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4092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docx

语文六年级八单元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26月光曲

设计人

牛军 

审核组长

 

学习

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⒌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重点

难点

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

准备

1.教师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学生生字词卡片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二次

设计

1、导入新课

⒈读题。

简介作者

⒉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⒊提出疑问: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⒋组织交流。

⒌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二、出示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标出课本生字词。

2、我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并放声读两遍。

传说幽静纯熟清幽微波粼粼恬静陶醉苏醒莱茵河

3、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总结主要内容:

三、预习交流

1、自读课文:

扫除障碍,理清脉络。

温馨提示:

读课文时应注意读准的字音:

“茵”“霎”“券”“曲”“佛”“散”和“啊”的变音,还要看准“粼”的写法,并把这些字用中括号标出来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

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

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

“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

“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

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3、检测朗读课文。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

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1、自主批注

自由读文,想想“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使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从课文中找找你的理由,写写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三、1、借助字典工具书和拼音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生对读,接读,开火车,男女读来巩固字词。

并在小组内调写。

 

4、通过合并段意法和概括法来理清层次。

 

1、回顾导入。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二、整理交流,合作探究:

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使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三、学生展示:

探索一:

学习2、3自然段,体会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

(板书:

情不自禁走近)

(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

”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过渡: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小结:

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2、通过对话描写我知道了:

(1)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那有多好啊!

”(“难弹”是因为“那有多好啊!

”说明。

从中我体会到了!

(2)、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随便”在这里是指,从中我体会到了。

(3)、加提示语,

一个姑娘说“……”男的说“……”,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板书: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4)、指导有感情的对读

(5)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小结:

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

探索二:

学习4到7自然段,体会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1、了解贝多芬走进茅草屋都做了哪些事?

2、学生交流。

(板书:

弹再弹)

3、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2)指导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随机理解“纯熟”。

(3)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通过环境和对话的描写我知道了:

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探索三:

品读描写“月光曲”的段落

1、用“”画出文中描写实在的事物部分,用“﹏﹏”画出文中联想的部分。

2、师范读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3、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4、通过指名读,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引读第10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

5、读文用心感受曲调的变化,边读边联想,体会情境,想象出不同的画面。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⒈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⒉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一、回顾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探索一、    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2、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

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3、4、5)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加提示语、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想象文字背后的语言。

探索二、

(1)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品质

(2)通过同桌对读。

个人读体会人物情感。

(3)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心情,了解她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

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心情及对盲姑娘的敬佩。

2、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3、4、5)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三、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拓展延伸

1、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2、读故事、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

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

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

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

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

“注意这个年轻人!

……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4、收集贝多芬的故事

5、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小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

课题

27.蒙娜丽莎之约

设计人

任倩

审核

组长

学习

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重点

难点

1.重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

2.难点: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

准备

1.教师:

《蒙娜丽莎》挂图。

2.学生:

搜集并了解达芬奇资料。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二次

设计

一、导入: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是《蒙娜丽莎》(板书),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

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

你们想领略一下她的风采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二、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理解“交涉、耐人寻味、转瞬即逝、璀璨”的含义。

读准读通课文。

三、自学提示

1、快速阅读课文,要求: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

3、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这幅画的?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想法,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你能找出这样的句段吗?

再说说他们的好处。

一、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了解“纽约”“卢浮宫”“达芬奇”的相关知识。

二、借助字典认识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学生们以小组内个人展示的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小组讨论后把最佳答案写下来。

四、各小组内分工解决“自学提示”第二、三个问题,小组四人各选一方面体会,经过讨论后把答案写在课本上。

五、学生个人思考自学提示第四题,把体会写下来。

 

一、学生自主展示“纽约”“卢浮宫”“达芬奇”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们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个人展示的方法讲述: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全班以小组形式展示“自学提示”第二、三、四个问题。

五、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

六、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让学生们谈谈:

还能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一、出示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

二、指名读,学生谈感受。

三、引导学生激情朗读。

四、教师总结。

五、引导学生们制作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一、总结全文,激情朗读。

二、布置作业“资料卡”

1、画名_

2、大小_

3、作者_

4、画面内容_

5、历史价值

6、我的感受_

一、出示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

二、指名读,学生谈感受。

三、引导学生激情朗读。

四、教师总结。

五、引导学生们制作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27.梦娜丽莎之约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1.耐人寻味2.不可磨灭3.难以琢磨)→永恒的、美丽的象征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28《我的舞台》

设计人

康丹妮 

审核组长

 

学习

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窃窃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

准备

准备有关作者经历的情况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二次

设计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

2板书课题《我的舞台》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三预习交流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全班交流,师点拨:

(1)在娘胎里便登台唱戏,提早出世;

(2)在床上模仿母亲“演戏”;

(3)跟随母亲演出,在台上挤在幕布里学戏

(4)在院子里跟老师学艺,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

(5)在家里为客人一板一眼表演

 

新凤霞名言:

“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尊,最富为清贫。

1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2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

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一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抓关键词句谈感受,指导朗读

(“提早出世”一段的迫不及待;“在床上演戏”的可爱,“挤在幕布里学戏”时的认真;“练毯子功”时的坚强;“表演”时的一板一眼)

二提出问题,思考交流

 

 课后谈心,引导沟通

1、讲故事,求沟通。

回家以后把三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让他们谈谈看法,彼此交流

讲心事,求沟通。

把自己对父母之间教育自己的事例和不同看法跟父母谈谈心,互相交流,沟通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课外收集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板书

28我的舞台

吸引不解之缘

舞台——我兴味盎然

勤学苦练——练就了本领勇气毅力

 

小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

课题

口语交际八

设计人

任倩

审核组长

学习

目标

组织学生发现“身边的艺术”的口语交际,组织学生能根据自己已知的艺术形式向大家介绍清楚。

重点

难点

重难点:

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交流学习语文的经验,积累语言。

教学

准备

1.教师:

经典音乐《月光曲》。

2.学生:

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二次

设计

一、导入:

播放经典音乐,欣赏一张张艺术作品、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等作品。

提问:

同学们欣赏完这些作品,有什么感受?

二、教师:

我想我们看到的这一幅幅成功的作品,背后都有一段段故事。

今天,我们既可以说别人的故事,也可以说说你们自己的故事。

(板题:

身边的艺术)三、出示要求:

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品有关的故事。

提出要求,小组内交流: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资料将学生分为三组。

1、艺术形式大观园

2、艺术品展览馆

3、艺术故事大联播

二、交流具体要求和注意点:

1、引导学生自由读题目,想想这次的口语表达要注意什么。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归纳

①、主题明确,说一项就可以。

②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

③认真倾听同学的建议,耐心解答同学的提问。

 

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品有关的故事。

一、交流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

同桌或小组,或班级,组成一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双人对话、回答,或多人讨论、辩论。

二、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准确、流利地表达。

 

教师总结:

同学们,正确的表达必须以充分的准备为基础。

要做到成功的表达,一方面确保材料的准确、充实,一方面要确保语言的准确流利。

希望大家在下次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表现的更出色。

小学语文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习作八

设计人

康丹妮 

审核组长

 

学习

目标

1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习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重点

难点

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

准备

1.教师搜集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二次

设计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有什么要求?

2让学生将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并登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一激情导入

1(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等)

2师将学生叙述过程中引用的好词好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

 

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1小组交流

2学生自由撰写习作

(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相结合,选择有价值的题材,如:

六一文艺汇演的快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等等)

 

 拓展延伸

1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进行修改

2赏析评改

教师选择少量较好习作展示,点评

好词好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