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79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运算律

单元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第七课,属于小学中年级的内容。

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加法,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所以说本课内容是一个过渡,既要用到以前的知识,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主要解决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明白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算律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列举例子,再举例子中运用,使用各种方法计算答案。

运算律首先告诉学生学习原因,帮助学生探索运算律获得的原因,其次告诉学生运算律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运算律来解决。

运算律有很多种,本节课只学习加法的交换律a+b=b+c,加法的结合律(a+b)+c=a+(b+c),课本上举男生女生跳绳踢毽子的例子,由学生熟悉的出发,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最后得到相同的答案。

让学生明白加法的结合律是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又是一重点,难点。

在检查一道加法题是,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验证是否算的准确

(3)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中年级,已经学习加法了,掌握了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但是还没接触过运算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新概念。

运算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他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要帮助他们完成好这个转化。

既要向他们呈现具体的失事例,也要帮他们形成抽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对具体的事例,可爱的图片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一起他们的兴趣。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之前加法学的不好的学生,这是难上加难,必须要注重这类学生的需求,从最简单的开始,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到苏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老师在旁进行指导,解答疑问。

一到学生自己发现探索问题,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生一个人解决问题可能有些困难,让小组同学在一起,既有利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一起学习。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课题

买文具(中括号)

教学

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

重点

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熟练运用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时间

1课时

教学

准备

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今天,淘淘和笑笑兴冲冲地带着同学们近期攒下的80元零用钱去文具店给“手拉手”活动中的互助小伙伴买文具。

可是,到了文具柜台,他们犯愁了。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原来,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人愿意帮助他们算一算怎样买文具吗?

[板书课题:

买文具

(一)]

 

学生思考并交流。

小组内汇报。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

探究新知

1.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1)明确数学信息。

(出示教材66页情境图)

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解决相关问题。

出示问题: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求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就是求什么?

应该怎样列式?

(明确求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列式为80÷20)

你能算出80÷20的结果吗?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探究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1)探究两位数除以整十

数商是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①提出竖式计算要求,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80÷20。

②讨论商的定位方法。

观察两个竖式,想一想商“4”究竟应该写在哪一位上?

(被除数是80,就是8个十,除数是20,就是2个十,80除以20,就是8个十除以2个十,商是4。

4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③强化笔算除法的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

教师讲解竖式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

(2)探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

还剩多少元?

③交流试商过程,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师:

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是如何试商的?

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

④汇报发现。

除数是整十数,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16比30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因为除到了个位,所以5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3.归纳算法。

(展台出示)笔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有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如:

钢笔每支8元,文具盒每个10元,书包每个20元,计算器每个30元)

80元可以买多少支钢笔?

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

 

尝试计算,汇报方法。

生1:

我是利用想乘法算除法计算的。

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

我是利用表内除法计算的。

因为8÷2=4,所以80÷20=4。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80÷20。

(同桌讨论、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计算正确和错误的同学各一名,分别板演)

 

学生修正自己的竖式。

①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②指名板演。

 

生: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所以应该商5,表示5个30,商应该写在个位上。

 

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除法竖式计算时商的定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

巩固内化

1.完成教材67页练一练1题。

 

2.完成教材67页练一练2题。

(学生根据方块图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

五、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67页练一练3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一)

 

课题

买文具

(二)

教学

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认识中括号的使用。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

重点

熟练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熟练正确运用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时间

1课时

教学

准备

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计算。

150÷30=   230÷50=   340÷40=

学生交流计算结果,汇报计算过程。

复习旧知,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算式:

600÷30=

(1)你能算出结果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计算。

(3)全班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计算)

 

2.探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出示题目:

用竖式计算520÷40。

讨论、交流试商及商的定位方法。

说一说:

520÷40的商“1”是怎样确定的?

商“1”究竟应该写在哪一位上?

  

 

3.归纳算法。

(展台出示)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得到的商是两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生1:

因为30×(20)=600,所以600÷30=20。

生2:

因为60÷30=2,所以600÷30=20;也可以想60÷3=20,所以600÷30=20。

(同桌讨论、计算,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竖式,交流计算过程。

 

生1:

被除数是520,除数是40,除数是两位数,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52除以40商1,这里的“1”表示1个十,所以“1”应该写在十位上,余下的12个十和个位上的0合成120,120除以40商3,表示3个一,所以“3”应该写在个位上。

生2:

除数是两位数,计算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52比40大,就看52里面有几个40,52里面有1个40,所以商1。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所以1应该写在十位上。

余下的12与个位上落下来的0合起来是120,120除以40商3,因为除到了个位,所以3应该写在个位上。

 

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除法竖式计算时商的定位方法,总结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内化

1.完成教材68页练一练4题。

2.完成教材68页练一练8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作业布置

教材68页练一练5题。

板书设计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

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

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

难点

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

时间

1课时

教学

准备

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题目:

→4+6=6+4

→3×5=5×3

师:

分别观察这两组式子,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再汇报

设计意图:

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

观察上面这两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任意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这两个规律吗?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或乘数交换位置后再算一遍。

你想来试试吗?

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

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