09天津第14题)(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志愿者活动在国际社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走过了十几年的光辉历程。

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当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展世界现代文明谱写出崭新诗篇。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

(7分)

(2)有人认为,青年志愿者应该是“大公无私”的,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先公后私”的。

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4分)

 

3、(2010年高考·山东卷28)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6分)

4、(2010年高考·山东卷29)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6分)

5、(2010年高考·天津卷14)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世博会是展示台: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

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10分)

6、(2010年高考·江苏卷37)三、探究题:

本题18分。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

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

【世博之魅】

(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7、(2010年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

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10分)

 

8.(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

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9分)

9.(2011高考江苏卷35)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

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

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6分)

10.(2011高考天津卷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表3

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

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各写一点即可)

①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来源:

Zxxk.Com]

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③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

学科网]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10分)

12.(2011高考浙江卷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作品制作运用了面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