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8916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docx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

明朝火器详细图解,明军火器无法战胜满清铁骑在于观念制度的落后

中国的兵器本来并不落后于西方,后来之所以悬殊的落后,是因为西方人在兵器发展上飞跃进步的时候,中国人因为某种原因,不仅没有跟进,反而大踏步地倒退。

明朝的时候,中国对火器的生产和应用程度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

明朝自主创制了地雷、水雷、喷筒(初级的火焰喷射器)、手铳、大炮等数十种火器,并于宏治年间自主发明了开花炮弹。

因为儒家传统重文轻武的影响,汉族军人普遍没有突出的骑射功夫,因此,冷兵器作战能力向来不是明军的长项,要对付北方牧、猎民族,明军只有求助于火器,明中期以后,由于军队腐败,明军的战斗力只得更加依赖于火器,明政府也就更加注重火器的研发和引进。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火器研发能力虽然已经落后于欧洲,但是因为明朝积极应用火器的国策,军事装备的热兵器化仍然加速前进,明朝从葡萄牙那里学会了火绳枪,从日 本那里学会了鸟嘴铳,火器研制家赵士桢,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到三十九年(公元1598年到1611年),除仿制成土耳其式噜密铳外,还研制成挚电铳、三长铳、双叠铳、迅雷铳等多种单管和多管火绳枪,赵士桢的成果受到明政府的广泛应用,明朝军队火枪的应用至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明政府在大量制造火绳枪炮的同时,还全面发展了各种传统火器,包括改制明代前期的各种火铳,创制了快枪、多管(多发)铳、虎蹲炮,发展了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的火箭类火器和火球类、喷筒类、火禽火兽火车攻战类等各种燃烧性火器,创制了各种爆炸弹和地雷、水雷。

这些火器连同火绳枪炮,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火器的各个门类,并且综合了外国火器的先进成果。

明朝天启年间,为了抵御后金(满清)在辽东的凌厉攻势,明政府向葡萄牙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炮'红夷大炮'(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清朝改称'红衣大炮'),并且仿制成功,大量地装备到明朝的关宁军中。

一六二六年重创了后金(满清)军队的宁远保卫战中,宁远城的十一门红夷大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军大炮的先进,也是后金(满清)长期攻不下明朝在辽西军事要塞的原因。

明朝对火器积极研制、应用并且向外学习取得的巨大成效,已经为兵器向热兵器化转轨创造了初步条件:

明朝中后期明穆宗隆庆年间,戚继光(1528-1587)在蓟镇编练的车营、步营、骑营、辎重营等新型的兵种之中。

这些营使用鸟枪、佛郎机、虎蹲炮、火箭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在军队建制上,随着火器的逐渐广泛应用,明军也在向适应火器作战的方向调整:

明朝在明初永乐年间就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独立炮兵营神机营,到明末时随着应用火器的大大增加,又发展出车炮营、鸟枪营、骑炮营和火器补给营等,除神机营以外,一般明朝部队百分之十以上步兵配备火器,明朝末期比例更高,明末时,北京和山东已经设立火器生产专坊基地,聘请了欧洲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已具备一定的火器规模生产能力5。

同时,用火绳枪炮和冷兵器相结合的作战方式、军事教育训练、国防设施也都随着产生。

由于明朝对火器的积极态度,明朝末年,明军的装备与世界最先进的西欧国家差距微小,明末时,明军与葡萄牙、荷兰发生了几次军事冲突,明军用火器打败了对手。

如果明朝的统治能够延续下去,到十九世纪的时候,中国军队的武器,绝不会象鸦片战争时的清军那样,与欧洲列强有那样大的差距。

明朝末年,中国军队向近代化转轨的萌芽已经依稀可辩。

可惜这一转轨的萌芽随着满清的入主中国而零落成泥。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在军事技术最无成就的朝代:

军事技术最缺乏自主创新、在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清朝的军事技术非但停滞不前,而且比起明朝都大幅倒退。

清朝之所以在军事技术最无成就,首先是由于满洲贵族自身素质的鄙劣和一些历史原因,在近代以前,清朝历代统治者始终没有重视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始终抱着'弓马取天下'的冷兵器观念不放。

这种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是:

满清(后金)的强劲铁骑屡次击败在军事技术装备上优于自己的明军,并且最终征服了中国。

满清统治者被这巨大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没能够认识到清军能够击败明军、征服中国的真正原因,反而认为这主要得自八旗军强劲的弓马优势所赐,从而大大的助长了对冷兵器的迷信。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对于当时先进军事技术火器的研制、生产、应用,是不可能重视的。

直到现在,还有好些人认同这种观点,认为明朝的火器占有那样大的优势,仍然被满清夺取了江山,说明武器先进与否对战争的影响并不重要。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明朝之所以败亡,远不仅是因为满清的军事进攻,而是几种极为不利的因素合力的结果:

饥荒、瘟疫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拖住了明朝抗清的后腿,并且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元气;崇祯帝朱由检连续的愚蠢决策使明政权自毁长城,丧失了凝聚力,导致大批军队倒向满清和李自成。

明朝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火器无用,而是因为明朝武器的优势已经不能弥补这几种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害。

事实上,如果不用火器,明朝灭亡会更快。

没有火器,明军根本不可能把满清(后金)挡在辽西十八年之久,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就可以攻陷山海关。

清朝之所以在军事技术最无成就,另一大原因就是满清统治者对汉人的防范。

由于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反抗的恐惧心理自然敏感而强烈,因此就要防止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落入汉人手中。

清朝统治者虽然不相信火器能决定大局,却也知道火器的厉害:

他们的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西洋大炮炸伤而死的7,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八旗兵在攻坚战中被明军用火器击毙。

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落入汉人手中,可能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威胁,所以他们就要防范于未然。

与蒙古君主不同,清朝皇帝的思维方式向来是很精细的。

满清入关后,出于对汉人的防范,满清统治者对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可能应用于军事的科技发展,进行了严厉的限制。

这种限制早在入关之初就开始了,当时多尔衮立下规定:

大炮和火器等当时的先进武器只限于八旗军中使用,清军中的汉军禁止装备。

多尔衮采取这个措施,是因为当时投降满清的汉军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八旗军,这些军队如果据有先进武器,一旦降而复叛,很难对付;只让八旗军拥有大炮和火器,可以大大增加八旗军对汉军的战斗力优势,可以更有效地震慑和控制清军中的汉军。

继多尔衮之后,历代满清统治者出于对汉军的防范,一直严格施行这一规定,直至鸦片战争以后,因为八旗军丧失战斗力,为了利用汉军镇压农民起义,才被迫松动。

按照满清的规定,八旗军垄断的火器和大炮等先进武器主要供八旗军中的满洲军使用,因为满清统治者对八旗军中的蒙古军和汉军也有防范。

满清的八旗军总数不满二十四万,其中的满洲军总数又不满八万,因此按照这一规定:

上百万的清王朝军队中,只有一部分能够装备火器。

这就造成满清军队的火器装备程度,始终处于极低的水平,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军队大踏步地向热兵器迈进的时候,清军始终脱离不了冷兵器时代,清军的火器应用程度,不仅比不了葡萄牙、俄罗斯等欧洲三流军队、也远远不如幕府时代的日军和崇祯时代的明军。

由于清军对火器的需求量始终处于极低的水平,也就无法拉动军火制造业发展,也无法刺激军事科技的改进。

历史已经表明:

军事科技的进步,能够带动民用科技的进步,从而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清军事火器装备的限制,不仅堵死了军队近代化之路,也堵死了增强综合国力的一条捷径。

满清不仅对军事科技成果的应用严加限制,还对汉族科技人才中出类拔萃者进行打压,发明家戴梓就是这样一个受害的典型。

杭州人戴梓出身于明末的火器制造世家,自幼便醉心火器研制,后来他投身清军,为清军创制和装备了'威远将军炮'(类近代的榴弹炮)、子母炮,为满清击败'三藩'和准葛尔势力立下了非凡的功劳,戴梓还向清朝献上了自己发明的一种连环铳,它一次可发射二十八颗弹丸,其原理与机关枪完全一致,现在已经被军器史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

但是,戴梓不仅没有因此获得荣华富贵,反落得一个悲惨的命运。

戴梓的才干十分突出,他曾只用八天的时间,便仿造出一种欧洲发明的新式大炮,而在华的外国同行南怀仁花了一年时间都没造出来。

由于戴梓杰出的火器研制才干,招致了同为满清研制火器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嫉恨,削平葛尔丹势力后,南怀仁就向康熙帝诬告戴梓私通日本,康熙帝因此而'听信谗言',将戴梓发配到辽东,终结了他的武器研制生涯,戴梓在辽东被迫以卖字画为生,一生贫寒,郁郁而终。

戴梓发明的连环铳也没能流传下来。

康熙帝玄烨决不是一个缺乏判断力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的才干远在南怀仁之上,以康熙帝的英明,他为何仅凭南怀仁一面之词就给戴梓定罪?

他难道不懂得人才的可贵吗?

康熙帝为何容不得戴梓,却能够容留和重用比戴梓平庸的南怀仁呢?

只要了解满洲统治者对汉人的变态的防范心理,原因就一目了然:

在削平三藩、征服准葛尔、夺取台湾之后,江山稳固,满清统治者已经不需要戴梓的发明才干了,戴梓的发明才干反而是一种威胁,才干越杰出,威胁越大。

按照满洲权贵的思路:

戴梓或者戴梓的发明成果要是落到谋反的汉族势力手中,怎么办?

因此,康熙帝一定要打压戴梓,把他充军到蛮荒的辽东,埋没他的所有才干,就是办法之一。

实际上戴梓算幸运的了,他落到相对仁厚的皇帝玄烨手里,还得以保全了性命;他要是落到防汉心理更为变态的弘历手里,至少得人头落地。

归根结底,戴梓受打压是因为他是汉人,他太杰出了;而南怀仁不仅平庸,还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比利时人,是个'非中国人',这与满清统治者的自我定性相同,反倒有同类的感觉。

满清统治者宁相信'色目人',也不相信'汉人'的心态,与元朝的蒙古人相通。

戴梓不仅是一位火器发明家,还精通军事、天文、历法、数学、河防治理等,他的《治河十策》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满清统治者对戴梓的'活埋',给中国的科技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到了乾隆时期,满洲八旗军因为严重腐化而战斗力大为沦丧,为了挽救满洲的'弓马'根本,使其不致失传,在当时欧美正值工业革命,火器突飞猛进之际,乾隆帝居然下令八旗军废用大炮等热兵器,以增强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的使用能力。

乾隆帝弘历的荒唐与愚蠢,实在是叹为观止。

满洲统治者企图通过让本民族亲兵垄断先进武器的政策,消除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造反的能力,以极力延长这个压迫性政权的邪恶寿命。

满清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个目的,对先进武器的垄断,使得八旗兵在镇压农民暴动和地方反叛势力时占有很大优势。

是满清让本民族亲兵垄断先进武器的政策,阻断了先进武器的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消除了先进武器的研发动力,清朝火器制造的水准越来越粗劣,最终使得葡萄牙加农炮('红衣大炮')、鸟嘴铳、火器车等从明军手里获得的先进武器不可避免倒退和失传,随着军事科技的流失和退化,满八旗对火器的垄断也就失去了意义。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明末由西洋和日 本传入的火器失传已久,整个大清帝国的军队终于倒退回宋朝以前大刀长矛一统江山的时代,满洲以'弓马'为根本的优良传统终于得到完整的传承:

主要兵器仍是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水兵仍是帆船,以致英国的洋枪大炮到这时被看成了妖术,军舰则被目为怪物,广州守将对付英国人的居然是'驱邪'的马桶、秽物。

满清政权两百年的闭关、愚民和民族压迫政策实在是成效卓著。

由于任何一个朝代,腐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武器的因素,就成为决定清军战斗力的因素,清军武器装备的不断倒退,不仅使之无力抵御外敌,镇压农民起义也越来越困难。

及至两百多年后,面对太平军的冷兵器,腐败清朝正规军几乎完全没有武器上的优势,满清政权在农民军的凌厉攻势下差一点就要垮台。

由于八旗军乃至所有的正规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为了救命,满清不得不允许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组建'湘军'、'淮军'地主团练武装,开始装备外国先进武器,后来为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所迫,又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组建新式陆军,一律装备德式武器,所以后来新军起义时,满清政权就像纸房子一样地倒塌了。

满清政权为了压迫汉族而压制武器的应用和发展,乃至压制科技的发展,虽然能够得逞于一时,却弄得国衰民穷,不堪一击,走上了彻底覆灭的道路。

在深重外辱和内乱下,为了保命,又不得不放弃对武器、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的压制,但是,为时已晚,满清政权已经元气耗竭、威信扫地、人心丧尽,在耻辱中灭亡。

满清的作为,正应了一句老话:

'害人终害己'。

满清的结局,留给后世统治者的教训是:

靠压制维持政权绝非强国之策,也非长久之计,实乃亡国败运自取耻辱之道作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朝代,明朝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多伟大贡献。

但它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的四个世界第一却鲜为人知。

首创'水雷战'击沉日本战舰早在16世纪,各种类型的水雷就已经成为明朝海军的重要武器。

1549年制造的'水底雷',可称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

该雷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人工操纵击发,比西方制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

第一颗定时爆炸水雷是1590年制造的'水底龙王炮'。

该雷用牛脬做雷壳,内装黑火药,用香点火作引信,凭借香的燃烧时间来定时引爆水雷。

第一颗触发水雷是1637年明朝末年制造的'混江龙'水雷,该雷通过与舰船直接接触进行引爆。

据史料记载,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时期,明朝海军曾使用'水底雷'一举击沉日本一艘大型战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比日俄战争中的水雷战早了近3个世纪。

'火龙出水'是反舰导弹'鼻祖'

火龙出水早在16世纪,各种类型的水雷就已经成为明朝海军的重要武器。

1549年制造的'水底雷',可称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

该雷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人工操纵击发,比西方制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

第一颗定时爆炸水雷是1590年制造的'水底龙王炮'。

该雷用牛脬做雷壳,内装黑火药,用香点火作引信,凭借香的燃烧时间来定时引爆水雷。

第一颗触发水雷是1637年明朝末年制造的'混江龙'水雷,该雷通过与舰船直接接触进行引爆。

据史料记载,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时期,明朝海军曾使用'水底雷'一举击沉日本一艘大型战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比日俄战争(1903—1905)中的水雷战早了近3个世纪。

最早使用触发式地雷明代工匠设计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由钢轮压火击发引爆的铁壳地雷。

明朝陆军广泛装备了这种地雷,并用它在江浙地区多次重创进犯的倭寇。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非人工引爆的触发式地雷,西方到18世纪以后才有类似的武器。

虎蹲炮蹲炮(资料)明朝陆军曾装备有一种'虎蹲炮'。

此炮首尾长2尺,炮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外形酷似一只蹲卧的老虎,看起来煞是威风。

开火前,先装填5钱重的铅弹或石子上百枚,再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发射时大小子弹齐飞出去,杀伤力惊人。

该炮重量轻,体积小,非常适合骑兵用战马直接驮带,由此便催生了明朝陆军的骑炮兵。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骑炮兵,又领先了西方大约200年。

三眼铳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

可能对历史熟悉的朋友能够想到,崇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出宫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铳。

但是三眼铳的缺点也很致命,由于构造的问题,瞄准很不容易,近代还有用三眼铳充当狩猎武器的,但山东猎人的评价是'三眼铳打兔子,没Diao准',更多的时候,三眼铳成了稀释和出殡时后的礼炮。

多管转膛炮迅雷铳迅雷铳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

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长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

在朝鲜,日本的火枪队是无法正面对抗这样的明军的。

鸟枪鸟枪其实并非打鸟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轻捷如鸟也难以逃脱,已经接近现代步枪,是和倭寇交战中缴获倭寇火枪,随后改进仿制的,戚继光的步兵,已经40%装备了这种枪。

但是到了满清,清军对火器带有某种抵触情绪,到鸦片战争,使用鸟枪的中国军队,反而降到了20%。

也有一说,称之为'鸟枪'并不是因为用来打鸟或连飞鸟也无法逃脱,而是因为其枪机衔着火绳落下点燃发火池中的火药的动作犹如小鸟啄食。

射程150米,雨天不能使用原始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猛火油柜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述过中国西北地区开发使用石油的先例。

北周年间(578-579)中国即开始利用石油的燃烧性能作为武器使用,宋代,更产生了火药和石油相结合的喷射燃烧兵器–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由下方装有石油的油柜与上方类似大型器的喷管组成,使用时向后拉动喷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喷管,在喷管口放置少量火药点燃,向前推动喷管的拉拴,使管中石油向前喷出,并在出口处被点燃。

宋军用它防守城池,来焚烧敌军的攻城器械。

但这种武器也有缺点,容易出事故不说,石油的贮存,笨重的箱体难以机动都是问题。

九头鸟九头鸟大家相信么?

这个居然是明朝的东西。

这是大型鸟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可惜发展比较慢,直到满清末年,湘军中装备抬枪,不过25%而已大口径左轮枪:

五雷神机五雷神机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轮枪了,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

射程180米一窝蜂一窝蜂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

这种武器曾经在军事博物馆有展出。

明代《武备志》对一窝蜂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

射程300米,连发火箭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

古式后膛榴弹炮:

佛朗机佛朗机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

1537年装备达到3800门,带有准星和照门。

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发射的时候射程1公里。

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子炮(炮弹)从后方装入,发射间隔短,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

远程重炮:

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吨,射程可以达到1.9公里!

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

威力在当时可想而知单发步枪:

火铳火铳明代制式的早期轻型火器,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蒙元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

明代作为标准武器,曾生产达九万余,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广泛使用。

长43。

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组发射,一人负责支架和瞄准,一人负责点火射击,射程180米。

大明的火器,为啥不灵了?

落后制度导致的火器质量低劣大明虽然从第一次遭遇葡萄牙人开始,就一直不断引进西方的先进火器,但是大明的落后机制却使得已有的技术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表面上,送到士兵手里的都是西方最新型的火器,但是由于军工制度的落后,这些火器往往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这些火器实际上只是一堆粗制滥造的垃圾。

大明的火器质量有多堪忧,我们先看看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的记载:

“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

……或将铅子先入,或忘记下铅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有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有将药线捻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捻者,而将火线灭了者,此类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

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杆。

得中者,不过二十余杆。

内有中其腿及马腿,非致命所在,又不能打他死。

其中他致命处而死者,不过十数人。

夫以敌数千人冲来,岂打死十余人,可使之走乎?

是如今我与诸君还未出门,还未见敌,先已算输了。

”在上面的内容中,戚继光记到,发来的火器质量低劣,有的枪管的尺寸常与弹丸不合,导致士兵在临战之时无法将弹丸装进枪管;有的发动装置有问题,往往怎么点火都点不着;还有的发射不稳定,忽高忽低,稍微沾点水就失灵,真正能保证准确度的,60杆中不过20杆,而这20杆中还能保证威力的不过十数杆,也就是说大明每批火器的合格率,大概只在15%左右,如此多的残次品,在战斗中无法发挥作用,甚至被反杀,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那么,大明的火器为啥残次品如此之多,当时著名的火器专家赵士桢总结的十分到位: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

,曰:

风俗习尚使然耳。

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

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

若兵器不堪,讵惟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

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

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一经节省、克落,便难行法。

既无利结于前,不畏法绳于后。

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

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

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

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赵士桢在文中认为,中国并不是造不出优良的火器,而是由于愚蠢落后的制度,导致工匠不愿将上等的火器交给政府,由此出现了一等品外销、二等品内部交流、三等品上交政府的窘境。

由于明代工匠上交火器只相当于抵消赋税的一种方式,政府并没有按市场价予以购置,因此导致工匠们总是将最差的残次品交给政府,明朝政府既想得到优良的火器,又想不付钱,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再加上大小官员的层层盘剥,最后落到官兵手里的火器质量能不堪忧?

大明官兵使用如此之差的火器,效果可想而知,据清太祖满文原档记载,女真骑兵并不惧怕明朝火器,有些女真人被多次射中,却安然无恙,还有一个士兵的头盔接缝处被枪弹击中,但他的脑袋却安然无恙,可见明朝火器质量之低劣。

而据熊廷弼的调查,努尔哈赤却在自己的地盘开设了绵延数里的锻造厂,这些锻造厂日夜打造盔甲兵器,质量十分精良,大明这边是低劣的火器,满清这边是厚重的铠甲,火器在野战中不起作用也就不奇怪了。

试想质量良好的火绳枪可以一击穿透板甲,如果明朝的鸟铳质量合格,怎么会打不透满清的布面甲?

观念保守导致的换代困难除了落后军工制度的掣肘,大明的火器制造还受到人们保守观念的阻挠。

火器专家赵士桢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说:

“北兵不耐烦剧,执称快枪三眼铳便利过于鸟铳,教场中打靶,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犹自不服。

'此戚少保语也。

近见为将者,不惟北地诸君鲜有留心于此,即南人亦觉寥寥。

究其所以,皆缘罔知为国,无心灭贼,因循岁月、侥幸功名之流充满戎行,何可语此?

又何能知此?

”在文中,赵士桢指出鸟铳的威力远胜于传统的弓箭和三眼铳,但是由于北方边军巨大的惰性,始终不愿更新换代,改用更为先进的鸟铳。

而大明的敌人满清恰恰是以重甲为主,三眼铳虽然射速较快,但威力、准确度、射程都远远不够,唯有拥有穿透力的鸟铳才能击穿重甲,但是,大明的北部边军依然执迷不悟,沉醉于以前的经验。

除了部分军队观念的保守,朝中的大臣们也在百般阻挠,当徐光启说要引进更多西方大炮和西方炮手时,依然有大臣认为“火器不过奇技淫巧,认为汉朝唐朝没有火器也能击败蛮夷,为什么他们就能,我们就不能?

”而至于西洋大炮的威力和好处,火器专家焦勖在《火攻掣要》已经说得很清楚“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

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

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

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

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虽然西洋大炮优势如此巨大,但因为朝中保守派的反对,徐光启的计划一直没能展开,一直拖了五年才被允许从澳门购置一批火炮和炮手来增强军队战斗力,但对此时内忧外患的大明来说,简直是寸时寸金,大臣们的反对无疑大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将领素质低下导致的使用不当除了火器质量低劣和换代迟缓外,明朝在火器运用上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明朝除了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名将之外,大部分将领对于火器的用法依然存在着很大误区,那就是明朝虽然拥有大量施放火器的人员,却没有为之提供掩护的长矛兵。

当时的火器虽然威力十足,但是还不足以通过一轮射击就击垮骑兵冲锋,火器的施放同样需要其他兵种来予以掩护配合。

火器需要掩护的问题,戚继光曾经试图予以解决,其所创制的车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外围的战车给火器人员予以掩护,使得其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