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4325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docx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3)

[原人教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桎梏(kù)      船舷(xián)    星宿(xiù)     同仇敌忾(kài)

B.濒(bīn)临      骷(gū)髅      呜咽(yè)     觥(gōng)筹交错

C.鏖(áo)战       跛(bǒ)脚      鞭笞(chī)    三年五载(zǎi)     

D.不啻(dì)       皈(guī)依     枕藉(jí)     怙恶不悛(quān)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的演讲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B.中国标准并不是另起炉灶,它是以国际现有的系列标准为蓝本进行制定的,仅仅是在涉及安全问题时将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换成了中国自己的技术。

C.他把名利视为白驹过隙,把委屈当作苦酒咽下,忍辱负重写下了一名普通民警的灿烂人生。

D.无论是早期的本科生教学工作,还是后来的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他都是兢兢业业、好为人师,既是学生的严师,也是学生的益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的周边地带分别是高山、浩海、大漠和戈壁,这种地理相对封闭的环境在阻隔了与区域外交通的同时,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密切交往。

B.节约型社会是在生活、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就像中国对台的“一国两制”已被妖魔化一样,其实所谓的本土、爱台湾与统独问题,几经政治人物炒作,这些都已被赋予特殊的政治含义,甚至到了被无限上纲的地步。

D.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和移风易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群众的风俗习惯,才能进一步取得成效,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壁,。

,。

,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攻克的,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高墙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多少箭镞似地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立刻又被弹拨

了过来

③却已有多少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的叫喊起来

④只见那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

屹立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这些震荡的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④①③②⑥⑤B.③②①⑤④⑥

C.④①②③⑥⑤D.⑤④③①②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

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

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

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

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

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

“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

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

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

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

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

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

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乎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

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

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人民日报》2009年5月6日)

5.下列对“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B.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合理

成分。

C.五四文学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借鉴有益成分,使其总体架构形成了互补关系。

D.五四文学同传统文学在表面上尖锐对立,但从实质而言,他们在总体框架上是互补

的。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并真正的忧国忧民并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

B.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既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又以救国救民为其宗旨。

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个性解放的推崇

者。

D.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西方文化,意在引进吸收有利于国家振兴的现代文化成果。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产生而来。

B.同样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西方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目的截然不同。

C.五四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都曾受过儒家文学与道家文学影响并从中汲取了营养。

D.五四新文学完全有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而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司马池,字和中。

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

后中第,授永宁主簿。

出入乘驴。

与令相恶,池以公事谒令,令南向踞坐不起,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不为少屈。

历建德、郫县尉。

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

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

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

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

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

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

“令之不行,由上犯之。

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

”利用惊曰:

“吏绐我已输矣。

”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

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

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

继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除开封府推官,敕至阁门,为继明党所沮,罢知耀州。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

仁宗谓宰相曰:

“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

”加直史馆,复知凤翔。

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

池曰:

“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

”乃独承其罪,有诏勿劾。

岐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

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遂兼侍御史知杂事。

尝言:

“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

”后平果败。

更户部度支、盐铁副使。

岁满,中书进名,帝曰:

“是固辞谏官者。

”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①,剸剧②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

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③,降知虢州。

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

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

“吾不为也。

”人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列传第五十七)

【注】①厨传:

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②剸剧:

统领裁处繁剧的事务③德音:

唐、宋时的一种恩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偶:

并列

B.州符期三日毕输符:

限期

C.不先输,何以趣他人趣:

说服

D.巡检亦坐废坐:

定罪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和“富于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A.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B.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

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

C.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

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

D.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池有谋略,在蜀地任职时,谣传当地士兵叛乱,蛮族也将入侵。

于是富人争相躲避,县里的主要官员也都吓得不上班。

司马池独撑局面,巧妙化解,使民心安定下来。

B.司马池担任群牧判官时,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

司马池首先对曹利用晓之以理,劝其带头缴纳,结果数日之中就顺利完成了此项任务。

C.司马池曾经参与考察内侍皇甫继明的相关政绩,从制置使以下都纷纷附名上奏要求提拔皇甫继明,司马池加以拒绝,而他随后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D.司马池被朝廷召回担任谏院主管,他上书恳切推辞。

宋仁宗对此深表示赞许,直到他后来改任其他官职任职期满,中书阁准备提升其职务时,仁宗还提及此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

(2)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

(3)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分)

(2)“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中原北望气如山。

     ,     。

(陆游《书愤》)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

(杜甫《蜀相》)

     ,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青纱帐

王统照

稍稍熟习北方情形的人,当然知道这三个字──青纱帐,帐字上加青纱二字,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幽幽地,沉沉地,如烟如雾的趣味。

其中大约是小簟轻衾吧?

有个诗人在帐中低吟着“手倦抛书午梦凉”的句子;或者更宜于有个雪肤花貌的“玉人”,从淡淡地灯光下透露出横陈的丰腴的美来,可是煞风景得很!

现在在北方一提起青纱帐这个暗喻格的字眼,汗喘,气力,光着身子的农夫,横飞的子弹,枪,杀,劫掳,火光,这一大串的人物与光景,便即刻联想得出来。

北方有的是遍野的高粱,亦即所谓秫秫,每到夏季,正是它们茂生的时季。

身个儿高,叶子长大,不到晒米的日子,早已在其中可以藏住人,不比麦子豆类隐蔽不住东西。

这些年来,北方,凡是有乡村的地方,这个严重的青纱帐季,便是一年中顶难过而要戒严的时候。

当初给遍野的高粱赠予这个美妙的别号的,够得上是位“幽雅”的诗人吧?

本来如刀的长叶,连接起来恰象一个大的帐幔,微风过处,干,叶摇拂,用青纱的色彩作比,谁能说是不对?

然而高粱在北方的农产植物中是具有雄伟壮丽的姿态的。

它不象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是谷子穗垂头委琐的神气,高高独立,昂首在毒日的灼热之下,周身碧绿,满布着新鲜的生机。

高粱米在东北几省中是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东北人在别的地方住久了,仍然还很欢喜吃高粱米煮饭。

除那几省之外,在北方也是农民的主要食物,可以糊成饼子,摊作煎饼,而最大的用处是制造白干酒的原料,所以白干酒也叫做高粱酒。

中国的酒类性烈易醉的莫过于高粱酒。

可见这类农产物中所含酒液之纯,与北方的土壤气候都有关系,但高粱的特性也由此可以看出。

为什么北方农家有地不全种能产小米的谷类,非种高粱不可?

据农人讲起来自有他们的理由。

不错,高粱的价值不要说不及麦,豆,连小米也不如。

然而每亩的产量多,而尤其需要的是燃料。

我们的都会地方现在是用煤,也有用电与瓦斯的,可是在北方的乡间因为交通不更与价值高贵的关系,主要的燃料是高粱秸。

如果一年地里不种高粱,那未农民的燃料便自然发生恐慌。

除去为作粗糙的食品外,这便是在北方夏季到处能看见一片片高杆红穗的高粱地的缘故。

高粱的收获期约在夏末秋初。

从前有我的一位族侄,──他死去十几年了,一位旧典型的诗人,──他曾有过一首旧诗,是极好的一段高粱赞:

“高粱高似竹,遍地参差绿。

粒粒珊瑚珠,节节琅玕玉。

农人对于高粱的红米与长杆子的爱惜,的确也与珊瑚,琅玕相等。

或者因为这等农产物品格过于低下的缘故,自来少见诸诗人的歌咏,不如稻、麦、豆类常在中国的田园诗人的句子中读得到。

但这若干年来,高粱地是特别的为人所憎恶畏惧!

常常可以听见说:

“青纱帐起来,如何,如何?

……”“今年的青纱帐季怎么过法?

”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季,乡村中到处遍布着恐怖,隐藏着杀机。

通常在黄河以北的土匪头目,叫做“杆子头”,望文思义,便可知道与青纱帐是有关系的。

高粱杆子在热天中既遍地皆是,容易藏身,比起“占山为王”还要便利。

青纱帐,现今不复是诗人所想象的清幽的所在,而变成乡村间所恐怖的“魔帐”了!

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迫压,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主的剥削,现在的农村已经成了一个待爆发的空壳。

许多人想着回到纯洁的乡村,以及想尽方法要改造乡村,不能不说他们的“用心良苦”,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枝枝节节,一手一足的办法,何时才有成效!

青纱帐季的恐怖不过是一点表面上的情形,其所以有散布恐惶的原因多得很呢。

“青纱帐”这三个字徒然留下了淡漠的,如烟如雾的一个表象在人人的心中,而内里面却藏有炸药的引子!

一九三三,六月四日。

(选自《现代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4.开头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5.第2至第6段(“北方有的是遍野的高粱……田园诗人的句子中读得到”)写了哪些主

要内容?

有什么目的?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16.“许多人想着回到纯洁的乡村,以及想尽方法要改造乡村,不能不说他们的‘用心良苦’”,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何在?

(6分)

答:

1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语言上有不得体之处,请按要求修改。

(4分)

我是北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莘莘学子,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

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现惠赠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19.2009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几种因素进行随机抽查,结果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修辞

49.4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11.6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3.90%

其他

书写、标点

5.90%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3分)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3分)

20.观察下面的漫画,然后写出画面内容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5分)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梅兰芳早年与人合演《白蛇传》,在剧中饰演白娘子。

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的脑门儿。

不想,梅三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向后仰去。

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

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

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

人被扶住了,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

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推了他一下。

这样,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这个动作也成了经典之作。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C(A项中的梏应读gù,B项中的骷应读kū, D项中的啻应读chì) 

2.B“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或另立门户,另搞一套,合语境(A项中“巧舌如簧”形容善于狡辩,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C项中“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不合语境,可改为“过眼云烟”;D项中“好为人师”形容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不合语境。

3.C(A项语序不当,“这种地理相对封闭的环境”应为“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效率”后加上“的社会”;D项搭配不当,“建设”不能“生根开花”)

4.A(④句写山的绵延高峻,正与“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衔接,①句对此发出赞叹,③句续写同一“竹筏”上游人的欢呼,②句用比喻写回声之快,⑥句用比喻写回声之美,⑤句合写山水,具有小结作用,恰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合为一体)

5.答案:

C(A项中,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个性解放,这一点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B项错在“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的表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毫无关系,表述属于无中生有;D项中,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学的架构是“儒道互补”,而非“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

6.A(根据文意,五四文学并非由传统文学孕育而来)

7.D(原文是说“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8.答案:

C(“趣”在此处应释为“催促”)

9.D(A项上句表明司马池胆识过人,下句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B项上句表明司马池实事求是,下句是群牧司处理公务的客观叙述,且未寓褒贬;C项上句表明司马池不追逐名利,下句表明司马池勇于承担责任)

10.C(报复司马池的是皇甫继明的同党,而未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11.

(1)司马池认为光山县本地不产大竹,而要从蕲、黄两地转买,三日之内是不可能完成交纳任务的。

(2)他的同党讲他坏话的人很多,唯独司马池在朝廷公开宣扬,说曹利用是冤枉的。

(3)手下士兵捉住了(巡检),迫使巡检作出承诺,答应以后不再管束士卒,这些士兵才将其释放。

12.

(1)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写词人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

13.

(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天生我材必有用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4.写原本美丽的青纱帐在当今成了恐怖的场所,作用是为全文奠定主旨基调。

15.依次描写介绍了高粱的分布、外形、长势、用途以及农民对它的情感。

其目的,除了借此说明青纱帐的成因外,还以高粱的相关美好品格,与下文写到的反常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16.肯定了用“枝枝节节,一手一足的办法”改造农村的用心,但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因为作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乡村中到处遍布着恐怖,隐藏着杀机”的根本原因是“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迫压,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主的剥削”,靠简单的改良是不能奏效的。

17.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如:

将往昔乡村青纱帐的情景和现今乡村间所恐怖的“魔帐”对比,又如以高梁和麦穗、谷子的姿态相比,凡此对比,都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作者的爱憎取舍愈加分明。

18.

(1)“莘莘学子”改为“应届毕业生”或“学生”;

(2)“惠顾”改为“浏览”;(3)“惠赠”改为“寄”;(4)“洽谈”改为“联系”。

19.

(1)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包括句子、词汇、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和包括在内中心、材料、分析的思想内容。

(2)要想提高作文得分,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水平。

20.漫画中的人正在暗自庆幸自己在天晴时带了把伞出门。

晴天备伞,看起来多余,其实有备才能无患,做什么事情都应防患于未然。

21.观点提示:

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不口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弹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参考译文】

司马池,字和中。

早年丧父,家资数十万,他全部让给各位伯父、叔叔,而自己则奋力读书。

后来考中进士,授永宁主簿,出入乘驴。

与县令关系不好,司马池因为有公事去见县令,县令向南盘坐不起身,于是司马池挽着县令向西并排坐在一起讨论公事,没有一点屈服。

历任(蜀地)建德、郫县县尉。

蜀人妄传戍兵叛乱,蛮族将会入侵。

于是富人争相将金银埋藏后逃到山谷间躲起来。

县令闾丘梦松亦假借有别的事情不去县府上班,主簿也有病不出门。

留下司马池代为管理县中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