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4824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 专题六课后作业.docx

教育学原理专题六课后作业

专题六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

2.教育机智

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以解决的能力。

3.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4.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既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5.教师反思

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6.行动研究

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简答

1.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

首先,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作为专门性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其次,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是教书育人,换句话说教师不仅要教人长知识还要教人长道德,长智慧。

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

2.专门性职业具有哪些特征?

作为专门性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3.为什么说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道德性?

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是因为手段的不道德会削弱教育的善良意图和有价值的内容;手段的不道德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直接构成不良影响;手段的不道德会造成以牺牲过程达到结果的问题;手段的不道德会使学生对教育产生不良认识;手段的不道德会滋生教师的失德行为。

4.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集体性、繁重性、专业性

5.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资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和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人,他们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

其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教师的劳动目的是复杂的。

再次,教师的劳动情境具有复杂性。

6.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

首先,教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需要创造性。

再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也是创造性的劳动。

最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7.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

其次,教师的劳动成果见效慢,也就是说教育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

8.如何理解教师职业劳动的繁重性?

教师职业劳动的繁重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多方面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繁重性。

2)、工作时间的无限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繁性。

9.我国学者叶澜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几个阶段?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

10.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1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教师的职前培养、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教育、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三、辨析(分析你对每种观点的看法)

1.教师是蜡烛

将教师比作蜡烛是对其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褒扬。

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是高尚的,值得敬畏的。

人们在说“教师是蜡烛”时所表现出的敬意,是对广大教师终身从教的深情鼓励和安慰。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远大的理想,而教师的理想就是为自己的学生实现理想。

为了学生实现理想,老师可以夜以继日,可以废寝忘食。

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教师的一生就是为别人实现理想而奋斗、铺垫的一生。

 

但是教师又不是蜡烛。

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燃烧着自己,最终蜡烛灭了光也灭了。

然而,教师的工作不是这样的。

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教师最大的成果,这种成果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印证,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可和彰显,教师从中能够品尝到劳动的快乐和为师的价值与尊严,这种精神回报和体验是巨大的。

因此,将教师比作蜡烛的一个不妥之处即在于它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此隐喻的第二个不足之处在于它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教师的劳动是需要智慧的,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世界和发展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自己。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和成长的。

此外,蜡烛的光亮是短暂的,但教师的影响确实长久的。

从此点看,将教师比作蜡烛也有不妥之处。

2.教师是园丁

将教师比作蜡烛是对其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褒扬。

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是高尚的,值得敬畏的。

人们在说“教师是蜡烛”时所表现出的敬意,是对广大教师终身从教的深情鼓励和安慰。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远大的理想,而教师的理想就是为自己的学生实现理想。

为了学生实现理想,老师可以夜以继日,可以废寝忘食。

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教师的一生就是为别人实现理想而奋斗、铺垫的一生。

 

但是教师又不是蜡烛。

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燃烧着自己,最终蜡烛灭了光也灭了。

然而,教师的工作不是这样的。

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教师最大的成果,这种成果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印证,是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可和彰显,教师从中能够品尝到劳动的快乐和为师的价值与尊严,这种精神回报和体验是巨大的。

因此,将教师比作蜡烛的一个不妥之处即在于它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此隐喻的第二个不足之处在于它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教师的劳动是需要智慧的,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世界和发展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自己。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和成长的。

此外,蜡烛的光亮是短暂的,但教师的影响确实长久的。

从此点看,将教师比作蜡烛也有不妥之处。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一方面,它道出了教师职业的根本特性和社会地位。

教师职业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

因此,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和重要的事业。

然而,另一方面这个隐喻本身存在诸多不相容的内容。

首先,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

工程师的工作是为某种产品设计蓝图,这个蓝图预示产品有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

然而,人的灵魂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

因此,这个隐喻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它暗示教育可能遵从一种固定的统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第二,工程师论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质量标准,由此教育被当成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

这个隐喻暗示教育不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且其本身的整齐划一性,各个学校缺乏教育的特色,学校缺乏生机。

第三,在工程师的隐喻中,学生像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材料,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

学生没有了主体性,以致于教师变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的精神。

因此,这个隐喻虽然某种意义上肯定了教师的积极作用,但却暗含了学生的被动性。

4.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桶水滴注的巨匠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强调了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新教学理论的出现,“桶论”的隐喻已经过时了。

首先,这个隐喻忽视了教师不断学习的需要。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固守原有的“一桶水”显然已经不够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否则原有的知识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还会禁锢自己的思想。

因此,不论教师是使用原有的知识储备,还是补充新知识,都需要适时反思知识的质量、价值,以及是否符合学生所需。

同时,教师的不断学习也表明,在今天教师并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知识并总是多于学生,也不是永远正确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可以在新闻媒体、网络和与人交往时学到很多老师不知道的东西。

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先走了一步而已。

因此,教师既需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也需要纠正传统的知识权威观念,合理看待学生带来的知识挑战。

其次,在教育理念上,这个隐喻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

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

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

“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原样倒出来。

同时,它也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性和学习的内化性。

5.教师像警察

这个隐喻表明教师的一个工作内容,即维持教育教学的必要秩序,强调纪律性。

但是,它也反映了教师工作存在的三个问题:

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生关系过于紧张,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为了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教师维持教育教学秩序是必需的。

但是,教师不能把自己定格为警察,教师不能像警察抓坏人那样,对学生的行为,甚至思想观念进行严格控制,更不能把工作的目标确定为寻找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用平等民主的方式,用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论述题

1.试分析有关教师的一种传统隐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隐喻在教师角色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园丁”:

因为他们辛勤地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

这些隐喻既体现了教师工作的某些特征,也表达了社会和人们对教师品质的期待。

人们赞美、歌颂教师,但赞美和歌颂的只是他们为他人成长、为社会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从而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现实提升到神圣的地步。

这些歌颂是必要的,也是教师受之无愧的,它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生存状态。

但是,这些歌颂注重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它并未涉及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也并未涉及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以及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所以,这种歌颂并不能带来人们像对富有创造性的专业工作人员那般的尊重。

2.试分析当前教师应具备的角色。

(一)引导者

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关爱者和引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关爱学生的原则下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其次教师要在学生主体、学生本位的原则下,在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生成的方法,发展思维。

总之,引导者的教育信念是关爱学生,引导者的引导方式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是启迪,是激励。

(二)学习的促进者

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传播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教学的组织者,也就是说教师灵活把握课程内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组织多样有意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认知能力;灵活把握课程资源;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

可见,教师促进者的角色中包含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的角色。

但是,新时期的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尊重和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的。

(三)合作者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意味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的弱化,甚至消除。

换句话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不代表教师只是活动的“筑路者”,教师也应该是行路者,即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地都需要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下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教学的乐趣,实现教学相长。

为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

作为合作者,教师还要善于与其它教师合作,改变单兵作战,孤立和封闭的工作方式;教师还要善于与家长的合作,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的问题。

教育是一项与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共同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学习者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

作为学习者,教师要向书本学习,及时补充更新学科知识,吸收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要向他人学习,包括经典的教育家、同事和学生;要向实践学习,注重捕捉、思考教育细节和突发事件。

(五)反思者、研究者

相比于其他职业,教师面对的教育情景是不确定的、动态的。

然而,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中,教师却忽视了这一职业特征,仅仅关注“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的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相对确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是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变化的因素随时进行调整的。

新课程明确了教学情境的动态性,因此它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和研究者,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或知识搬运工。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作为反思者,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行为过程进行反思,要反思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素养等。

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成长得益于教师的反思。

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展开研究,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会有效。

除此,教师还要经常留意、关注教育教学细节,发现问题,追问原因,展开方案探究。

某种意义上,教与学的创造性得益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工作才更具有专业性。

教师的研究者应该是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为了学校发展的研究。

教师的研究也是行动研究。

也就是说,它不是脱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可以说,教师正是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的。

(六)职业幸福的创造者、享用者

对于从业者而言,职业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也是其生命质量提升的组成部分,它能激发从业者的才能,彰显其内在价值,创造职业的幸福。

这就是职业的内在回报,这种回报是精神层面的,是物质回报不可替代的。

相比于其他职业,教师职业的内在回报更大巨大,更能滋养和推动教师本人的生命。

因此,在今天,教师在前述职业角色之下,必须确立职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角色,以此整合其他角色,并为其他角色的履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撑力。

确立职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角色,需要教师树立合理的职业认识,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积极展开创造性的工作,积极进行反思和研究,善于捕捉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细节,经常与他人分享教育感悟等。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一个从适应新角色到发展新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步提升的过程。

教师角色的生长要有适宜的教育环境和充足的滋养条件。

教师适应新的角色,不是要抛弃原有的角色表现,而是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对工作重新定位,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五、案例分析

案例1

一个女教师的悲哀

我当中学班主任十几年了,自认为书教得还可以,班主任当得也还不错。

但我走上社会和人相处总是怪自卑的,感觉自己想问题太单纯、很幼稚。

就是和以前高中时的女同学相处吧,她们谈什么服装、美容啊,我什么牌子也不知道(当然我不仅仅为不懂这些而伤心),我像个从山里来的女人。

有时,我也想,我这一辈子早出晚归也是生活啊,我没有双休,连单休也没有,早上不能给老公做饭,不能帮孩子扎小辫,晚上很少辅导孩子功课,打扫卫生还要在晚自修回家后。

我像个女人吗?

可是我不教书,还能干什么呢?

但是我每天这样反复有意义吗?

—摘自王晓春著:

《今天怎样做教师》

问题:

1.谈谈教师职业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集体性、繁重性、专业性

2.如果你是这位女教师,在坚守其岗位的前提下你将如何改变?

对于从业者而言,职业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也是其生命质量提升的组成部分,它能激发从业者的才能,彰显其内在价值,创造职业的幸福。

这就是职业的内在回报,这种回报是精神层面的,是物质回报不可替代的。

相比于其他职业,教师职业的内在回报更大巨大,更能滋养和推动教师本人的生命。

因此,在今天,教师在前述职业角色之下,必须确立职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角色,以此整合其他角色,并为其他角色的履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撑力。

确立职业幸福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角色,需要教师树立合理的职业认识,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积极展开创造性的工作,积极进行反思和研究,善于捕捉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细节,经常与他人分享教育感悟等。

案例2

“教师的另外一种贫困”

一位网友在某教育论坛写道:

我曾见到一名数学教师,很有敬业精神,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各种难题。

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

但报纸他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他一年也不翻几回;图书馆,他难得光顾;影视剧,他几乎不看。

他觉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

可是他的教学很一般,学生反映也不太好。

对此,他很不解。

问题:

1.为什么这位老师“好心没好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关爱者和引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关爱学生的原则下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其次教师要在学生主体、学生本位的原则下,在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生成的方法,发展思维。

2.这样的教师能说是好教师吗?

根据此案例谈谈教师应具备的新角色

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是具有以下角色:

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反思者、研究者、职业幸福的创造者、享用者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不必什么事都能替学生做。

只要能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个好老师。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意味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的弱化,甚至消除。

换句话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不代表教师只是活动的“筑路者”,教师也应该是行路者,即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地都需要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下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教学的乐趣,实现教学相长。

为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