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9886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习报告.docx

《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习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习报告.docx

实习报告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阳泉煤业集团翼城华泓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翼城县桥上镇东化坡村一带,矿区地理位置坐标为:

北纬35°40′20″一35°41′46″,东经111°57′38″一111°58′48″。

2、交通情况

矿井工业场地紧靠乡镇公路,工业场地至桥上镇约3km为沥青路面,桥上镇至翼城县为约20km县级公路,通过翼城县可与晋(城)一候(马)高速公路翼城收费站相连,矿井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本井田范围内有晋候高速公路通过,候月铁路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通过。

交通位置见图1-1-1。

3、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中条山北麓,临汾盆地东部。

区内地貌主要走向北西的山梁沟谷相间排列,沟谷多为“v”型谷,地形坡度一般在20一30°之问,坡降3%。

总的地势为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边界,海拔标高1275.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北部沟谷中,海拔标高1015.0m,最大相对高差260.0m,为小起伏中山区。

4、河流

井田内无地表水体及常年性河流,但在井田西部有一季节性溪流,且大小沟谷发育,沟谷自东南向西北呈树枝状展布。

大小沟谷平时干涸无水,仅在雨季时,各沟谷汇集洪水顺沟迅速向外排泄,在井田西部桥上村汇入白河,往西入浍河经汾河汇入黄河,属汾河水系,黄河流域。

5、气象及地震情况

据《山西省自然地图集》(1984年),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洪洞翼城气修亚区。

其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雪多风,夏秋温和多雨,全年夏短冬长。

据翼城县气象局多年的观测资料,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如下:

(1)气象

①气温:

本区年气温12.0—12.5℃,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5.0-26.5℃之间,最低月平均气温在-26.0~3.0℃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40.0-41.5℃,极端最低气温在-26.0-19.0℃。

②降雨量:

年最大降水量达到750.6mm;年最小降水量为343.8mm,一股在500~600mm,平均为550mm。

降水量年内相差悬殊,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的60%。

日最大降水量出现在l971年,达到93.1mm。

③风向及风速:

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2m/s,年平均大风日数2-5日,为全省大风日数最少的一个地区。

④霜冻期:

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80-190天。

初霜期开始于10月中旬,终霜期至翌年4月中旬。

最大土深度为0.8m。

(2)地震情况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0011—200l《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划分,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g。

据翼城县地震局资料,井田内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二、电源条件

矿井10kV电源引自翼城县黄家垣煤矿35kV变电站10kV不同母线段,送电距离约为2km,线路采用架空线路,架空导线为LGJ—2×240。

供电电源能够满足矿井用电要求。

三、水源条件

本矿供水水源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利用现有深水井。

深水井井深约600m,属奥灰水,现有深井泵日产水量240m3/d。

更换现有深井泵,日产水量达到750m3/d。

2、矿井井下排水。

根据地质报告资料,矿井正常涌水量为9m3/h,最大涌水量为15m3/h。

将井下排水全部处理,达到《井下消防、洒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全部作为本矿井井下消防洒水用水水源,不足部分深井水源补充。

四、通信

矿井对外设置的中继线经翼城县通信交接箱接入华泓矿通信网络。

五、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概况

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蔬菜、瓜果、药材等。

工业主要有乡镇和村办煤矿、砖厂等。

本区劳动力充沛,经济状况较富裕。

六、矿井建设所需物资及劳动力

本矿井建设所需水泥、石材、钢材可从当地购买,其余如木材和生产设备靠外购。

本区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当地劳动力充裕,所需工人可当地招工解决,工程技术人员从阳煤集团派驻。

七、矿区开发情况

参与整合的华泓煤业有限公司和张家沟煤炭开采有限公司生产现状分别为:

(一)华泓煤业有限公司

1、概况

本矿开采9+10号煤层,采空区范围主要分布在井田西部,9+10号煤层剩余保有资源储量2997万吨,剩余可采储量为1322万吨。

矿井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也简单型,矿井涌水量为72-120m3/d。

充水隐患主要为周边煤矿及老窑采空区积水。

2、井田开拓与开采

(1)设计能力

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为300kt/a。

(2)井筒数目及用途

矿井采用一对斜井开拓,各井筒用途分述如下:

主斜井:

斜长423m,坡度23°,井筒净宽3.4m,净高3.2m,净断面9.64m2,采用锚喷支护,装备大倾角胶带输送机和检修道,并设有扶手和台阶,铺设有排、洒水管及电缆。

回风斜井:

斜长383m,坡度25°,井筒净宽2.8m,净高2.6m,净断面6.44m2,采用锚喷支护,装备有单钩串车,负责辅助提升,承担材料、人员提升,设有扶手和台阶,兼作回风井和安全出口。

(3)水平划分

井田面积小、煤层倾角较小,采用一个水平开采,水平标高为+860m。

(4)大巷位置

运输大巷机轨合一,采用拱形断面、料石砌碹,回风大巷采用矩形断面,锚喷支护,两条大巷均沿9+10号煤层布置。

(5)采煤方法

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方式,工作面支架为ZY2800/15/30型支撑掩护式支架,采煤机为MGY150/375-W双滚筒采煤机,工作面运输机为SGB-630/220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转载机SZB730/55,运输顺槽为DSJ—80/40/2*55型可伸缩胶带输送机。

(6)掘进方式

目前井下有两个掘进工作面,均采用综掘方式,现有一台EBJ-120TP和一台EBE-50TP型综掘机。

3、提升与大巷运输系统

(1)主提升

主斜井安装DTL100/10/2*132大倾角钢丝绳芯胶带机,电机型号Y315M-4,功率为2*132KW,带宽为1000mm,速度1.6m/s。

主斜井铺设有检修轨,采用JTK-1.6型提升绞车,滚筒直径1600mm,宽度1200mm,最大静张力:

45KN,最大静张力差:

45KN,钢丝绳直径18.5mm,电机型号YRJ315M1-10,75KW。

(2)辅助提升

回风斜井装备有一台JK-2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滚筒直径2000mm,宽度1500mm,最大静张力:

载人55KN,载物62KN,最大静张力差:

载人55KN,载物62KN,钢丝绳直径24mm,电机型号YRJ355M3-10,130KW。

(3)大巷运输

大巷煤炭运输采用胶带机DP—1040/800型或DSP1040/800型胶带输送机。

大巷辅助运输采用调度绞车接力运输。

4、通风系统

通风方式采用并列抽出式,安装主要通风机为运城宇龙风机水泵厂的BDK—№16型对旋式风机2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额定风量为24.7-46.6m3/s,风压为907-2310pa,转速为980r/min,配用YB280I-6型电动机,功率2*55KW。

5、排水系统

主斜井斜长423m,垂高165.3m,安装两趟∮83*4无缝钢管,水泵房安装三台80KD30*80型水泵,功率55KW。

按计算,安装15KW的水泵就可满足排水的要求。

6、压风系统

井口附近安装一台咸阳移山牌VF-10/7型空气压缩机,供气量10m3/min,额定压力0.7Mpa,电机功率55KW。

安装一趟3寸管路。

7、供电系统

供电电源的情况:

黄家垣变电所有一台主变其容量为16000KVA、桥上变电所主变容量分别为10000KVA和4000KVA。

华泓矿井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方式,一回10kv电源引自桥上变电站,供电距离3km架空导线为LGJ-3*95钢芯铝绞线给包括华泓在内的6个煤矿供电。

另一回10kv电源引自黄家垣变电站,供电距离2km。

架空线路导线均为LGJ-3*120钢芯铝绞线,混泥土门型杆架设给包括华泓在内的4个矿供电。

本矿变电所安装一台S9-100010/0.4KV、一台S9-0.4/10KV变压器,一台S10-80010/0.4KV一台S10-8000.4/10KV变压器,地面供电采用380V电压。

下井采用10KV直接下井,下井电缆为双回MYJV42-3*35型煤矿用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钢丝铠装电缆。

8、安全监测系统

现安装有一套KJ78n型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9、热风炉

主斜井安装有一台RLNG-240型燃煤热风炉,供热量10050MJ/h,出口温度150℃。

10、调度通讯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

安装有JSQ-31-512型数字程控调度机,容量119台。

安装有一套KJ153型人员定位系统。

安装有一套Y2.0型产量监控系统。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井田内大部被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黄土覆盖,基岩出露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P1x)及上石盒子组(P2s),根据本井田实际揭露情况并结合钻探对地层揭露和隆化普查报告地质成果,现将地层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为含煤地层基底,厚度大于100m,以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灰黄色泥灰岩和薄层钙质泥岩。

灰岩中节理、裂隙和岩溶均很发育。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岩性主要由灰白色或兰灰色铝质泥岩、灰色薄层粉砂岩组成,底部铝质泥岩中含褐铁矿(山西式铁矿)层位不稳定。

本组厚度9.58-20.66m,平均14.20m。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K1石英砂岩底至K7砂岩底。

岩性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粉砂岩、黑色泥岩和煤层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为本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本组厚度为70.76-101.30m,平均为80.69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含煤性分为三段。

下段(C3t1)

岩性主要由灰黑色粉砂岩、黑色泥岩及深灰色中细粒砂岩夹9+10、11号煤层组成。

底部为K1石英砂岩,其中9+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11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本段厚度14.55-31.60m,平均20.00m。

中段(C3t2)

岩性主要由K2、K3、K4三层灰色石灰岩及深灰色粉砂岩,黑色泥岩、铝质泥岩夹7号、8号不稳定不可采薄煤层组成。

本段厚度21.60-38.78m,平均厚度为30.00m。

上段(C3t3)

岩性主要由黑色泥岩、深灰色粉砂岩夹5号、6号不稳定不可采薄煤层组成。

本段厚度25.30-35.16m,平均厚度为30.69m。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

上部岩性由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1、2、3号煤层组成,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下部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底部为K7砂岩。

其中2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1、3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本组厚度为26.60-40.50m,平均为33.30m,以K7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本组厚度为90.43~110.05m,平均为102.12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分上、下两段:

下段(P1x1)

岩性以灰白色细一中粒砂岩和灰色、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夹1—3层极不稳定煤线。

底部为K8砂岩。

本段厚度42.50—58.22m,平均厚度为50.00m。

上段(P1X2)

岩性主要由浅灰、灰绿色砂岩和含紫色斑状泥岩组成,项部为灰白色、灰绿色夹紫红色斑块的鲕状铝质泥岩,全区发育,层位稳定,通称“桃花泥岩”,底部为K9砂岩。

本段厚度38.58-67.40m,平均厚度为52.12m。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K10砂岩底至K14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本井田内仅赋存中、下段地层。

岩性主要以黄绿色、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纲粒砂岩,底部K10砂岩为灰绿色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颗粒多呈次棱角状,分选中等。

井田内最大残留厚度约为180m。

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下部为灰黄色黄土,夹数层棕红色埋藏土,上部为次生黄土和耕植土,垂直节理发育,底部为砂砾层。

厚度为0-20m,一般为10m左右。

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二、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沁水盆地西南边缘,南与中条隆起相连;西有汾河地堑下降带,西北有二峰山火成岩侵入体。

井田内地层总体为一背斜构造,其煤层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赋存状态,并发育大小断层12条。

现分述如下:

(一)褶曲

1、S1背斜:

位于井田中南部,背斜轴轴向为NW向,轴向N倾伏,轴长约1500m,两翼地层倾角为3~4°。

2、S2向斜:

位于井田西北部,向斜轴轴向为NE向,轴向N倾伏,轴长约350m,两翼地层倾角约3°。

轴部出露上石盒子组地层。

3、S3向斜:

位于井田东北部,向斜轴轴向为NE向,轴向N倾伏,轴长约1050m,两翼地层倾角约2-7°。

轴部出露上石盒子组地层。

(二)断层

井田内断裂较为发育,走向近南北向及北东向,皆为正断层,井下实际揭露12条正断层,落差在3-32m之间,其中32m断层1条、25m断层1条、15m断层2条,其它断层基本在10m以下。

其详细情况见表1-2-1。

综上所述,井田内未发现陷落柱,亦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但断层较发育,该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

井田断层特征一览表表1-2-1

断层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m)

备注

F1

正断层

N70E

N

70

5

延伸长度3300m

F3

正断层

N70W

NE

70

4

延伸长度850m

F2

正断层

EW

N

72

15-32

延伸长度1250m

F4

正断层

N80W

NE

73

15

延伸长度580m

F4

正断层

N80W

NE

60

6

延伸长度420m

三、含煤性

(一)含煤地层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Pls)和太原组(C3t),总厚度113.99m,含煤9层,煤层总厚度7.52m,含煤系数6.60%,其中可采煤层总厚3.92m,含煤系数3.44%,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山西组(P1s)

本组厚33.30m,含煤3层,自上而下为1、2、3号,其中2号煤稳定全区可采,其余均为不可采的薄层煤线,煤层总厚度2.56m,含煤系数7.69%,其中可采煤层总厚1.48m,可采含煤系数4.44%。

2、太原组(C3t)

本组厚80.69m,含煤6层,自上而下为5、6、7、8、9+10、11号,其中9+10号煤层全区可采,其余为不可采的薄层煤线,煤层总厚度4.96m,含煤系数6.15%,其中可采煤层总厚2.44m,可采含煤系数3.02%。

(二)可采煤层

根据井田的实际生产揭露情况结合邻区(《翼城隆化勘探区普查报告》)的钻孔资料,将井田内的主要可采煤层9+10号煤层,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2-2。

可采煤层特征表表1-2-2

煤层厚度(m)

煤层间距(m)

煤层结构

可采性

稳定性

视密度(t/m3)

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结构

夹矸层数

顶板

底板

9+10

2-2.66

2.44

简单

0-1

全区可采

稳定

1.46

K2灰岩

粉砂岩泥岩

9+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2号煤层85m左右。

根据矿方多年的开采经验,9号煤厚度在0.7~1.2m之间,10号煤厚度在1.3~1.46m之间,两层煤之间的夹石厚度在0.05~0.22m之间,这两层煤实质上是一层煤,但历史的原因已经形成这种习惯,为便于矿井生产管理,因此本次也按照9+10号煤设计。

目前井田内的9+10号煤只有西北部和工业场地南侧局部区域有采空区,其它区域均为实体煤。

该煤层属井田稳定可采煤层,厚度2.00-2.66m,平均2.44m。

煤层项板为K2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为该矿批采煤层。

(三)煤质及用途

根据临汾市煤炭中心化验室2005年6月19日提交的检验报告(编号为05310)和2006年6月21日提交的检验报告(编号为06171)对本井田9+10号煤层化学性质如下:

9+10号煤层为中灰、中-高硫无烟煤。

均属目前市场十分畅销的电力、化工及民用煤。

各可采煤层煤质指标见特征表1-2-3。

煤层主要煤质特征表表1-2-3

煤层

水分

Md%

灰分

Ad%

挥发份

V%

硫分

Sed%

发热量

Qgr.d(MJ/kg)

煤种

9+10#

1.2

22.54

9.09

2.15

34.14

无烟煤

四、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7]2030号《关于2007年度年产30万吨及以上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8]1135号《关于临汾市2008年度年产30万吨及以上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参与整合的两个矿井批复的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见表1-2-4。

参与整合的华泓与张家沟煤矿在2007年时的生产比较正常,2008年生产相对不正常,因此以两年中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最高的2007年度批复的华泓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进行整合后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的预测。

矿井瓦斯涌出量批复结果表表1-2-4

年份

名称

开采

煤层

平均产量(t/d)

瓦斯涌出量

批复瓦斯等级

备注

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2007年

张家沟

2#

786

4.03

2.2

30万吨/年

华泓

9#+10#

502

4.39

1.53

30万吨/年

2008年

张家沟

2#

786

3.46

1.89

30万吨/年

华泓

9#+10#

380

4.05

1.07

30万吨/年

根据2007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批复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鉴于本井田煤层埋深浅(125-250m),且矿井投产至今一直为低瓦斯矿井的实际情况,矿井改造达到900kt/a设计生产能力时,设计按照以两年中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最高的2007年度批复的华泓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4.39m3/t)进行整合后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的预测预测改造后的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

即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预测为4.39×(90/330)/1440=8.31m3/min。

2、煤尘爆炸性

9+10号煤层无煤尘爆炸危险。

3、煤层自然发火性

根据2008年9月山西煤矿设备安全技术检验中心提交的9+10号煤层《检验报告》,9+10号煤层的自燃等级为Ⅲ,倾向性为不易自燃煤层。

4、地温、地压

据隆化煤炭普查资料:

本区地温梯度为1-2℃/h,属地温正常区。

恒温带深度一般70-80m左右。

5、煤的风化与氧化

井田内煤层埋藏较深,未发现有煤层风化,氧化现象。

6、顶底板条件

9+10号煤层顶底板

9+10号煤层顶板为K2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泥岩。

五、井田水文地质

(一)地表迳流

井田内无地表水体及常年性河流,但在井田西部有一季节性溪流,并有大小沟谷,沟谷自东南向西北呈树枝状分布。

大小沟谷,平时干枯无水,仅在雨季时,各沟谷洪洪水顺沟短暂排泄,在井田西部外桥上村汇入白河,往西入浍河经汾河汇入黄河,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二)含水层

井田内主要含水层为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基岩风化壳裂隙含水层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本组为煤系地层之基底,为井田内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

据隆化普查地质报告钻孔资料,岩性为厚层状石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花斑状,岩溶裂隙溶洞极发育,裂隙多充填有方解石结晶体,为井田主要含水层。

本井田南约1km处为尧望煤矿,其奥灰水水位标高为636m。

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钙镁型水。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本组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

主要含水层从下而上依次为K2、K3、K4石灰岩,据隆化普查地质报告钻孔资料,钻孔涌水量0.0029L/S,一般消耗量0.02m3/h,仍为富水性较弱含水层。

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盐—硫酸盐—钙镁型水。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山西组以细粒砂岩、灰黑色石英长石为主,次为大量黑色矿物及少量云母碎片,胶结较好,分选、浑圆一般,断续波状层理不够明显,局部节理被方解石充填呈脉状,为富水性较弱的含水层。

4、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K8、K9砂岩)

由碎屑岩类的泥岩、砂岩组成。

本组主要含水层为K8、K9砂岩,钻孔所见岩芯裂隙不发育,钻进消耗量一般不大,钻孔单位涌水量q为0.03L/s.m,渗透系数k为0.251m/d,水位标高约为720m,泉流量为0.10一0.76L/s。

水质属重碳酸盐氯化一钙型水。

为较弱含水层。

5、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K10砂岩)

地表泉水多为K10砂岩水,泉流量为0.20一0.87L/s,为较弱含水层。

6、基岩风化壳裂隙含水层

由于风化水蚀作用的强弱,裂隙的深度因地而异,风化深度30—50m,含水性变化大,据邻近水井的调查资料,水量不大,水位标高变化较大。

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盐氯化一钙镁型水,为较弱含水层。

7、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为近代河床冲积形成的砂砾层,主要分布在冲沟中,半胶结,为弱孔隙水,范围较小。

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盐—硫酸盐一钙镁型水。

(三)隔水层

1、层间泥质岩隔水层

石炭、二叠系各含水层,上下均有一定厚度的泥质岩,一般不透水,可起到良好的层间隔水作用。

2、本溪组隔水层

本溪组岩性以铝土泥岩、泥岩及灰黑色的薄层灰岩组成,其中泥质岩结构致密,隔水性能好,为井田煤系地层与奥陶系灰岩间的重要隔水层。

(四)本井田充水因素分析及采空区积水情况

井田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各含水层接受补给后一般顺层由高向低运移。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以泉水形式于地形低洼处溢出,另外,矿坑排水亦为人工排泄方式之一。

1、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通过基岩裂隙及松散沉积物孔隙渗入地下,在岩石裂隙相互勾通的情况下进入坑道。

它直接支配着矿井涌水量的大小,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也是矿井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出现在7、8、9三个月,矿井最大涌水量出现在8、9月,对煤层的开采具有一定的影响。

2、地表水

本井田无常年性地表水体,雨季沟谷中的水短暂排干,地表水对矿井影口同较小。

3、地下水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2号煤层以项板砂岩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下部煤层9+10号煤层以K2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

预测奥灰水水位标高为636m,而井田内9+10号煤最低标高+670m,可见本井田基本不受奥灰水的影响。

4、小窑破坏区及采(古)空区积水

据调查,本地区2号煤层开采历史悠久,有些古窑年代久远,开采范围难于具体查清。

本井田西部2号煤层和9+10号煤层均存在一定的小窑破坏区。

在今后开采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本井田已有多年的开采历史,2号与9+10号煤均有一定采空区,采空区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积水,但积水范围和积水量尚不十分清楚,建议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要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五)井田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据该矿开采情况,目前井下涌水量一般为72m3/d,最大涌水量为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