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508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doc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

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

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

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

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

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

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

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

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

症状:

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

发热、咳喘。

体征:

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

面黄、目赤、脉数。

证:

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

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11、

属性

空间(方位)

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性状

亮度

事物运动状态

上外左南天

春夏

温热

干燥

明亮

上升、运动、兴奋、亢进

下内右北地

秋冬

寒凉

湿润

晦暗

下降、静止、抑制、衰退

12、阴阳的相对性:

①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

②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③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3、阴阳的无限可能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考研需要)

14、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

15、阴阳互根——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16、阴阳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7、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18、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

①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

阳盛则热,导致阴病;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

②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

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

19、

20、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方位

气候

发展过程

五色

五味

时令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液

五华

小肠

血脉

湿

长夏

肌肉

西

大肠

膀胱

21、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22、乘侮规律: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

23、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病证的治则;扶弱——用于相克不及病证的治则。

相生治法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

培土生金法

健脾气以补肺气

金水相生法

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佐金平木法

泻肝清肺

泻南补北法

泻心火滋肾阴

24、精的生理功能:

①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③生髓化血——<1>生髓——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

<2>化血——水谷之精化血;肾精生髓化血——精充则血足④濡养作用——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

⑤化气⑥化神

25、气的生理功能:

①推动调控作用(激发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②温煦凉润作用(气主煦之)——维持人体恒定体温;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③防御作用——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抗御邪气,驱邪外出;自我假复,恢复健康。

④固摄作用(对液态物质固护、统摄、控制)——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

⑤推动与固摄——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

⑥气化作用——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

⑦营养作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26、元气——又名大气、动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

来源于先天,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

分布:

元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生理功能:

①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肾之元气)激发、推动人体的生发育与生殖,以固摄精液,尿液和纳气等的作用。

②全身之元气:

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的病变。

27、宗气——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生成:

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和脾吸收水谷之精气结合于胸中。

分布:

聚于胸中,贯注心肺——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

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

生理功能:

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

(前半句:

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后半句:

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

28、营气——又名荣气、营血,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生成:

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分化生。

分布:

在脉中运行全身。

生理功能:

①化生血液②营养全身

29、卫气——又名卫阳,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生成: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分布:

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生理功能:

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②护卫肌表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30、营气与卫气的异同:

营气

卫气

别名

营阴

卫阳

概念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之气

组成

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中精纯柔和部分

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中剽悍滑利部分

分布

行于脉中,循脉上下

行于脉外(皮肉、膏膜、胸腹)

功能

①化生血液

②营养全身

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②温养皮毛、肌肉(卫阳)

③调节腠理,维持体温

共同点

①后天之气

②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31、血的生成——源于脾胃化生水谷精微。

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①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②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

32、血的循行

血液循行的方式:

血的生理功能:

<1>营养滋润全身——①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血主濡之”。

②维持感觉和运动: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素问·五脏生成篇》<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机理:

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

“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谨养。

”《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灵枢·平人绝谷》。

33、津液的代谢: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

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灌注四旁。

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体表;肃降——内脏、肾与膀胱。

肾——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分清泌浊(清者上升,固摄体血;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之官——水液通道;三焦气化——输布全身。

排泄:

34、津液的功能:

①滋润濡养:

津液——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津:

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

液:

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

②生化血液:

津液——孙络(加营气)→血液

③调节阴阳:

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④排泄废物:

汗、尿、粪便。

35、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气旺则血足】;病理【气虚则血虚】。

②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病理(血瘀)——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受阻。

③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病理——气虚不能摄血——出血。

36、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病理:

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

②血能养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病理:

【血虚则气少】

37、藏象——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

38、藏象学说的特点:

①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②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