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9207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25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表:

投资估算表

附图:

方案系列图纸

第1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

1.1.2承办单位

XX风景名胜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XX风景名胜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于2002年2月挂牌成立。

2004年6月,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明确了风景区的管辖范围、管理体制,风景区将设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并将风景区列入开发区系列。

2004年7月,风景区党工委、管委会被确定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全面负责对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严格实施保护、管理和开发的职能。

1.1.3项目性质

生态保护工程

1.1.4项目拟建范围

本项目用地位于凤岭南路以南的凤岭园艺场,项目占地面积约为1260亩,在青秀山风景区的旅游功能区范围内。

1.1.5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占地面积约为1260亩。

建设内容包括:

(1)营造林工程,面积77.56h㎡;

(2)灌溉管网工程,约4050m;

(3)森林保护工程,包括消防车、病虫害防治设备、围栏设施、标牌、防火设备、信息化系统工程等;

(4)附属配套工程,包括道路、交通通讯工程、景观林附属工程等。

1.1.6项目建设期及进度

项目建设期从营造林主体工程开始,在营造林工程建设前一年穿插开展森林保护设施及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及附属配套工程设施建设,历时3年。

其中营造林主体工程贯穿整个建设期,即2008年年底至2011年完成;开展森林保护设施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及附属配套工程设施建设穿插在营造林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建设期的前1年,即2008年年底至2009年完成。

1.1.7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项目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318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8519万元,工程其他费用20390万元,预备费2891万元。

资金来源:

业主自筹资金19800万元;申请财政补助12000万元。

1.1.8项目效益

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

社会效益:

提高居民生存环境质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繁荣民族经济。

经济效益:

提高风景区旅游容量。

1.2编制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8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年)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6)某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桂发[2004]12号)

(7)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南发[2004]39号)

二、有关规范、规程

(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1-2001)

(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标准》(GB/T18337.3-2001)

(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6000-1999)

(5)《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

(6)《育苗技术规程》(GB/T6001-1985)

(7)《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

(8)《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

(9)《喷灌与微观工程技术管理规范》(SL236-1999)

(1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6)《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GB50140-2005

(1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1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三、有关规划文件

(1)《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LY5141-99)

(2)《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2004)

(3)《**市近期规划(2006~2010年)》

(4)《**森林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5)《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6)《广西林业科技“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7)《**市“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

(8)《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总体规划》

(9)**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立项的批复》(南发改社会[2008]14号文)

(10)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决定》(2008.4)

(11)**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委会委托我公司编制本项目可研报告的《委托书》

四、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

(1)建设场地的地形图;

(2)项目用地范围图;

(3)周边和用地环境条件;

(4)承办单位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1-1所示。

表1-1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用地规模

1260

1.1

基础设施用地规模

97

1.2

营造林用地规模

1163

2

工程费用

万元

31800

2.1

第一部分工程费

万元

8519

2.1.1

营造林工程费

万元

6608

2.1.2

基础设施工程

万元

146

2.1.3

附属配套工程费

万元

1765

2.2

工程建设其他费

万元

20390

2.3

预备费

万元

2891

1.4建议

本项目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符合广西林业布局和林业发展规划,符合**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总体规划。

对进一步改善**市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了使建设过程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建设目标,我们建议:

(1)合理安排种树时节。

(2)项目资金来源由管委会自筹。

管委会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安排并落实项目所需资金。

(3)本项目是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树种选择、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要与正在实施的青秀山生态保护工程(一、二期)及整个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建设相衔接融合。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与项目提出的原由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挥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实际行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生态保护林已逐渐演变成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保护林的建设,在调节气候、环境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观赏游憩、美化城市以及推进林业的发展方面多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某区的首府,也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和信息中心,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背靠云、贵、川大西南,毗邻越南,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

是中国南部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

但**市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城市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特别是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的确立,对**的城市交通、防洪安全、环境整治、水土保持以及生态保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4A级风景区,是**市郊最大的一片森林植被,位于城市的上风口,不断向市区输送新鲜氧气,被称为**市的“绿肺”,直接影响城市的大气和人居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区。

在建设保护过程中,由于土地权属问题,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委会难以对项目用地进行管理、保护和开发,致使项目用地与风景区建成区景观差别过大,极大的影响了风景区的整体景观形象,严重制约了青秀山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市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现有的森林远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相关的矛盾日益突出,**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和逐步扩大项目区的森林植被,改造现有低效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状况,启动了“**青秀山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为扩大“城市绿肺”面积,维护**市城市生态平衡,推进“中国绿城”建设,2008年2月,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委会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了以完善青秀山生态保护为目标的青秀山风景旅游名胜区营造林工程项目,**市发改委以南发改社会[2008]14号文对该项目的立项予以批复。

2008年3月,**市规划管理局向**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颁发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许可证号为:

地字第450103*********号,并明确了项目建设土地的性质和规模。

2008年4月,为进一步改善**市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决定》(南发[2008]9号文)。

《决定》明确了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重要意义、区域范围、建设标准及领导机构等内容。

本项目是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项目建设的其它条件已经具备,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委会决定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做好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8年3月,我公司受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进行《**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营造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重要内容

根据中共**市委南发[2008]9号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决定》,青秀山森林公园是“城市绿肺”,是“绿城翡翠”,是首个**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区。

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是恢复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现实需要;是深化做好“树的文章”,推进“中国绿城”建设,展示“中国绿城”魅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改善**市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必然要求。

目前,青秀山北面山体为青秀山的主要入口区,但项目区大部分山体林相老化,杂早丛生。

植被多为杂木林,果树、竹林及灌木林、杂草等,局部区域内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多为砖混结构,极大影响了青秀山风景区的整体景观形象。

本项目的建设通过开展营林工程,引近南亚热带树种、名贵珍惜树种;多层次种植地被、灌木、乔木等植物;分片区、成规模引种不同品种、不同花期、不同色彩的植物,将形成与城市特色相辉映的森林景观,打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塑造城市的绿色背景,极大的改善了青秀山风景区的整体形象,是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重要内容。

2.2.2项目建设是保护和进一步增强青秀山“城市绿肺”功能的根本保障,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项目拟建地点青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市东南方向,正处在城市的上风口。

森林制造的新鲜氧气源源不断地向市区输送,是**市名副其实的“绿肺”工厂,对该市的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近年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市是国家级园林城市,被人们美誉为“绿都”,但发展并不平衡,城市绿化虽然相对较好,而处于城郊发挥生态基础地位作用的大片森林却屈指可数,远不能满足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需要。

本项目建成后青秀山风景区将新增森林面积约77.56h㎡,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51.3%上升到55.8%;**人均绿地增长约0.56㎡(项目建设前后青秀山森林覆盖率变化如图2-1所示)。

图2-1项目建设前后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

**绿量面积及固碳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根据测试,分景区各植被类型的平均叶面积指标为2.01(详见下表2-1),本项目营造林工程为77.56公顷。

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建设,绿量面积将增加1,558,956平方米,约155.00h㎡。

表2-1分景区各植被类型的平均叶面积

林型

马尾松纯林

马尾松混交林

杂林木

其他

平均

叶面积

指数

1.18

2.01

2.25

2.6

2.01

注:

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

为每单位面积中所表现出的最大叶面积,直接反映出在多样化尺度的植物冠层中的能量、CO2及物质循环。

根据不同类型的林木的固碳能力(详见下表2-2),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天可固定的CO2约为63吨,放出O2约为45吨。

一个人每天呼吸约需消耗O2750g,呼出CO2约900克。

因此,项目建成后释氧量可供约84,000人的呼吸耗氧。

表2-2青秀山主要树种的日释固碳能力

树种

单位叶面积净同化量(mMol*m-2)

单位叶面积固碳量(g*m-2)

单位叶面积释氧量(g*m-2)

灌木及地被

515.73

22.69

16.5

火力楠

943.1

41.5

30.18

马尾松

851.76

37.48

27.26

格木

804.4

35.39

25.74

棕榈类

1387.51

61.05

44.4

大叶栎

1181.6

51.99

37.81

石栎

1042.5

45.87

33.36

杂木林

1038.04

45.67

33.22

平均

970.58

42.71

31.06

此外,项目种植的大量绿色植物,不仅为其他动物提供猎食、隐蔽、繁殖、越冬等活动的理想场所,而且利用它们茎、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根摄取土壤中的水份和矿物质,在阳光照射和一定温度下,把无机物转化成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有机物,建立起阳光、水体、生物、土壤之间相依相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并通过土壤微生物和绿化植物形成的生物链。

繁多的生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维护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通过自然起伏的地貌、生态植物群落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扩大**市绿肺的面积,扩大公共绿地率,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2.2.3项目建设是推进**市“中国绿城”总体目标的现实需要

 **市在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构想,把**建设成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山、水、城、林”于一体的最佳人居环境和具有全方位国际竞争能力的绿色森林生态城市。

根据《**森林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要求,预计通过15年,分三个阶段,实现**市“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

总体目标是在确保城区绿地及森林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城郊环城林带、环城公园带、绿色通道、自然保护、石漠化防治、生态公益林等对改善**市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森林绿色工程。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按市区人口人均种植一株树的标准,大力加强**市的绿化建设工作。

连续实施了“2006年建设生态**年内种植150万株树木工程”,“2007年建设生态**年内种植170万株树木工程”。

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作为**市极其重要的城市森林区,在“中国绿城”的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项目的建设力争用百万乔木扮靓**,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突出“中国绿城”风貌,是推进**市“中国绿城”总体目标的现实需要。

2.2.4项目建设将推动**市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但需要以持续的经济发展为依托,还必须是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其基础。

因此近年来许多城市将其周围的绿地建设也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强调通过河流、池塘、河岸绿化带、道路绿化带,公园绿地等将城市中的生物生境连接起来,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区域与形象地带都需要倾力打造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基础以保持城市的自然风貌,并以此作为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毗邻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北门的城市建设区在《**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中被确立为自治区级行政办公中心、中国东盟商务中心、大型商贸会展中心、区域交通枢纽、高品质居住新城的建设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随着这片区域建设的日新月异,本项目用地用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通过加大营造林规模在该片区域营建高标准、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彻底改善该片区域落后的生态环境现状,并构筑区域生态可持续性基础,为邻近城市建设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将有利于提升东盟商务区周边环境的景观,对于**市“中国绿城”形象也能得到更为直观的表达。

因此,项目建设也是**市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2.2.5项目建设是提升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景观连通性的必然选择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较高的景观连通性是维持系统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而景观破碎则往往导致系统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和生态服务功能低下。

纵观整个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尤以景区的北面山麓之景观连通性较差。

根据**市人民政府2001年5月审批的《**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总体规划》,青秀山北面山麓为青秀山的主要入口区。

但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垦荒炼山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景区的森林保护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垦荒种植的同时,受产品市场以及品种退化的影响,相当部分经济林地又被丢荒闲置,林相老化,杂草丛生,景观破碎,极大地影响了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整体景观形象。

因此,通过征用项目区用地,全部用于营造林工程的建设,是从整体上提升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景观连通性的必然选择。

2.2.6项目建设是提升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旅游产品层次的现实需要

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为国家级4A级风景区,通过多年不断的修建、整理以及宣传,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已经成为人们较为理想的游览憩息场所。

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前景乐观。

据统计,2007年青秀山风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4.18%(由于修建“青竹立交”对游客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决定》指出,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到2013年基本完成绿化景观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框架,初具规模;到2016年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建设保护管理水平,把青秀山森林公园建成为规模宏大、植物品种丰富、景色壮观、环境优美、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独具特色的南亚热带森林公园。

本项目的建设将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迎合“生态旅游”的时尚旅游潮流,突出南亚热带风光,走“绿色、生态”这一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景区旅游产品层次,强化对“绿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为游客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和扩大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3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3.1需求分析

3.1.1**市城市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近年来,**市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2000年,**市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2002年,**捧回“中国人居环境奖”的牌匾,2007年,**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根据**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市全年共造林11882公顷,其中用材林11769公顷,经济林109公顷。

当年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0691公顷。

育苗面积239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34%。

**市2006-20078年园林绿化指标如下表3-1所示。

表3-1**市2006-2007年园林绿化指标统计表

序号

内容

单位

2006年统计数据

2007年统计数据

1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公顷

6594.89

6770.54

2

建成区绿地总面积

公顷

5641.85

5867.34

3

公园绿地总面积

公顷

1972.86

1989.79

4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170

179.06

5

市区人口

万人

254.86

259.77

6

城区人口

万人

161.26

159.52

7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8.21

37.81%(-0.4%)

8

建成区绿地率

%

33.19

32.77%(-0.43%)

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按城区人口)计)

平方米

12.23

12.47(+0.24)

注:

(1)数据来源:

**市园林局;

(2)根据**市建委计划财务科的说明,由于部分城区统计范围的变动,导致2007年统计的城区人口比2006年统计的城区人口约有下降。

**市近期规划提出要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战略,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市最终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环境健康协调的“中国绿城”。

积极推进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建设,抓好生态广西建设相关示范项目,构建覆盖全市的绿色生态体系。

在生态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区域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严格和有效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河湖、水库等生态敏感地区。

(2)存在问题

**市通过多年来的绿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绿化步伐后,使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与国内外相关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

①城市绿地系统尚未形成结构清晰的绿地体系

从整体来看,**市现状绿地分布零散,尚未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清晰的城市绿化体系。

②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

从公园的布局上看,市级和区级公园主要集中在城区东部、邕江以北,城北区、江南区等部分城区明显存在着公园绿地指标偏低,与服务人口不相匹配的矛盾。

从整体上仍存在数量不足和布点不均,主要集中在青秀区和兴宁区,其他片区密度明显下降,难以满足市民就近休憩的需要。

③生产绿地不足,分布零散,不成规模

据2005年统计资料,**市建成区内生产绿地面积为105.67公顷,建成区外生产绿地为150公顷,其中建成区内园林系统为55.33公顷,系统外为53.14公顷。

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的0.62%,远远低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规定。

随着园林绿化苗木需求的增长,专业苗木的生产面积没有增长,苗木和花卉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城市绿化的需求。

此外,建成区内除少量生产绿地较成规模、并处在交通便捷的地段外,西侧的生产绿地则较多分布在水系附近,零碎分散,交通不便,不利于生产施工的需要。

3.1.2**旅游市场客源现状

近年来,**市积极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

在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开展宣传促销,与各地参展商开展交流与洽谈,达成合作意向;在国际市场开发上,**市参加自治区赴奥地利、南非等国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并举办旅游新春文化节;赴东盟各国参加“走进东盟—中国广西国际旅游大篷车”活动。

2007年**旅游收入居广西之首。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每年一度在**市举行的一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