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1094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docx

基于WEB20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

基于web2.0的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

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面对海量信息但杂乱无序、牛皮癣式的网络广告遍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互联网伪信息泛滥,面对已经拥有的零散知识却不知如何有效的组织联系起来,高效的提取和利用,造成了精力的消耗和信息的浪费;导致个人工作中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对个人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目前知识管理是一个热点问题,不仅受到企业决策者们的追棒,而且吸引着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眼球,特别是处在信息时代的学习者,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学习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全新的重要手段而且网络学习的需要、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进一步要求等外界环境的变化都要求学习者进行知识管理。

而个人知识管理是把个人知识系统整合和利用的技术,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既可以提高个人知识的利用率,又可以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学习者在未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将个人获取的各种零散、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使个人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Web2.0的出现必然要求个人知识管理出现新的形式,新的技术平台也为新的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

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求将零散、随机的信息进行统筹整理成为显性资源,并且形成一个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进行知识管理运作,它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的各项便捷功能,最终促进人的进步,而实现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创新及构建过程。

本文从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出发,对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进行对比,并就这些平台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教育云平台设计一个针对性强,操作简便,易于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平台。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近年来,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国内外专家从多个角度有不同的论述,远未达到统一的定义。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PKM)的概念是由美国的PaulDorsey教授首先提出来的,即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是21世纪成功地完成知识性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一般地,可以概括和定义以下7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信息检索、信息评价、评估、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信息安全和信息协作[1]。

此外,众多学者也对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了诠释。

Hyams则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诠释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除了上述Dorsey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时间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包括:

时间控制,保持工作空间舒适度,快速阅读、备注和研究,备案和文档管理,有效信息甄别,有目的的写作,知识/信息处理设施使用,知识/信息过滤技能等[2]。

有“名片管理大师”之称的杨舜仁认为: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个人知识整理的方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协助知识工作者整合随手可得的各种资源,在信息工具的协助下,让原本简单的资料,变成具备更多价值的信息或知识的过程[3]。

甘永成认为:

“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4]。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表述不一,但都揭示了个人知识管理本质的不同方面。

综合相关学者的理论,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获取、选择、组织、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能力过程,基于构建与开发个人知识库基础上的一套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

二.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现状

现在对于知识管理平台的组建都是基于C/S和B/S模式下进行设计与开发,各有其特点。

以下是基于C/S模式下的几种设计。

1.在C/S模式下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郝兆杰,2006),该研究只是在常用桌面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宝典、IspaceDesktop等)的基础上,增加了日记管理、通讯录、邮件管理等模块,使用该系统能对个人知识的积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只是简单功能的叠加,并没有系统的地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功能。

2.研究基于邮件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李浩,2006),该系统主要从邮件的采集、知识的提取和知识的搜索三方面来实现基于邮件的知识管理。

3.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团队学习型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4.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将知识管理工具用于企业或管理工作,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针对的对象不明确。

分析得出,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研究都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团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地图绘制、组织学习、文档管理、知识提取、文本分析方面都有所涉及,但这些工具或平台的开发只是实现一些大众化的功能,目的性,针对性都不强,因而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会有“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感觉,这些工具和平台还存在功能不完整、集成性不高、协同性不够以及可重构性差等一些不足。

基于B\S模式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都是在WEB2.0的基础上用社会性软件构建的,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搭建,但开发人员往往只注重社会性软件的组合,而不注重功能之间的优化搭配。

不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无法记录学习心得,没有提供反思空间,没有即时聊天和文件传输功能,不支持跨平台搜索,只侧重文本知识的积累,忽略了人脉、时间、不注重个性化的设计,管理内容过于简单。

本文对现有知识管理网络平台和知识管理工具的研究发现,各个平台和工具都有其自身特点,但功能单一,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还不够,搜索方式简单化,不能精确、快速的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不注重个性化以及团队合作和创新。

三.互联网调查报告

以下是2011年最新互联网调查报告,从该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2011年12月7日研究机构Wearesocial日前发布了中国社交、数字、移动行业数据报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欧盟总人口,18至27岁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上网5个小时,中国网民每秒钟搜索量达1万次。

此外,中国的社交网络使用率增速迅猛,2011年微博服务实现爆炸性增长,街旁等LBS服务也大踏步起飞。

中国网民4.85亿,互联网普及率36%。

手机用户近9.2亿,手机普及率67%,66%的中国网民通过移动设备上网。

中国网民41%的上网时间花在社交网络上,QQ空间活跃账户有5.3亿以上,QQ是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平台,注册用户超过7亿,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数量超过八千万,注册用户为五亿。

网络排名前十的应用:

搜索引擎、即时聊天、网络新闻、博客应用、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网络文学、论坛及微博客等应用[5]。

从以上数据我们得出只有被上网者认同并花大量时间进行持续性地关注的平台才是成功的,不管他的平台是否功能齐全,只有用户认可了这个平台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在日常学习中人们虽然能够使用多种电子化知识管理工具,如电子邮件、搜索引擎、论坛、内联网,但人们的信息焦虑却不断恶化,人们要在适当的时间找到适当的知识越来越困难;其次是知识管理系统都注重在企业和网络学习平台之间的结合,或者是与其它平台之间的结合,导致部分平台只能在内网或者电脑上才可以登录,并且形式单一,不能长久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摆设。

四、知识管理空间的设计

本文基于简单有效和经济实用的原则,用学习者常用且便利的工具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而社会性软件易学易用,是不依存于个人存储空间的网络平台,只要拥有上网工具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管理,数据维护也相对安全,本文融合Web2.0的社会性思想,将博客、网摘、SNS和即时聊天等各种流行的网络应用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网络应用的特点,采用个体努力和团队学习的理念,通过定制的功能,建立一个针对性强,操作简便,易于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个人知识管理网络空间,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个人信息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习者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该平台主要由九个主要模块组成:

博客、网摘、QQ、SNS、微博、论坛、Email、团队学习空间和协同创作Wiki。

通过设计,本平台使用Ajax技术提升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以RSS技术实现文章自动推送、运用TAG的社会性功能结合SVG可伸缩矢量图形技术实现知识地图,利用文本分类和聚类技术实现知识的自动分类。

1.利用Web作为平台

成功的WEB2.0网站几乎完全通过浏览器来使用融合用户集体智能的能力。

用户提供内容越多,那么WEB2.0网站就会变得越受欢迎,并且越有价值。

利用WEB作为平台,而不是安装专门的客户端,就不需要下载安装,也不需要升级更新,且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使用,方便快捷。

利用WEB作为平台的好处是不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有一个可以上网的终端就可以进入该知识管理空间的界面,随时随地进行生活中的点滴记录及个人知识的管理。

利用WEB作为平台,将社会性软件进行优化组合,首先我们根据社会性软件在使用者从信息获取到知识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体将可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软件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个人信息管理软件;第二类是资料或内容管理软件;第三类是知识孵化软件;第四类是学术研究类软件。

第一类软件强调信息处理的及时性,需要能快速查找和转发信息。

这类软件一般都具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人信息的存储和调度能力,新一代软件更强调与手机、PDA等职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以求更快的信息输入输出速度,为使用者带来更大的效用。

第二类软件侧重于对知识的分类收集和集中管理,其目标是建立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个人知识库或者个人图书馆。

这类软件一般都有针对网络资料的接口,有的能嵌入浏览器,可以在浏览的时候直接保存资料,并可对资料进行编辑。

第三类主要用于记录使用者随时涌现的点滴灵感和大量阅读后的反思。

第四类软件主要面向学术研究群体,主要对学术研究活动提供较完善的支持。

我们进行平台设计的时候,需要将这四类软件按照学习者的不同特点按一定的比例及功能有所体现,充分体现学个性化、人性化和社会化,可定制各种网络应用,并能保证学习者能使用该平台快捷、高效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

2.建立该平台的原则

个人知识管理空间平台,应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和社会化,可定制各种网络应用,并能保证大学生能使用该平台快捷、高效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

(1)、首先是用户界面要个性化。

其次用户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中,能够以虚拟个体的身份参与网络社交活动,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

(2)、知识的价值体现在于知识的交流与协作,本平台设计了知识共享这一功能,用于用户之间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用户发表文章、收藏文章、推荐文章的同时推荐文章共享,再通过用户的投票形式,来决定文章是否会在首页显示。

通过知识共享,质量好、观点新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促进知识的沟通与交流。

(3)、本平台为了能更好的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也采用了博客、网摘、微博和QQ等功能模块。

(4)、博客、网摘、微博和论坛等互联网应用能充分体现知识管理的三个原则:

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

(5)、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关键字和文章的TAG列出与该文章内容相关的其它文章,这样可以使得知识的检索更有效。

3、个性空间,知识共享

本平台最大的特色是设置了个性空间,并为其建立了社会网络,有利于用户进行个人收藏、分类和与他人的知识共享。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收藏自己想要珍藏的知识。

用户可以对收藏再分类、编辑、删除、推荐等操作。

这种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思想,以好友和联系人的方式达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建立用户的学习圈和学术圈,大大缩短了信息的搜索时间,达到知识的有效利用,并且该个性空间可以支持学习者的不同终端的接入,保证使用者随时涌现的点滴灵感和大量阅读后的反思的记录。

4、根据以上平台建设的原则及思想,设计了以下系统结构总体设计。

.

 

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了WEB2.O在知识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博客、维基、网摘、内容聚合,加上传统的文件管理、论坛,一共6个主要模块。

而在传统的文件管理和论坛模块中也加入了WEB2.0的标签(Tag)技术和内容聚合(RSS)技术,使得所有功能模块融合为一个整体,最终将知识汇集到用户的个性化首页上来。

以上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系统的设计,在这个系统中界面及各个功能模块是由系统预设,其中界面的设计可以让学习者自主地进行选择并且可以定期地更新,保证不同学习者对界面及功能模块的需求。

该平台中有要有以下几个模块:

博客主要是员工对自己的心得体会、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将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显性的表达。

而维基作为一个协作式写作系统,可以有效的将员工的智能集合起来,对某一个词条或者一条规章制度或者一页项目文档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最终达到比较一致的看法。

而网摘则将员工所收集的网络资源进行类聚,让员工可以分享和利用,而不用去互联网上的信息海洋中去“大海捞针”,高效便捷,省去了大部分的重复思考和劳动。

QQ不仅可以实时地进行聊天还可以视频,拥有强大的电子信箱功能,并且可以自由地进行分组讨论,将聊天记录进行分类、归纳并发表到自己的知识管理空间。

微博是作为博客空间的一个补充,用于随时随地记录学习者涌现的点滴灵感,并且微博在线用户相当可观。

其它的模块根据每个学习者的习惯选择性地加入。

本平台最大的特色是结合了QQ实时聊天工具及微博,学习者可以进入该平台设置的个性空间,该空间里拥有QQ及微博,学习者可以利用不同的终端接入该空间,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聊天、发表心情,并且可以很快捷地将心得体会及聊天记录归入知识管理空间。

以下是学习者知识获取子系统设计:

网络学习者知识获取子系统

知识社群

协同创作

在线交流

网络日志

网摘

RSS

创建社群

加入社群

发布帖子

查看更新

问题检索

问题解答

问题创建

查找好友

记录管理

好友管理

浏览日志

编辑日志

网摘管理

资源检索

RSS管理

RSS添加

 

该系统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简要框图,每个注册用户都可拥有一个个性化的Blog空间,每个Blog的管理界面都有基本系统设置、撰写日志、管理日志、TAG管理、评论管理和RSS导入导出,学生通过撰写Blog或微博,把自己的学习反思记录下来,积累形成学生个人知识仓库。

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

学习者通过Blog的评论、TrackBack和RSS功能,可以与关注自己Blog的其它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学习者在发表日志时,可以加上自己自定义的或系统预设的TAG,方便其他学习者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

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大学生的个性空间以弱连接变成强连接形式,久而久之,在自己空间的周围形成一个学习圈,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

以下是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管理子系统:

本地知识库

网络知识库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管理子系统

知识纳入

查看知识目录

知识检索

知识目录管理

知识纳入

资源检索

RSS订阅

知识存储管理

知识管理

 

该系统是学习者管理自己知识系统的框图,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系统预设的知识目录分类功能,同时自己也可以自定义知识目录,总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该系统符合学习者习惯及思维习惯。

以上从系统总体架构、学习者知识获取子系统及个人知识体系管理子系统进行了简要的设计,本设计试图从学习者常用软件的频率使用频率、点击率出发结合知识管理理论,设计一种既能管理个人知识又能便于学习者交流的个人知识管理空间。

在这个系统里集成了QQ实时聊天、微博、论坛等模块,满足学习者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该空间进行交流、发表日志和心得、记录下所见所闻及可以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思想展现在好友的空间里,这样即可以随时关注学习平台的消息及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及批改,也利于学习者的交流。

让学习者只要进入网络就要打开浏览器一样,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学习者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习惯,同时又可以让学习者轻松自入地同好友交流、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的学习知识管理空间。

五、总结

我们不可能提出一种适合一种所有人都适应的知识管理空间,我们只能通过将学习者最常用的软件及功能优化地组织在一起来激励学习者,同时将大部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改变学习者的上网习惯,让学习者在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自由地进行创作、浏览、聊天,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自主地管理、分享等。

该知识管理空间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渐地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MohamedAmineChatti.TheWeb2.0DrivenSECIModelBasedLearningProcess[C].Proceedingsof

the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LearningTechnologies(ICALT2007).July

18-20.Niigata.Japan.2007.

[2]赵建民,马瑛.知识管理范式:

以知识观为视角的解析.现代管理科学[J].2008

(1):

100-101.

[3]潘洪建.知识观的概念、特征及教育学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0):

1-5.

[4]庞国斌.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

基于知识观嬗变的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8

(2):

39-42.

[5].Wearesocial研究机构第二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报告。

[6].任密迎.PKM─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新路径[J].情报纵横.2004.10,128

[7].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DB/OL].

[8].张天俊,张银犬,刘清珍.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J].情报学

报.2001.12

[9].顾新建,祁国宁.知识型制造企业[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