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9610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docx

BB《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

从《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

[内容摘要]: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舆论监督,党的十三大至十六大政治报告中也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而批评性报道又是媒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

《南方周末》是我国批评性报道典范,被视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

本文即以《南方周末》作为分析样本,采用传播学中常用的内容分析方法,就近年《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试图挖掘其在舆论监督上的一些内在特征和演变趋势,籍此为加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南方周末》/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内容分析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了解情况后,通过一定的组织分工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1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中一项强有力的工具,以其锐利和敏感具有特殊的社会影响。

批评报道是记者对社会上不法行为和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的新闻行为,目的是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通过政府、法律行为疗治社会弊端。

2它们的意义与内涵并不重合,但在我国,鉴于现代社会的公众意见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观念流通中批评比赞扬更易引起关注,因而人们常把舆论监督等同于大众传播媒介,而且主要是指媒介的批评性报道。

我国政府重视舆论监督工作。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政报告中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国传媒经过不懈的努力,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

《南方周末》以就社会各类不良现象批评性报道见长并获广大读者的尊敬和信赖,被视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

本文即以《南方周末》作为分析样本,采用传播学中常用的内容分析方法,就近年《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试图挖掘其在舆论监督上的一些内在特征和演变趋势,籍此为加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一、研究假设和方法

(一)研究假设

从读者的普遍感觉出发,本文就《南方周末》在发挥舆论监督方面的特点提出如下两个假设,下文将通过其头条新闻的内容分析找出一些实证依据来检验这两个假设。

假设一:

《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指向反映了当前社会普遍问题,顺应了公众对现实的批判、监督愿望。

假设二:

近几年来,《南方周末》和批评性报道有弱化的趋势。

(二)研究方法

本文把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定位于是《南方周末》近年来的头版头条新闻报道。

所以选“头条新闻”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头版头条在报纸编辑中的强势地位,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新闻才能做头版头条,它最能反映报纸风格和定位。

囿于时间和精力,我们难以就《南方周末》所有的头版头条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抽样调查思想,本文采用系统抽样中等距抽样3的方法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头条新闻来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

具体实现方法是:

以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各期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报道作为抽样框,以四期(一个月)作为抽样间隔,并从1997年1月中随机选取起点。

通过上述系统抽样,一共抽取了85例样本。

具体样本的报道标题参加附录1.

内容分析需要从不同角度界定研究对象的特点。

本文选择了报道地域(内容发生地或主要涉及、影响地)、主要批评对象(机构——报道中提及的主要当事机构,)、主要批评对象(人物——报道中提及的责任人身份)、批评主要内容(报道主要涉及的内容和主题)、报道涉及领域(报道内容涉及的行业或领域)五个角度来研究《南方周末》的新闻报道特点。

具体编码表见附录2.

通过编码后,即可以就所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

这里采取的主要统计方法是一般的描述统计方法,其中以列联表分析为主。

统计分析的实现上,采用SPSS10.0软件。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关于《南方周末》的内容分析中,采用的主要是百分比的数量概念,得出的数据比较粗略,并不具备精确统计学意义。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批评报道数量

85个样本中,批评报道有47条,占总样本的55.3%,数量上是主流,说它以“舆论监督”为主要特征很是恰当。

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具体批评报道数量比例见图一:

图1显示,从报道的时间分布看来,批评报道数量以1997与1998年为主,1997年全年批评报道达84.62%,抽样的13篇报道中只有2则非批评报道,一是1月份的《邓小平的故事》,二是当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一历史盛事,故在前夕,即6月27日做《香港回归查大侠纵情话香江》以表庆祝。

1998年更是高达91.67%,抽得的12篇中甚至只有一则非批评性报道,当年我国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奋力抗灾,10月9日写《洪水后的现实与尊严》对洪水进行反思。

但在此以后,批评性报道即开始减少。

1999年是转折年,一方面禀承1997年与1998年的批评风格,另一方面它的批评报道数量又大为减少,全年只有42.86%是批评性报道,且批评报道数量与力度可以以该年5月份的我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为分界线。

全年共得到样本14例,5月份以前,从1999年1月1日4月23日,只有第一篇不是批评报道,因为1月1日正是元旦节,做1998年的回顾专版《再见一九九八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后面4篇均是批评报道,但5月以后,笔锋陡转,余下的9篇报道中,只有两篇批评报道。

从1997年到2003年85个有限样本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批评报道的一些特点:

1997年与1998年批评报道最多,此两年批评力度、监督力度也最大。

但此后即呈现弱化趋势,到了2003年,批评性就更弱了,只有28.57%是批评报道,7则样本中只有2篇批评报道,分别是文教领域的《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和因家庭经济纠纷导致的恶性犯罪《变脸》。

(二)、批评性报道的地域分布

从图2可看出,《南方周末》的批评报道主要发生地为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几个省份,此五个省份就占了批评报道总量的44.6%.其中浙江最多,占10.3%,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均占8.5%.其余的西部或沿边省份报道则相对较少,这可能与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各省距广州的距离有关,也可能是各省市经济发展缓慢,改革难,故暴露的问题多。

(三)、被批评对象机构分布(见表1)

统计表明,《南方周末》批评的主要机构集中在公众个人(占总数的34.8%)、事业单位(占总数的26%)、政府机构(占总数的22.7%)、以及企业(占总数的17.5%)。

具体的被批评机构如下:

(1)、事业单位中,批评的焦点集中于二类系统,即工商、税务、海关、财政、金融、证券等垄断部门和要害部门;公检法系统(含反贪局),分别占总体的8.7%和13.0%,这二类系统有着其他部门所没有的特权,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多。

(2)、政府机关与准权力机构中,处于基层的县一级机构和农村基层机构与省级政府行政机构并没有明显区别,分别为6.5%、4.3%与6.5%.看来《南方周末》对各政府机构的监督并不因级别的高低而有所区别。

对权力机构的监督是体现舆论监督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但从年度上来看,有减少的趋势。

1997年受批评省级政府机构占当年样本量的18.2%,其次是事业单位的公检法系统(含反贪局)占18.2%,1998年对公检法的批评力度更大,占总体27.3%,1999年各方面批评相当,但从2000年开始,对政府机关,事业公检法单位的批评大大降低,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公众个人的批判上,对个人批评,2000年达到80%,此后两年均是50%左右。

而国企似乎一直就不是批判重点。

此趋势显示,《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有弱化的趋势。

批评力度总体下降,可能有以下解释:

一是尤其是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是国有资产,媒介监督某种程度上是党政权力的延伸或对这种权力的补充,权威性很大。

4批评性言论会引起的名誉问题,各单位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批评报道的抵制意识增强,这可以近年来多次报纸的恶意收购为证;二是《南方周末》上层人事变迁频繁,报纸风格即主编风格,频繁变动影响了报纸风格的一致性;三是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官司已渐呈上升趋势,媒介面对复杂商业市场的竞争和法律环境,对批评报道采取审慎态度。

(四)、被批评对象的人物分布(见表2)

同上面被批评机构相对应,批评人物同样集中在公众与事业单位领导人,公众有17人,占总体的37%,政府机构领导人占26.1%,主要是地市厅局级领导干部,即对中层干部的批评。

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36%,主要是对工商企业家的批评。

表明新闻媒介对下层的监督要远大于对上层的监督。

时间分布上,公检法等权力机构领导人的批评主要是在1997与1998年,1997年占总体的18.2%,1998年为27.3%,此后几年均为0.对政府机构领导人的监督也是集中于1997年与1998年与1999年,分别占到18.2%、27.3%、50.1%,此后开始减少,对公众个人的批评明显增加,2001年最高,达到60%,以后一直维持在50%的水平上。

批评对象也有由权力机构领导人向公众个人转化的倾向。

  (五)批评的主要内容(见表3)

批评的主要内容,统计数据显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突出的是滥用行政特权(以权谋私、乱纪不违法,主要针对领导人),占25.5%;其次是贪污受贿(受贿、索贿、挪用公款,涉及违法犯罪)占21.3%;社会阴暗面(青少年犯罪、盗窃、吸毒和娼妓问题),占10.6%;民事纠纷(邻里关系、非诉诸法律的婚姻及财产继承等民事调解)6例,12.8%;有关侵犯公民权利(选举权、知情权、批评监督权和打击举报人等)的报道也不少,占8.5%.另外,有一些报道,批评的板子没有拍在具体的人或机构身上,而是对转型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住房市场化过程中不规范的物业管理,为发展经济对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法规不健全而产生的漏洞等等。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存在于当前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为:

滥用行政特权、贪污受贿和各种社会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现实。

时间趋势上,1997年1998年与1999年每年都会涉及对滥用行政特权、贪污受贿的批评,两项合计分别为45.5%、36.4%、83.3%,此后比例即起伏不定,2000年与2003年较少,分别只有20%与0.0%,2001年与2002年有所回升,达到50%与66.6%,但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以后的百分比是在总体批评性报道大量减少的条件下得出的。

同时,还可看出,2001年,2002年与2003年,更多倾向于社会问题与社会阴暗面的批评,比例为2001年,16.6%,2002年,33.3%,2003年,50%.而这一项在2001年以前,并不是批评重点,只是在1999年才加以批评。

由分析可得出,批评内容在由党政机关的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向社会问题和社会阴影面的犯罪、娼妓和封建迷信转移。

(六)、批评涉及领域(见表4)

《南方周末》报道领域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在这里头条中涉及最多的是政法领域和社会领域。

政法领域共占样本总体的26.7%.涉及政法领域的问题如此集中,客观上反映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违法乱纪情况严重以及法律不够健全,法规尚未完善的现状。

社会领域报道很突出,高于政法领域,占28.9%,说明改革开放后,社会问题和社会阴暗面问题也成为我国要治理的关键。

其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商业、科教文卫以及财政金融也是《南方周末》报道关注的领域,分别占总体的11.1%,6.3%,8.9%.

此外,在服务业,公用事业,生态保护,交通通讯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或方面都有涉及。

时间上分析,批评报道分布,1997年与1999年更多集中在政法领域,1997年为27.3%,1998年甚至为60%,10篇批评报道中就是6篇是政法领域,1999年为33.3%,这三年均高于平均水平,此后的2000年、2001年、2002年与2003年,政法领域罕见,200年、2001年、2003年均没有此领域报道,只是在2002年报道1篇,占当年16.7%.与此政法领域报道呈下降趋势相反的是,社会领域报道则不断上升,1997年,1998年,1999年,它一直低于20%.1997年为18.2%,1998年是20%,1999年又降低到16.7%.而此后几年,社会领域报道成为重点,2000年达到25%,2001年、2002年与2003年,均为50%.

还值得注意的就是,对财政金融和公用事业、交通通讯等垄断行业的的批评,只在1997年,1998年,1999年才有所涉及,此后这方面报道极少,而垄断行业是最容易滋生腐败,也是最难以改革的。

而1997年,1998年没有涉及的科教文卫(包括出版传播),农林牧副渔业(包括农村家庭手工业)批评性质较弱的行业,在2001年合起来占了50%,2003年亦达到50%.《南方周末》在领域选择上也有软化趋势。

最后,就是关于生态环境,由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顾子孙后代,掠夺式开采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由于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一直就是关注重点,总体虽只占6.7%,但在各年间的分布较为平均。

三、主要结论

本文以《南方周末》作为分析样本,采用传播学中常用的内容分析方法,就近年《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了其在舆论监督上的一些内在特征和演变趋势。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1.《南方周末》批评报道地域多集中于湖南、湖北、浙江、河南几个省份;主要批评机构是公众个人、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其批判内容多为滥用行政特权、贪污受贿和各种社会问题;涉及最多的领域是政法和社会。

总体上看,《南方周末》的批评报道内容反映了当前社会问题,顺应了公众对现实批判、监督愿望。

2、《南方周末》的批评报道风格有弱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上批评报道以1997年与1998年为主,此后即开始减少;二是1999年后对权力机构的批评报道减少;三是批评内容有由党政机关的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向社会问题和社会阴影面的犯罪、娼妓和封建迷信转移的倾向。

3.批评报道是报纸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在社会转型时期反腐工作的需要,舆论监督在反对不正之风、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舆论监督工作在总体上,还存在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南方周末》的弱化趋势。

舆论监督工作任重道远,应加强对舆论监督工作本身需要的建设。

参考书目:

1、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2003年),《传播统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郭志刚(1999年),《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内容分析编码参考案例“从《焦点访谈》类专题报道看舆论监督作用”这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即北京广播电视传播研究所与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合作研究项目――“《焦点访谈》研究”。

作者:

郭镇之、赵丽芳、

注释:

1、童兵(2003-1-11),《重视舆论监督的建设》,《解放日报》

 2、李琳(2002-12-21),《批评报道中记者的权利把握》,传媒观察()

3、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所有单元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编号作为样本的第一个单元,样本的其它单元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抽取(如等距原则),其中最常用最简单的系统抽样是等距抽样。

4、陈力丹(2002-12-30),《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5、虽然一次报道中暴露的问题不止一个,但由于我们强调问题性质的显现“十分明显和明确”的标准,因此在批评主要内容类别确定上仅列出一个选项。

  

 

附录2:

《南方周末》内容分析编码表  报道日期:

__年__月__日

一、报道地域(定义:

内容发生地或主要涉及、影响地,单选)

本省

外省:

__

安徽1北京2广西3广州4贵州5河北6河南7黑龙江8湖北9湖南10吉林11江苏12江西13辽宁14陕西15上海16四川17天津18云南19浙江20重庆21

二、主要批评对象(机构——定义:

报道中提及的主要当事机构,单选)

(一)政府机关

1.省部级所属政府行政机构

2.省会城市及地市一级政府行政机构

3.县一级机构

4.农村基层机构

5.其它

(二)、事业机构

1.文教卫单位

2.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财政、证券

3.公检法机构(含反贪局)

4.其它

(三)、企业

1.国营大中型企业

2.其他企业(国营小型、集体、或乡镇企业)

3.股份制企业

4.外资、合资或合作企业

5.私营企业(个人、非股份制民营)

6、其它

(四)其他

三、主要批评对象(人物——定义:

报道中提及的责任人身份,单选)

(一)、政府机构工作人员

1.省部级领导干部

2.地市厅局级领导干部

3.县团级领导干部

4.基层机构干部

5.其它

(二)、企事业工作人员

1.国企和事业单位领导

2.工商企业家

3.垄断部门(铁路、邮电、证券、海关、银行、工商税收)领导和工作人员

4.公检法等权力机构领导人员(含反贪局)

(三)公众

四、批评主要内容(定义:

报道主要涉及的内容和主题,单选5)

1.滥用行政特权(以权谋私、乱纪不违法,主要针对领导人)

2.滥用行业特权(行业不正之风、垄断经营、乱收费、损害消费者权益)

3.官僚主义(渎职、不作为、权力误用)

4.贪污受贿(受贿、索贿、挪用公款,涉及违法犯罪)

5.经济纠纷(不正当竞争、劳资纠纷、民间借贷)

6.欺行霸市(黑势力、强买强卖)

7.民事纠纷(邻里关系、非诉诸法律的婚姻及财产继承等民事调解)

8.行业保护(设置贸易屏障、保护假冒伪劣)

9.侵犯公民权利(选举权、知情权、批评监督权和打击举报人等)

10.社会问题(歧视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尊老爱幼问题、迷信封建思想、不文明或不道德行为)

11.社会阴暗面(青少年犯罪、盗窃、吸毒和娼妓问题)

12.其它

五、报道涉及领域(报道内容涉及的行业或领域,单选)

1.工商业(制造、销售、流通领域)

2.服务业(餐饮、代办等行业)

3.财政金融(财经秩序、证券基金)

4.农林牧副渔业(包括农村家庭手工业)

5.科教文卫(包括出版传播)

6.政法领域(政策、法规、公民权益)

7.公用事业(水电气供应、防火、防盗)

8.生态环保(水土、生物的、污染)

9.交通通讯(水陆桥、航空、邮电)

10.社会保障(房改、公积金、社会保险)

11.社会领域(自杀、毒品、色情、青少年犯罪)

12.其它

  作者:

张小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0级本科邮编:

1008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