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5062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docx

中医骨伤科不挂科且拿高分的重点

一、名解:

1.坠积性肺炎;下肢和脊柱骨折,须长期卧床,致肺功能减弱,痰涎积聚,咳出困难,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老人常因此而危及生命,故患者在卧床期间应多作深呼吸,或主动按胸咳嗽帮助排痰,注意练功活动。

2.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后,因损伤严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复实行粗暴的整复手法和被动活动,致使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肌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再钙化、骨化。

在X线照片上可能见到骨化阴影。

临床上以肘关节损伤容易并发,常可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3.缺血性肌挛缩:

这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

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骨折或胫骨上端骨折。

可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可造成严重的残废。

3.缺血性肌挛缩:

是重要的动脉损伤,由于外固定过紧,超过一定的时间,对于较重的不完全性缺血或短时间完全性缺血,在恢复其血供后有部分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坏死形成瘢痕挛缩,严重影响肢体功能

4.脂肪栓塞:

是少见而严重的骨折并发症。

成人骨干骨折,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脂肪侵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塞堵塞血管,可以引起肺、脑等重要脏器或组织的缺血,因而危及生命。

5.肌张力:

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检查时嘱病人肢体放松做被动运动以测其阻力,或用手捏病人肌肉以体验其软硬度。

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松弛而活动范围扩大,称为肌张力减低。

反之,肌肉紧张,被动运动时阻力较大,称为肌张力增高。

6.颈干角:

股骨颈轴线和股骨干轴线之间相交叉形成一个角度称为内倾角,又称颈干角。

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颈干角大于140为髋外翻,小于110为髋内翻

7.骨折:

在外力作用下,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8.脱位:

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临床常见的关节脱位为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和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9.解剖复位:

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10.功能复位:

骨折在整复后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矫正,肢体力线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愈合后一般不影响劳动和生活上的动作

a、对线:

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成人不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b、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骨垢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c、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10.肌力:

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11.骨折迟缓愈合:

骨折愈合较慢,超过同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的一倍以上,骨折端骨骺未连接,局部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x线显示有少量骨痂骨折线仍存在

12.中立位

二、简答:

1.功能锻炼应遵循的原则:

①循序渐进,幅度有小到大,功能由弱到强。

②不能使骨折部有疼痛感及疲劳感。

③不利于骨折部愈合的动作应该严格限制。

④早期功能锻炼应注意防止移位,已静为主,静中求动,后期则以动为主,动中求静。

2.骨折功能锻炼应注意哪些事项?

1)循序渐进;活动范围及幅度由小到大,次数又少渐多,不要使骨折部疼痛及疲劳

2)被动活动时切忌采用粗暴力

3)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则严格控制;

4)在锻炼过程中防止骨折处移位,尤其是不稳定性骨折更应注意

总之,骨折功能锻炼应注意筋骨并重,动静结合。

早期以静为主,静中求动;后期以动为主,动中求静

3.筋骨受伤后中后期治疗要点

①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②中期局部治疗:

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以和续为基础,消肿止痛

内治法:

和营止痛法----定痛和血汤、和营止痛汤

接骨续筋法-----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骨汤

③后期局部治疗以功能锻炼为主

内治法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温筋散寒、舒筋活络、多用“补”“舒”法。

代表方:

黄芪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他左归丸

4.骨折在外固定期间需注意事项:

(5点)

 

5.手术复位指征:

1)凡骨折伴有大神经、血管损伤者和手法复位多次失败者

2)手法复位后无法固定的骨折,如尺骨鹰嘴、肱骨外上髁骨折伴移位者

3)新鲜开放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

4)骨折畸形愈合对功能有影响者。

6.肌力测定标准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Ⅲ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Ⅳ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7.说出肩关节新鲜脱位手法复位操作方法

以前脱位为例:

仰卧推顶复位法:

患者仰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胸部,向健侧持续牵拉;术者用左右手拇指由前上向外下将肱骨头推入关节盂内;同时另一助手紧握患肢腕部向下牵拉,向外旋转,在术者将肱骨头推入关节盂内听到响声后,内收患肢。

术者有回纳感或滑动感表明复位成功。

8.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手法复位操作方法

嘱家长抱患儿坐位。

术者面对患儿而坐,一手握伤肘,以拇指于肘中部向外、向后捏压脱出之桡骨头;同时用另一手握持伤肢腕部,并向下适当用力牵拉,使前臂旋后,然后屈肘,常可听到轻微的入臼声,使其手触及伤侧肩部,复位即告成功,疼痛立即消失,患儿即能屈伸伤肢。

若复位未成,可使患儿前臂旋前,然后屈肘整复。

9.影响骨折迟缓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1)年龄:

年老体弱者骨折修复能力低愈合慢

2)健康状态:

身体强壮、气血旺盛,对骨折愈合越有利,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糖尿病、重度营养不良、骨软化症、恶性肿瘤骨折愈合迟缓。

局部因素:

1)骨折复位时对位对线不良;(骨折端接触不够)

2)牵引不当;(牵引太过引起两端分离)

3)骨折端血液供应不足如股骨颈、胫骨下1/3骨折;

4)骨折处损伤严重;如粉碎性骨折及骨折部周围软组织(骨膜)的严重破坏

5)感染;

6)固定不良;(骨折置放位置、布带松紧度)

7)不合理的早期运动或功能锻炼,方法不当;

8)内固定器材质量差或使用不当。

10.骨折的诊断要点。

1)外伤史;

2)临床表现:

①全身情况:

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常有发热(体温约为38.5℃),无恶寒或寒战,可兼有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

②局部情况:

a,一般情况:

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b、骨折特征: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

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征,这三种特征只要有其中一种出现。

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

3)X线检查

11.骨牵引有哪几种?

其适应症?

骨牵引有颅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股骨下端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跟骨牵引、肋骨牵引

(1)颅骨牵引:

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

(2)尺骨鹰嘴牵引:

难以复位或肿胀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和髁间骨折、粉碎性肱骨下端骨折、移位严重的肱骨干大斜形骨折或开放性骨折。

(3)股骨下端牵引:

股骨干骨折、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骨盆骨折向上移位、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懈粘连者。

(4)胫骨结节牵引:

股骨干骨折、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

(5)跟骨牵引:

胫骨髁部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踝部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向后上移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6)肋骨牵引:

多根多段骨折造成浮动胸壁,出现反常呼吸时。

12.骨折早期、晚期并发症各有哪些?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

骨折早期并发症:

1)外伤性休克;

2)重要血管损伤(多见于开放性骨折,移位较大的闭合性骨折);

3)内脏损伤;

4)脂肪栓塞;

5)感染。

骨折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褥疮;

3)骨化行肌炎;

4)神经损伤;

5)感染;

6)尿路感染;

7)缺血性肌挛缩;

8)迟发性畸形;

9)关节僵硬。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

是少见而严重的骨折并发症。

成人骨干骨折,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脂肪侵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塞堵塞血管,可以引起肺、脑等重要脏器或组织的缺血,因而危及生命。

13.骨折愈合标准是什么?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

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5)连续观察2周骨折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第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4.临床使用牵引方法有哪几种?

其适应症?

临床使用牵引方法有皮牵引、骨牵引及布托牵引

①皮牵引适应症—骨折需要持续牵引疗法,但又不需要强力牵引或不适于骨骼牵引、布带牵引者。

如小儿股骨干骨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肱骨髁上骨折因肿胀严重或有水泡不能即刻复位者。

②骨牵引适应症A成人肌力较强部位的骨折b不稳定性、开放性骨折c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中心脱位d学龄儿童股骨不稳定性骨折e颈椎骨折与脱位f无法实施皮肤牵引的短小管状骨骨折,如掌骨、指骨骨折。

G手术前准备,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关节挛缩畸形等i其他需要牵引治疗而不适用于皮肤牵引者。

③布托牵引适应症:

颌枕带牵引:

无截瘫的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

骨盆悬吊牵引:

耻骨联合分离、骨盆环骨折分离、骶髂关节分离等。

骨盆牵引带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症。

15.创伤出血在现场急救中常用止血法有哪些?

各用于何部位?

注意事项。

①加压包扎止血法。

躯干、四肢血管伤大多可用此法。

加压包扎以能止血为度,松紧要合适,使肢体远侧仍保持有血液循环。

包扎后应抬高患肢,注意观察出血和肢体远侧血液循环情况,并迅速送至有条件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②指压止血法。

为止血的短暂应急措施。

对判断为肢体主要动脉损伤,出血迅速需立即控制者。

仅适用于四肢及头面的大出血急救,不宜长时间使用,也不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应及时更换其他有效地止血方法,货转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③止血带止血法。

当四肢大血管出血用加压包扎法无效时采用。

使用止血带,以出血停止、远端无血管波搏动为度。

要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扎止血带的时间应越短越好。

如需延长,应每隔1~1、5小时放松一次,待肢体组织有新鲜血液渗出后,再重新扎上,若出血停止则不必重复使用。

缚之前用无菌敷料压在伤口以免过多渗血,解除止血带之前,要做好清创准备,以便迅速彻底的止血。

对失血较多者应输液输血,防止休克和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挤压伤和远端肢体严重缺血者,要忌用或慎用止血带。

④钳夹止血法。

如可能在伤口内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的大血管断端,连用止血钳一起包扎在伤口内,迅速转送。

切不可盲目钳夹,以免损伤邻近神经或组织,影响修复。

⑤血管结扎法。

无修复条件而需长途运送者,可初步清创后结扎血管断端,缝合皮肤,不上止血带,迅速转送,可减少感染机会、防止出血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带。

16.说出颞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一、颞颌关节脱位的诊断要点:

①脱位后呈半张口位,不能自然张合,语言不清。

②双侧前脱位:

下颌骨向前突出,双侧耳屏前方可触及凹陷,鹳弓下方可触及下颌髁状突;

③单侧前脱位,口角歪斜,下颌骨向健侧倾斜。

患侧耳屏前方可触及凹陷

二、肩关节脱位的诊断要点:

1外伤史

2伤后局部疼痛,功能障碍,常以健手托住伤肢肿痛

3呈方肩形,在喙突下及腋窝部触及肱骨头

4直尺实验、搭肩试验阳性;

三、肘关节脱位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

2伤后肘部疼痛肿胀肘关节呈半屈位屈伸活动受限

3肘三角发生改变x线显示尺骨半月切迹向后移位。

治疗:

新鲜脱位以手法复位(在臂丛神经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由两位助手分别牵引术者拇指抵住尺骨鹰嘴,其余四指。

陈旧性脱位以手术治疗。

四、髋关节脱位的诊断要点:

后脱位:

1外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功能丧失

3患肢呈内收、内旋畸形,患肢缩短,粘膝征(+),掌跟实验(+);前脱位:

1外伤史

2患肢呈轻度屈膝屈髋外旋位

3腹股沟下方触及股骨头4患侧长于健侧;

中心型脱位:

1外伤史

2患肢缩短大转子上移患肢轻度外展

3x线检查进一步确认脱位及类型。

治疗1复位2中立位固定3功能锻炼4药物治疗5注意肢体保暖P244.

五、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诊断要点:

1外伤史或被牵拉伤史

2伤后肘部呈半屈位,前臂不能旋前、旋后运动同时患肢不能抬举取物

3桡骨头处有明显的压痛。

治疗一般手法复位。

嘱家长抱患儿坐位。

术者面对患儿而坐,一手握伤肘,以拇指于肘中部向外、向后捏压脱出之桡骨头;同时用另一手握持伤肢腕部,并向下适当用力牵拉,使前臂旋后,然后屈肘,常可听到轻微的入臼声,使其手触及伤侧肩部,复位即告成功,疼痛立即消失,患儿即能屈伸伤肢。

若复位未成,可使患儿前臂旋前,然后屈肘整复。

三、选择:

1.《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作者是蔺道人,提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治疗大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为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损伤按早中晚三期治疗方案;对内伤采用’七步’治疗法;介绍了杉树皮夹板固定方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对于难以手法复位的闭合性或开放性骨折,主张采用手法整复;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2.伤科问寒、热、汗、饮食、二便、睡眠的临床意义

发热:

寒热并见----感染性疾病

午后潮热----骨结核

持续性发热----恶性肿瘤晚期

高热抽搐-----颅脑损伤

汗:

汗出如油、四肢厥冷----严重损伤感染

大热大汗----邪毒感染

自汗------损伤初期、手术后

盗汗------慢性骨关节病、阴疽

饮食:

食欲不振、食后保胀----胃纳呆滞

口苦----肝胆湿热

口淡----脾虚不运

口腻----湿阻中焦

口酸----食滞不化

二便:

伤后便秘、大便燥结----瘀血内热

老年患者便秘----阴液不足

大便溏薄----阳气不足、伤后机体失调

睡眠:

伤后久不能睡、彻夜不眠----严重创伤、心烦内热

昏沉嗜睡----气衰神脾

昏后不醒、醒后再昏睡----颅内损伤

3.药膏:

将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调敷伤处。

药膏种类:

消淤退肿止痛类:

适用于骨折、筋伤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

舒筋活血类:

扭挫伤筋、肿痛逐步消退之中期患者。

接骨续筋类:

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之中期患者。

温经通络类:

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外邪者。

清热解毒类:

伤后感染邪毒,局部红肿热痛者。

生肌拔毒长肉类:

局部红肿已退,但创口尚未愈合者。

药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①药膏在临床应用时,摊在棉垫或纱布上,大小根据敷贴范围而定,摊妥后可在敷药上加张极薄棉质,然后敷于患处,药力可渗透,不影响药物疗效,减少皮肤刺激,便于换药。

摊涂时敷料四周留边,防玷污衣物。

②换药时间根据伤情变化、肿痛消退程度及天气冷热来决定,一般2~4天换一次,古人“夏2春秋3冬4”。

水、酒、鲜药汁调敷药时,需随调随用勤换。

一般每天换药一次。

生肌拔毒类药物根据创面情况勤换,以免脓水侵淫皮肤。

③药膏一般随调随用,饴糖调敷的药膏,易发酵发霉,不主张一次调敷太多,或煮过后再调制。

寒冬温低时可加开水稀释,以便拌匀。

④若对药膏过敏而产生接触性皮炎,有皮肤奇痒、水泡出现时,应注意及时停药,外用六一散,严重者可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2)膏药:

将药物经配方后,侵于植物油中24h,加热熬炼,待药物煎成黄色后,将药渣取出,加入铅丹或蜂蜡。

膏药的种类:

A治损伤类:

适用于损伤者,有坚骨壮筋膏;适用于陈伤气血凝滞、筋膜粘连者,有化坚膏。

B治寒湿类:

适用于风湿者有狗皮膏等,适用于损伤与风湿兼证者,有万灵膏。

C提腐拔毒生肌类:

适用于创伤而有创面溃疡者,有太乙膏等。

一般仍在创面另加药散,如生肌散。

膏药注意事项:

1)由较多药物组成,适用于多种疾患。

一般多用于筋伤、骨折后期新伤初期有明显肿胀者,不宜使用。

2)对含有丹类药物的膏药,由于含四氧化三铅或一氧化铅,x线不能穿透,做检查时应取下。

4.说出气滞、气虚、血瘀、血虚在伤科中的表现

气滞:

伤病之所在,常出现闷胀疼痛。

如气滞发生于胸胁,则出现胸胁胀痛,呼吸咳嗽时均可牵掣作痛等。

损伤气滞的特点为外无肿形,痛无定处,自觉疼痛范围较广,体表无明确压痛点。

气滞在骨伤科中多见于胸胁屏伤或挫伤。

气虚:

在伤科疾病中某些慢性损伤病人、严重损伤后期、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等均可见到。

其主要症候是伤痛绵绵不休,疲倦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脉细软无力等。

血瘀:

在骨伤科疾患中多由于局部损伤出血所致。

局部肿胀疼痛。

疼痛性质如针刺刀割,痛点固定不移。

还可在伤处出现肿胀青紫同时由于瘀血不去,可使血不循经,反复出血不止。

全身症状表现为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脉细或涩等症候。

在骨伤科疾患中,气滞血瘀常常同时并见。

临床多见气血两伤,肿痛并见,唯有所偏胜,或伤气偏重,或伤血偏重,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不同情况。

血虚:

在骨伤科疾患中,局部表现为损伤之处久延不愈,关节僵硬,活动不利。

全身症候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手足发麻、心烦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脉细无力,甚至血虚筋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

血虚患者,往往由于全身功能衰退,同时可出现气虚症候。

气血俱虚则在骨伤科疾患中表现为损伤局部愈合缓慢,功能长期不能恢复等。

四、填空:

1.摸诊内容包括摸压痛、摸肿块、畸形、异常活动、摸肤温、摸弹性固定

2.摸诊常用方法:

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

3.伤科总的治疗原则:

①动静结合②筋骨并重③内外兼治④医患合作

4.牵引方法分为皮牵引、骨牵引及布托牵引

5.骨牵引有颅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股骨下端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跟骨牵引、肋骨牵引

6.骨折愈合可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

7.血肿机化期2~3周,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

8.骨伤科临床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

9.骨伤科外固定包括:

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

夹板固定常用的有柳木夹板、杉木皮和竹板;内固定包括园针、髓内钉、钢板、螺丝钉,凡手术复位者均需石膏外固定

10.创伤现场急救中,对疑有骨折、脱位、肢体挤压伤和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需作临时外固定,其目的是:

①减轻患者伤处的疼痛,预防疼痛性休克的发生②限制骨折断端或脱位肢体再移位等,避免产生新的损伤和并发症。

11.骨折治疗应遵循的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12.骨折治疗方法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药物及推拿等。

其中复位包括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又包括手法复位和持续牵引;切开复位及手术复位;固定可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类。

13.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14.脱位的分类:

按产生脱位的病因分为外伤性、病理性、习惯性、先天性脱位

按脱位的方向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及中心性脱位

按脱位的时间分为新鲜脱位(2~3周内)和陈旧性脱位(2~3周以上);

按脱位程度分为完全脱位、不完全脱位、单纯性和复杂性脱位;

按脱位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分类分为开放性脱位、闭合性脱位。

15.创伤出血在现场急救中常用止血法①加压包扎止血法②指压止血法③止血带止血法④钳夹止血法⑤血管结扎法。

16.练功疗法分为局部锻炼、全身锻炼及器械锻炼

17.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多见于颈胸腰段骨折、脱位,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感觉功能障碍,甚至瘫痪;周围神经损伤多见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

18.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19.股骨颈骨折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头下型、颈中型和基底型;

根据x线表现分为外展型和内收型

20.脊柱骨折分为:

屈曲型损伤、过伸型损伤、垂直压缩型损伤、侧屈型损伤、屈曲旋转型损伤、水平剪刀型损伤、撕脱型损伤

21.脊柱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形态的不同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

根据骨折的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稳定型骨折又称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不超过1/2;不稳定型骨折为椎体压缩超过1/2或椎体骨折脱位

21.桡骨远端骨折根据受伤姿势和骨折移位不同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22.挠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

伸直型骨折远段向背侧和挠侧移位,挠侧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

23.挠骨远端屈曲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屈曲型骨折远端向桡侧和掌侧移位,此类骨折较少见。

24.骨折常见病因:

外因: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内因:

年龄健康状况、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骨骼病变

25.发热机制:

邪毒感染、肝火炽盛、闭郁发热

26.上肢手术止血带缚于上臂上1/3处,下肢手术缚于大腿中上1/3处

27.股骨干骨折固定体位:

股骨上1/3骨折:

置于屈髋外展位

股骨中1/3骨折:

置于外屈中立位

股骨下1/3骨折:

屈膝屈髋中立位

28.椎体压缩型骨折:

不超过1/2者为稳定性骨折,超过1/2者为不稳定性骨折。

29.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脂肪栓塞。

30.手法复位(正骨八法)包括: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捏挤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折顶回旋和推拿按摩

31.手法复位常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和锁骨骨折

32.股骨干骨折常用的持续牵引方法:

垂直悬吊皮肤牵引、皮肤牵引、骨骼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股骨髁牵引和胫骨结节牵引)

33.手法复位(正骨八法)适应症:

拔伸牵引----适用于有重叠移位的骨折脱位

旋转屈伸----矫正骨折端由旋转移位(螺旋形骨折)靠近关节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小儿绕骨头半脱位)

端捏挤按----主要用于骨折有前后侧方移位

摇摆触碰----横断型和锯齿形骨折

夹挤分骨----两骨并列部的单骨折或双骨折

折顶回旋----横断骨折和有移位的螺旋形骨折

34.夹板固定区别:

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

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

五、判断:

1.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一方面与暴力的大小、做用方向及搬运情况等外在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肢体远端重量、肌肉附着点及其收缩牵拉力等内在因素有关。

2.上肢部骨折除了肱骨髁上骨折外都固定于屈肘90°中立位,悬吊于胸前。

3.相度患处:

测量肢体的长度

4.骨折手法复位2-4h内较好,但要排除骨折有早期并发证和有水泡血泡者

5.骨折最理想的是解剖复位

6.上肢部骨折除了肱骨髁上骨折,都固定于屈肘90°,中立位,悬吊于胸前。

六、病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