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5903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曹刿论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案.docx

《《曹刿论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教案.docx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

  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

  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

  “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

伐,征伐、攻打。

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

请,请求,动词。

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

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

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

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

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

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

牲,指牛、羊、猪。

  牺,指纯色的牛、羊、猪。

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

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来自网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

  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齐读第

  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

  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

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

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

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

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

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

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

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

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

  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

  2、3段。

  5.背诵第

  2、3段。

  (出示背诵提示)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

  “旗靡”时追击。

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背默

  3、4两段。

  板书设计曹刿论战伐……战前,民心向背战……战中,抓准战机克……战后,有勇有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饮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