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4710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五庙初级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日常生产生活的下列变化,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用胶带粘合破损书画B.用玉米酿造苞谷酒

C.用砂纸擦除灶具污渍D.用滤网过滤降水浮渣

2.【最新】,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

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为了让曹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并不合理的是()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B.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

C.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体污染D.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

3.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5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为镆,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镆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288gB.原子核外有116个电子

C.原子核电荷数为115D.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4.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B.

振荡试管C.

放回滴瓶D.

塞紧橡皮塞

5.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氯由一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B.次氯酸钠含有一种金属和二种非金属

C.次氯酸钠比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低

D.二氧化氯中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6.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可能是CO和NO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3

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宏观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闻到桂花的香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间隔变大

C.吹气球时气球胀大-----分子间隔增大

D.100mL苯和100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大于200mL-----微粒间存在间隔

8.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变化与守恒:

依据砂糖灼烧后得到黑色物质,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

B.模型与推理: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

C.宏观与微观:

金刚石和石墨二者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探究与创新:

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元素分类B.

物质分类

C.

反应关系D.

空气成分

10.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二、填空题

1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请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填空:

①3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_____;

②高原缺氧的“氧”是指___________;

③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④某残缺标签如图,阴离子可能是______;

12.根据下列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A与____________(填字母);

(2)在化学反应中可以相互转化的粒子是___________(填字母)

(3)D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当x=_________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x=8时,该粒子符号为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3.气体制备和收集是初中化学重要知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常见气体,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选择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用B装置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因为_______________。

(3)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从__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装置D和E都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D相比装置E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14.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编号

氯酸钾质量/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g

收集50 mL氧气所需时间/s

实验1

5

-

-

171

实验2

5

二氧化锰

0.5

49

实验3

5

氧化铁

0.5

58

实验4

5

氯化钾

0.5

154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有_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50mL 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

(5)要比较氯酸钾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 mL 氧气所需时间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

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5.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探究)

方案一:

小明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人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到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4)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

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16.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取10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反应),反应完全后烧杯剩余总物质为106.5g

(1)生成CO2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规范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用胶带粘合破损书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不正确;

B、用玉米酿造苞谷酒生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正确;

C、用砂纸擦除灶具污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不正确;

D、用汽油清洗衣服油污过程是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C

【详解】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故正确;

B、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能保护环境,正确;

C、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不能禁止,故错误;

D、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故正确。

故选C。

3.C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A不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5,表示原子序数为11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5,故B不正确;

C、原子序数为115,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电荷数为115,故C正确;

D、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镆,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A

【详解】

A、给液体加热时,酒精灯火焰应在试管的底部,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三分之一,防止沸腾溅出;试管与桌面成约45°角,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故A正确;

B、振荡试管时应当使用腕部的力量左右振荡,不能上下振荡,以免洒落在手上腐蚀皮肤,故B不正确。

C、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用的,用过后不用清水冲洗,直接放在滴瓶上,故C不正确;

D、塞紧橡皮塞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这样容易使试管破损,故D不正确。

故选A。

5.C

【分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详解】

A、二氧化氯化学式为ClO2,1个二氧化氯分子由一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选项A不正确;

B、次氯酸钠中含有一种金属元素和二种非金属元素,选项B不正确;

C、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次氯酸钠比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低,选项C正确;

D、二氧化氯中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5.5∶(16×2)=71∶64,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6.D

【解析】

试题分析:

表示A原子,

表示B原子,

表示C原子,则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2AC+2BC=A2+2BC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生成物的A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单质,正确;

B、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结合化学变化的实质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变的,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的两种分子都分别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且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不同的原子,再结合题意“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故可能是CO和NO,正确;

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2=1:

1,错误。

故选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7.C

【分析】

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详解】

A、闻到桂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正确;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隔变大,故B正确;

C、吹气球时气球胀大,大量分子进入气球,压强增大,气球变大了,分子间隔是减小的,故C不正确;

D、100mL苯和100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大于200mL,微粒间存在间隔,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

8.D

【详解】

A、变化与守恒: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依据砂糖灼烧后得到黑色物质,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故A正确;

B、模型与推理:

氧气能供给呼吸,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故B正确;

C、宏观与微观:

结构决定性质,金刚石和石墨二者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C正确;

D、探究与创新: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改变反应速率,还要证明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不变以及化学性质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A、元素的简单分类是一般将元素分为这样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故选项分类错误。

B、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选项分类错误。

C、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图示正确。

D、空气成分比例数值正确,但空气一般采用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故选项图示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11.3Fe2+O2

CO32-或SO42-

【详解】

①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亚铁离子表示为3Fe2+。

②氧气能供给呼吸,高原缺氧的“氧”是指缺氧气,化学式为O2。

③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

④由残缺标签图可知,阴离子显-2价,可能是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离子符号为CO32-或SO42-。

12.BBC10O2-

【分析】

由结构示意图可知,A是氧原子,B是硫原子,C是硫离子。

【详解】

(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A与B。

(2)B是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C,C是硫离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硫原子,故在化学反应中可以相互转化的粒子是BC。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D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当x=

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x=8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氧离子,故该粒子符号为O2-。

【点睛】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13.水槽A2KMnO4

K2MnO4+MnO2+O2↑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就将导管移入集气瓶内或者集气瓶未装满水则就倒置于水槽内a可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

【分析】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为水槽。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需要加热。

则选择发生装置为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某同学用B装置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因为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就将导管移入集气瓶内或者集气瓶未装满水就倒置于水槽内。

(3)氧气不易溶于水,用装满水的C装置收集氧气,氧气要短管进,水从长管排出,则气体从a端通入。

(4)装置D和E都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D有无妨布包,故装置D相比装置E的主要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

【点睛】

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用装满水的万能瓶收集氧气,氧气要短管进,水从长管排出。

14.对照实验二氧化锰2KClO3

2KCl+3O2↑有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速率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同种催化剂,催化剂的颗粒大小不同,催化效果不同将相同质量的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质量相同的同种催化剂充分混合,分别加热,测定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

【分析】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

(1)实验1没有催化剂,故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对照实验。

(2)实验2加入二氧化锰,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最短,故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二氧化锰。

(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实验4中加入氯化钾,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缩短,故氯化钾有催化作用。

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速率。

(5)要比较氯酸钾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

[拓展探究]

假设:

同种催化剂,催化剂的颗粒大小不同,催化效果不同。

方案:

将相同质量的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质量相同的同种催化剂充分混合,分别加热,测定收集50mL氧气所需时间。

【点睛】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条件、催化剂的种类等,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15.碳、氢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集中火焰提高温度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分析】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详解】

[实验探究]

方案一: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说明反应物中也应该含有碳、氢、氧元素,而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因此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方案二:

(1)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2)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3)蔗糖在加强热的条件下反应,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蔗糖分解有水生成,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4)验证单质碳的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原子个数不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6.

(1)3.5g;

(2)79.5%

【分析】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属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减少的为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故生成CO2的质量为

(2)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故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