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4400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貌原则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礼貌原则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礼貌原则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礼貌原则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礼貌原则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貌原则材料.docx

《礼貌原则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貌原则材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貌原则材料.docx

礼貌原则材料

礼貌原则和中国礼貌特色[1979阅]

SISU猴哥发表于11/05/1115:

42

作者:

王宁,蒲琳,彭建,姚慧琳,李婷婷,高静,陈雪,范俊,陈礼权,牛腾飞,黄萍

  2010220王宁

  礼貌原则在女性语言中特点

  一、引言

  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是语用学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为了解决格赖斯(H·P·Gra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所不能解决的会话含义问题,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有效的语言交际的重要保障。

是否遵守礼貌原则,对交际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

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即说话者相信自己所表达的话语对听话者礼貌程度最大而不礼貌程度最小。

礼貌准则(MaximsofPoliteness)包括:

(1)策略准则(Tactmaxim);

(2)宽宏准(Generositymaxim);(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axim);(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

  在对礼貌原则的遵守中,女性表现出较男性更大的优势。

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也更善于使用礼貌语言,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而且女性的礼貌遵守方面也表现出了其特有的特点。

  二、礼貌原则在女性语言中特点

  1、温柔得体

  温柔得体体现了会话的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

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是言语交际中概括性很高的会话原则,因此也是语用学的重要准则,它要求双方言语交际必须尽量多为他人着想。

体现在言语里,就是必须真实,恰如其分,不言过其实,从而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并获得最佳效果。

因此,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受交际对象、交际者的语言修养、交际的具体情境、社会文化规范等因素的制约,体现在异性会话中,就是说话时尽量做到:

  1).语气委婉。

女性交谈多语气婉转、客气、含蓄、充分尊重对方的面子。

为了温柔得体,女性说话选词时多注意词语的感染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可适当选用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的形容词和动词,在对语中,可适当插进一些感叹词和摹声词,对自己所诉说的事物或事件尽力描绘,着意渲染自己的主观情感,感染对方。

  2).语调温柔。

女孩子更喜欢使用带有“行不行”“好吗”等情态动词的句子来建议别人去做某事而避免使用生硬的祈使句了来发出命令,同时,还使用“也许”、“大概”等副词来减弱命令的语气。

语调是以声传意、以声传情的重要方式。

对话人说的每一句话,在表意的同时,也把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徐疾等具体形态直接展现在听者面前。

语气语调是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动态的、诉诸人的听觉的语言。

女性温柔的语气语调给人的是友好的愿望和美好的情感,同样可以作为交际中的润滑剂畅通交际渠道。

  3).女性不习惯使用诅咒语和禁忌语。

对于交际过程中那些有较强进攻性的言语行为,男性和女性的看法相去甚远。

女性倾向于把这些言语行为看作是针对对方的不友好表现,是对正常交谈的破坏,因而对此多持否定态度。

女性倾向于把这些言语行为看作是针对个人的不友好的行为,是粗鲁无礼的表现,是对正常交谈的破坏。

因此女性总是本能地采取回避策略,较少地使用诅咒语和禁忌语。

诅咒语和禁忌语的使用受说话场合(正式和非正式)、言语交际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以及受教育程度高低有关,从性别角度讲,女性不愿意使用用此类不文雅词语从客观上适合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求同合作准则

  在同情准则方面,有关研究表明,早在童年时代,男性就学会了抽象思维,并且重视行为。

而女性更倾向于具体思维,更重视情感与他人的关系。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部分女性的既定性原型为“情感型”,她们的情感较男性脆弱、外露,因此她常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表达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共同的心情,如喜、怒、哀、乐等,并且比男性更直接,做到喜他人之喜,忧他人之忧,以求交际双方的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在言语交际中处于有利位置。

  1).和谐的交谈。

总的说来,女性在交谈中表现得比较合作,通常是大家轮流讲,人人都有说话机会,很少发生个别人长时间占据发言权的情况。

开始讲话时,女性倾向于明确提及前面别人已经说过的,并尽量将自己要说的与之相联系,比较注意保持交谈的连贯与顺畅。

因此,她们往往会围绕同一个话题谈上较长时间,话题转换较为缓慢。

说话过程中女性比较注意听者的反应与参与,交谈中的女性会很自然得找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共聚点”。

  2).谦逊的倾听。

当别人说话时,女性常有较积极的反应,不时地用“唉”、“对”等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还间或对说话内容发出感叹、予以评论或提出问题。

她们很少打断别人的说话,即使打断,一般都要带上一句道歉的话。

如果要表述不同意见,说话也比较委婉,犹豫、含糊之处较多,很少直接向别人的看法提出挑战。

相比之下,男性在交谈中常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倾向于由自己来控制话题的选择与说话的机会,不肯轻易向别人让出发言权。

  3).不打断话题。

研究发现,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男性打断女性说话的比女性打断男性的要多得多。

这样,女性获得的说话机会时常会因为男性频繁的“侵犯”而丧失。

有调查还显示,当自己说话被人打断时,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以沉默相对,沉默的时间往往也比男性更长。

毫无疑问,这种差异只会加剧交际过程中男女之间的“不均衡”状态。

交谈中,尤其是对方说话过程中,女性一般提问较多,其目的常常是表示自己对谈话确有兴趣,在注意倾听,使对方谈话的兴致得以保持。

也就是说,女性把提问当做维系与推进交际的一种策略。

男性则不同,他们提问较少,如果提问,主要是想获取信息。

因此,除非确有必要,男性很少向对方(特别是女性)提问。

所以,女性常常认为这是男性对交谈缺乏热情与兴趣的表现;反过来,女性不时地提问则可能被男性视为对自己说话的干扰。

在两性会话中,女性并不像在同性会话中那样使用衔接,这说明女性很留意不去打断男性的话,而是耐心等待着他们把话说完。

一般来说,在两性会话中,女性更多的是扮演听话人的角色,她们不去打断别人的话,而是不停地作出应答去鼓励别人讲话,男性似乎会话理解成一种竞争,其目标是成为讲话人,这表明他们的会话策略令他们不论什么时候都尽可能努力抓住机会成为讲话人,男性似乎并不喜欢保持沉默,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两性会话中,男性要比女性健谈得多。

  3、谦虚赞扬准则

  1).女性喜欢说客气话。

  交际中,我们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对别人提供善意的帮助,无论是在帮助别人还是在受到别人帮助之后,都尽量说一些客气的话,夸大别人对自己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充分考虑到对方的面子,以获得对方自己的好感。

由此可见,女性比男性更注意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从而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生活中女性几乎都很注意寒暄与问候。

这种寒喧一般没有什么表义作用。

可能在某些男性看来是“废话”。

但它起一种感情交流的作用,显示出语言交际的沟通作用而不只是信息传递。

见面时问一声“您好”本身并不要求回答,即使回答、双方也不计较和追究其内容的真假,一般用恰如其分的语调和表情、体态表示礼貌,从而达到融洽关系的目的。

  2).女性喜欢使用恭维语。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女性善于较频繁地使用恭维语来表达对他人的积极评价、羡慕、鼓励、欣赏和感激等,以满足对方正面面子的需求,同时也较多地受到别人的恭维。

另外,在两性交际中,女性在心理上通常把自己摆在劣势位置,在言语行为上表现为:

力求言语礼貌和建立平等或一致性关系。

这种交际中的不平衡心理势必使得女性受到平衡心理倾向这一动力的驱使,而特别注重使用标准语体和文雅语言,力图通过言语来建立并达到同男性一方的“平等”,融洽同男性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向前发展。

所以,在实际中,女性更喜欢自觉地遵守礼貌原则,也更善于使用礼貌语言。

  三、性别差异语言风格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又是对社会的折射,透过两性交际言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男女性别文化差异。

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传统,民族习惯认为,女性应该和善、温柔、讲礼貌,并富于情感。

男性应该坚定、沉着、能吃苦耐劳。

男女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习得了符合自己性别身份的话语。

语言运用上的性别差异很明显。

诚然,这些差异有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受到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男女各自具有不同的性别原型,男女在言语交际中的表现亦迥然不同,各具特色。

女性在言语交际中,能忠实地遵守会话的一般原则,更多地追求言语上的平等,心理上的平衡,关系上的和谐,以寻求交际双方之间的共同点和一致性。

我们可以说,女性更注意礼貌语言的使用,往往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努力维系和推进交际,以建立和谐的关系为目的,同时也注重情感交流。

这种礼貌因素以具体可感的语言形式补充着女性文化的语言风格,发展着社会文化,推动着社会文明。

了解女性在交际中的不同风格及交际语的优势,可以消除语言中性别不平等现象以及性别差异带来的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2]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赵蓉辉.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1993,(3).

  [4]汪清洁.论英语中性别语言差异性[J].河南: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7).

  [5]杨映春.论女性语言特点及语言的性别歧视[J].嘉应大学学报,1998,

(1)

  [6]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7]王家锋.女性话语的风格[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

 参考文献:

  1.刘钟华.三纲五常的管见[J].山东文学,2007,(9).

  2.李君惠.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J].文化透视,2010,(3).

  3.

  二、从“元春省亲”中看礼貌问题

  礼貌原则作为社会广泛使用的交际手段,它的内涵,方略,所涵盖的准则等

  众多方面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差异。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1](P497~510)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而不同于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准则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1](P498~504)一文中以汉文化为背景归纳了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五个礼貌准则。

五个准则互相渗透,互为制约,其中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1)“自卑与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2.Leech的礼貌准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2](P105~107)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其中,“得体准则”(即策略准则)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

  

(1)策略准则又称得体准则(Tactmaxim)。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

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axim)。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

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

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4.小结

  受语境社会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分礼貌”。

这就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准则的灵活性。

需要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礼貌策略,使交际有效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C]1胡文仲编,文化与交际[M]上海:

外研社,

  1994.497~5101

  [2]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105~1071

  [3]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

(2):

691

  礼行天下

  2010008陈礼权2010级一班

  一、“礼”的由来与解释

  中国素来讲“仁义礼智(志)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

“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

“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孟子对“礼”的解释:

孟子在其论著中提到仁义礼智,并崇尚“性善说”。

孟子曰:

“恭敬之心,礼也。

”(《孟子·告子上》)

  其他对“礼”的解释: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二、为什么不论朝代、党派都将礼貌看得如此重要?

  中国号称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貌的问题。

我们平时常常说到的“礼貌”,指的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应当遵守礼仪和规范,包括交往、交际中应有的程序、方式、容貌、风度和言谈等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礼貌”不是“客套”,讲究相互尊重、表里如一。

  在中国古代,“礼”指敬神,引申为恭敬。

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重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貌”指容色和顺。

《论语·乡党》:

“(孔子)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礼貌”即指对人恭敬、仪容和顺,简称“礼”。

  在古代社会,礼是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

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为巩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都赋予“礼”重要的伦理内容,“礼”也是立身为人的重要标准。

孔子说:

“不学礼,无以立。

”要求人们对于有害于社会等级秩序的非礼之举,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讲,不要做,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要人们按照礼的要求,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管仲最早提出把礼作为最高道德准则。

他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而“礼”列为四维之首。

后来,管仲学派把礼看成一种等级秩序,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分别提出不同的礼貌(道德)要求:

“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蒙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

”(《管子·五辅》)

  礼(貌)因此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范畴。

在几千年的教化过程中,国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把有礼貌作为待人接物重要原则的习惯,衡量一举一动是否得当的标准常常就是“礼貌”。

  讲“礼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

倡导人们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和重要保证。

  三、礼貌无国界、超民族?

  “礼貌”的最基本要求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即待人诚恳、和善,谦恭而有分寸。

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时代、社会对礼貌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

在有的地方被认为礼貌的言行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被认为不合适。

  

(一)礼貌原则具有中西民族性

  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不同,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

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

不同的民族对礼貌的理解也不同,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方式也相差甚远。

如果只按照某一文化的标准来使用礼貌用语或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言语行为,往往就会导致交际失败。

[1]一个民族的文化相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关键的地方是思维方式,因为一个民族的典型思维方式往往是一切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

纵观中西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它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整体的思维定势和个体的思维定势及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

何兆熊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2]。

中华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基础之上。

“天人合一”观,这种圆式思维模式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终极指向,也为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上追求整体、笼统、综合和知觉上注重直觉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人与神乃至世界万物都是二元对立,一切二分的,强调事物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

人只有个体自由,个人奋斗,不断探索世界和未知才可以自足。

因而西方人是线性思维(也称演绎思维),重分析、重逻辑、求准确、崇拜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差异[3]。

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强烈,在他们看来,个人奋斗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正是这一观念的写照。

因此,与个人有关的一切都应被尊重。

由于礼貌原则具有这样的民族性,中西方评价礼貌的标准、认识礼貌的方式则不同,在中国人眼里被认为礼貌的言语行为在西方人(主要指英美人)看来却可能是不礼貌的。

  

(二)礼貌原则的民族性在社会中的几种表现

  1.在招呼上的表现。

中国人碰到熟人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语莫过于“吃饭了吗”、“去哪呀”或者是直接称呼对方,如“侯老师”。

西方人对此很不理解,他们认为问吃没吃饭是认为他们没钱吃饭,问去哪里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因此他们的反应可能会是“It’snoneofyourbusiness”。

直接称呼又让他们误以为你有事相求,自然得到的答复是“yes?

”了。

他们打招呼经常是“Goodmorning”,“Howareyou”等。

两个中国人第一次见面时很自然地询问对方的年龄、事业、婚姻状况、子女情况、收入等,表现出对人的关心,这种话语会使人感到温暖,人情味十足,因为这些言语行为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如果你无所顾忌地向西方人问这些问题,就会被认为没有教养或冒昧无礼貌。

个人主义取向的西方人一般以天气情况、体育、书刊、国家及地区新闻等为大众话题,他们认为询问私人问题是对隐私的窥探。

隐私权是西方人极为重视的概念。

这种思想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交谈。

  2.在表扬语上的表现。

中国人在受到称赞时习惯使用否认的方式,如“哪里,哪里”、“过奖了”、“不敢当”、“差远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答辞往往被看作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

在说英语的人看来,这明显地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

西方人士喜欢把“Thankyou”挂在嘴上。

由于他们信奉成功必须自己创造,在受到别人赞扬时,自信的回答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人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解与西方人大相径庭,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汉文化主张个人服从集体,认为个人力量微薄,成功必须靠大家一起努力,因此,在受到表扬时习惯否认自己的成绩。

而西方入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在西方文化谦虚准则中,人们通常采取转移或降低对方的赞美而不是直言否定对方。

汉文化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贬尊人,而西方人尊人却不贬己。

  3.在称谓上的表现。

中西方在称谓方式上是不相同的。

在西方,称呼语的使用有两种范畴:

对等式称呼(reciprocaladdressform)和非对等式称呼(nonreciprocaladdressform)。

这两种类型的称呼语在使用时受到“权势”和“平等”(PowerandSolidarity)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说话双方社会权势对等时,双方选择相同的称呼语。

如:

头衔+姓氏;而在双方地位不对等时,一方使用正式的称呼语时,另一方则会选择非正式的称呼方式,例如直呼其名。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约翰、罗伯特、海伦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此外,亲密程度和性别也会成为影响称呼方式的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在称呼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一些观念免不了会影响到现代社会。

在中国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森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体现到称呼上,晚辈绝不可直呼长辈姓名。

受社会结构及血缘、宗族等社会关系的影响,称呼语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趋向。

人们常在姓或名的前或后加某些词缀,如老李、小王等等,以便充分照顾到对方的积极面子,体现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此外,另一种称呼现象更为独特,这就是人们习惯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去称呼非亲属,如邻里、好友,把比自己年长的非亲属称为爷爷、奶奶、叔叔、嫂子;把和自己相仿或比自己年幼的非亲属称为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等。

这正是汉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而该现象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是令人吃惊而难以接受的。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梁晓辉.从交际失败个案看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解释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5).

  彭建2010228

  礼貌语言的层级性表达

  摘要:

本文简介了中外学者关于礼貌问题的礼貌研究,并讨论了在汉文化下礼貌语言的层级性表达可试行性方式,提出了如何借用掌握词汇量的方式标准来掌握礼貌语言的表达,进而为礼貌语言的表达划定其大致的层级性。

  关键词:

礼貌语言;礼貌的层级性;礼貌语言的表达

  1.引言

  我们认为礼貌主要的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和情感。

它可以是说话人或作者对他的接受者(包实时的听众,读者以及作者所描绘的人物)的一种情感,比如喜欢、热爱、关心或愤怒、讨厌、不满等,也可以是他们对其接受者的行为或人品的一种态度,如赞扬、热心、钦佩或厌恶、鄙夷、诅咒等。

能使发话人实现这些情感和态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身势语中的一个眼神(赞许、鄙视等),一种面部表情(赞扬的微笑、讽刺的嘲笑等),或是发话者特地与接受者保持某种距离来谈话(表示热情的近距离、表示冷漠的较远距离等)。

然而,语言依然是实现这些情感和态度的主要形式。

由于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本身又有其特异性,因此为实现同一情感和态度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在各种文化中是有异同的。

另一方面,同一语言形式的功能作用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是难以保持同样的价值的。

礼貌是人与人交际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现象,然而对于礼貌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Grundy(1995)认为,蕴含着说话者和受话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