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Ⅰ第一套广东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
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4年,广东省与山东、海南、宁夏三个省,一共是四个省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8次全国性课程改革实验。
为了搞好这次课程改革实验,广东省下了很大决心,决定编写全部高中新教材。
为了在广东编出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由华南师大、广东教育厅教研室、广东出版集团三个单位联合组成“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
在广东研发中心的领导下,2003年4月,组建了广东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
编写组有5个学科正副主编,参加必修课教科书编写有25人,加上参加选修课教科编写的达到有60人,再加上教辅材料编写人员,共约80人。
这个编写组,高校方面,有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
基教方面,有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市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教研室正副主任。
出版方面,有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副编审、编审。
广东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是有学术水平、有创造能力,同时也是有拼劲。
特别是在申报立项、送审阶段,他们的那种全情投入,拼死一搏的精神,那种送审时的过关斩将的勇气和运气,是很“了不起”,很让人感动的。
过去曾流行一句话:
“如果你要整一个人,你就把他派去编中学教材。
”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有心理准备,编写中学教材是辛苦的。
但是,说实在的,这次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竞争之剧烈,要求之高,工作之累,还是出乎我们好多人的意料之外。
前一阶段的工作和成绩可称之为过“三关”。
一、立项通过第一关
2003年4月4日广东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立。
要求在5月19日送审立项报告、四个样章。
所以在编写组在成立的当天,我们就提出“拼死一搏”的口号。
因为我们编写组人员都没有遍过高中语文教材。
而人教社是2002年10月开始工作,我们迟了半年。
由于“非典”,送审时间推迟到6月16日。
这样我们才能如期完成和送审立项报告、四个样章(必修课1的活动单元《认识自我》、必修课5的第一单元《走近经济》;选修课《唐宋散文选读》、《中外小说比较》)。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全国有15个单位申报,最后批准立项的只有6个。
这6个是人教社、人民社、语文社、江苏教育社、山东人民社和广东教育社。
而许多有名的高校,包括北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华中师大的编写组,一共有9个单位立项没有通过。
而从广东来说,3个主科,数学、英语立项也没有通过,语文是硕果仅存。
二、必修送审通过第二关
从2003年9月到2004年2月18日送审,我们在“拼死一搏”的基础上,提出“志在必得”的口号。
没日没夜地干了半年。
那是大家发电子邮件的时间,经常是在下半夜的2点、3点、4点。
付印前,有的是一夜没睡,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有的甚至是三个白天、两个晚上,都在工作室,没有回家睡个觉。
全国语文科通过立项的6个单位,这次又有一个下马(人民出版社),广东再次侥幸过关了。
经过审查通过的这5套高中语文教材,教育部要求修改后于4月20日送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复核”。
这次修改达到500多处。
经过复核,教育部下发文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语文》1-5册,于2004年4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可以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区使用。
至此,广东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编写工作,算是到了一个段落。
三、选修送审8册通过第三关
事实上,在2003年申报立项时,已经开始做了选修课的样章和方案,但是真正密锣紧鼓地进行编写工作,是在2004年(8月)夏天之后。
我们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设计的选修5个系列,编写了14册选修课,于2005年1月12日送审。
2005年3月(18日)有8册有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可以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区使用。
这初审通过的8册是:
小说与诗歌系列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小说与戏剧系列的《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新闻与传记系列的《传记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论语〉选读》。
虽然我们还有6册还要重新送审,但已经是全国最多通过8册的三个出版社(人教、苏教、粤教)之一。
至此,我们可以说,基本顺利通过选修送审的第三关。
这就是我们前一阶段的过“三关”,这一段时间,我们编写并出版了高中语文的13册教科书、13册《教师教学用书》、5册《学生学习册》,提供给实验区使用。
在2004年5月30日在珠岛宾馆召开广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建设成果表彰大会,刘育民副厅长说:
“语文真是了不起!
”晓得内情的人知道,刘厅长说的不是一句客套话。
当然,我们现在不敢说,广东版语文教材“了不起”,但说广东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那种精神“了不起”,那可能是当之无愧的。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60个人,拼死拼活干了2年多,开了40多次研讨会,发出60个编写文件,请教全国和省内20多位专家,停课出去集中在外面宾馆编写教材9次,必修课大型修改一共编印了8稿,选修课也印了三五次稿。
他们到从化温泉去改稿,但从来没有泡过一次温泉。
我们所去宾馆有娱乐设施,但从没有时间去卡OK过一次。
现在是提倡“快乐教育”、“快乐足球”的时候,他们殚精竭虑、拼搏得那么辛苦。
你说,他们是为了什么?
为了利?
他们拿到的经费远远不如他们上课好赚,有的因为编教材推了课,反而是亏了。
为了名?
高校的老师评职称一般是不算编中学教材的。
那么,他们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广东的课程改革实验需要一套自己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了,广东还没有正是出版和使用过自己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那还说什么教育强省文化大省?
是为了落实新的课程标准,为课程标准在广东的实验取得成功出一点力。
课程标准毕竟是纲要性质的,它要落实成具体的教材,实验才能真正实行,所以我们把教材编好了,就使广东的课程标准实验成功多一份热情,多一份保证。
是为了通过这套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培养广东自己的名师、探讨广东自己的语文教学的道路。
不是说使用别的语文教材,就不能成为名师、不能探讨教改的道路,而是说既然产生在广东的教材,必然对广东的语文教学就有它独特的思考,有它独到的适应性。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出来了,谢谢许多地区和学校选用了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当然,教材只是为实验提供了文本,试验区的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才是这次试验取得成功的关键。
Ⅱ课程标准对比教学大纲的五大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所以,这一次在实验区,衡量一套教材编写成功与否,或者是探讨一套教材的特色,首先应该看它是否创造性地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那么,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有哪些重大的改变呢?
我的体会有五大方面。
一、课程目标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把目标定在提高“语文能力”上面。
“语文能力”即“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即平时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目标定在提高“语文素养”上面。
“语文素养”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理解,即具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对语文的情感态度和对语文价值的认识。
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能力”,那“语文能力”是“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而“应用能力”可以理解为原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
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
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开设这么大量的选修课,可以说是这次课改实验的最大的动作、最大的难点。
我们要非常用心地对待这个问题。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程评价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90年代以前的大纲是教育测量的理念,批判应试教育以后,21世纪提出“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语文考试,要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性评价。
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
“语文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采用不同的方式”等等。
这就是一个教材参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如何把课程标准的五大改变,这种理念上东西,具体落实到新的教材中去呢?
这就是我们这些教材编写人员所要努力的。
Ⅲ以“三线”安排单元
上述的课程标准对比教学大纲的五大改变,落实到我们的教材,不敢说全都落实的很好。
可以说,有的落实得比较好,有的还未找到很理想的方式。
而把这五大新理念具体转化到我们粤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形成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那就是“三线两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我们的愿望就是编出一套符合课程标准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这“三性”特色的新教材。
]
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
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审查我们的必修课的《审查意见》中是这样肯定我们教材的这个特点的:
“该教材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特点有根据模块教学的要求,突出‘三线两结合’的设计思路,采用活动、文体和语体相结合的设计框架,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力图综合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编写思路有一定的新意和创造。
”
下面先说说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必修课单元的特色。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
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
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活动文体文体语体
语文1认识自我传记散文①古典诗歌①
语文2体验情感诗歌散文②文言文①
语文3感悟自然科学小品小说①古典诗歌②
语文4关注社会议论文小说②文言文②
语文5走近经济新闻戏剧文言文③
为什么要以“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安排单元呢?
或者说,以“三线”安排单元有什么好处呢?
一、理清了中学语文的文体,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以“三线”安排单元的核心是以“文体”安排单元。
是以文体安排单元还是以人文内容、生活内容安排单元?
我们有过两个月时间的研讨。
我国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以文体作为分类的教材,南朝梁昭明太子编的《昭明文选》,选文700多篇,分文体39类。
《昭明文选》影响了隋唐宋三个朝代的考试和教学。
文体分类成了从唐到清各种选本常规性采用的方法。
在20世纪我国的那么多套高中语文教材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那些高中语文教材,以文体安排单元的教材效果还是不错的。
以文体安排单元是长期使用且被实践证明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国从10年前的那场语文大讨论、大批判以后,有单位采用了人文主题、生活内容安排单元。
开始我们有很多人也赞成这种方法,事实上有一次讨论,我们已经打算采用9个人文主题内容(认识自我、亲情友情、民族爱国、感悟自然、科技哲学、文化艺术、历史未来、世界文化、民俗文化)安排教材。
经过反反复复研讨,最后还是采用了以文体为主,与内容范围,两者互相兼顾的办法。
不是说以人文主题、生活内容编排单元就一定不行,不是的。
主要是看在什么情境、什么场合。
比如说,《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不太想强调散文内的小分类文体,更想强调作品的人文内容,所以用“珍藏记忆”、“品读生命”、“陶冶格调”、“守望精神”、“涵泳文化”五种内容安排五个单元。
这样做也很不错。
但是,《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开始也想用这种人文内容来组编教材,事实证明就不行。
比如说,唐诗开始用“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来安排盛唐诗歌,但这一安排,大诗人李白等不突出了。
读完唐诗不太知道大诗人,讲不过去。
后来改为盛唐是三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三大题材(“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安排教材;晚唐是三大诗人(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三大题材(“酬赠”、“咏物”、“咏史”)安排教材。
而《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则完全是按照诗人来编排教材。
这些事实说明,用什么安排单元,是应该综合地多方面考虑的。
粤教版以“文体”安排单元,也不是过去教材文体安排单元的简单复旧,而是有明显地发展。
我们不再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种文体划分来组编单元。
而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文体,选择了8种文体进入教材,安排了10个单元。
文学类:
选择诗歌、小说(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4种文体6个单元。
论述类:
选择议论文1种文体1个单元。
实用类:
选择了新闻、传记、科学小品3种文体3个单元。
我们这样的处理,一是明确了什么是现代语文的“实用类”文体,把其中实用类文体中的热门文体----新闻、传记、科学小品,而且把它们与论述类、文学类并列为独立的文体单元。
这是文体上的与时俱进。
二是理顺了文学类文体,因为过去教材把小说、散文、传记、新闻杂放在“记叙文”单元中,把虚构文体与非虚构文体混淆在一起,造成一些语文知识的混乱,这样有时就会造成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上错失。
三是分出议论散文,实际上它是属于“论述类”的,以此使论述文体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粤教版教材,以文体为主编排单元,这是继承传统;同时,对于一些又做了重调整,这是文体上的与时俱进,是教材时代性的一种体现。
二、以“活动”与“文体”兼顾安排单元,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了强化人文精神,为了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所承载了主要的人文内容,我们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分别作为每一册的第一单元。
而每一册的其他3个文体、语体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尽量与活动单元的主题题材内容互相呼应,互相兼顾,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三、集中编排语体课文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
为了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我们把古代作品集中编排单元。
编排的方法主要按文体,同时也按时代分成5个单元。
其中古典诗歌2个单元(唐以前1单元、唐宋元1个单元)、文言文3个单元(抒情1个单元、议论1个单元、史传1个单元)。
四、有利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
以上三者是以“三线”安排单元的显性好处,其实,还有一个隐性的然而更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有利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
加强阅读,利用阅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最有力的杠杆。
这是我们语文教材编写组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学习、调查、讨论之后得出来的一个认识。
我省的语文高考平均分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分。
我省学生的口语水平普遍也不是能说会道的那一种。
所以我们的教材定位是在“经济比较发达、语文水平比较一般”地区使用的。
那么我们的语文水平为什么普遍“比较一般”呢?
我们对一些学校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原因有的是受方言影响,有的是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是教师水平低,而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
课堂阅读质量不高,课外阅读数量太少。
广州市高中学生一、二两年课外阅读不超过40万字。
东莞学生一二两年课外阅读才二三十万字。
而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语文教学主要问题既然是阅读问题,我们就把切入点放在“阅读”上,希望以阅读作为杠杆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1.构建三个层级阅读系统
粤教版的必修教科书把一个模块编成一册,每一册三线设立四个单元,四个单元中三个单元作为阅读单元。
阅读单元又将阅读分成三个层级。
最重要的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课文的地方。
这是学生必读的,甚至是需要精读熟读的课文。
每一册两个现代文单元,每个单元3课,古代诗文单元每个单元4课,共10课。
5册必修课教科书一共50课。
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的课文,每个单元2课,每册8课,5册一共40课。
这是给读完“基础阅读”还嫌不够,需要增加阅读量的学生准备的。
与此相同层级的还有“参考阅读”,每册3课,5册一共有15课。
针对不少学生因读量不足造成语文水平低下的实际,教材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资源。
必修课教科书每册约17万字,5册共86万字。
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这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栏目。
5册共推荐了10部(套)著作。
中学生仅仅阅读课内的东西是不够的,语文水平提高快的学生也得力于课外阅读。
“推荐阅读”的设计想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课外的纸上阅读和网上阅读,尤其是大部头名著阅读。
2.加强阅读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究地阅读,在每一册的“点击链接”栏目中,多数保证有两篇介绍阅读的思想、方法和习惯的短文,5册共有这样的短文10篇,希望给学生的阅读品味、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以指导,供学生们需要的时候点击阅读。
学生应该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也应该有自己最适合的阅读方法。
这些短文的编写内容是从课文中来的,也对中学生很有针对性。
例如刚开学,有的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1就安排了《眼到心到手到》短文,说明了“三到”是良好的读书习惯。
又如针对目前中学阅读教学过分追求唯一答案,语文1又安排了短文《诗无达诂》,说明“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参与作品审美对象并生成意义的再创造过程”的道理。
又如针对一些学生读书速度太慢,语文3安排了《速读》短文,介绍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问题比较多的一环;过去的一些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一味精读、精讲,通病是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方法不讲究。
这一回,我们不是从“教”的角度而是从“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诵读、熟读、略读、精读、速读、比较阅读、研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时有个性地选用。
比如说,受方言影响重的学生,可以多多诵读;诵读对方言区农村学生特别重要。
知识面窄、阅读速读慢的学生,可以多练速读;链接短文介绍快速视读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
语言文字水平低、肚里空空作文没有材料的学生,可以多多熟读;熟读是积累思想、积累学问、积累材料、积累语言最有效阅读方法。
这样才有望以阅读作为杠杆,通过大量而有成效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通过大量而又成效的书面阅读,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
我统计过近几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100篇(《语文月刊》编印)所引用的观点和材料,2002年,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古代课内27%,课外9%;现代课内0%,课外16%;外国课内2%,课外8%;综合7%;生活体验31%。
2003年,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古代课内18%,课外25%;现代课内0%,课外12%;外国课内0%,课外7%;综合10%;生活体验28.%。
2004年,作文题目11套,古代课内16%,课外33%;现代课内1%,课外10%;外国课内1%,课外7%;综合12%;生活体验20.%。
现代课内,是有一个福建考生写鲁迅《壮哉,猛士!
》,还有综合中的1/3,陕西一考生《我的快乐妙方》[妙方一,打破思维定势,企业家见没足球的孩子踢矿泉水瓶也快活;妙方二,一蓑(suo)烟雨任平生(苏轼);妙方三,崇拜阿Q]。
作品中,引用最多的是《三国演义》,它是其他四大名著的八倍十倍。
个人中,引用最多的是苏轼。
阅读和阅读教学要经过几个环节:
阅读--理解--记住--运用。
现在的阅读教学在“理解”这个环节,下的功夫过多了,在“记住”、“运用”这两个环节下的功夫少了。
粤教版教材希望提醒和改变这一点。
Ⅳ两种活动的结合
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两种活动的结合。
即在必修课中设计和安排了两种活动。
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
“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也就是“单元活动”),每一册必修课都是由1个“活动单元”与3个“阅读单元”组成。
5册必修课安排了5个“活动单元”,即安排了5个“单元活动”;另一种活动是“表达交流活动”,即是活动与“写作”、“口语”结合,安排阅读单元里的“表达交流活动”,5册共安排了15个“表达交流活动”。
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如下表。
模块单元活动表达交流活动
册别第1单元第2单元第3单元第4单元
1认识自我展现七彩人生打开心灵之门寻觅节日诗情
2体验情感少年情怀都是诗“平凡之中见新意”小论坛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3感悟自然做一个科普使者一起来编故事珠联璧合觅佳趣
4关注社会社会自由谈“赞.弹.改”读书活动常见文言词句式整理积累
5走近经济到新闻视窗“亮相”粉墨登场乐一回妙语奇思尽挥洒
为什么要设计者这两种活动呢?
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的活动呢?
一、活动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的培养目标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态度、认识等等几个方面。
正是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语文课不仅是学习知识,学习范文,还要培养能力,还要掌握方法,还要提高认识。
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需要练习和实践。
练习和实践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就是活动。
这就是我们在教材里设计两种活动、设计那么多活动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必修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就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活动,首先,它是“语文活动”,与一般的“综合性活动”不完全一样;其次,它是“学习活动”,也与一般的“实践活动”不完全一样。
即是说,我们设计的“单元活动”与“表达交流活动”,尽管在内容上规模上有些差别,比如说,“单元活动”有明确的人文主题,规模大(两周完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学习综合性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表达交流活动”则是一种作业性的单项学习活动,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活动,规模小,目标单一,语文学习综合性不大,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这两种活动的性质和目标几乎是一样,那就都是为了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语文能力学习活动。
我们设计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语文能力学习活动,这可以从活动的内容得到证明。
“单元活动”有一个自我、情感、自然、社会的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和技能结合得很紧密。
即使是“走近经济”活动单元,我们也没有因为走近经济而远离语文。
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经济问题的同时,受到了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