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8780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5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全册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西周)

基础知识:

1、王位世袭制:

夏朝开始;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②分封的对象:

③分封的内容:

土地和人民。

④诸侯的权利:

诸侯的义务:

⑤发展历程:

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⑥对分封的评价:

A:

B:

但后来出现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周天子权威削弱。

3、西周的宗法制

①含义:

按照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②内容:

A:

核心是。

B:

分大、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

C:

由血统亲疏,形成的宗法等级。

③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

④意义:

(1)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2)内化为孝悌伦理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凡涉及对祖先的祭拜,或与之相关的祠、祠堂的题目均与宗法制相关。

典型例题:

例1、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火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下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例2、右图是《殷商涂朱骨刻辞》,上面记载着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习题精练:

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右图是目前较流行的网络游戏《封神榜》的封面,实际上,封神榜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中国的()

A.武王伐商B.秦灭六国C.三国鼎立D.诸侯争霸

3.武王伐商,最终取得成功。

其依赖的关键战役是牧野一战,这场战役发生在今()

A.豫B.冀C.陕D.浙

4.《荀子》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性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西周分封的主体是()

A.同姓亲族B.先代贵族C.功臣贵族D.商朝旧族

5.右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夏朝的王位世袭制B.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秦朝的三公九卿制D.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6.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B.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C.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D.西周灭亡后,宗法制也随之消亡

7.《太史公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材料反映的现象实质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少B.诸侯争夺土地,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趋向崩溃D.世袭制无法实行

8.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相同之处有()

①始创朝代②使西周的统治得以巩固③规定了等级秩序④在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

“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

《“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材料四右图片展示的是两千年前的铺地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

我们不受什么特别的专业训练,两千年后依然能够读出砖上所刻文字,这便是文化的传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

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4)有位考古学家说材料四出土的铺地砖是秦朝的遗物,你是否同意他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看了砖上的文字,甲认为是对当时朝代的歌功颂德之词,乙认为是对当时朝代的统治者腐朽残暴的抨击。

你同意谁的观点?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础知识:

1、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

(1)过程:

①统一六国:

时间(前230——前)

②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直道、。

③征岭南,修,置郡县。

——岭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④管辖“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西南夷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2)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局面;

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目的:

巩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

(2)措施:

①皇帝制:

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的至高无上。

——核心

②中央设置:

三公:

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为“百官之长”。

B、:

“掌副丞相”,兼理国家事务。

C、:

负责全国事务。

③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

废分封,行(郡→县(道)→乡→里)

特点:

A、形成了的形式;

B、郡县长官由任免调动,不得;

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

(3)对后世影响:

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典型例题:

例1、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例2、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西周  B.秦汉  C.西晋  D.隋唐中学

习题精练:

1.据右图可知,秦王嬴政能“六王毕,四海一”,依托的是()

A.雄厚的经济实力B.训练有素的军队

C.秦王的大一统的决心D.民心所向

2.秦朝构筑的北方国防体系主要包括()

①直道②长城③蒙恬的边防军④五尺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今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秦国B.秦朝C.西汉D.隋朝

4.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5.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这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吏欺压百姓

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的需要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迁批评蒙恬说:

“吾迫北地,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矣。

材料二据民间传说:

“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南方有一个名叫范杞梁的人,被抓去北方修筑长城。

他的妻子孟姜女日夜思念,决心到遥远的北方去寻找丈夫。

她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辛。

终于来到了修筑长城的地方。

但是她的丈夫已经死了,而且被埋在长城里面。

孟姜女非常悲痛,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感天动地,长城竟然倒塌了。

——引自《秦始皇大传》

材料三长城修筑后,汉代贾谊曾评价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引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光荣,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击。

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

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

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引自《河殇》

请回答:

(1)材料一司马迁实际是对秦的什么做法进行批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长城的修筑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材料四的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5)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基础知识: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整体趋势:

(1)汉:

,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演化成一般的行政机构。

相权被分散,皇权得到加强。

(2)唐:

职能:

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3)宋:

(4)明:

明太祖,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

(5)清:

雍正帝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

整体特点:

(1)汉:

州原为地方的区域,汉武帝时实行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目的: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后州演变为郡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

(2)元朝:

内容:

以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还有两个

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

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

二是:

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特点:

行省是地方行政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

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3、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典型例题:

例1、汉哀帝曾经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可见汉代的丞相

A.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十分融洽  B.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职责

C.必须是同姓亲族方可任此职D.权力实际已经不受任何监督

例2、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习题精练:

1.右图是汉武帝的历史照,以下削弱相权的措施与其无关的是()

A.曾频繁更换丞相B.不拘一格取人才,任平民为丞相

C.形成“中朝”对抗“外朝D.推行刺史制度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

3.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兵部

4.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一的()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以下关于科举制的的说法不正确的()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D.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6.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史载: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

”与此相符的措施是()

A.设立中朝B.设三省六部C.设参加政事D.设军机处

8.西汉、唐朝、宋朝、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分别是()

A.州、府、路、省B.州、道、路、省C.道、州、路、省D.省、路、道、州

9.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乡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10.填图并回答问题:

(1)看图写出下列地区设置的机构:

①;

②;

③;

④。

(2)据图分析元帝国的地方行政设置为什么在行省之外,又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

 

(3)简述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础知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就是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皇权与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

(2)与中央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上

有利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典型例题:

例1、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1到图3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图1图2图3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例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习题精练:

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指的是()

A.朱元璋B.明神宗C.明成祖D.雍正帝

2.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安定的需要B.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一种制度: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B.唐代三省制C.元代行省制D.明代内阁制

4.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了。

对此评说正确的是()

A.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又“借尸还魂”B.张居正擅自专权,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变成内阁下属机构D.内阁设置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5.“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初衷是()

A.适应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A.听命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B.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见识不足,能力有限,不堪担挡大任

7.清朝雍正帝在位时,为了了解民情、监督官员、提高行政效率,进而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创立的制度是()

A.内阁制B.军机处C.密折制D.科举制

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领先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太祖说: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3)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4)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基础知识:

一、1840年至1900年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1.背景、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________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中国处于___________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主要侵华战争、结果及影响:

(1)1840-1842年_______战争,签订中英《_______________》:

割________给英国;赔款__________;

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协定______。

影响: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_______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_______________战争,期间_______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__________。

(3)1894-1895年_____________战争,签订中日《____________》:

①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______________。

③开放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____________。

影响:

引发列强____________的狂潮,疯狂对中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4)1900-1901年__________________战争,签订《_____________》:

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________两,

本息共计_____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___________”,允许各国______________。

③严禁中国人民

______________。

④拆除____________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_____________沿线要地。

影响:

清朝政府已完全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具,中国__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1)政治上:

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权的完整。

(2)经济上:

列强疯狂地向中国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

路等,控制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

(3)其它方面:

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他们的烧杀抢掠使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他们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次战争期间?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例2、《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习题精练:

1.下列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的是()

A.获得香港 B.获得战争赔款C.设立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2.在1843年的中国下列哪种场景可能出现?

()

A.南京建起洋人的工厂 B.徐州迎来英国的游客C.进口钢琴在上海滞销 D.苏州建起洋楼

3.英国依据《南京条约》的条款,可以从中日《马关条约》中取得哪些特权?

()

①赔款军费2亿量②在通商口岸设工厂③占台湾④产品免内地税

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③④

4.《辛丑条约》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有()

①割让领土②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③开放通商口岸④设立军事据点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5.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

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严重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