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709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组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组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组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组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胚.doc

《组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胚.doc

上皮组织特点:

1、细胞连接紧密,间质少。

2、有极性。

游离面、基底面。

3、有基膜.4、无血管。

5、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分类: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功能: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

表面:

六边形或多角形。

侧面:

细胞呈立方形。

核圆形位于中央。

分布:

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等。

功能:

分泌和吸收的功能。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细胞等几种细胞组成,细胞基底端都附在基膜上,故实际仍为单层上皮。

分布:

呼吸道的腔面。

功能:

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6、变移上皮特点:

细胞的形状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与扩张而发生变化。

分布:

排尿管道和膀胱的腔面。

功能:

保护和分泌的作用.

(1)紧密连接形态:

点、斑、带状(10~15nm)功能:

屏障作用(蛋白颗粒相互对接)分布:

单层立方、柱状上皮顶端。

(2)中间连接:

形态—带状间隙内充满丝状物(15~20nm)胞浆面附致密物与细丝功能—粘着,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力。

分布—上皮、心肌

(3)桥粒:

形态—斑状间隙内为致密中线+两侧丝状物(20~30nm)胞浆面有附着板+张力丝,功能—牢固+支持分布—复层扁平上皮

(4)半桥粒:

结构上类似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面与基膜之间,只在质膜内侧形成桥粒斑结构,其另一侧为基膜。

(5)缝隙连接:

形态:

呈斑状。

有2~3nm的间隙。

功能:

物质流通,传递化学信息、电冲动。

分布:

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

一薄层均质膜,厚薄不等的半透膜。

功能:

支持+连接;利于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分化。

  

按组成外分泌腺的细胞数目分为:

单细胞腺(杯状细胞)和多细胞腺。

多细胞腺一般都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分泌部多由腺细胞围成腺泡,中央有腺腔。

根据分泌部的形状可分为:

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

 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可将消化、呼吸及生殖管道中的某些腺体分为浆液腺、粘液腺及混合腺

第二节结缔组织 

特点:

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组成。

分布:

机体各器官中。

功能:

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修复和防御等。

一、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

细胞少,种类多;纤维少,基质多,结构稀疏。

分布:

分布广泛(组织、器官之间)。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

1、纤维

(1)胶原纤维:

特点:

新鲜时呈白色(白纤维),纤维常集合成束,有分支。

其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集合而成。

功能:

很强的韧性和抗拉力,弹性较差。

2、(3)弹性纤维:

新鲜时呈黄色(黄纤维)。

纤维较细,直行,有分支交织成网。

富于弹性而韧性差。

3、细胞

(1)成纤维细胞特点:

细胞扁平,多突起,核较大。

功能:

合成和分泌各种纤维和基质。

(2).巨噬细胞特点:

形态多样,有钝圆形突起,有的伸出较长的伪足。

胞核较小,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等。

功能:

它具有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分泌、调节人体免疫应答等。

二、致密结缔组织特点:

细胞少,基质少,纤维多。

功能,支持、连接。

分类;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弹性组织:

项韧带,黄韧带

(一)、软骨组织构成软骨膜。

软骨组织—软骨细胞+间质特点—略有弹性,能承受压力,耐摩擦作用—支持,保护分类:

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3、软骨组织的类型A、透明软骨纤维成分:

交织排列的胶原原纤维。

分布:

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

特点:

较强的抗压性、弹性、韧性。

新鲜时半透明。

B、弹性软骨特点:

较强的弹性,新鲜时黄色(不透明)。

分布:

耳廓、咽喉、会厌。

纤维成分:

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

C、纤维软骨特点:

新鲜时乳白色,韧性强大。

分布:

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

纤维成分:

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二)、骨组织骨的组成:

骨组织+骨膜+骨髓

功能支持、保护血细胞发生部位机体钙磷的贮存库

B.骨组织的细胞

(1)骨细胞:

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突起:

细长,位于骨小管内,胞体:

小、扁椭圆,位于骨陷窝,功能:

一定的溶骨、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2)骨原细胞位于骨内、外膜的近骨处,为干细胞。

形态—细胞小,梭形,弱嗜碱。

功能—骨组织生长改建。

(3)成骨细胞分布:

骨组织表面(一层)。

特点:

有细小突起,胞体呈矮柱状或椭圆形。

功能:

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

(4)破骨细胞:

特点:

骨组织表面,来源于单核细胞,一种多核的大细胞,无分裂能力。

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

六.血液

二)红细胞⑴形态单个红细胞—黄绿色,大量红细胞—猩红色,双凹圆盘形,直径7~9µm,中央—薄、色浅周缘—厚、色深无核,无细胞器,胞浆内充满血红蛋白。

⑵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膜上具有ABO血型抗原,红细胞膜具有半透性.

(二)白细胞:

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三)血小板特点:

无核,呈双凸扁盘状。

有细胞器。

功能:

止血和凝血,保护修复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第三节肌肉组织

一、肌肉组织的一般特性:

主要由肌细胞组成,长纤维形,又称肌纤维。

肌纤维的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肌浆中有许多肌丝。

(一)、骨骼肌:

分布:

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纤维的周围包裹着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含有血管和神经。

肌肉收缩快速而不持久。

功能:

附着于骨骼上产生运动。

1、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纤维为长柱形的多核细胞,核呈扁椭圆形,肌浆内含许多肌原纤维和肌红蛋白。

A、肌原纤维呈细丝状,上有明暗相间、重复排列的横纹。

横纹由明带(I带)和暗带(A带)组成。

明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Z线、暗带中部有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M线。

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B、横小管:

它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C.肌质网:

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管。

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呈环行的扁囊,称终池。

肌浆网的膜上有丰富的钙泵,有调节肌浆中Ca2+浓度的作用。

(二)、平滑肌分布:

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

平滑肌的收缩较为缓慢和持久。

1、平滑肌纤维的结构;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

细胞核一个,呈长椭圆形或杆状,位于中央。

2、平滑纤维的超微结构:

平滑肌纤维表面为肌膜,肌膜向下凹陷形成数量众多的小凹。

肌浆网发育很差,呈小管状。

平滑肌纤维比骨骼肌要短,其活动不受意识控制。

(三)、心肌分布:

心脏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近段。

心肌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1、心肌纤维的结构:

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连接成网。

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

核呈卵圆形,有的含有双核,有横纹。

2、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那样规则、明显,横小管较粗。

(2)、肌浆网比较稀疏,纵小管不甚发达,终池较小也较少,三联体极少见。

(3)、闰盘常呈阶梯状,有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可以使收缩刺激从细胞之间快速传递。

功能:

心房肌纤维有收缩、内分泌、排钠、利尿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3、某些无脊椎动物的肌肉组织

(1)、软体动物的肌肉通常为平滑肌。

(2)、各类节肢动物的肌肉都属横纹肌组织。

(3)、棘皮动物的肌细胞为长梭形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分布在体壁的真皮层内。

第四节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亦称神经元。

功能:

接受刺激、传导冲动、整合信息、内分泌功能。

神经元的突起以突触彼此连接。

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多。

功能:

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营养等。

一、神经元为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树突:

树状分支,一个至多个。

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轴突:

一个,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出。

2.胞体A、尼氏体:

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

功能:

参加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与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A、有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轴突—位中央,髓鞘—施万细胞的膜反复缠绕轴突形成,可见郎飞结。

神经膜—少量胞质和胞膜形成,功能:

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有绝缘性。

构成:

大部分脑神经,脊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多个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多个轴突而形成,无神经膜

B无髓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无髓无膜)裸露的轴突,无任何鞘膜;周围神经系统(无髓有膜)较细的轴突,无郎氏结。

施万细胞不形成髓鞘(1包多)特点:

分布于植物神经节后纤维,嗅神经,部分感觉神经纤维。

传导慢,无绝缘性。

6、神经末梢a、触觉小体分布:

皮肤真皮内,手指、足趾的掌侧的皮肤居多,感受触觉。

呈卵圆形,外包有结缔组织囊。

b、环层小体特点:

体积较大,卵圆形或球形。

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

分布:

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

c、肌梭分布:

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外有结缔组织被囊。

功能:

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2)运动神经末梢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分类:

按结构—轴-树,轴-棘,轴-体,按媒介—化学突触,电突触,按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功能:

传递信息,冲动→突触前成分→突触小泡聚集、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

三、神经胶质细胞分布: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特点:

细胞数目多。

有突起,不传导冲动。

分类: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第一节生殖细胞(五)、精子的发生地点:

精巢内。

分期:

1、增殖期原始的生殖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特点:

核大而圆,染色质均匀分布。

2、生长期精原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特点:

体积大,染色体形成。

3、成熟期初级精细胞(2n)(减数分裂)→次级精细胞(n)(有丝分裂)→精子细胞(n)(细胞小,核大而园,染色质致密)。

4、变态期A、2个中心粒形成前结、后结和端环,发出轴丝形成尾部B、高尔基复合体,顶体泡,构成顶体。

C、线粒体于轴丝周围形成螺旋状线粒体鞘。

D、核内染色质浓缩。

E、多余胞质脱落F、胞膜→精子质膜。

卵子的发生1、增殖期:

卵原细胞特点:

体积小,核大,细胞质少。

2、生长期:

小生长期(细胞的生长),大生长期(卵黄的积累)。

初级卵母细胞特点:

细胞体积增大,含有大量卵黄。

3、成熟期:

初级卵母细胞(2n)(减数分裂)→次级卵母细胞(n)和极体(n)→卵细胞和3个极体。

二、卵子(ovum)精子和卵子形态结构区别:

卵子:

有卵膜和卵黄,细胞较大,一般为圆球形,一般不运动.精子:

无卵膜和卵黄,细胞小,形状多样可运动(鞭毛型)。

(2)卵膜的作用A、机械作用使卵子有一定的形状。

B、保护作用防止有害物质、有毒化学物质和干燥。

C、固着作用沾附在水草、礁石等上D、杀菌作用E、卵膜与受精的关系

第二节受精作用一、受精作用的定义和生物学意义1、受精作用:

卵子和精子成熟后,必须经过结合形成合子才能进一步发育。

这种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现象称为受精作用。

2、意义A、动植物的有性生殖必须通过受精作用来完成。

B、受精卵具有父体和母体的双重遗传性。

C、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受精锥的形成当精子与卵子接触时,在接触点上,由卵子表层的原生质形成的锥状突起,叫做受精锥。

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