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766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导学案.docx

第四单元导学案

化石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走近作者

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

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3、相关资料

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

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预习积累

1、熟读课文(3-5遍以上)

2、标出段序

3、勾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不认识的词语,注音并加以解释。

 

4、概括文章每个自然节的内容。

 

5、分析诗歌可以分几部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结合所学,给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你所欣赏的优美诗句,加以批注。

交流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1)骸骨()

(2)潜行()(3)葱茏()()

(4)猛犸()(5)逝去()

2、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3、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其貌不洋()坐想其成()以逸代劳()

故技重演()针贬时弊()言不由中()出神入画()

4、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合作探究

5、《化石吟》的“吟”的含义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精读精练

(一)、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9、化石所重现地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10、为什么说“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11、“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指代什么?

从诗句中找出与之相适应的句子。

12、“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有什么含义?

13、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这样写好在哪里?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主题阅读

(二)、阅读下面几节诗,回答问题。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以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15、“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6、“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7、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18、“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写的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

19、本文中的“你”是指谁?

这是什么手法?

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20、“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你能选取一个方面加以说明吗?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②石头的颜色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的变化。

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能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他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

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⑤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现象……

⑥瞧!

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

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介绍的还要丰富的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21、第①节中的“死”是什么意思?

这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2第②、③节中加点的词“可能”、“竟”能否删去?

为什么?

23、根据第③节,可知第④节应是对化石及其作用的评价,你能补充出来吗/

24、第⑥节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

全部文段的结构关系是什么?

25、第⑤节的说明内容显然是次要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

【诗文积累】

26、2008年8月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各国友人相聚北京,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

“,?

”(《论语·学而》)

27、鸟向檐上飞,。

(《山中杂诗》)

2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我的收获】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本文具体生动的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气象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2、作者简介朱永燚,当代科普作家。

预习积累

1、熟读课文(3-5遍以上)

2、标出段序

3、勾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不认识的词语,注音并加以解释。

 

4、概括文章每个自然节的内容。

5、分析文章可以分几部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6、结合所学,给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你所欣赏的优美诗句,加以批注。

 

交流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2)峰峦()(3)一霎间()

(4)冰雹()(5)弥漫()(6)圆弧()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zhuì()的很美丽。

(2)小明因为家庭困难,现在一直chuò()学在家。

(3)我听见有人在chuò()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3、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笼()茏()

(2)薄()簿()

(3)缕()镂()(4)幕()慕()

4、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

(2)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3)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4)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

5、“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精读精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后回答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再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9、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10、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几种云彩,它们依次是、、、。

11、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在光环的大小以及云彩颜色的排列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的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断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2、“晕”有什么特征?

13、“华”有什么特征?

14、“-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了什么?

15、“华环”的变化预示了什么?

16、“东虹轰隆西虹雨”说明了什么?

17、“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同天气有什么联系?

18、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对“看云识天气”有何看法。

主题阅读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绿叶净化空气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

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

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

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

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

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

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

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5)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

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6)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

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

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

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

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

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8)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

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

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

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

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

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

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

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10)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

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①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②公园有170~1000个,③城市街道有100~450个,④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

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

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

“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

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

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9、第

(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20、第

(2)(3)(12)自然段的三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21、“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

”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

放在何处合适?

为什么?

22、第(10)段中标有①——④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这样排的理由是。

2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24、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25、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

()

(2)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

()

(3)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

(4)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

26、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能力提升

27、仿照示例,以灾区一个孩子的口吻给失踪的母亲写两句话。

妈妈妈妈

我深信您还活着我深信您还活着

深信地震只能深信地震只能

击碎钢筋水泥

击不碎你坚强的心。

28、请从《名人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中任选一部,依照所给的句子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仿佛听到;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斯威夫特在讲述格列佛航海中的种种奇遇。

我的收获

 

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这是一篇趣秒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2、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作家,昆虫学家。

31岁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农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并将研究所的陆续写成《昆虫记》十卷。

除此之外,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荒石园》等。

3、背景资料

《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文艺性很强的文学著作。

鲁迅曾称其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的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预习积累

1、熟读课文(3-5遍以上)

2、标出段序

3、勾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不认识的词语,注音并加以解释。

 

4、概括文章每个自然节的内容。

 

5、分析文章可以分几部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结合所学,给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你所欣赏的优美诗句,加以批注。

交流检测

7、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

(2)wú桐()(3)shò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8、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

9、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问题探究

10、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11、本文中作者不断地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请找出这些称呼,并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2、文章中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

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

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

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

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

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

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

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

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

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

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

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

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

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

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

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

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

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

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

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

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

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

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

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

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

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

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

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

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7、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8、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

为什么?

10、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

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11、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

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12、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13、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

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诗文积累】

19、古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

“宁可食物肉,,无肉令人瘦,。

”此名言流传甚广。

20、默写郑板桥的《竹石》。

21、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

竹与、、被誉为“四君子”。

竹与、被誉为“岁寒三友”。

22、搜集有关写竹的诗句。

 

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作者简介

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科学、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54篇。

3、背景资料

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即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工程,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240亿美元。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前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本文记叙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预习积累

1、熟读课文(3-5遍以上)

2、标出段序

3、勾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不认识的词语,注音并加以解释。

 

4、概括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5、分析文章可以分几部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结合所学,给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你所欣赏的优美语句,加以批注

交流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