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8382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政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廉政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廉政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廉政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廉政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政故事.docx

《廉政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政故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政故事.docx

廉政故事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

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

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

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

“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

”子罕回答说:

“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

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开元年间,吏部尚书魏知古要去洛阳一带考察官员政绩。

宰相姚崇有两个儿子在那儿当官,离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辞行,不料姚崇对他十分冷淡。

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到洛阳之后,私下接见了姚崇的两个儿子。

姚崇之子请求他在皇上面前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见他极力赞扬姚崇的儿子,便宣姚崇进殿,对姚崇说:

“你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政绩不错,朕有意提升他俩。

”姚崇坦然地说:

“我这两个儿子才识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

”唐玄宗见姚崇能秉公处事,十分高兴地说:

“魏知古徇私妨碍公事,辜负了你对他的教导,我也不能原谅他。

看来只有罢了他的官以正朝纲。

  姚崇复奏道:

“我教子不严,罪该受罚。

如果陛下因此事贬谪魏知古,那人们就会说他是当了我的替罪羊了。

”唐玄宗听后十分赞许,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特别是在玄宗时期,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范仲淹教子节俭

范仲淹不但自己节俭奉公,居官清廉,对子女要求也甚为严格。

他任参政知事后,可谓位高权显,薪高禄厚,他召子孙儿女及家人于庭堂,当范仲淹看到满堂儿孙一个个衣着朴素,袖藏经卷时,心里很高兴。

告诫子孙说:

“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

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

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

”子孙们个个点头称是。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范仲淹主张一切从简。

有的说其媳妇将饰以锦罗帷幔,范仲淹大不高兴,立即传训其子说:

“罗绮非帷幔之物,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最后,范仲淹媳妇不得不朴素、清简地结婚成亲。

范仲淹严教子女朴素俭约,对其子孙影响颇深。

其子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

“惟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

”其品德颇受后人推崇!

 

清廉父子胡质、胡威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

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

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

”朝廷思其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

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

由于胡质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有他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

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

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而钦佩。

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

他对儿子说:

“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父亲给你的路上的盘缠吧。

”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

“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

”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

“这是我节余下来的。

”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事迹后,很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两人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

期间,司马炎问胡威:

“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

”胡威答道:

“我不如我父亲。

”晋武帝又问:

“为什么?

”胡威回答说:

“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

因他政绩突出,为官清廉,朝廷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

侯鸣珂杖妻拒贿

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

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猪油,自食5斤,将其余5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

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5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

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

侯鸣珂怒斥其妻:

“知过并非无过,尔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

”衙役听罢,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贪污赈银,被人告发。

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5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上写:

“侯大人:

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

再送上麝香5两,请免死罪。

”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5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

“贿物麝香5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后期,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赵轨清廉若水

隋朝时,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市)别驾,东面邻居家有桑树。

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

他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给邻居,并告诫儿子说:

“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

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

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

“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

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

”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

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

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

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刘宠克己奉公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

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

“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

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

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

”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

“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

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

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

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

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公仪休不受鱼

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

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

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

但他坚辞不受。

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

“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

”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

“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

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

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

禹王戒酒

大禹王一生俭朴,他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年春天,禹的女儿游春,半路上被一股特殊的香味吸引,寻香来到了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里。

  仪狄会用各种果品、粮食酿造出又香又醉人的美酒。

禹王的女儿品尝后,感到浑身舒畅,便把仪狄请到王宫里酿酒,以孝敬治水操劳的大禹。

有些人趁大禹不在,经常饮酒作乐,很多事情都被耽搁了。

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归来,品到女儿进献的美酒后,飘飘欲睡。

酒醒之后,大禹感到喝酒容易误事,便召集臣子说:

“酒虽好喝,但难免会误事。

”又断言: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于是,他下了一道戒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戒酒令。

  仪狄回家后,舍不得他那套酿酒技术,并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商纣王为了饮酒作乐,专把仪狄的传人喊到王宫大量酿酒,把酒装到花园里的大池中,把肉挂在树枝上,成天沉浸在酒色中,史书上说是“酒池肉林”。

结果,商朝不久就亡了国。

后人说:

“禹王戒酒传天下,纣王酗酒失天下。

  注释:

《战国策·魏策二》记载了,仪狄造酒和大禹下达中国第一道戒酒令一事。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条:

“鲁君兴,避席择言日: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称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

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

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

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白居易升堂后问道:

“你们哪个先讲?

”赵乡绅抢着说:

“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

”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

“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

”白居易沉下脸说:

“什么理长理大?

成何体统!

”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

“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渔)民啊!

”白居易微微一笑说:

“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

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

白居易厉声喝道:

“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

”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政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

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

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

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

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

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

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

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

“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

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陈寿:

“三不喜”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魏书》 

   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因其祖父戌卫辽东,遂入籍宁远。

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

  

   早在他少年时期,有一次拾到金子,但他分文未拿,坐守一个晚上,终于将金子交还给失主。

1472年,他考中进士,授官户科给事中,从此登上官路,他一生做官四十年,直做到尚书,他都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他有三不喜:

一是不喜随意弹劾官吏;二是不喜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三是不喜金钱财物。

  

   他初为官时任给事中,给事中是言官,纠劾百官是其分内的事情,可是陈寿却从不弹劾朝廷官吏,他的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奇怪,他为此解释说:

“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

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

”  

   弘治年间,他到陕西做官,当时的陕西地区经常遭到边地少数民族的骚扰,他到之后,整顿了军务,使地方上安定了下来,有一次,各部族首领率众来战,派出少数骑兵来诱敌,有些明朝将领不知道是计谋,准备出击,陈寿却不准,他独自来到帐外,与数十名骑士坐在凳子上吃东西,敌军见了,怕有埋伏,连忙退却,陈寿乘机下令出击,结果大获全胜。

当他向朝廷保捷报时,有人说让他在捷报上写下战士的名字,他说:

“吾子弟不事弓马,安得以欺朝廷?

”他的公正无私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

  

  陈寿从小便不爱财,至有守夜还金之举,当官后不改初衷,清正廉洁到底,他当了右副都御史那样的大官,因为得罪了专权的太监刘瑾,被命罚米二千三百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平时清廉不取,除去俸禄外,一无所有,被命罚米布,贫苦不能偿,只好上书自诉,刘瑾也知道他的清贫,只好免去了处罚。

  

   陈寿自己从不爱财,同时他对贪污的官吏也敢于严厉惩办,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他调任南京兵部侍郎时,在陕西要离开时,整整一天,车轿也没能前进一步,史书上记载说,“军民数千人,拥集抚台,泣留公(指陈寿)。

公曰:

君命也。

出城之日,号呼之声震地。

”  

   陈寿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家无余钱,以至于家贫无家可归,只得流离失所,住所不蔽风雨,甚至在死后也无钱下葬。

但他“三不喜”却永远的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

“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于谦:

“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入京》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暴,刚正不阿。

著有《于忠肃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

此后一直主持朝政。

天顺元年(1457年),“守门之变”后被害。

 

  宣德初年,他受命巡抚按江西,他到任后,平反冤狱,打击富豪,为民请命,安抚流离,政绩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视,亲自手书于谦之名授与吏部,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当时他年仅三十三岁。

 

  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

“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于谦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

当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

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

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

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

好心人怕他遭殃,劝说:

“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啊!

”他举起袖子笑笑说:

“我带有两袖清风!

”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大任后,“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

他曾作诗形容他的床“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

他遭诬谄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

抄家者见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为必是钱财藏其内,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

 

  于谦死后,石享的党羽陈汝言代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贪脏累计巨万,英宗召集大臣去看,变了脸色说:

“于谦在景泰受重用,死时没有剩余财产,陈汝言为什么那么多。

” 石享低下头不能回答,天顺三年(1459年),石享被关进监狱,第二年死在那里。

天顺五年,曹吉祥谋反全族被处死,于谦的冤案才真相大白。

 

  他曾经在16岁那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表明了他一生为官的原则:

不与世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刚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

“节用爱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始祖,被尊称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孔子自幼家境贫寒,3岁丧父,是母亲颜氏将他抚养长大。

后做小官,官职最高到主管鲁国的司法,此后便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进行讲学授徒,整理典籍,他的言论被其弟子收集于《论语》中。

 

  孔子的思想精华在于“仁政”和“德治”即“节用爱人”。

在《论语•述而》中记载: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集中体现了其廉政思想。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

“温、良、恭、俭、让”,把“俭”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之一。

“节用”,即不奢侈,是指生活上革奢务俭,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

“节用”的经济思想也是治国施政的根本基础,因为为政奢侈,必导致伤财,伤财必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

节用之后,实施仁政才会有丰厚的经济基础。

“节用”是薄敛的前提,孔子反对官府对民众过多的压榨,要求他们“惠民”、“敛以从薄”,这样百姓才能“近者悦,远者来”,国家也才能“足食、足民、民信之”。

 

  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指出,做官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爱人”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直接把“仁”与“爱”结合,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帅不正,孰敢不正”。

孔子还具体指出了做官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美德:

一是施民以实惠而自己不贪求;二是使民劳作有度而不生怨言;三是行仁政;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五是容貌威严但不让人生畏。

同时应该摒弃的四种恶政是:

“虐、暴、贼、有习(小气)”。

 

  孔子的“节用爱人”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廉吏无不以此为其廉政的基本出发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激励了许多从政者廉洁自励,拒贿反贪,对后代臣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林则徐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

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

“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

“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

”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

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

林则徐道:

“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

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

”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

“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

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

”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

“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

此非客气,切勿故违。

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

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

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