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606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考试重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学考试重点.doc

第一单元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

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

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二单元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

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类病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的特点:

1致病因素与有特异性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分类:

1温热类:

起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且表现为发热为主症,

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2湿热类:

起病较缓,变化较少,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湿邪瘀阻气机,湿热淤遏气机,引起的各种见证,如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四、温病的分类

温病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外感疾病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五、温病的命名

温病的命名,主要以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主气及临床特点为依据。

六、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症性质分类

温病按其病症是否兼湿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2根据发病初起的症候特点分类

温病按其发病初期是否有里热证可分为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七、温病与伤寒

温病与伤寒都是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都属于外感病的范畴,二者在概念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但病因,感邪途径,病机,证治等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伤寒论是温病形成的基础,温病学是伤寒发展的补充。

八、温病与瘟疫

瘟疫是温病学中具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名称。

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瘟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变。

九、温病与温毒

温毒包含于温病之中

第三单元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

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共性:

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性

(1)风热病邪: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

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

(3)湿热病邪: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4)燥热病邪:

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

(5)温热病邪:

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6)温毒病邪:

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

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二、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

是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的温病,发病的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特点相一致。

2、伏邪温病:

是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第四单元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变化

1卫分证:

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个证候类型。

主要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气分证:

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病变。

主要证候:

身体壮热吗,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

以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辩证要点,病机特点是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3营分证:

营分证是指病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

主要证候:

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降,脉细数。

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降为邪入营分的辩证要点。

病机特点:

营分热盛,热损营阴,心神被扰。

4血分证:

血分证是指病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

主要证候:

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舌质深降,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密布。

以舌质深降,斑疹及出血见证为血分证的辩证要点。

病机特点:

热甚迫血,热淤交结。

二、三焦辨证理论

1、上焦症:

(1)邪犯肺卫证:

主证: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伏数。

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辩证要点

(2)肺热壅盛证:

主证:

身热,汗出,咳嗽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辩证要点。

(3)湿热阻肺证:

主证:

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买濡缓。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辩证要点。

(4)热闭心包证:

是指邪热内陷或内传,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心不能主神明的病机变化。

主证:

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肢厥,舌蹇,舌降,以神昏,肢厥,舌降为辨证要点。

(5)湿蒙心包证:

是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的病机变化。

主证:

神识混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间有谵语,舌苔不降,脉濡划数。

以神志时清时寐,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2、中焦证

(1)阳明热炽证:

主证:

壮热,大汗,面赤,口渴引饮,苔黄燥,脉洪大而数,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辩证要点。

(2)阳明热结证:

主证:

日晡潮热或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湿热中阻证:

主证:

身热不扬,胸脘痞满,

3、邪在下焦

(1)肾精耗损证:

指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的证候。

主证以低热,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降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降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2)虚风内动证:

指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的病机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虚风动证。

主证以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澹澹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瘲,脉虚弱等。

以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降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第五单元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辩舌苔

白苔

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为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之象,多见于风温初起,而伤寒初起之风寒表证,虽亦可见苔薄白,但比较润泽,且舌色正常,可资鉴别。

2苔白厚而干燥:

主胃燥气伤,胃津不足,无以上承,肺气受伤,气不化津所致。

3苔白腻而舌质红降:

为湿遏热伏之象,一般属气分病变,多见于湿热类温病中湿浊之邪较重,致热邪内伏。

4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紫降:

为湿热疫邪郁闭膜原之象,见于湿热类温病。

5白苔如碱状:

为温病兼有胃中宿滞,秽浊郁伏之象,见于温热类温病。

6白沙苔(水晶苔):

为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色未及转黄而津已大伤之象。

7白霉苔:

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象。

黄苔

1黄白相间苔:

为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

2薄黄苔:

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甚,津液已伤。

3老黄焦燥苔:

为湿热内蕴之象,湿邪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舌苔。

灰苔

1灰燥苔:

指灰苔厚而干燥,甚或焦躁起刺,或有裂纹,多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象。

2灰滑苔:

属阳虚有寒之象,患者多伴见肢冷或吐泻,舌质淡,脉沉迟等,湿温病过程中,因湿胜伤阳而转变为寒湿者,可见此苔。

黑苔

1黑苔厚而焦燥:

苔色黑而厚,焦燥起刺,甚或干裂。

多因阳明腑实,应下失下,热毒炽盛,阴液耗竭所致,主腑实阴竭之危证。

2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

为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之象。

二、辩舌质

红舌

1舌尖红赤起刺:

主心火上炎之象,多见于营分证之早期。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

心营热毒极盛之象。

降舌

1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常见的舌质表现。

2绛而干燥:

为营分证最典型的舌象。

3绛舌光亮如镜:

为胃阴衰亡之象。

4舍绛不鲜,干枯而萎:

为肾阴耗损的征象。

紫舌

1焦紫起刺:

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常为动血,动风的先兆。

2紫晖而干:

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预后极为不良。

三、验齿

(一)牙齿干燥

1光燥如石:

指齿面干燥,但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为竭。

2燥枯如骨:

指齿面干枯而毫无光泽,严重的可见齿黑而枯,为肾阴枯涸。

(二)齿缝流血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

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量多,为胃火冲击,其证属实。

2齿缝流血而齿龈无肿痛:

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证属实。

考题:

1、如何辨斑疹顺逆?

顺:

色泽:

红活润泽,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热毒深重。

形态:

松浮洋溢,如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

疏密:

稀疏均匀,热毒轻浅。

脉症:

热势渐降,脉静身凉,神情清爽。

逆:

色泽:

晦暗枯槁,色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黑而光亮虽火毒极盛,但气血尚充,依治法治之尚可救治。

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黑而晦暗,则元气衰败,热毒固结。

形态:

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地,则系热毒深伏有根,固结难出之象,预后不良。

疏密:

分布稠密,或融合成片,热毒深重。

脉症:

脉伏,热势不减反升,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

2、如何辨白培的顺逆

顺:

证候:

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

病机:

津液充足,正能胜邪。

治则:

清热化湿,宣畅气机。

方剂:

薛氏五叶芦根汤,三仁汤,薏苡竹叶散。

逆:

证候:

空壳无浆,色如枯骨,身热不扬,神昏。

病机:

津液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

治则:

养阴益气,左以清泄湿热。

方剂:

生脉散。

白培的成因:

白培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病,由于失于轻清开泄,误用滋腻之品,更易出现。

3、如何理解“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晶陪的治疗易透热化湿,宣畅气机,既不能纯辛走表,又不可纯苦清里,若为枯陪,又当养阴益气,不可以晶陪之法治之。

4、如何辨发热?

a发热恶寒:

指发热的同时伴有全身恶寒,为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卫气被郁之象。

表证,实证。

b寒热往来:

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往来或起伏如虐状,反复发作。

气分证,实证。

c壮热:

指热式壮盛,多表现为但恶热而不恶寒,伴有汗多,脉洪等证,系邪盛而津气亦足,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所致。

气分证,实证。

d日晡潮热:

指发热于午后益甚,热结肠腑所致。

气分证,实证。

e身热不扬:

身虽热而热像不显,如初扪体表,不觉明显之热,扪久始觉灼热手。

气分证,实证。

f发热夜甚:

指发热入夜更甚,且多灼热无汗,为热入莹血,灼伤营血阴液的表现。

实证。

g夜热早凉:

指入夜发热,天明则热退,多伴见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等证。

虚证。

h低热持续:

指热势低微,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多见于温病后期。

虚证。

无汗原因:

惹盛伤阴,腠理闭塞。

5、辨三种下利的异同?

同:

气味皆臭秽,皆有肛门灼热。

异:

便稀热臭,黄色稀便,热迫肠腐,肠热下利所致。

热结旁流,纯利浠水而无粪,热解肠腑。

便溏不爽,色黄如酱,湿热夹致,湿阻肠道。

6、如何辨常见的昏谵?

A热郁胸膈:

特点:

心烦懊恼,常是昏谵的千兆。

病机:

热结胸膈,心神受扰。

伴见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

清宣郁热。

方剂:

栀子豉汤。

B热结肠腑:

特点:

时有谵语,语声重着。

病机:

热解肠腑,胃热承心。

伴见证:

阳明腑实,日晡潮热,热结旁流。

治则:

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方剂:

大承气汤。

C热入营分:

热点: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病机:

营热扰心。

伴见证:

身热,不甚渴饮。

治则:

透热转气。

方剂:

清营汤。

D热入血分:

特点:

燥扰不安,神昏谵狂。

病机:

营热扰心。

伴见证:

身热,灼热夜甚,斑疹隐隐,脉细数。

治则:

清热凉血。

方剂:

犀角地黄汤。

E热闭心包:

特点:

神昏谵语,昏溃不语。

病机:

热闭心包。

伴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