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559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大学解剖学试题(重要).doc

中南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历年解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2001年-2005年)

第一章头部及神经系统

问答题:

1、颅顶软组织有几层及各层结构特点?

(02、05年)

由浅到深有5层:

即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隙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3层紧密相连,难以分开,因此常就此3层合称为“头皮”,深部2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

厚而致密,有2个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为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易出血,但愈合较快。

2)浅筋膜(皮下组织):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连接并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神经穿行。

3)帽状腱膜:

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变薄,续于颞浅筋膜。

4)腱膜下隙:

是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范围广,前至眶上缘,后至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相连,故移动性大,此隙若发生感染,可经导静脉或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通,因此,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并借少量的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骨膜与颅缝紧密愈合,骨膜下血肿,常常局限于一块颅骨范围内。

2、垂体的位置、辟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05年)

垂体位于蝶鞍的垂体窝。

借漏斗穿过鞍膈与丘脑下部结节区相连。

若垂体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压增高。

1)垂体窝顶为鞍膈,前上有视交叉,故垂体肿瘤可向上压迫视神经,出现视野缺损。

2)垂体窝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垂体手术常常通过此处进行。

3)垂体窝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垂体瘤时常受压致骨质变薄。

4)垂体窝两侧为海绵窦,垂体肿瘤若向两侧扩展时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症状。

3、海绵窦的交通及穿经结构?

外侧壁由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向前与眼静脉、翼丛、面静脉和鼻腔静脉交通。

向后借岩上、下窦与横窦、乙状窦和颈内静脉交通。

4、OM线平第三脑室后部与松果体横断面有哪些重要结构?

(05年)14年原题

OM线5cm通过丘脑、第三脑室上部和松果体层面。

主要结构有:

中央可见第三脑室,背侧丘脑外侧为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和大脑外侧沟。

断面前区:

胼胝体膝,后方为侧脑室前角,中间有透明隔,穹窿两侧为尾状核头。

断面后区:

背侧丘脑后有松果体、大脑大静脉池,后方可见“Y”形的小脑幕。

5、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有哪些?

(02年)

3条:

1)通过面部静脉和翼丛与颅内海绵窦交通。

2)通过导静脉与颅内上矢状窦、乙状窦交通。

3)通过板障静脉与颅内上矢状窦、横窦等交通。

6、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03年)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眼,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应。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由视网膜起始,经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再经上丘臂到达顶盖前区,此区发出的纤维止于两侧的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副核的轴突经动眼神经到睫状神经节更换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7、试述角膜反射通路?

角膜反射是指:

以棉絮轻触一侧角膜时,引起双眼同时闭合的反应。

角膜反射的途径是:

刺激角膜,冲动沿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至三叉神经节,再经由后者中枢突组成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后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由此核再发纤维至两侧的面神经核,经面神经根出颅,传至眼轮匝肌,使双眼闭合。

8、颈内动脉的行程、分段及其分布?

(2004年)

由颈总动脉发出以后,经颈部上升至颅底,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入海绵窦,紧贴海绵窦的内侧壁向上,至后床突处转向前,至前床突处又向上后弯转并穿出硬脑膜而分支。

分支分布于视器和脑。

分段:

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

其中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合称为虹吸部,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

1)后交通动脉:

在视束下面往后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2)脉络丛前动脉:

终止于脉络丛,沿途发出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及苍白球等结构。

3)大脑前动脉:

在视神经上方,进入大脑纵裂。

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自大脑前动脉的近侧段发出,经前穿质进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

4)大脑中动脉:

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

分出数条皮支质,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顶枕裂以前),其中包括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语言中枢。

大脑中动脉途径前穿质,发出细小中央支,垂直进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上部。

8、大脑动脉环(Wills环):

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围成。

9、内囊的定义?

组成?

内囊由何动脉供血?

若一侧内囊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可出现哪些主要症状?

为什么?

内囊(internalcapsule)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分为三部:

1)内囊前肢:

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内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2)内囊后肢:

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上辐射、额顶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3)内囊膝:

位于前、后肢会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

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上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即“三偏综合征”。

供应内囊的动脉有:

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和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供应内囊膝及后肢的前上部;脉络丛前动脉发分支供应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前动脉的中央支供应内囊前肢。

若一侧内囊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可出现对侧半身瘫痪和对侧半身感觉消失,还会出现两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即“三偏症”),这是由于压迫损伤了通过内囊膝的皮质核束,通过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和视辐射,使这些纤维束传导功能受阻之故。

第二章颈部

1、试述颈深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

(05年)

颈深筋膜分为3层,由浅入深为:

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中层(气管前层)、深层(椎前层)。

1)浅层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以及下颌下腺和腮腺;

2)气管前层包绕喉、咽、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甲状腺等器官,形成甲状腺鞘;

3)椎前层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和臂丛,形成腋鞘。

1)颈深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分为2层,其间形成胸骨上间隙。

颈深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为2层,形成锁骨上间隙。

2)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有气管前间隙。

3)咽后间隙为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的间隙,其延于咽壁侧方的部分为咽旁间隙,可经腋鞘与腋窝相通。

椎前间隙:

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

2、试述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05年)

1)甲状腺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外支走行,在距侧叶上极约1cm处分开,因此甲状腺次全切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腺的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外支而声音低钝、呛咳等症状(外支支配环甲肌)。

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喉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

2)甲状腺下动脉为甲状颈干的分支,其在甲状腺侧叶下极的后方与喉返神经有交叉关系,一般而言,左侧喉返神经多行甲状腺下动脉的后方,右侧喉返神经多行于甲状腺下动脉的前方。

因此甲状腺切除术时,应远离腺侧叶下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

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

3、C6椎间盘横断面的比邻结构及位置?

(01年)

该断面可见该椎体椎间盘,椎间盘前有咽(喉咽部)、咽后间隙、颈深肌群和椎前间隙;后方有位于椎管内的脊髓,脊髓被膜及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根和项部诸肌。

椎体前外侧可见颈动脉鞘及内含结构。

在横突前方有颈交感干,横突孔内有椎动脉。

4、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层次结构?

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该三角内主要有颈动脉鞘及后3对脑神经(舌下、迷走、副)。

在颈动脉鞘的浅面其层次结构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颈动脉鞘的深面为椎前筋膜,其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5、述颈颈动脉鞘的境界及层次结构?

颈动脉鞘位于颈侧面深部,主要部分在胸锁乳突肌区,上起颅底,下续纵隔。

鞘内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贯穿全长,颈总动脉行于鞘的下部,颈内动脉行于鞘的上部。

在鞘的上部颈内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行于其后外方,迷走神经则在二者之间的后内侧,在鞘的下部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前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外方。

层次见P38

6、胸膜顶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

胸膜顶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1/3上缘2-3cm。

前、中、后斜角肌覆盖其前、外、后方,前方邻接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静脉以及左颈根部的胸导管;后方贴靠第1、2肋,颈交感干和第1胸神经前支;外侧邻臂丛;内侧邻气管、食管及左侧尚有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上方连有胸膜上膜。

7、简述椎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其内容?

(2001年)

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届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后方为胸膜顶,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及第1肋颈,前方为颈动脉鞘、膈神经及胸导管弓(左侧)等。

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椎动脉、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

8、斜角肌间隙如何组成?

通过什么结构?

(2001年)

前、中斜角肌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

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第三章胸部及心脏

1、心包裸区:

在心包三角处,心包前方没有胸膜和肺覆盖,心包直接与左第4-6肋软骨前部、第4-5肋间隙及胸部下部的左半相邻称:

心包裸区。

(02)

2、支气管肺段(bronchopulmonarysegments):

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肺组织称为:

支气管肺段或肺段。

肺段内有肺段支气管、肺段动脉、肺段静脉、支气管血管伴行。

(03、04)轻度感染和结核时,可局限于一个肺段,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蔓延到其他支气管肺段。

临床上常根据病变范围,以肺段为单位实施肺段切除,故肺段的解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胸导管(Thoracicduct):

胸导管自腹部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组成)起始,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平面斜行向左,出胸廓上口行至颈部,注入左静脉角。

毗邻(分第5胸椎平面以下,第5胸椎以上)(04)P64

4、女性乳房的位置,主要结构特点和外上部的淋巴回流?

乳房后隙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05)

1)位置:

位于2-6肋之间,胸肌筋膜表面,内达胸骨旁线,外达腋中线。

2)结构特点:

乳房由乳腺、脂肪、皮肤构成。

乳腺被分隔成15-20个乳腺小叶,每个乳腺小叶有一输乳管,已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开口于乳腺输入管口。

所以乳腺手术,宜做放射性切口,以免损伤输入管。

乳腺周围的脂肪称为脂肪束,内与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深层之间,称为:

Cooper韧带。

3)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有乳房后隙。

外、上部淋巴回流:

乳房外侧部淋巴~胸肌淋巴结或中央淋巴结。

乳房上部的淋巴结~尖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

4)乳房后隙位于乳房底面和胸肌筋膜之间,是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因此乳房可以轻度移动,乳癌时影响移动,乳房后脓肿时宜做低位引流。

5、食管胸段位置及比邻?

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

1)位置:

食管胸段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

2)比邻第4胸椎以上

前:

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

后:

食管后间隙内少许结缔组织

左:

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纵隔胸膜

右:

奇静脉、右纵膈胸膜

第4胸椎以上

前:

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后面

后: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3)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