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第三部分第1113章.docx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第三部分第111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第三部分第1113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第三部分第1113章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
主编:
李小寒、尚少梅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5号宋体,22磅行距)
第十一章排泄
第一节排尿护理
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
1.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排尿的生理
1)尿量400~500ml→膀胱内压超过0.98kpa→患者出现尿意
2)尿量700ml→膀胱内压3.43kpa→膀胱节律性收缩,患者可控制排尿
3)膀胱内压超过6.86pka以上→患者出现疼痛
二、排尿的评估
(一)排尿的评估内容
1.排尿次数:
成人白天3~5次,夜间0~1次
2.尿量:
正常情况下每次尿量约200ml~400ml,24h的尿量约1000ml~2000ml,平均在1500ml左右。
尿量和排尿次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尿液的性状:
(1)颜色
血尿—洗肉水色
血红蛋白尿—浓红茶色或酱油色
胆红素尿—深黄色或黄褐色
乳糜尿—乳白色
(2)透明度:
当泌尿系统感染时,新鲜尿液即呈白色絮状混浊,加热、加酸或加碱后,其混浊度不变。
蛋白尿不影响尿液的透明度,但振荡时可产生较多且不易消失的泡沫
(3)酸碱反应:
酸中毒患者的尿液可呈强酸性,严重呕吐患者的尿液可呈强碱性。
(4)比重:
正常成人的尿比重波动于1.015~1.025之间,一般尿比重与尿量成反比。
若尿比重经常固定于1.010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
(5)气味:
当泌尿道有感染时新鲜尿有氨臭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尿中含有丙酮,故有烂苹果气味。
(二)异常排尿的评估
1.多尿:
指24h尿量超过2500ml
正常情况:
大量饮用液体、妊娠
病理情况:
多由内分泌代谢障碍或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引起,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衰竭等患者
2.少尿:
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发热、液体摄入过少、休克等导致患者体内血液循环不足;心脏、肾脏、肝脏功能衰竭患者。
3.无尿或尿闭:
严重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患者。
4.膀胱刺激征: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血尿
1)尿濒:
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
2)尿急:
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
3)尿痛:
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疼痛。
4)血尿:
有膀胱刺激征时常伴有血尿。
5.尿潴留:
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症状及体征:
下腹胀痛,排尿困难;耻骨上膨隆,扪及囊性包快叩诊呈实音,有压痛。
常见产生原因:
机械性梗阻;动力性梗阻;其他各种原因
6.尿失禁:
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分为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
1)真性尿失禁:
膀胱稍有一些存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
见于手术、分娩所致的膀胱括约肌损伤或支配括约肌的神经损伤,病变所致膀胱括约肌功能不良,膀胱与阴道之间有瘘道。
2)假性尿失禁:
又称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内贮存部分尿液,当膀胱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
当膀胱内压力降低时,排尿即行停止,但膀胱仍呈胀满状态而不能排空。
见于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活动受抑制。
3)压力性尿失禁:
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三)影响排尿因素的评估
1.心理因素
2.个人习惯
3.环境问题
4.液体和饮食的摄入
5.气候变化
6.治疗及检查
7.疾病
8.其他因素
三、排尿异常的护理
(一)尿潴留患者的护理
1.心理护理
2.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
3.调整体位和姿势
4.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
5.热敷、按摩
6.健康教育
7.必要时根据医嘱肌内注射卡巴可等
8.经上述处理仍不能解除尿潴留时,可采用导尿术
(二)尿失禁患者的护理
1.皮肤护理
2.外部引流
3.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病情许可分时间段多饮水;定时给予便器协助排便;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
4.对于长期尿失禁的患者,可行导尿术留置导尿术
5.心理护理安慰支持使其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四、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
(一)导尿术
1.导尿术:
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2.目的:
1)为尿潴留患者引流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
如留取未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等
3)为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化疗
3.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患者着凉
3)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
防止血尿和虚脱的发生
4)老年女性尿道口回缩,插管时应仔细观察、辨认,避免误入阴道。
5)为女患者插尿管时,如导尿管误入阴道,应另换无菌导尿管重新插管。
6)为避免损伤和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必须掌握男性和女性尿道的解剖特点。
(二)留置导尿管术
1.留置导尿管术:
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持续引流尿液的方法。
2.目的
1)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尿比重,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
3)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留置导尿管
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引流尿液
5)为尿失禁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
3.注意事项(同导尿术)
双腔气囊导尿管固定时要注意膨胀的气囊不能卡在尿道内口,以免气囊压迫膀胱壁,造成黏膜的损伤。
4.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护理
1)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的措施
2)保持尿道口清洁。
女患者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患者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每天1~2次
3)每周更换集尿袋1~2次,若有尿液性状、颜色改变需及时更换。
及时排空集尿袋,并记录尿量
4)定期更换导尿管,尿管的更换频率根据导尿管的材质决定,一般为1~4周更换1次
5)鼓励患者多饮水,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
6)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
7)夹闭导尿管,每3~4h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8)注意患者的主诉并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应及时处理,每周尿常规检查1次
5.播放视频:
导尿术操作
(三)膀胱冲洗
1.膀胱冲洗:
是利用三通的导尿管,将溶液灌入到膀胱内,再用虹吸原理将灌入的液体引流出来的方法。
2.目的
1)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保持其尿液引流通畅。
2)清洁膀胱清除膀胱内的血凝块、黏液、细菌等异物,预防感染。
3)治疗某些膀胱疾病,如膀胱炎,膀胱肿瘤。
3.常用冲洗溶液:
生理盐水、0.02%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及0.1%新霉素溶液。
灌入溶液的温度约为38~40℃。
若为前列腺肥大摘除术后患者,用4℃左右的0.9%氯化钠溶液灌洗。
4.方法:
关闭引流管,开放冲洗管,使溶液滴入膀胱,调节滴速。
待患者有尿意或滴入溶液200ml~300ml后,关闭冲洗管,放开引流管,将冲洗液全部引流出来后,再关闭引流管,按需要如此反复冲洗
5.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避免黏膜损伤。
3)冲洗时嘱患者深呼吸,尽量放松,以减少疼痛若患者有腹痛、腹胀、膀胱收缩剧烈等情形,应暂停冲洗。
4)冲洗后如出血较多或血压下降,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并注意准确记录冲洗液量及性状
6.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膀胱冲洗的目的和护理方法,并鼓励其主动配合。
2)向患者说明摄取足够水分的重要性,每天饮水量应维持在2000ml左右,以产生足够的尿量冲洗尿路,达到预防感染发生的目的。
7.播放视频:
膀胱冲洗术操作
第二节排便护理
一、与排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
1.大肠的解剖:
人体参与排便运动的主要器官,全长1.5m,起自回肠末端止于肛门。
2.大肠的生理功能:
吸收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利用肠内细菌制造维生素。
3.大肠的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
4.排便
二、排便的评估
(一)排便的评估内容
1.排便次数:
成人每天排便1~3次,婴幼儿每天排便3~5次。
每天排便超过3次(成人)或每周少于3次,应视为排便异常如腹泻、便秘
2.排便量:
成人每天排便量约100g~300g
3.粪便的性状:
形状与软硬度、颜色、内容物、气味
异常颜色——
柏油样便:
为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色便:
胆道梗阻
下暗红色血便:
消化道出血
果酱样便:
肠套叠、阿米巴痢疾
粪便表面粘有鲜红色血液:
痔疮或肛裂
白色“米泔水”样便:
霍乱、副霍乱
异常气味——
严重腹泻患者的粪便呈碱性反应气味极恶臭
下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患者的粪便呈腐败臭
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样粪便呈腥臭味
消化不良、乳糖类未充分消化或吸收脂肪酸产生气体,粪便呈酸性反应,气味为酸败臭
(二)异常排便的评估
1.便秘:
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2.粪便嵌塞:
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
常发生于慢性便秘者。
3.腹泻:
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4.排便失禁:
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5.肠胀气:
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三)影响排便因素的评估
1.生理因素:
年龄、个人排泄习惯
2.心理因素:
精神抑郁、情绪紧张、焦虑等
3.社会文化因素
4.饮食与活动:
食物与液体摄入、活动等
5.与疾病有关的因素:
疾病、药物、治疗检查等
三、排便异常的护理
(一)便秘患者的护理
1.提供适当的排便环境
2.选取适宜的排便姿势
3.腹部环形按摩
4.遵医嘱给予口服缓泻药物
5.使用简易通便剂
6.遵医嘱给予灌肠
7.健康教育
8.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排便习惯
9.合理安排膳食
10.鼓励患者适当运动
(二)粪便嵌塞患者的护理
1.早期可使用栓剂、口服缓泻剂来润肠通便。
2.必要时先行油类保留灌肠,2~3h后再做清洁灌肠。
3.人工取便:
用人工取便易刺激迷走神经,故心脏病、脊椎受损者须慎重使用。
操作中如患者出现心悸、头昏时须立刻停止。
4.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三)腹泻患者的护理
1.去除原因
2.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注意腹部保暖
3.膳食调理
4.防治水和电解质紊乱
(四)腹泻患者的护理
1.维持皮肤完整性
2.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排便的性质、次数等,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3.心理支持
4.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五)排便失禁患者的护理
1.心理护理
2.保护皮肤
3.帮助患者重建控制排便的能力
4.如无禁忌,保证患者每天摄入足量的液体
5.保持床褥、衣服清洁,室内空气清新
(六)肠胀气患者的护理
1.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
2.去除引起肠胀气的原因。
如勿食产气食物和饮料,积极治疗肠道疾患等。
3.鼓励患者适当活动
4.轻微胀气时,可行腹部热敷或腹部按摩、针刺疗法。
严重胀气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或行肛管排气。
四、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
(一)灌肠法
定义:
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分类:
根据灌肠的目的:
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
根据灌入的液体量:
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如为了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而反复使用大量不保留灌肠,则为清洁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
解除便秘、肠胀气;清洁肠道。
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2)溶液:
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3)用量:
成人每次为500~1000ml,小儿200~500ml
(4)温度:
39~41℃,降温时用28~32℃,中暑用4℃
(5)注意事项:
1)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禁忌灌肠
2)伤寒患者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cm)
3)为肝昏迷患者灌肠时,禁用肥皂水
4)准确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
5)灌肠时患者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应嘱患者作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6)灌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2.小量不保留灌肠
(1)适用人群:
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危重患者、年老体弱、小儿及孕妇等
(2)目的:
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
(3)溶液:
“1、2、3”溶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植物油120~180ml
(4)温度:
38℃
(5)注意事项
1)灌肠时插管深度为7~10cm,压力宜低,灌肠液注入的速度不得过快。
2)每次抽吸灌肠液时应反折肛管尾段,防止空气进入肠道,引起腹胀。
3.保留灌肠
(1)定义:
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目的:
镇静、催眠;治疗肠道感染。
(3)液量:
不超过200ml
(4)温度:
38℃
(5)溶液:
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抗肠道感染用2%小檗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6)体位:
抬高臀部约10cm
(7)注意事项
1)应选择稍细的肛管并且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
2)肛门、直肠、结肠手术的患者及大便失禁的患者,不宜做保留灌肠。
3)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药液吸收。
4)了解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以确定患者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4.播放视频:
灌肠法操作
(二)口服高渗溶液清洁肠道
适用于直肠、结肠检查和手术前肠道准备。
1.甘露醇法
患者术前3天进半流质饮食,术前1天进流质饮食,术前1天下午2:
00~4:
00口服甘露醇溶液1500ml(20%甘露醇500ml+5%葡萄糖1000ml混匀)。
一般服用后15~20min即反复自行排便
2.硫酸镁法
患者术前3天进半流质饮食,每晚口服50%硫酸镁10~30ml。
术前1天进流质饮食,术前1天下午2:
00~4:
00,口服25%硫酸镁200ml(50%硫酸镁l00ml+5%葡萄糖盐水l00ml)后再口服温开水1000ml。
一般服后15~30min即可反复自行排便,2~3h内可排便2~5次。
(三)简易通便法
通过简便经济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解除便秘适用于体弱老人和久病卧床便秘者。
常用方法:
开塞露法、甘油栓法、肥皂栓法
(四)肛管排气法
定义:
将肛管从肛门插入直肠,以排除肠腔内积气的方法
目的:
帮助患者解除肠腔积气,减轻腹胀
第十二章给药
即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目的:
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疾病、协助诊断以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给药的基本知识
一、药物的种类
1.内服药:
分为固体剂型和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包括片剂、丸剂、散剂、胶囊等;液体剂型包括口服液、酊剂和合剂等
2.外用药:
包括软膏、搽剂、酊剂、洗剂、滴剂、粉剂、栓剂、涂膜剂等
3.注射药:
包括水溶液、混悬液、油剂、结晶、粉剂等。
二、药物的领取方法
1.病区:
常用药物、贵重药物和特殊药物、剧毒药和麻醉药
2.中心药房
三、药物的保管
1.药柜放置要求
2.药品放置要求
3.药瓶应有明显标签
4.定期检查
5.药物的性质不同,采用的保管方法不同
1)对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
2)对易氧化和遇光易变质的药物
3)对易被热破坏的某些生物制品和抗生素等
4)对易燃易爆的药物
5)对易过期的药物
四、给药的原则
(一)给药原则:
是一切用药的总则,在执行药疗时必须严格遵守
(二)具体要求:
根据医嘱准确给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安全正确用药、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五个准确:
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用准确的途径、在准确的时间内、给予准确的患者
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五、给药的途径
1.给药途径的选择:
药物的性质、剂型;机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和治疗需要
2.常用的给药途径:
口服、舌下含服、吸入、皮肤黏膜用药、直肠给药;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
3.给药途径的吸收顺序:
除动、静脉注射药液外,其他:
吸入>舌下含服>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六、给药的次数与时间
取决因素: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特性、人体的生理节奏
七、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药物方面:
剂量、剂型、给药途径与时间、联合用药
2.机体方面:
生理因素(如年龄与体重、性别)、病理状态、心理行为因素
3.其他方面
第二节口服给药法
一、口服给药的优缺点
优点:
最常用、方便、经济、安全、适用范围广
缺点:
吸收慢,不适用于急救;对意识不清、呕吐不止、禁食等患者不宜用此法
二、口服给药的目的
1.减轻症状
2.治疗疾病
3.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4.协助诊断
5.预防疾病
三、操作过程
备齐用物
备药
量取药液的方法
发药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需吞服的药物通常用40~60℃温开水送下,不要用茶水服药
3.婴幼儿、鼻饲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用的固体药,发药前需将药片研碎
4.增加或停用某种药物时,应及时告知患者
5.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五、健康教育
1.对牙齿有腐蚀作用的药物,如酸类和铁剂,应用吸水管吸服后漱口,以保护牙齿
2.健胃药宜在饭前服,助消化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催眠药在睡前服,驱虫药宜在空腹或半空腹服用
3.缓释片、肠溶片、胶囊吞服时不可嚼碎;舌下含片应放舌下或两颊黏膜与牙齿之间待其溶化
4.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应准时服药,以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
5.服用对呼吸道黏膜起安抚作用的药物如止咳糖浆后不宜立即饮水
6.某些磺胺类药物经肾脏排出,尿少时易析出结晶堵塞肾小管,服药后要多饮水
7.服强心甙类药物时需加强对心率、节律的监测,脉率低于每分钟60次或节律不齐时应暂停服用,并告知医生
第三节注射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
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体内的方法
分类: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及动脉注射
优点:
吸收快,血药浓度迅速升高。
适用于因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
缺点:
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
不良反应出现迅速,处理相对困难。
一、注射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6.现配现用注射药液
7.注射前排尽空气
8.注药前检查回血
9.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
10.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1)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便于进针。
2)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加匀速”,即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慢并均匀。
3)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针头,进针要深。
如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二、注射前准备
1.用物准备
2.抽吸药液方法:
(1)自小安瓿内吸取药液
(2)自大安瓿内吸取药液(3)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
3.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避免污染、保证准确
(3)根据药液的性质抽取药液
(4)药液抽吸时间
三、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
1.定义:
ID,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皮内组织的方法
2.目的:
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局部麻醉起始。
3.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做药物过敏试验前,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史
3)做药物过敏试验消毒皮肤时忌用碘酊、碘伏
4)进针角度以针尖斜面能全部进入皮内为宜
5)为患者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备好急救药品
6)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如为阳性反应,告知患者或家属,不能再用该种药物,并记录在病历上。
4.健康教育
1)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后,嘱患者勿离开病室(或注射室),等待护士于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
同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2)指导患者拔针后勿揉擦局部,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5.播放视频:
皮内注射法操作
(二)皮下注射法
1.定义:
HD,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
2.目的:
不宜口服给药、需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预防接种;局部麻醉用药。
3.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一般不作皮下注射
3)注射前详细询问用药史
4.健康教育
1)长期注射者,让患者了解建立轮流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2)过于消瘦者可捏起局部组织,适当减小穿刺角度,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
(三)肌内注射
1.定义:
IM,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
2.部位选择:
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是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3.定位法:
(1)臀大肌注射:
十字法、联线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大腿中段外侧,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关节的范围。
尤适用于2岁以下幼儿。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4.目的:
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5.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若发生针头折断,应先稳定患者情绪,嘱患者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外科医生处理
3)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注意配伍禁忌
4)2岁以下婴幼儿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5)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选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
6.健康教育
1)臀部肌内注射放松方法:
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俯卧位时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2)对因长期多次注射出现局部硬结的患者,教给其局部热敷的方法
(四)静脉注射
1.目的:
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需迅速发挥药效;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性检查:
静脉营养治疗。
2.四肢静脉注射、小儿头皮静脉注射、股静脉注射
3.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静脉注射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确认针头在静脉内后方可推注药液
4.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1)针头刺入静脉过少
(2)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静脉
(3)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
(4)针头刺入过深,穿破对侧血管壁
5.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
(1)肥胖患者:
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加大(30°~40°)
(2)水肿患者:
沿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按揉局部,使静脉充分显露后再行穿刺
(3)脱水患者:
局部热敷、按摩,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4)老年患者:
用手指分别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再沿静脉走向穿刺
第四节雾化吸入法
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雾滴以气雾状喷出,使其悬浮在气体中经鼻或口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一、超声波雾化吸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