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740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doc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基础教研室

上篇:

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

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

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

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

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

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

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

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

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

“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

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

前头为阳明经。

侧头为少阳经。

后头为太阳经。

(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

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外侧:

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

4、经气传递特征(流注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5、表里相配特征:

6、脏腑属络特征:

7、相互衔接特征:

肺内→手太阴肺经

手大指次指内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侧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手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无名指外侧端

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侧端

肺内←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组成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硚脉、阳硚脉、阴维脉、阳维脉。

(二)命名

«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对经络起统帅、联络和调节作用。

三、十二经别

(一)定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又称“别行之正经”.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

四、十五络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

五、十二经筋

(一)定义

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二)命名«说文»:

“肉之力也”。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约束骨骼,疏立关节。

六、十二皮部

(一)定义:

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分。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卫外屏障作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法

(二)分经辩证

(三)循经取穴

(四)药物归经

第二章腧穴概述

腧穴定义:

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一)经穴

1.定义:

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2.特点:

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

361个

«内经»约160个

«针灸甲乙经»349个

«铜人针灸腧穴图经»354个

«针灸大成»359个

«针灸逢源»361个

(二)奇穴

1.定义: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

2.特点:

(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

(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

(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

(三)阿是穴

1.定义:

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2.特点:

(1)无具体名称;

(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二、腧穴的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天枢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如承山、合谷、梁丘、大陵等。

3、以大小水流命名如曲池、水泉、后溪、照海、经渠等。

4、以交通要冲命名如水道、太冲、内关、关冲等。

(二)人事物象类

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如曲垣、天窗、地仓、玉堂、内庭、紫宫、库房、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如人迎、百会、归来等。

(三)形态功能类

1、以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大椎、巨骨等。

2、以脏腑功能命名如魄户、魂门、意舍、心俞等。

3、以经络阴阳命名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陵泉、阳陵泉等。

4、以穴位作用命名如承泣、听会、气海、血海、光明、水分、迎香等。

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作用

(一)诊断作用:

反映病症、协助诊断。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二)治疗作用

1.邻近作用

是所有腧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病症的作用。

2.远道作用

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这些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