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4084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6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太阳系》精品版

太阳系

•太阳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太阳系的形成假说

•太阳的形成过程

∙•太阳系的运动

太阳系是个行星系,位于银河系的第三条旋臂——猎户臂上,由太阳和包含着卫星及光环系统的八大行星家族组成。

八大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在太阳系的控制范围内,还存在着难以计数的小行星和彗星,它们一直处在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太阳集中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控制了太阳系里所有的天体,使这些天体都绕自己公转。

  太阳系里的主要成员是八大行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且近于圆形的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太阳和这些行星组成了行星系。

这些行星中类地行星密度最大,巨行星密度最小;而论大小和质量,则巨行星最大,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最小。

同时,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也是有规律的。

   除了八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许多小行星,它们绝大部分都集中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形状独特的彗星和数目众多的流星体也是太阳系里的成员。

   此外,行星际间还有稀疏的微小尘粒和气体,它们大都集中在天球的黄道面附近,反射太阳光,形成黄道光。

行星际气体主要包括离子和电子,它们是来自于太阳的粒子流,构成太阳风,对地球大气有很大影响。

太阳系的形成假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有三种假说,即星云说、撞击说和遭遇说。

太阳系的诞生

   “星云说”(即图中1)在1755年由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他认为:

太阳星云缓慢地转动,由于重力逐渐凝聚并且铺平,最终形成恒星和行星。

一个相似的理论在1796年由拉普拉斯提出。

他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团旋转的原始星云,在引力的作用下,星云开始收缩并相继丢出一层又一层的物质环,每层环冷却、凝聚而演变成一颗行星。

照此理论推导,最外面行星的年龄最老,像地球这样越靠近太阳的行星越年轻。

星云中心部分的物质则形成了太阳。

   根据行星和卫星上有大量的撞击坑,肖梅克在1977年提出:

固态物体的撞击是发生在类地

行星上所有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太阳系的诞生

了“撞击说”(即图中2)。

这种撞击是分等级的,最初太阳作为一个单独的天体,在外来的彗星等其他天体不断地冲击下,两者的残骸逐渐形成了行星。

此后,不断有撞击体撞向原始的行星,围绕行星形成一个气体、液体、尘埃和“溅”出来的固态物质组成的带,这条带因旋转的向心力作用而成了球状,成为被撞行星的卫星。

有关太阳系起源的学说大致分为3种。

目前已基本确定,太阳和行星都是由同时期的相同物质所形成。

(1)星云说旋涡状星云冷缩后其转速加快,使外围的物质相继分离,凝集成行星。

(2)撞击假说彗星等其他天体和太阳相撞后,它们的残骸渐成行星。

(3)遭遇假说其他天体通过太阳附近,吸引出太阳内部物质形成行星。

  到了20世纪初期,季兹等人又提出了“遭遇说”(即图中3)。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古时的太阳是一个单独的星球,但在某一个时期,太阳附近有其他大星球通过,受到这些星球的吸引,太阳内部的物质大量流出,这些物质凝固后便形成了行星。

这一学说同样无法解释太阳系的特性——从太阳质量及行星质量的比例来看,与行星公转的速度相比较,太阳自转的速度显然过于缓慢,而且,自太阳流出的高温物质根本不可能凝固成行星。

太阳的形成过程

太阳是太阳系这个行星系中的核心天体,为一颗中等大小的黄色恒星,处于主序星阶段。

太阳的演化和太阳系的形成密不可分。

太阳的形成主要经历3个时期5个过程,即星云时期、变星时期和主序星时期,5个过程是冷凝收缩过程、快引力收缩过程、慢引力收缩过程、耀变过程和氢燃烧过程。

   星云时期(包括冷凝收缩过程和快引力收缩过程):

现在的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距银心2.5万光年,在猎户旋臂附近,并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中心旋转,周期约2亿年。

50亿年前,太阳系原始星云就在这个位置上。

它是巨大的银河系原始气体云团(即星际云)冷缩断裂后分离出来的一小块星云,有初始速度和一定的温度。

太阳星云的早期形态   

 早期太阳原始星云呈旋涡状运动,并处在不断收缩的过程中。

太阳星云的早期形态

变星时期(包括慢引力收缩过程和耀变过程):

星云形成四道圆环后,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中心区百分之一的天文单位范围内,物质密度大增,分子间相互碰撞更加频繁,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当内部辐射压和自身吸引力接近相等时出现准流体平衡,星体不再收缩或者仅有微小脉动收缩,太阳的雏型基本形成,中心是快速旋转的坚实星核,核外是辐射区,再往外到表面是对流层。

原太阳逐渐转入慢引力收缩过程。

   主序星时期(包括氢燃烧过程和未发生的氦燃烧过程):

原太阳经过几次耀变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进入氢燃烧过程,释放核能。

星核中心核反应区温度可达1500万℃,核中心密度达160克/厘米3,中心压力为3.4×1016帕,抵抗住星体的引力收缩,达到新的热平衡梯度,不再发生喷发现象,进入相对稳定期。

这时太阳表面温度达5770K,成为G型星。

太阳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和带电粒子流,外层大气不断发射的稳定粒子流——即太阳风,驱散星周物质,使太阳更加明朗了,成为一颗年轻的主序星。

太阳在主序星期已有46亿年了。

现在太阳活动仍在继续中,表现为11年一个周期,这说明太阳还在继续演化中。

当太阳中心温度达到1亿℃时,氦核将聚变生成碳核和氧核,进入氦燃烧过程。

太阳系的运动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

太阳系是银河星系的一部分。

太阳系移动速度约为220千米/秒,2.26亿年绕银河系旋转一周。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在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

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大都相同,多数为椭圆形轨道,一般公转周期比较长。

另外,整个太阳系还在远离银河系,它们朝着武仙座的方向不停地飞行。

             

   英国天文学家侯西勒曾在1783年测量太阳周围星球的固有运动,测算出太阳对着武仙座的某一点,以2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这和后来的天文学家详细测定的结果接近。

由于地球还要绕日公转,所以它在空间的运动就变成图中所示的螺旋运动。

太阳和地球的空间运动

 

太阳

•太阳

•太阳的结构

•太阳的物质组成

•太阳内部的核反应

太阳

∙•太阳的自转

∙•太阳的传说

   太阳是处于太阳系中心的巨大恒星体,是太阳系中最重要的天体,主要由炽热的气体组成。

太阳发光、发热,为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提供能量。

太阳也是人类最为关注的天体,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太阳也只不过是一颗极为普通的恒星,它不仅要自转,也要围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

太阳的结构

   太阳和其他众多的恒星一样,是个气态的球体,并没有界限分明的表面。

天文学家把发出强烈白光,而光线无法穿透的球面,作为太阳的表面,给它起了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光球层,并确定以光球层为界,把太阳的结构分成内部结构与大气结构两大部分。

太阳的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核心、辐射层、对流层3个部分。

核心是产生核聚变反应的地方。

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

   太阳核心约占总质量的50%,占太阳半径的10%,却是太阳99%能量的来源。

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太阳核心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太阳核心的压力为地球大气压力的2.5×1011倍,温度估计约为1.5×107℃,是氢进行质子-质子热核熔合的反应区。

核心物质的密度为150克/厘米3,远高于铁的密度7.8克/厘米3。

太阳核心经过热核反应,即氢核聚变,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氢核聚变的主要过程有质子-质子链与碳氮氧循环两种。

   辐射层也是太阳内部的组成区域之一,处于对流层下方,能量以辐射的形式传出。

从核心向外到半径75%的区域称为辐射层,来自核心的γ射线与X射线光子,不断与辐射层内的物质粒子相碰撞,被物质粒子吸收再辐射,最后主要以可见光的形式传到太阳表面,然后再辐射到四面八方。

在辐射区内,光子平均每走1厘米就与物质粒子碰撞一次,因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太阳表面。

辐射区内(包括日核)含有90%以上的太阳物质。

   对流层是太阳内部的组成区域之一,靠近太阳表面的光球层,厚约15万千米,以对流形式将能量传出。

辐射区的外围温度下降得很快,物质的透明度大为减低,再加上太阳表面的辐射损失,使得上下温差很大,形成了以湍流为主的强烈对流层。

对流层几乎完全不透明。

辐射层传来的能量,在这一层以对流的方式由高热气团带到表面,表面的较冷气团则下沉。

对流层内部的温度约为1×106℃。

   光球层是太阳大气结构的最内一部分。

光球层厚度只有500千米,平均温度约为6000℃,呈气态,大部分太阳辐射从这里发出。

光球层是人类实际能够看到的太阳的圆面,它的界限比较分明,太阳的半径就是按照这个界限确定的。

光球层上能够观测到许多太阳活动:

米粒组织和超米粒组织是气体对流现象;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上巨大的气流旋涡;太阳黑子形成之前产生的灼热氢云,就是耀斑。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巨大气体旋涡,温度大约为4500℃,一般比光球层的其他地区低1000~2000℃,因此看起来呈现出暗黑的斑块。

色球层是太阳大气中间的一层,位于光球层之上。

在厚约2000千米的色球层内,温度从光球层顶部的4600℃增加到色球层顶部的几百万摄氏度。

日食时看到的色球层

色球层得在日全食时或用色球望远镜才能观测到。

色球层上有谱斑、暗条和日珥,还时常发生剧烈的耀斑活动。

色球层上有出现在日轮边缘的针状物,它们不断产生与消失,寿命一般只有10分钟。

太阳的物质组成

   目前太阳的成分中,氢占了大约75%的质量,而氦则占了约25%。

在太阳核心,氢正逐渐转变成氦,但这种转变十分缓慢。

太阳核心的情形非常惊人,温度高达约1.5×107℃、压力是2.5×1011个大气压,其组成“气体”(严格来说是气体离子)的密度因而被压缩成水密度的150多倍。

太阳内部的核反应

太阳的内部结构

   在太阳核心处进行着4个氢原子核(质子)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粒子)的过程,同时放出大量能量,像氢弹爆炸一样。

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107℃,压力极大,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完全符合核聚变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已知的各种质-能转换过程中,以核聚变反应最有效率。

氢核聚变过程可归结为:

4个氢→1个氦+能量+2个中微子。

而能量的形式通常为高能的γ射线与X射线光子。

氢聚变产生的能量,须历经百万年才能传抵太阳表面。

    太阳的能量输出功率为3.86×1026瓦,如此巨大的能量来自于核心的核聚变反应:

每秒钟有大约7×1011千克的氢聚变成6.95×1011千克的氦,其间损失的5×109千克质量即转换为巨大的γ射线能量。

在γ射线前进到太阳表面的途中,会不断地被四周粒子所吸收,再发出低频的电磁波,到太阳表面时发出的主要就是可见光了。

而在最靠近太阳表面20%厚的区域,能量主要的传递方式是靠对流而非辐射。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穿透力极强,以光速传播,是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的“副产品”,其对宇宙演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它没有任何质量。

1998年,日本神冈地下侦测器所宣布已找到中微子会振荡的确切实验证据。

不过实验所证实的是,宇宙射线在地球上的大气层所产生的μ中微子与τ中微子会发生振荡现象,虽然没有测出μ中微子与τ中微子的确切质量,但证实了中微子有很小但不为零的质量。

太阳的自转编辑本段回目录

   太阳自身一直在不停地旋转。

科学家通过一个全球性太阳观测网发现:

太阳内核自转速度比其表层赤道位置慢10%左右,太阳表层每25~35天自转一周,其赤道位置旋转速度为每小时6400千米,而太阳内核自转速度则相对较慢。

由于太阳内核与表层自转速度不一致,表层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再次与内核原先的位置相重叠,而这一周期大约是11年。

这一发现为人类进一步了解恒星的构成和活动特点提供了参考。

 太阳的传说

   在古希腊传说中,太阳神阿波罗是天神宙斯和女神勒托所生的儿子。

每天黎明,太阳神阿波罗都会登上太阳金车,拉着缰绳,高举神鞭,巡视大地,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所以,人们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而阿波罗头上带着的桂冠则代表了胜利与荣誉。

太阳活动

•太阳运动

•缓变型太阳活动

•爆发型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与人类健康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象产生影响

太阳运动

太阳黑子和米粒组织

   广义的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光球、色球和日冕层内的各种复杂变化的现象,如黑子、日珥和耀斑等。

天文学家根据太阳活动现象的变化速度,常把太阳活动分为缓变型与爆发型两类。

                       太阳黑子大多成群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黑子群”。

米粒组织是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因看上去是一些密密麻麻的不稳定的斑点,很像一颗颗的米粒而得名。

 

缓变型太阳活动

黑子结构

缓变型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和米粒组织等活动现象。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

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旋涡,温度大约为4500℃,因为比太阳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

   太阳黑子活动具有周期性,约11年。

而这一周期的形成与太阳磁场变化有关。

太阳黑子是由强烈的局部磁场作用而形成的。

在太阳旋转初期,电磁线几乎是以直线形式从太阳磁性北极走向磁性南极。

但由于太阳赤道附近的旋转速度比其他地方快,所以磁场线也就顺着旋转方向呈螺旋形缠绕起来,并且越绕越密。

最后,磁场线的弯结由内穿出,到达太阳表面,形成了磁性相互对立的两块黑色斑块。

如果在一个半球上,第一块黑子呈北极性,第二块黑子呈南极性,那么在另外一个半球上,黑子极性排列的顺序则正好相反。

大约每隔11年,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极性互换一次;每隔22年,新的一轮磁性周期重新开始。

  

太阳黑子活动情况

  太阳黑子大多成群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黑子群”。

每个黑子群由几个到几十个黑子组成,最多可达100多个。

它一般有前导黑子和后随黑子两种。

前导黑子大多出现较早,消失较迟,面积较大,同太阳赤道的距离较小。

黑子群按磁场极性分为单极群、双极群和复杂极性群,其中以双极群最为常见。

黑子群中不同极性黑子的连线称为磁轴。

在大多数情况下,磁轴对太阳赤道的倾角小于30°。

当大黑子群出现时,地球上会产生磁暴、极光和电离层扰动。

   米粒组织是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因看上去是一些密密麻麻的不稳定的斑点,很像一颗颗米粒而得名。

米粒组织的直径一般在300~1000千米,温度比光球的温度高300~400℃,亮度强10%~20%,持续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对流产生的现象。

另外还有超米粒组织,大小与寿命都比一般的米粒组织要强烈很多。

爆发型太阳活动

   太阳耀斑、太阳色球爆发以及称为太阳物质抛射的现象,都属于爆发型太阳活动。

  耀斑是太阳表面强烈的活动现象。

耀斑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耀斑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十万至百万次强火山爆发的能量总和。

耀斑产生在日冕的低层,下降到色球层。

耀斑与太阳黑子存在密切关系,在大的黑子群上面很容易出现耀斑。

小型耀斑伴随着太阳黑子的出现经常能见到,但特大耀斑只有在太阳活动峰年时才可能出现。

太阳出现大耀斑时,常发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太阳宇宙线”,在地球周围可观测到,这就是太阳质子事件。

当太阳发生耀斑或者射电爆发时,常常伴有大量的高能质子流到达地球,对宇宙飞船、人造卫星产生显著的危害,影响无线电通讯、卫星导航和长距离电力传输等。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平均每年较大的质子事件有8次,对航天事业危害很大。

   日珥是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一种活动现象。

日全食

的时候,可以看到在“黑太阳”的周围有一个红色的光环,那就是太阳的色球层。

色球层上时常会蹿

日珥

出一束束很高的火柱,这些火柱就叫做日珥。

日珥分为宁静的、活动的以及爆发的三大类。

其中,活动日珥总在不停地变化,像喷泉一样从日面喷出,又慢慢地落回到日面。

爆发日珥以每秒700多千米的高速,将物质喷发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米的高空,蔚为壮观。

太阳风

日冕

日珥是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一种活动现象。

闪焰是太阳表面最激烈的活动,是原本储存于黑子群缠绕的磁力线中的能量突然以爆发的形式释放出来。

原子粒子由此向外爆发,形成的冲击波会横扫整个太阳表面,并穿过太阳的大气层。

一个闪焰会在几分钟内达到最明亮的程度,然后衰减下去,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强大的闪焰对于行星及其大气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

   太阳风是指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层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粒子流。

这种粒子流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的。

太阳风有两种:

一种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被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被称为“扰动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当扰动太阳风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与强烈的极光,同时也扰动电离层。

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氢粒子和氦粒子。

  太阳从色球层中时时喷射出细而明亮的流焰,称为针状体。

针状体是太阳表面的高温等离子流体,是太阳表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们像针一样以每秒大约20千米的速度“扎”向太阳大气。

任一时刻都有约10万个针状体在活动。

针状体从产生到消失的周期约为5分钟,在5分钟“生命”中波动符合一种常见的声音波形——P波。

   日冕层位于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厚达上百万千米。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会影响地球上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太阳耀斑发生时,从太阳上发射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带电微粒流和强烈的射电波。

这些突发性增强的辐射到达地球时可以引起多种地球效应,由此会导致航空磁测、短波通讯等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中断,引起地面及空间技术系统工作的不正常,对空间飞行器造成辐射损伤以及破坏地面电力传输等。

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高层大气物理状态的变化,会逐层向下传递,其结果可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变迁。

另外,太阳活动还可能是诱发地震的原因之一。

太阳风呈螺旋形沿波状途径吹向太阳系的周边。

太阳活动与人类健康

   太阳活动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认识。

《开元占经》中记载:

“日白中黄外,……妇人多病重,胎子不就。

”意思是,如果太阳出现中间白,外边黄,则对孕妇有较大的影响。

在近代,天文学家利用先进的仪器对太阳进行系统的观测,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太阳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象产生影响

   日本一位教授经过观察研究找到了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气象变化产生影响的证据。

他认为,太阳产生亮度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最明亮的时候是太阳活动的最大期稍过的那段时间,最暗的时候则是太阳活动的最小期。

他还说,由于太阳活动急剧时紫外线变强,上层大气中化学反应更加活性化,进而使微粒子增多。

而微粒子是雨滴的母体,所以,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降水量也有影响。

 

地球

•地球

•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与众不同之处

地球

   

蓝色星球---地球

  地球在太阳系中质量排在第六,轨道处于金星和火星之间,月球是它唯一的天然卫星。

在天文学上,地球用“O”表示。

地球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的星球。

了解地球是了解宇宙世界的基础。

地球的面貌

地球上的城市

   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一个缓慢旋转着的淡蓝色的行星。

其表面温度介于0~100℃,因此使得水分子能以液体状态存在于地表。

而阳光被地表的大气散射折射,使得地球上的天空和海洋呈现出蓝色。

从月球的角度观察地球,地球上除了呈现出蓝色外,还有一层白色的云围绕在地球的表面。

地球的与众不同之处

   地球是太阳系中最独特的星球。

首先,火山和地震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

其次,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度,这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物的生长发育。

而且,地球还是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行星。

另外,地球的大气层也与其他行星截然不同。

其他的行星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地球的大气层则富含氮和氧。

 

水星

•水星

•水星的表面

•水星的特点

水星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它的质量比较小,大约是地球的5.5%,体积也只有地球的1/18。

但是在太阳系所有的行星中,水星公转的速度最快,它绕太阳旋转的速度高达170000千米/小时。

水星的表面

水星在很多方面都很像月球:

表面布满撞击坑洞且非常古老,没有板块运动。

水星表面有一些巨大的断崖,最长可达数百千米,落差最高可达3千米。

这些断崖是由于水星早期的表面收缩作用造成的。

水星也有一些比较平坦的地方,有些可能是早期的火山活动所造成的,但也有一些可能是被撞击坑洞的喷出物填平的。

雷达在对水星北极区的观测中,发现在一些坑洞的阴影处有像冰一样的物体存在。

水星的特点

   

水星的结构

水星的平均密度为5.43克/厘米3,在八大行星中排第二,仅次于地球。

其高密度的铁质核心所占比例很大,因而地幔和岩石外壳很薄。

据推算估计,水星的核心半径达1800~1900千米,而地幔和地壳加起来只有500~600千米。

水星只有非常稀薄的大气,它是由太阳风吹袭来的原子所组成的。

因为水星很热,这些原子很快就会逸散到太空中,所以水星的大气是不断新生的。

此外,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水星有卫星。

   水星由铁质的核、硅酸盐的壳和两者之间的幔组成。

 

金星

•金星

•金星的表面

•金星的结构及特点

•金星的轨道

∙•金星的大气

∙•金星上的温室效应

金星

金星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它的半径只比地球小300千米,质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

此外,金星还有稠密的大气层。

但是金星没有磁场、磁层以及辐射带,只在表面附近存有一个薄薄的电离层。

                      金星

   金星拥有一层厚重的大气,从而产生超强的温室效应,导致其平均温度比太阳系其他行星都要高。

从地球上观察,我们只能见到金星的云层顶部,而隐藏于巨厚大气之下的是由无数火山喷发塑造成的地形。

金星的表面

金星的地形

   金星上至少有85%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

火山中喷出的熔岩流产生了长长的沟渠,范围大到几百千米,填满低地,形成了广阔的平原。

  金星表面的地形地貌是5亿年前形成的,与地球大体接近,也有高山、峡谷、丘陵和平原。

这样的岩质地貌由密集的火山活动所造成,而且至今仍在进行。

金星的地形大部分都是略有起伏的平地,有一些低平的洼地,也有两个高地区域,分别是伊什达高地和阿芙罗黛第高地。

伊什达高地主要是由拉科什米高原构成,其四周被全金星最高的山环绕,包括巨大的麦斯威尔山脉。

 

金星的结构及特点

   金星的内部有一个半径约3000千米的铁质核心;岩石地幔则占金星体积的大部分;地壳特别坚厚,是地球地壳厚度的两倍。

与地球一样,金星地幔有热对流现象,会对地表的岩石产生压力,但因为它们分散在许多较小的区域,所以金星地壳不会像地球那样因热对流很集中而形成板块边界,而是连续的一整块。

金星没有磁场,这或许是因为它的自转速度太慢所致。

它也没有卫星。

金星的轨道

   金星的公转轨道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最接近正圆的,其偏心率不到1%。

金星公转的轨道比地球更接近太阳,所以金星有时从太阳与地球之间通过,会因太阳强光而无法看到。

金星在天空距离太阳最远时,看起来最亮。

金星的自转速度异常慢,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