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五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6903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时训练五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限时训练五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限时训练五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限时训练五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限时训练五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限时训练五六.docx

《限时训练五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时训练五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限时训练五六.docx

限时训练五六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五)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调停/调兵遣将  折耗/损兵折将  标识/博闻强识

    B.慰藉/杯盘狼藉  落枕/失魂落魄  诘难/诘屈聱牙

    C.投缘/不容置喙  渎职/穷兵黩武  粘贴/拈轻怕重

    D.妥帖/俯首贴耳  疏浚/怙恶不悛  裨益/稗官野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事久假不归的,应教育说服本人返回原单位工作;如经说服无效,本人仍坚持离职的,原单位可按自动离职处理,不发退职金。

B.目前,亚丁湾海盗事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国际海事组织呼吁,尽快建立一支联合国部队,打击海盗行为,否则海盗们会变本加厉,更加猖獗。

C.有消息称,国际恐怖组织在遭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和连续打击后,正准备重整旗鼓,进一步在世界制造更多的恐怖活动。

D.东风城里的人,对外来人员的所有问题都微笑着不予回答,但看得出来,这里的居民安之若素,或许神七发射本就是他们平静生活的一部分。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

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高宗幸东都,留皇

太子京师,以炎调护。

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

“我

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

何惜侍中邪?

”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

“我何罪?

”后曰:

“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

”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

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

“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后曰:

“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

”炎曰:

“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后不悦而罢。

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

“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御史崔詧曰:

“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

”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

凤阁侍郎胡元范曰:

“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

“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元范、齐贤曰:

“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后曰:

“朕知炎反,卿辈不反。

”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卒不折节。

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

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

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

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

考虑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

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3分)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3分)

    

(3)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4分)

    

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郡人送余东禅庄院  苏轼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颈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分)

 

 

(2)有人认为,尾联没有扣住题中的“送”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为什么?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梅兰芳的艺术之美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王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年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

他畅谈了梅派艺术之美。

王琴生认为,梅大师的舞台形象是美的化身。

他的每一个动作,一个指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是严格按照戏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感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合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因而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

同时他的唱腔、念白、舞蹈、眼神、手势,都能恰如其分地把他内心情感传递给同台角色和乐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动作的共振效应。

因此,梅派神韵是内涵艺术之美。

其次,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能从艺术美学的高度进行缜密的构思,展现其美的形象。

梅派名剧《贵妃醉酒》是梅大师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悉心研究、大胆创新的硕果之一。

他摒弃了剧中“诲淫”的糟粕,而着力表现杨玉环愁肠百结的宫怨之情,留给观众无限回味的余地。

   王先生说,梅大师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梅大师在艺术事业上不因袭旧规而匠心独运,锐意创新。

在《三堂会审》中,梅大师就把刘秉义所穿的蓝袍改为红袍。

据说,《三堂会审》源于梆子,从前,梆子小戏服色单调,只有红、蓝两种颜色,所以会审中两老生一红一蓝,示其区别,京剧沿之成习。

梅大师考证刘秉义、潘必正二人的官阶相同,袍色本应一致,故而改蓝为红。

这就使王金龙、苏三、刘秉义、潘必正服饰均为红色,谓之“满堂红”。

梅大师对演唱时的发音和口型也很有讲究。

京剧旦角最忌张开大口,表露牙齿来演唱。

因为既不美观,音色也不佳。

梅大师演唱时口型很小,很秀气,但唱出来的声音甜厚达远,韵醇味足。

他在化妆上也勇于创新。

梅大师是长方脸型,每化一次妆都有所改进。

他坚持一点一滴的改革,特别是前面的水花,青年、中年时期贴得高,晚年贴得低。

水花也变化了,贴的方法也变化了,显得特别美。

所以他年过花甲,化妆上台,仍然光彩照人。

由于梅大师专注于舞台艺术,不分巨细,精心琢磨,努力进行美的创造,所以能在舞台上和观众的心目中永远树立美的艺术形象。

 美的艺术也来自美的心灵。

王琴生由衷地赞美说,梅先生是一代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

他不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自居,而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艺术,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听取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意见。

他待人至诚,互勉互励。

在演出过程中,同台演员不慎出点差错,他从来不发脾气训人,而是尽力设法圆场,下台后还关照几句,安慰一下。

梅大师常说,艺术上的竞争不是勾心斗角,而是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当程砚秋先生整理全本《窦娥冤》后,梅大师认为,该剧更适合程派艺术特长。

于是他不再上演《六月雪》(即《窦娥冤》)这个剧目。

不仅如此,他对其它行当和兄弟剧种,也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积极吸取他们的艺术精华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梅大师毫不保守,平易近人,急公好义。

国家有什么事找他协助,也义不容辞。

这是梅大师一生做人的优良品德。

                                    (选自《泰州特色文化》,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梅兰芳能有效传递内心情感,使得同台角色和乐队与自己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动作的共振效应。

B.梅兰芳能从艺术美学的高度进行缜密构思,对剧中人物性格进行深入的刻画,展现其美的形象。

C.梅兰芳专注于舞台艺术,不分巨细,精心琢磨,努力进行美的创造,树立了永久的美的艺术形象。

D.在程砚秋整理全本《窦娥冤》后,梅兰芳不再上演《六月雪》,这主要因为他谦让的性格。

16.“美的艺术也来自美的心灵”,从文意看,梅兰芳“美的心灵”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7.文章以“梅兰芳的艺术之美”为题,请分条概括梅兰芳“艺术之美”的表现。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六)

一、语言运用题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

要求:

与画线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4分)

   生命的美丽,是展现在进取之中的。

就像一棵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竞上”直入云霄的蓬勃生机中;,

没有百花齐放的春天,不绚丽;没有绿荫繁茂的夏天,不唯美;,;没有白雪皑皑的冬天,不充实;生命的美丽是无处不在的。

4.学校举行大型诗文朗诵会,一位同学朗诵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另一位同学将要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假如你是朗诵会主持人,请你为之写一段60字左右的串词。

要求:

语言简明、得体,衔接自然。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必考题(23分)

回望雁门王海英

  

①初见雁门关,是一次不期而遇。

那是一个深秋的上午。

②秋风瑟瑟荒草萋萋,深秋的勾注山,一派滚滚无边的黄褐,远远近近薄薄的初雪花花点点。

关城渐近,小北门上“雁门关”三个大字迎风而立,木镌“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楹联,静静地偎依在门两侧。

空空荡荡的门洞内是光滑安静的青石板路,路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分外醒目。

③登上关楼,顿觉山风强劲。

放眼望去,一节节残缺的长城,像一根根苍老的肋骨,虽历尽千年风霜,依然兀自挺立着,不卑不亢、处乱不惊地勾画着山势的雄浑险峻。

没有了滚滚狼烟的烽火台,如一个个古埙在风中呜呜地吹响。

关楼下曾经鼓角争鸣的关城早已荡然无存。

这一切留给今人的除了空灵的凭吊和怀古的幽思还能有什么呢?

  ④告别关楼,回望雁门,此时的雁门关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淡淡的秋阳下,它谦恭地退于历史一隅,聆听着来来往往的脚步声,用洞明世事的目光穿越岁月的迷雾。

这让我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我感到我与雁门关之间还有许多未尽之意。

  ⑤再一次拜访雁门关,是次年的初秋。

一路行来,导游把雁门关的历史、文化都讲了个遍,尤其强调了它的军事地位。

翻看史书,雁门关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先秦开始,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大小小的战争就发生过200多次。

史载,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唐初李世民全歼突厥二十万众……连汉军,亦是“十万汉军零落尽”,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场面啊。

唐朝诗人常建有句写雁门关的诗:

“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古往今来,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只能是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和心灵创伤。

导游的讲解让我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我似乎看见,前边有千万个灵魂,他们在秋天明媚的阳光里冷冷地注视着我们,我们对雁门关的热情,焐不暖他们千年的冰凉记忆。

  ⑥在李牧祠,导游还历数了李牧之后的李广、薛仁贵、杨业等有着赫赫战功的守关名将,他说雁门关是刚烈的英雄的。

是啊,古往今来,雁门关演绎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造就了多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但这刚烈和英雄的背后有多少悲伤的眼泪和惨痛的教训啊,这是千百年来雁门关无法言说的心痛。

  ⑦第二次告别雁门,耳边战争的脚步声似乎刚刚远去,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它那似怨似艾的苍凉之音,那是一代代封建王朝覆灭的绝响。

第二次回望雁门,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

⑧又见雁门关,是一个盛夏的下午。

轻风吹拂,小草欢快地跳动着,阳光慢慢扫过土黄色的城门,抚摩着沧桑剥露出的深深裂纹。

重新走进阅尽沧桑的城门,又一次与那两道车辙相遇。

⑨依然光滑宁静,依然淳古苍茫,没有忧虑,只有纯正的安详。

那一刻,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

我久久地凝视,久久地倾听。

  ⑩终于,耳边传来了环佩叮当声和琵琶呤唱声,是她——美丽的汉家女王昭君走过来了,公元前33年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窈窕俊美的昭君,毅然出关走向大漠。

碾着昭君的车辙,先后十几位中原公主从雁门出塞,使辽阔荒凉的塞北大漠一次次唱响民族融合之曲。

接着进入眼帘的是满载着各色货物的车队和马队,他们从雁门关出出进进,使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物资、技术得以流通,雁门古道成为了“丝绸之路”衰落后第一条陆上国际贸易商路。

站在两道深深的车辙之间,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充实和浑厚。

雁门古道用有限的时空实现了对无限生命境界的苦苦追寻和辉煌展现。

又一次告别雁门,我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历尽岁月沧桑的关城,用无言的平静与我们话别。

又一次回望雁门,在它祥和的目光里,一切的燃烧和愤怒,都已化作蓝蓝的天空与挺立的山峰。

阳光多么灿烂,天空多么明净,雁门文化的光辉透过朝代更迭的峰峦投射过来,宁静、神秘。

     

(选自2005年第6期《黄河》,有删改)

11.本文围绕三次游历雁门关展开的,请简析作者三次游历的不同感受。

(6分)

   

12.赏析文中画线两处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6分)

第一处:

第二处:

13.本文第⑦段中的“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分)

   

14.文章结尾说“又一次告别雁门,我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请结合全文探究为什么第三次回望雁门关“我心里”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6分)

  

三、论述类文本,   

作品“含金量”随想

读历代传世之作,常有走进“珍宝馆”的感觉。

为什么这些作品能经得起时间过滤,岁月淘洗,而恒久不衰,魅力长存?

其主要原因在于含金量高。

文学潮流,如大浪淘沙,总是不断地抹去轻薄芜杂,留下厚重精华。

文学史就是淘金史、识金史、含金量的评价史。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对古代两个乐章的评价:

前者双馨,后者偏美,总体含金量明显不同。

《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意雄辞伟,而后继者宋玉的作品,则辞盛而意衰,故文学史上前者居上位,后者屈末座。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

三唐之诗,金、银也,所以品贵;宋、元以后,则掺铜锡。

这一评价,可从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得到印证,说明含金量的高低,乃诗文兴衰的内在决定因素。

近年来,由于文学面临产量繁多而质量平庸的困境,常见报刊上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缺什么”的议论。

鉴往察今,不妨说:

当今的文学,普遍欠缺的,还是内在的含金量。

有些作品写人性,偏执于对恶与丑的淋漓揭示,而疏离于对善与美的深入发掘,实际是对人性本质的的误读和扭曲。

写帝王,孜孜于表现皇恩浩荡,帝制威开,歌颂有余而批判乏力,实际是张扬皇权崇拜,传播封建意识。

有些作品大搞所谓“欲望化写作”。

写人叙事,言情状物,多见低俗、庸俗、恶俗之腐气,少有崇高、圣洁、纯真之芳香。

一些“都市文学”,沉溺于追逐风月,揣摩利害,仿佛城市生活就是花天酒地,声色犬马。

有些作品文辞欠推敲,遣词结句、表意行文,多铺陈而少凝练,喜稀释而畏浓缩,烦词冗语众多,一句之内,徒增数倍文字,何来厚重、美感、含金量?

还有些作品,如当今的一些新诗,只管分行排列,不顾配调安腔,读不爽口,听不悦耳,完全缺少铿锵的音韵,故不易流传。

我国的经典小说名著,既长文采,亦重音韵,情节紧要处,起承转合时,常证以诗词,佐以曲赋,为的是壮声色,增情趣,广韵味。

这一特点,在当今的小说中已很鲜见。

历史上文学繁荣、创作鼎盛的年代,都有一个竞相以“金”多取胜的生态环境。

当今的写作队伍空前宠大,其中固然不乏“精金美玉”的痴迷者,“一字千金”的向往者,但总体的文学生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浮躁与平庸结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从观念到实践,真正转到重视含金量上来,形成以“金”多取胜的气候和环境,这是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群策群力应对的大课题,但关键还是“反求诸己”,靠作家评论家自身的醒悟和努力。

我国有才能的作家并不少,如果都能切实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厚积薄发,千锤百炼,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或像曹禺创作《雷雨》那样,执笔之前“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构思剧本和琢磨人物”,那么,我们的文学生态将大为改观,人们所企盼的“产生伟大作家、伟大作品的时代”,就不会遥遥无期了。

(选自2008年2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能经得起时间过滤,岁月淘洗,而魅力长存的历代传世之作,其含金量往往都很高。

B.钱钟书《宋诗选注》印证了袁枚关于唐诗“含金量”在宋诗之上的观点。

C.文学作品表现人性,不能充分揭示它的恶与丑,而要充分挖掘它的善与美。

D.要是一部作品中有大量铺陈,烦词冗语众多,就不会有高含金量,就难以给人厚重感和美感。

16.根据文意说说作品的“含金量”高应包含哪几个方面,请分点作答。

(6分)

 17.在作者看来,当代中国如何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

(6分)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五、六)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B(A tiáo/diào shé/zhé zhìB jiè/jí lào/lùo jié/jí; C yuán/huì dú zhān/niān;Dtiē jùn/quān bì/bài)

2.(3分)B(“变本加厉”:

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A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不还。

C重整旗鼓是褒义词。

D.安之若素:

遇到不正常或不顺利情况,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此处不合语境)

3.(4分)⑴示例1:

就像一条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洪波涌起”一泻千里的奔流不息中;示例2:

就像一只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击长空”拼搏向上的展翅翱翔中;(2分)⑵示例:

没有金黄硕果的秋天,不殷实!

(2分)

4.(5分)(能将两首诗文相扣连,过渡自然3分,表达2分)

示例一:

我们刚才领略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的多姿多彩,下面请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的豪放气势吧!

示例二:

刚才我们领略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景色!

示例三:

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刚转身而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正向我们走来,下面请欣赏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D(顾:

只是)

6.(3分)B(①③错)

7.(3分)C(“徐敬业起兵造反”在后,并非“为内应”)

8.(10分)

(1)(3分)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

(“因”“勒”各1分,句意1分)

(2)(3分)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

(“王”祖考”,“独”各1分)

(3)(4分)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悉”“事”各1分,两个句式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县人。

性情宽厚,很少谈笑,有奇特的节操。

高宗前往东都,留皇太子在京师,让裴炎辅佐。

皇帝有病,太子监国,下诏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商量处理政事,等到皇帝病危,接受遗命辅佐太子,就是唐中宗。

中宗想要任命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同意,皇帝发怒说:

“我即使有意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难道又有什么不可以?

为什么要吝啬侍中这一职位呢?

”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宣布武后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说:

“我有什么罪?

”武后说:

“将天下交给韦玄贞,难道没有罪吗?

”便废皇帝为庐陵王,改立豫王为皇帝。

裴炎因为制定谋策的功劳,封永清县男。

武后执政后,逐渐放纵,于是武承嗣请求建立七庙,追封自己的父祖为王,裴炎上谏说:

“太后是天下的母亲,以盛德临朝听政,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

”武后说:

“吕氏的封王,是将权力交给活人,如今我追封的是祖先,存亡互异,怎能相提并论呢!

”裴炎说:

“蔓草难以对付,不可任它萌芽生长。

”武后不高兴而作罢。

武承嗣又劝说太后诛杀汉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断绝李唐宗族的希望,刘祎之、韦仁约畏惧沉默不敢说话,唯独裴炎坚持争执,武后愈加愤恨。

不久,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然是皇帝,不曾处理天下事务。

裴炎谋划趁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拘捕她,将国政归还天子。

正值久雨,太后不出游而停止此事。

徐敬业起兵,太后提议讨伐他,裴炎说:

“天子长大了,不参与国政,因此小人有借口。

如今假如还给儿子明君之政,逆贼不用征讨就会自行瓦解。

”御史崔詧曰:

“裴炎受先帝顾命之托,大权在手,听说叛乱不去征讨,却请求太后归还国政,此中必定有异图。

”太后便拘捕裴炎押送诏狱,派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共同审讯他。

凤阁侍郎胡元范曰:

“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相继为他辩解,太后说:

“裴炎谋反已有端倪,只是卿等不知道罢了。

”胡元范、刘齐贤说:

“如果裴炎能谋反,我们也能谋反了。

”武后说:

“我知道裴炎谋反,你们不谋反。

”便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裴炎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顺的话,裴炎说:

“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

”最终不屈服。

官府抄没他的家财,没有一石粮食的积蓄。

三、古诗鉴赏(8分)

9.⑴(4分)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

(2分)虽不免有离愁相扰(1分),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1分)

(2)(6分)不同意。

尾联回忆被贬黄州,初经此地时内心的孤苦与凄凉。

这些回忆是因送别场面而引发。

(3分)两相对比,更显友情之深厚,感慨之深沉。

(3分)

    同意。

本诗是送别诗,而尾联却回忆去年被贬时的情景,未能扣住送别。

(3分)送别诗一般在结尾直抒胸臆,而此诗的尾联却是回忆往事,表达的情感与朋友相送之情似乎不符。

(3分)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3分)

11.(6分)

(1)第一次,写深秋的雁门关,其寂寥落寞给自己的莫名感动;⑵第二次,写初秋的雁门关,其曾经的战争的悲壮惨烈带给了作者深深的历史反思;⑶第三次,写盛夏的雁门关,其祥和、平静以及对民族融合和南北通衢的历史作用,作者给与了热情地肯定。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第一处:

运用叠词渲染了勾注山的萧瑟、寒冷的气氛,为下文写深秋雁门关的肃杀、苍老、空旷作映衬。

(手法1分,效果2分)

 第二处:

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不同于前两次游历雁门关的安宁、愉悦之情。

(手法1分,效果2分)

13.(5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已然远逝的庆幸,同时也告诉人们:

只要我们用超越军事的正确心态拭去雁门关的战争尘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