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614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doc

诊断学基础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

是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三凹征:

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三凹征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如喉梗阻。

4.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呕血:

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6.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7.嗜睡: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到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8.意识模糊:

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9.昏睡:

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10.浅昏迷:

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以存在。

11.深昏迷:

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12.主诉:

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3.现病史:

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4.脉搏短绌:

脉率少于心率,节律绝对不齐。

见于房颤、频发早搏。

15.正常血压:

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5mmHg。

16.高血压:

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三次非同日血压的收缩压值达到或超过140mmHg和(或)舒张压达到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

17.高血压的分级: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18.蜘蛛痣: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

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19.皮下出血根据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分为:

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称为血肿。

20.正常淋巴结:

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2~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21.正常瞳孔:

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孔洞,正常直径为3~4mm。

22.瞳孔缩小:

瞳孔括约肌收缩,是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见于虹膜炎症、中毒(有机磷类农药)、药物反应(毛果芸香碱、吗啡、氯丙嗪)等。

23.瞳孔扩大:

瞳孔扩大肌收缩,是由交感神经支配,见于外伤、颈交感神经刺激、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药物影响(阿托品、可卡因)等。

24.调节反射:

嘱病人注视一米以外的目标(通常是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将目标迅速移近眼球(距眼球约5~10cm),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调节反射。

25.辐辏反射:

嘱病人注视一米以外的目标(通常是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5~10cm),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辐辏反射。

26.颈静脉怒张:

在坐位或者半卧位(上半身与水平面成45°)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

见于右心衰、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

27.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右手压迫肿大的肝脏,颈静脉充盈明显,叫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提示肝脏淤血,是右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早期征象之一,亦可见于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

28.呼吸过速:

指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

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等。

29.呼吸过缓:

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

呼吸浅慢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

30.Kussmaul呼吸:

又叫酸中毒大呼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时,常见到呼吸加深加快,称为Kussmaul呼吸。

31.潮式呼吸:

又名陈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周期可长达30秒至2分钟,暂停期可持续5至30秒。

32.间停呼吸:

又称比奥(biot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33.支气管呼吸音:

为吸入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颇似抬舌后经口腔呼气时所发出的“ha”的音响。

该呼吸音强而高调,吸气相较呼气相短。

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六七颈椎及第一二胸椎附近均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其他部位听到为病理现象。

34.干啰音:

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

吸气、呼气均可听及,但以呼气末明显,强度和性质易改变,部位易变换。

35.湿罗音:

是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

吸气末较为明显,部位恒定,性质不易变。

36.猫喘:

震颤为心脏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37.五个听诊区: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2.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3.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又称Erb区;5.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

38.奔马律:

是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的心律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

39.开瓣音:

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声,位于第二心音后0.07秒,见于二尖瓣狭窄而瓣膜尚柔软时。

40.心音分裂:

当S1或S2的两个主要成分之间的间距延长,导致听诊闻及其分裂为两个声音即称心音分裂。

41.逆分裂:

又称反常分裂,指主动脉瓣关闭迟于肺动脉瓣,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变宽。

42.6级杂音:

一级:

最轻,特点:

很弱,需要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易被忽略。

震颤:

二级:

轻度,特点:

较易听到,杂音柔和。

震颤:

三级:

中度,特点:

明显的杂音。

震颤:

四级:

响亮,特点:

杂音响亮。

震颤:

五级:

很响,特点:

杂音很强,向周围甚至背部传导。

震颤:

明显

六级:

最响,特点:

杂音震耳,即使听诊器稍微离开胸壁也能听到。

震颤:

强烈

43.奥-弗杂音:

即AustinFlint杂音,在心尖部听到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称为奥-弗杂音。

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相对性二尖瓣狭窄。

44.格-斯杂音:

即GrahamSteel杂音,器质性病变少见,多由肺动脉扩张引起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产生舒张期杂音,称为格-斯杂音。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等,伴明显肺动脉高压。

基本病变

表现

听诊部位

AustinFlint杂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相对性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区

GrahamSteel杂音

二尖瓣狭窄

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

肺动脉瓣区

45.交替脉:

是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必要时嘱患者在呼气中期屏住呼吸,以排除呼吸变化所影响的可能性,为左室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梗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46.奇脉:

又称吸停脉,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室搏血量减少所致。

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亦可见于喉部狭窄和重度支气管哮喘等情况。

47.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甲亢、严重贫血、动脉导管未闭等。

48.周围血管征:

由于脉压增大所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表现为颈动脉搏动增强,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和杜柔双重音等阳性体征,可统称为周围血管征阳性。

亦可见于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49.阑尾压痛点:

位于脐与右髂前上嵴连线中、外1/3交界处。

50.墨菲氏征阳性:

在吸气的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Murphy征阳性。

51.肾区压痛点:

当肾脏或尿路有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可在相应部位有压痛点。

1.季肋点(前肾点)第10肋骨前端,右侧稍低,相当于肾盂位置。

2.上输尿管点:

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3.中输尿管点:

在髂前上嵴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

4.肋脊点:

背部第12肋与脊柱的交角的顶点。

5.肋腰点:

第12肋与腰肌外缘的交角顶点。

52.移动性浊音:

检查者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53.正常肠鸣音:

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化较大,餐后明显,休息稀疏而微弱。

54.肠鸣音活跃:

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达到每分钟l0次以上,但音调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

55.肠鸣音亢进:

肠鸣音次数多且响亮、高亢,甚至成叮当声或金属声,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56.肠鸣音减弱:

肠壁蠕动减弱,肠鸣音减弱,或数分钟才听到—次,称肠鸣音减弱。

57.肠鸣音消失:

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用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未听到肠鸣音,称为肠鸣音消失。

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58.12对颅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59.林内试验:

即Rinne试验,又称气导骨导比较试验。

将振动的音叉柄部紧密放置于受试者—侧乳突部,受试者可听到振动的声音(骨导),当受试者表示声音消失时迅速将音叉移至该侧外耳道口1cm处(气导),如仍能听到声响,表示气导大于骨导,即林内试验阳性。

60.韦伯试验:

即Weber试验,将振动的音叉柄部紧密放置于受试者颅中线前额处,正常人两侧耳骨导听力相等,骨导声响居中。

传导性耳聋病侧声响较强,为阳性。

感音性耳聋健侧声响较强,为韦伯试验阴性。

正常耳

传导性耳聋

感音性耳聋

Rinne试验

气导>骨导

气导<骨导

气导>骨导

Weber试验

居中

患侧音响较强(阳性)

健侧音响较强(阴性)

61.假性球麻痹:

为中枢性延髓痹,病变部位在双侧皮质脑干束,表现为强哭强笑,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

62.浅感觉:

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

63.深感觉:

包括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64.皮层感觉:

又称皮质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的结果,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65.六级肌力: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做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

5级,正常肌力

66.单瘫:

皮层型,表现为单瘫,为一个肢体瘫痪,表明大脑皮层运动区有破坏性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