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4341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4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

宏观经济学讲义

宏观经济学讲义

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

第一章总产出

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那么:

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那么,而不按国土原那么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

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或GDP

减折旧

等于:

国民净产值NetNationalProduct〔NNP〕或国内净产值NetDomesticProduct〔NDP〕

减间接税

等于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NI〕

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

等于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PI〕

减个人所得税

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DPI〕

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

1.收入法:

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如果以Y代表总产出〔GNP或GDP〕,以DPI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那么以收入法计算的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DPI+Z+T

因为个人收入DPI总可以分解为消费C和储蓄S,企业折旧基金也可以表示为储蓄S,因此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Y=C+S+T

2.支出法:

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购置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汇总。

如果Y代表总产出〔GNP或GDP〕,以C代表居民最终消费,以I代表国内私人投资,以G代表政府购置,那么以支出法计算的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C+I+G

如果考虑进出口,以X代表出口额,以M代表进口额,那么上式需要改写为:

Y=C+I+G+〔X-M〕

式中〔X-M〕称“净出口〞。

从广义的角度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是完全等值的,即: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三、总产出核算的校正

1.消费价格平减指数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用当期市场价格计算,没有扣减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用某一基期的市场价格计算,扣减物价上涨因素。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价格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

二者的关系:

名义GDP=实GDP×消费价格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

实际GDP=名义GDP/消费价格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

2.购置力平价

指以实际购置力计算的两个国家不同货币之间的换算比例,简称PPP。

其计算方法大致为:

先选取典型的商品与劳务作为比较样本,再用两个国家不同的货币单位与市场价格分别加权计算样本的价格总额,价格总额的比例就是表达两国货币实际购置力的换算率,即购置力平价。

举例来说,如果在中国市场上用人民币购置大米为每吨2000元、猪肉为每吨10000元、29英寸彩色电视机为每台8000元、2.8立升排气量的轿车为每辆100000元,购置价格总额为120000元;在美国市场上用美元购置大米为每吨4000元、猪肉为每吨20000元、29英寸彩色电视机为每台1000元、2.8立升排气量的轿车为每辆5000元,购置价格总额为30000元。

那么按购置力平价计算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换算比例应为1美元=4元人民币。

课堂作业:

如果某一年份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美元,国内私人投资的总额为5000亿美元〔其中1000亿美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美〔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美元〕,政府支出为3000亿美元〔其中政府购置为2500亿美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美元〕,出口为2000亿美元,进口为1500亿美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该国的GDP、NNP、NI、PI与DPI。

 

答案:

GD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NNP=16000-1000=15000

NI=15000-2000=13000

PI=13000+500=13500

DPI=13500-〔3000-2000〕=12500

 

第二章消费、储蓄与投资

一、消费、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1.消费: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置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消费函数:

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甚至消费信贷及其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

因此,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及其消费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如果我们以C代表消费,以Y代表收入,那么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c〔Y〕〔满足条件dc/dy>0〕

其图象一般如下:

C

EC=c〔Y〕

450

0Y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那么其表达式为:

C=a+bY〔1>b>0〕

上式中的a作为一个常数,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发性消费,其含义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部,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上式中的bY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诱致性消费,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局部,其中b作为该函数的斜率,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的座标中,消费函数C=a+bY的图象如下:

 

C

C=a+bY

ΔC

EΔY

a

450

1Y

3.消费倾向:

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1〕平均消费倾:

消费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简称APC。

根据定义有:

APC=C/Y

〔2〕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MPC。

根据定义有:

MPC=ΔC/ΔY

二、储蓄、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1.储蓄: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局部。

2.储蓄函数:

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储蓄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财富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

因此,宏观经济学假定储蓄及其储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如果我们以S代表储蓄,以Y代表收入,那么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S=s〔Y〕〔满足条件ds/dy>0〕

其图象一般如下:

S

S=s〔Y〕

0FY

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即S=Y-C。

在线性条件下,C=a+bY,代入前式有S=Y-〔a+bY〕,经整理那么有:

S=-a+〔1-b〕Y〔1>b>0〕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或储蓄S的座标中,储蓄函数S=-a+〔1-b〕Y的图象如下:

C,S

C=a+bY

E

a

S=-a+〔1-b〕Y

0450FY

ΔS

-aΔY

3.储蓄倾向:

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1〕平均储蓄倾向:

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简称APS。

根据定义有:

APS=S/Y

〔2〕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MPS。

根据定义有:

MPS=ΔS/ΔY

〔3〕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

由于对收入来说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为互补函数,即Y=C+S,如果在该式两边同除Y有Y/Y=C/Y+S/Y,即:

APC+APS=1

1-APC=APS,1-APS=APC

与上同理,我们有ΔY=ΔC+ΔS;如果在两边同除ΔY,那么有ΔY/ΔY=ΔC/ΔY+ΔS/ΔY,即:

MPC+MPS=1

1-MPC=MPS,1-MPS=MPC

 

三、投资、投资函数与投资的边际效率

1.投资: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每年新增的资本应该是净投资,即投资减去磨损后的余额。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对磨损的补偿就是折旧,也称重置投资。

因此有:

净投资=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净投资=期末的资本存量-期初的资本存量

2.投资函数:

投资规模与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I=i〔r〕〔满足条件di/dr<0〕

其图象一般如下:

r

r1

r2I=i〔r〕

0I

I1I2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那么其表达式为:

I=α-ßr

上式中的α作为一个常数,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发性投资〕。

上式中的ßr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诱致性投资。

其中ß作为该函数的斜率,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投资系数,其数值的大小反映了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投资影响的程度。

在横轴为投资I,纵轴为利率r的座标中,线性投资函数I=α-ßr的图象如下:

r

Δr

ΔI

I=α-ßr

0I

上图中,随着利率水平的变化,使投资量沿着同一条投资曲线移动。

如果利率水平不变,由其它因素引起的投资量变动,在座标系中那么表现为投资曲线的移动。

如以以下图所示:

rI‘’II‘

r0

0I2I0I1I

造成投资曲线水平移动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厂商预期。

第二,风险偏好。

第三,政府投资。

3.投资的边际效率:

投资收益的增量与投资增量的比率,简称MEI。

如果我们以R代表投资收益,以I代表投资,那么有:

MEI=ΔR/ΔI

上式说明,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是投资总收益的一阶导数,或者说MEI是投资总收益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如果以投资规模I为横座标,以投资收益R为纵座标,那么投资总收益TR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凹向横轴的曲线。

该曲线说明,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收益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收益增加的速率〔ΔR/ΔI即MEI〕却在不断减缓。

因此,总收益TR曲线的图象如下:

R

TR

ΔR

ΔI

1I

2

上图说明,投资的边际效率具有递减的趋势,即dR/dI<0。

在纵轴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横轴为投资I的座标系中,MEI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以以下图所示:

MEI

r*

MEI

0I

I*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对个别厂商来说,在任一时点上,都面临着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投资工程,而每一个工程又有不同的投资量和不同的投资收益率。

当利率水平既定时,但凡投资收益率大于等于银行现行利率水平的投资工程,原那么上都是可行的。

假定某厂商有5个可供选择的投资工程,每个工程的投资量分别为:

A工程100万元、B工程200万元、C工程100万元、D工程300万元、E工程100万元,各工程投资的收益率依次为10%、8%、6%、5%、3%,那么该厂商投资的边际效率如以以下图所示:

MEI〔%〕H

10

8

A

6

B

4MEI

C

2D

EK

02468I〔百万元〕

上图中的折线HK就是该厂商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根据该曲线,当市场利率水平小于3%时,A、B、C、D、E等五个工程都有利可图。

如果该厂商只有100万元资金,他无疑将选择工程A,收益率为10%;如果该厂商有300万元资金,他将追加200万元投资工程B,追加投资的收益率为8%;如果该厂商有400万元资金,他还可以追加100万元投资工程C,但追加投资的收益率进一步降低为6%;余此类推,随着该厂商投资的不断扩大,追加投资的收益率将不断下降。

如果市场的利率水平为5%,可供选择的投资工程减少至A、B、C、D四个,但对该厂商来说,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收益率趋于降低的事实不变。

由此可见,厂商的投资决策主要取决于市场利率水平和投资的边际效率。

当利率水平既定时,投资的边际效率大于或至少等于利率水平的投资工程都是可行的,但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

当投资工程的边际效率既定时,厂商的投资规模是市场利率水平的减函数。

即利率水平上升,投资量减少;利率水平下降,投资量增加。

个别厂商的MEC曲线是阶梯形的,但如果把所有厂商的MEC曲线一一叠加起来,那么,折线就会渐渐变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这就是全社会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即MEC曲线〕,它说明社会投资总规模与投资的边际效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投资收益率存在着一种递减的趋势。

其中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述外,还因为:

第一,在竟争性的市场中,一旦某种产品的生产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许多厂商都会增加对该部门的投资,结果使该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回落,从而导致投资收益率的降低;第二,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如果许多厂商都增加对高收益部门的投资,结果还将使投资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投入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投资本钱的增大,即便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也会降低。

思考题:

 

1.消费函数C=c〔Y〕为什么要满足条件dc/dy>0?

其经济学的含义是什么?

2非线性消费曲线为什么凹向横轴?

3.非线性储蓄曲线为什么突向横轴?

其经济学的含义是什么?

4.投资函数I=i〔r〕为什么要满足条件di/dr<0?

其经济学的含义是什么?

5.投资的边际效率为什么会递减?

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MEI会趋于无限小吗?

为什么?

 

第三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的动机

〔1〕交易性货币需求:

指人们因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所需要的货币。

〔2〕预防性货币需求:

指人们为了应付突发性事件所保存的货币。

L1=f〔Y〕=kY

Y

L1=kY

 

0L1

〔3〕投机性货币需求:

指人们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所动用的货币。

L2=f〔r〕=-hr

r

r1

r0L2=-hr

1L2

2

流动性陷阱:

指利率水平较低、证券市场的获利空间较大时,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趋于无限大的现象,也称凯恩斯陷阱。

货币总需求L=L1+L2=kY+hr

r

L=kY-hr

0L2

二、货币供给

1.现金货币:

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

2.存款货币:

由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创造的货币。

业务

银行

存款D

〔D=R+C〕

准备金R

〔R=rD,r=20%〕

贷款C

〔C=D-R〕

A银行

100万元

20万元

80万元

B银行

80万元

16万元

64万元

C银行

64万元

12.8万元

51.2万元

.

.

.

.

.

.

.

.

.

.

.

.

n银行

0

0

0

M=100+80+64+51.2+······

=100[1+〔1-0.2〕1+〔1-0.2〕2+······+〔1-0.2〕n-1]

=100/0.2=500〔万元〕

3.货币乘数

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给,R表示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r表示准备金率,那么:

M=R·1/r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

1.古典货币市场的均衡

r

LM

r2

r0

r1

0L0,M0L,M

 

2.现代货币市场的均衡

r

r0

L=kY-hr

r1

0M0M1M2L,M

上图说明,在现代货币市场中货币供求的均衡完全是由政府控制的。

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确实定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并根据货币供给量的多少来调控市场利率水平。

上图中,当货币供给由M0扩大至M1时,利率水平那么由r0降低至r1;反之,如果货币供给由M1减少至M0,利率水平那么由r1上升至r0。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货币需求曲线的水平阶段,政府货币供给的上述机制将失去作用。

如以下图,当政府的货币供给由M1继续扩大至M2时,利率水平将维持在r0的水平不再下降。

此时,货币需求处于“流动性陷阱〞的状态。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中曾经分析过,由于利率水平过低,使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处于一种无限扩张的态势,政府增发的货币将被“流通性陷阱〞全部吸纳,从而阻止了市场利率水平的进一步降低。

 

课堂作业:

如果政府希望把整个货币供给的规模控制在5000亿元的水平,在法定准备金率为15%的条件下,根底货币发行的数量应为多少?

如果根底货币发行量为500亿元,法定准备金率应调整到什么水平?

答案:

5000=X/0.15X=750

5000=500/XX=10%

 

第二编宏观经济模型

第四章有效需求决定模型

一、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

1.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

〔1〕有效需求:

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到达均衡时的社会产出总量和需求总量。

总供给价格:

指该社会全体厂商销售其产品时期望得到的最低价格总额。

总需求价格:

指该社会全体居民购置消费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

PS

D

E

0N

N1N0N2

2.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的关系

1.N1<充分就业〔低水平的就业均衡〕

2.N0=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均衡〕

3.N2>充分就业〔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均衡〕

3.充分就业与失业

〔1〕自愿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非自愿失业

二、有效需求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

消费〔C〕1000亿

商品和劳务

企业居民

生产要素

收入〔Y〕1000亿

消费开支900亿

商品与劳务

企业居民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报酬1000亿

银行

投资100亿储蓄100亿

总供给:

Y=C+S····················〔1〕

总需求:

Y=C+I····················〔2〕

〔总需求〕I=S〔总供给〕···············〔3〕

I=S〔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

I

I>S〔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

2.三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

政府

税购支税

收.买生产要素报酬付收

企业居民

消费开支

总供给:

Y=C+S+T·················〔1〕

总需求:

Y=C+I+G················〔2〕

〔总需求〕I+G=S+T〔总供给〕·······〔3〕

I=S+〔T-G〕············〔4〕

I=S+〔T-G〕〔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

I

I>S+〔T-G〕〔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

3.四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

关税支付

外国政府

政府购置

出进购收税支

口口买税收付

生产要素报酬

企业居民

消费支出

总供给:

Y=C+S+T+M··············〔1〕

总需求:

Y=C+I+G+X··············〔2〕

〔总需求〕I+G+M=S+T+X〔总供给〕···〔3〕

I=S+〔T-G〕+〔X-M〕·········〔4〕

I=S+〔T-G〕+〔X-M〕〔总需求=总供给〕

I

I>S+〔T-G〕+〔X-M〕〔总需求>总供给〕

三、有效需求的变动及其趋势

1、有效需求的变动

Y=C+I···············〔1〕

C=a+bY··············〔2〕

〔2〕式代入〔1〕式,有:

Y=a+I/1-b·······〔3〕

例1:

消费函数C=1000+0.8Y,投资I=600亿元,求总产出水平Y。

解:

Y=1000+600/1-0.8=8000〔亿元〕

例2:

假设上述消费函数中自发性消费a由1000亿元减少至900亿元,投资I仍为600亿元,求总产出水平Y。

解:

Y=900+600/1-0.8=7500〔亿元〕

例3:

假设消费函数仍为C=1000+0.8Y,投资规模I由600亿元扩大至650亿元,求总产出水平Y。

解:

Y=900+650/1-0.8=8250〔亿元〕

2、消费乘数与投资乘数

在投资I不变的条件下,由消费变化ΔC引起的产出变化ΔY,根据式〔3〕来推导:

ΔY=Δa·1/1–b。

〔4〕

在消费C不变的条件下,由投资变化ΔI引起的产出变化ΔY,根据式〔3〕来推导:

ΔY=ΔI·1/1–b。

〔5〕

式〔4〕中的1/1-b称为消费乘数,记作KC。

式〔5〕中的1/1-b称为投资乘数,记作KI。

假设边际消费倾向b=0.8,消费或投资扩大100亿元,那么由它引发的有效需求的变动为:

100+100·0.8+100·0.8·0.8+···+100·0.8n-1

=100·〔1+0.8+0.82+···+0.8n-1〕=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