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716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

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pH值、离子浓度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收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生物节律:

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经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称为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按其周期长短可区分为:

日周期、周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四类。

问题一:

试比较前馈和负反馈。

1、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收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意义:

具有快速前瞻性

特点:

较快速,具有预见性,适应性更大

缺点:

有时候会发生失误

2、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意义:

维持稳态

缺点:

滞后、波动

问题二: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征?

其相互关系如何?

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特点:

反应迅速、精确、局限、短暂。

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

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特点:

反应较缓慢、弥散而持久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器官、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

作用较局限,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调节幅度小。

相互关系:

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是最基本的调控方式。

在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程中,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不可缺少。

问题三:

简述人体机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按照控制论的原理,人体的机能活动调节系统可以看做是“自动控制系统”,它是一个闭合回路,亦即在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

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而受控部分也不断地有反馈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从而不断地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以达到精确调控的目的。

人体的各种机体调节系统中的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部分(如反射中枢、内分泌腺等部分),可以看做是控制部分;而各种效应器、靶器官和靶细胞,则可看做是受控制部分,其所产生的效应变量可称之为输出变量。

来自于受控部分的反映输出变量变化情况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它在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控制信息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了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的目的。

第二章

兴奋性:

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静息电位: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服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阈电位:

能进一步诱发AP的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

可兴奋细胞:

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兴奋-收缩耦联:

是指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藕联起来的中介过程。

主动转运:

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刺激:

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

兴奋:

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前负荷:

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它是肌肉缩短的阻力。

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钠泵:

既Na+-K+依赖式A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使3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两个K+移入膜内。

问题一:

引起兴奋的刺激应具备哪些条件?

刺激量通常包括三个参数:

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多数场合将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测量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而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与刺激和与上刺激都可以引起组织的兴奋性。

问题二:

试比较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的区别

单纯扩散:

指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单纯扩散的物质:

O2、CO2、酒精、脂肪酸等。

其特点有:

(1)顺浓度梯度;

(2)不耗能;(3)无饱和现象;(4)无结构特异性。

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易化扩散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

其特点:

(1)顺浓度梯度;

(2)不耗能;(3)膜蛋白质为中介物;(4)具有特异性;(5)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具有饱和现象。

问题三:

试解释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地刺激,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引起动作电位,其产生机制:

⒈电化学驱动力决定离子跨膜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⒉跨膜离子电流的产生是由于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1)动作电位形成的Na+学说:

动作电位对Na+有依赖性

(2)动作电位其间膜电导会发生变化(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3)由阈刺激引发,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AP的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

去极相(上升支):

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形成

超射值(最高点):

Na+电-化学平衡电位

复极相(下降支):

K+通道开放,大量K+外流形成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K+外流蓄积,K+外流停止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

由生电性钠泵形成

问题四:

什么是局部电位?

它与动作电位有什么不同?

局部电位有何特点?

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Na+通道少量开放→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叠加→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电位或局部反应。

(随着膜的去极化,Na+的内向驱动力减小,而K+的外向驱动力增加;因此当膜受到一个较弱的去极化刺激后,增强K+的外向电流使膜迅速恢复到起始的膜电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局部电位。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

≥阈刺激

Na+通道开放数量

电位幅度

小(阈电位以下)

大(阈电位以上)

总和现象

全或无现象

传播特点

指数衰减性紧张性扩布

脉冲式不衰减传导

特点:

①不表现“全或无”特征

②形成电紧张性传播,不能远距离传播

③无不应期,可以叠加(空间总合、时间总合)

问题五:

什么是钠泵?

其化学本质、运转机制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既Na+-K+依赖式A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使3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两个K+移入膜内。

生理意义:

ⅠNa+泵形成的高[K+]in是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条件

Ⅱ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Ⅲ建立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贮备

(最重要的意义)

1、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2、造成膜内外Na+、K+的浓度差—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条件

3、生电性Na+泵,直接影响膜电位,增大膜内电位的负值

问题六:

简述在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产生)→接头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接头前膜内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囊泡破裂释放Ach(量子释放)→Ach经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与接头后膜上的Ach受体亚单位结合→终板膜Na+、K+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终板电位→达阈电位→肌膜爆发动作电位。

Ach的消除:

在胆碱脂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胆碱和乙酸,其作用消失。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造成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和膜上电压门控通道的瞬间开放,Ca2+借助于膜两侧的电化学驱动力流入神经末梢内,使末梢轴浆内浓度升高。

Ca2+课启动突触囊泡的出胞机制,将囊泡内的ACh排放到接头间隙。

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ACh与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之激活,于是通道开放,导致Na+和K+的跨膜流动。

产生肌膜动作电位。

第三章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血型: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交叉配血试验:

试验主侧:

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试验次侧:

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红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

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沉降率:

常以抗凝血中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

血液凝固:

血液从液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的现象。

促红细胞生成素:

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

心电图: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

问题一:

说明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问题二:

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stageⅠ)

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stage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stageⅢ)

问题三:

输血原则

1.检查血型,坚持同型血相输.

2.每次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3.无同型血时异型慎输:

应急,少量(<400ml)缓慢进行

4.提倡成分输血.

第四章:

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导最慢,心房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才传向心室。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血压:

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55mV的这段时间内,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即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去极化反应。

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中心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前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心房钠尿肽:

由心房肌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类多肽,排钠利尿,调节水盐平衡,维持血压。

异常自身调节:

通过心肌本身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变化继而影响搏出量的调节,称为~。

心肌收缩能力:

指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其收缩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是通过改变心肌兴奋-收缩耦联各个环节等内在因素而实现的。

问题一:

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房室延搁的意义如何?

窦房结(0.06m/s)®心房肌(主要经优势传导通路)(0.4,1.0)®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区(0.02)-结希区)®房室束及左右束支(1.5)®浦肯野纤维(1.5~4)®心室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