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docx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
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
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
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
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
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
指气的运动。
2)气化:
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4)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
生长、柔和、曲直
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
3)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
沉降、肃杀、收敛
5)水的特性: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a.含义: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b.相生顺序:
木→火→土→金→水→木
c.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
a.含义: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b.相克顺序:
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c.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a.生中有制:
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
b.制中有生:
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第1节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
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2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
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
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
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
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的概念: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五脏:
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
以降为顺。
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的关系:
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
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
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
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
四、人体之气的分类
(1)人体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1)基本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征象
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宗气
(1)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
a.行呼吸;b.行血气;c.资先天。
(4)征象
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营气
(1)基本含义
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卫气
(1)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b.温养全身;c.调控腠理。
5.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
(1)区别
①营气性质精纯;卫气性质慓疾滑利。
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④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
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第3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血的运行
(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
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
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第4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四、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神
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二、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
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
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
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1)含义:
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2)生理体现:
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
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
3.气能摄血
(1)含义:
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2)生理体现:
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
“气虚则血逸”。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
总结:
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
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生理体现:
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
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
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
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总结:
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1.含义:
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
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
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
津血互损。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
第三章藏象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一)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
(二)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点
1.概念
奇恒之腑,是指形态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与一般脏腑不同的六种器官或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胞(习惯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
“胞”,在男子是指精室,又称精宫)。
3.生理特点
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机能
1.心主血脉
(1)概念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主宰着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以及心有参与血液生成的功能。
心主血脉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①心行血:
即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输送营养物质、滋润和濡养各脏腑五体官窍。
②心生血:
即心火(心阳)能将进入心脉的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
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2)心行血的原理
①心和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
②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动力。
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脉三者共同协作,以心为主导来完成的。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气充沛位居主导地位。
(3)征象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而有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胸部舒畅、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有多种病理类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
如心血亏虚,可见面色与舌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心悸等;如心脉瘀阻,可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胸部憋闷或疼痛等。
2.心藏神
(1)人体之神的概念
①广义之神: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②狭义之神:
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倾向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
心藏神,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3)心藏神的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①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其原理在于:
心神能够控精驭气,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其中,以神能驭气最为关健。
②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其原理在于:
心为神明之脏,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应,进行心理活动的脏器。
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作出应答反应的结果;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来完成的。
(4)心藏神的征象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情绪稳定,睡眠安稳,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而协调。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心神衰弱或心神不宁或心神错乱的病症,或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失调。
3.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因为心藏神,而心神能够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同时,心又主血脉,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内经》把心称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
①概念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主管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②生理作用
呼浊吸清,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③征象
a.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b.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都可出现呼吸异常的表现:
如肺气失宣,多见胸闷、气急或发为哮喘;肺气失降,多见喘咳气逆等。
(2)肺主一身之气
①概念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主宗气的生成;
b.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到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气虚病变,并且影响一身之气的运行,导致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3)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机能。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机能。
2.主行水
(1)概念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2)内涵
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各自对津液的输布、排泄过程。
(3)病理征象
外邪犯肺或内伤及肺,使肺失宣降,就会导致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出现汗、尿排泄障碍,表现为无汗、小便不利;而且体内水液停聚,发生痰饮或水肿等病变。
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
①概念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②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肺气助心行血。
其原理有二:
一是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二是肺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气虚弱或肺气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等症。
(2)肺主治节
①概念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b.治理调节全身气机;
c.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d.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3.肺气宣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3.在志为忧(悲)
4.在液为涕
5.与秋气相通应
三、脾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