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解1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3957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甄解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甄解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甄解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甄解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甄解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甄解15.docx

《甄解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甄解15.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甄解15.docx

甄解15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

第二明释迦劝导,大分为二:

一叹彼土圣众显国德,二明此土秽恶劝往生。

初中亦三:

一总明其众奇妙,二别明自在化,三结叹。

初总明中有三:

初究竟补处,二自在化众,三别明二大士。

初补处者:

(《会》一明其住,《渧》一究竟补处)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唐译》云:

「复次,阿难!

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胄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

」(文)

  《汉译》二(二十左)偈后明闻佛说法随意得四果及阿惟越致,次明彼土众智慧勇猛如狮子王,次明彼土圣众无增无减如大海水,次明国土之为诸佛国中之王,而后(二十五右)说诸菩萨、阿罗汉顶中光明不同,无此一生补处之文。

《吴译》上(三十六右)亦大同之。

  《宋译》下(四左)明道树文次云:

「复次,阿难!

彼佛刹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摩诃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师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

」(文)《唐》、《宋》两译同今经初说二十二愿成就。

 净影云:

「自下第三,重摄下人同生彼国,于中有三:

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妙之事令人愿求,二从『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秽恶充满使人厌舍,三从『广礼无量寿』下就弥陀国辨得彰失令人修舍。

初中有二:

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乐之事,二『佛告弥勒,诸天人』下劝人往生。

前中有八:

一彰彼国寿命长远,二彰彼众光明殊妙,三彰彼众身相具足,四彰彼众智德殊胜,五彰彼生永离恶趣,六彰彼土兴供养多,七彰彼生闻法不绝,八彰彼菩萨行圆备。

就初段中,彰彼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明寿命长远无有中夭,除愿为物余国受身。

」(文)憬兴亦同之。

望西、《略笺》并依之分,但细科八段,第一科(彰彼国寿命长远)改作「究竟补处」,望西有评太好矣,梵响多依望西,细节有异耳。

  《会疏》:

摄圣中上他方,自下次摄自国二:

初广叹诸德,次别叹供佛闻法德。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初广叹诸德二:

初总叹内外德六云云。

属摄圣科者大异净影。

  《要解》云:

「『佛告阿难』已下说『东方偈』余意,上已说菩萨往觐,今亦广说其菩萨所证得。

(本作佛恐写误)第二十二愿云:

『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故次上偈略焉,以下广说也。

此下至『不能究尽』者说四十八愿中菩萨、声闻、人天等圣众果报成就。

」(文)此「东方偈」余意,广说往觐菩萨所得,故证二十二愿,为他方佛国菩萨来生所得者未详,若尔,二十二愿唯蒙圣者,不通凡夫耶?

大违宗义焉,是以《渧记》者改为「凡圣所得」者得其旨矣。

《渧记》科云:

「正显本愿摄益有二:

初显十方所摄机(凡夫所摄,圣人所摄),广亘凡圣故,从下卷初至『三辈文』是明凡夫,次长行偈颂乃明圣人。

上已明毕,故自下次示彼土所得益,亦通凡圣逆谤,勿封泥菩萨言矣。

(斥《要解》)彼土所得中有二:

初并说真化,略叹内证外用德;二唯就真土广叹供佛闻法德。

初并说中有六云云。

」此二科全同《会疏》大科,但并说真化及唯真是《记》者所见耳。

其初总叹内外德中六段细科,虽科目异,全用《会疏》。

上来诸家分节各有是非,可简之。

  今依师说言之,重显安养国德有二:

初引诸佛称赞证自说,(东方偈)自下二明释迦劝导,亦有二:

一叹彼土圣众显国德,二明此土秽恶劝往生。

其所以叹圣众显国德义者,为令舍秽国,愿生彼安养净国,此乃释迦劝导也。

所以叹彼土圣众,则为安养真利,此乃释迦出兴正意,但为惠此真利,是以说二十二愿成就显其真利也。

诸家所解未得此经意,故于说二十二愿成暗谈而已。

  今按:

先叹彼土圣众以二十二愿成就者,前释迦教初先标安养真利,乃云:

「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此之正定聚,若约此土,发信决定往生不退之名;若约彼土,则从果向因之德,玄忠、西河等多就彼土明者,良由此也。

吾祖书之中引(引《论注》文)属之「还相回向」(《真佛土卷》),亦不显指其名,(不言彼土正定名)专就现益明者,一为异化土证位故,一为简他宗人师故也。

  今按:

此经文次序,初标安养真利,至此而释彼佛国中正定聚以二十二愿成就,此乃为显彼土正定聚即是还相回向也,是故承「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之文来明二十二愿成就,于是乎佛祖文义大为符顺,良可钻仰哉!

然彼土正定聚之中有一生补处,有自在化菩萨,种种示现莫不皆摄之还相回向之中,此是安养自然德化,诸佛之所以叹也,为显此义,故重彰国德。

文初先明二十二愿成,以显超出常伦正定聚。

《汉译》偈后直明圣众德,无二十二愿成文,然多是自在化德耳。

「彼国菩萨」者,简余佛国也。

「皆当究竟一生补处」者,「皆」字显佛愿意非修习功德而后得至补处。

何故佛愿约补处位阶誓者?

此是因位究竟,自佛而降一等故,就此彰大悲利他始也。

虽佛愿如是,其菩萨有自本愿,欲在于下位修习者,是所不制,故曰「除其本愿」。

假使其在于下位,亦一一位能超出常伦,故不同于诸佛刹中,此亦佛愿力之所令然也。

委如别处,此中所明一生补处为要,其所除菩萨在次下明之,故今科云「明究竟补处」也。

「以弘誓功德」等者,愿文法譬并举,今专约法,诸经所云「大誓庄严」是也。

此所除菩萨中具含悲智二种,如下引《大论》,故其度脱众生亦兼净秽,故云「普欲」,思之。

次明自在化(《会》二明其光明,《记》二光明殊妙)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此中「阿难」者为别前文,改端命之。

彼佛国中诸声闻、菩萨不同者,明自在化相故,自在化者,愿文云「本愿自在所化」,其菩萨有种种本愿,或声闻身,或菩萨身等,种种示现自在,故名「自在化」,即是游戏神通菩萨也。

  《大论》三十八云:

「游戏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雨七宝,所至世界一乘清净无量寿无量阿僧祗劫。

问曰:

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故但至清净无量寿世界中?

答曰:

菩萨有二种:

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多集诸佛功德。

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

」(文)

据此《论》判,次经文云「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等者,智门游戏之菩萨,周诸佛刹土,普修供养,还到本国,闻法悟入,天亲所云「未证净心与净心上地菩萨毕竟即得平等法身」者是也;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乃至于其国无染著心,于诸众生得大慈悲等」者,悲门普入之菩萨,普游秽界,弘赞悲愿一乘,天亲所云「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示佛法如佛」者是也。

凡《论》偈四种正修行中,初三为智门游戏,后一为悲门普入,自下经文尤符同矣,思而可解。

又复自下文与序分阿难叹德能照应,其义如上粗辨,此之悲智二门菩萨并是自在化菩萨也。

前究竟补处与此自在化俱是从果向因而诸佛国土所无,故总科云「其众奇妙」也。

  《唐译》云:

「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

」(文)

  《汉》、《吴》两本云:

「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其顶中光明皆悉自有,光明所照大小乃至其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千亿万里,诸阿罗汉顶中光明各照七丈。

」(文)

  《宋译》云:

「彼佛刹中一切菩萨及诸声闻,身相端严,圆光炽盛,周回照曜百千由旬。

」(文)

  《大论》四十二云:

「如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出常光,照十万由旬。

」(文)

望西引上经论不同云:

「观音、势至亦诸说不同,或说圆光,或说身光,或明光体,或明外照,或约光光,或约现起,或随机缘远近不定,诸经中各说其一,实无相违。

言「一寻」者,义寂云:

「随彼身量,面各一寻。

」(已上)

  「百由旬」者,净影云:

「其一由旬有四十里,照百由旬合四千里。

」(《赞弥陀偈》同之)

  一寻者,或八尺为寻,(《淮南》(《应音》引)、《纂要》(《苑音》引)、《尔雅》、《字汇》)或六尺为寻。

(《广韵》)

  《论注》上曰:

「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

」《应音》十八(十八)同之

  《思义》云:

「一寻及百由旬共约初生。

」(文)

  《会疏》云:

「是则暂品节其数量,令知优劣也,实咸同一类,无有好丑故。

」(文)

  《要解》云:

「声闻、菩萨等身光有异顺他方故,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

」(文)此二解归一义亦无妨。

《渧记》云:

「今此光明殊妙段说化土圣众外用德而已,若约真土,既说形无异状,宁有光明优劣耶!

」(文)《义记》亦同之,详曰:

还相回向愿为通化土耶?

化土圣众德用者难思。

今谓:

咸同一类处示现如是不同者,是自在化之相而已。

  梵响云:

「且示差异耳,实依时处以可种种。

」(文)摄化无究,岂一准耶!

后别明大士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唐译》云:

「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言:

世尊!

彼二菩萨名为何等?

佛告阿难:

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

阿难!

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

」(文)

  《汉本》(二之廿五)云:

「其诸菩萨中有最尊两菩萨,常在无量清净佛左右坐边座侍政论,无量清净佛常与是两菩萨共对坐,议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

乃至其一菩萨名廅楼亘,其一菩萨名摩诃那,光明智慧最第一,其两菩萨顶中光明各焰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常大明。

乃至佛言:

其世间人民善男女人,若有一急恐怖遭县官事者,但自归命是廅楼亘菩萨,(《吴本》言二菩萨)无所不得解脱者也。

」(文)《吴本》同之。

  《宋译》云:

「有二菩萨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言:

此二菩萨有大身光,其名云何?

佛告阿难:

二菩萨者,一名观自在,二名大精进,现居此界,作大利乐,命终之后当生彼国。

」(文)

  今解云:

上诸圣中既有一生补处及自在化,今此二大士宁无二德乎!

《小经》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此二大士亦应有补处德,今叹补处德言「最尊第一」也。

《汉》、《吴》两本说二大士补佛处成佛,又说是二菩萨常在本佛左右坐侍,正论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化事,此之二大士辅佐佛化之事,犹如宰臣居王左右而辅佐王政事,此乃究竟补处德也。

  「照三千大千世界」者,《汉》、《吴》本说「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观经》云:

「观音圆光百千由旬,势至圆光百二十五由旬。

」《大论》四十二云:

「观音、势至身出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

」(望西所引)

  望西云:

「三千界者令知分齐。

问:

一切补处同位等行,二菩萨光何独最尊?

答:

随时不定,例如《观经》二士光明胜劣不同,故义寂云:

『随所化机身量不定,光明大小不可一例。

』(已上)《大论》四十二云:

『如遍吉菩萨、观世音、大势明纲无量光菩萨等,能有是力,身出无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

』(已上)如此文不止二士胜,勿偏执矣。

」(文)今谓:

于平等中示现差别耳。

  「阿难白佛(止)二名大势至」者,次问答其名,诸译皆有之,由此言之,《观经》在于此经之后,以之可知,若在前,则阿难何不知其名耶!

  观众生称名音救故,(《法华》)见者得菩提称名者脱苦故,(《思益》)观一切生大悲心故,(《悲华》)常观察世间慈悲利益故,(《功德庄严王经》)名「观音」。

慧光普照,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大势力故,(《观经》)投足动三千及魔宫殿故,(《思益》)由愿取大千世界故,(《悲华》)名「大势至」。

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说二大士名耳。

梵名释名如《音义》、《会疏》等。

「是二菩萨于此国土」等者,后明二士自在化。

憬兴云:

「既言『于此土修菩萨行』,即知无诤王在于此方,宝海亦然。

」(文)

  《会疏》云:

「『是二』下明其本缘,准《悲华》,无诤念王有千王子,各于此方发愿修行,二菩萨则第一(名曰不眴)、第二(名曰摩尼)王子也。

」(望西等皆同之)

  今谓:

此非明其本缘,正明二大士自在化也。

于此国修菩萨行者非指《悲华》本缘,此彰悲门普入,或现声闻身,或现人天身,或现菩萨身等,自在现种种身,普化一切,是云「修菩萨行」,其《悲华》本缘仅示其一分,何止此已哉!

《汉》、《吴》两译说归命是二菩萨解脱急恐县官事,此但说二菩萨名号利益,无「命终转化」等文,明知「命终转化,生彼佛国」亦是示自在化之相而已。

  《要解》云:

「此经说往相大利,故明二大士德以往相益,《观经》皆约还相。

」(文)可准解。

二别明自在化有四:

一明智门游戏相,二明悲门普入相,三重明智门游戏德,四重明悲门普入德。

此其初,智门游戏相: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唐译》云:

「阿难!

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皆具三十二相,肤体柔软,诸根聪利,智慧善巧,于差别法无不了知,禅定神通善能游戏,皆非薄德钝根之流,彼菩萨中有得初忍或二忍者无量无边,或有证得无生法忍。

」(文)

  《觉经》三(十二右)下辈当得阿惟越致下云:

「阿惟越致菩萨者,皆当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皆当作佛,随心所愿等。

」《吴译》下(六右)同之。

又《觉经》二(廿一)云:

「皆悉智慧勇猛如师子王」等,《吴译》上(三十三)同之。

又《觉经》二(廿四)明神通无碍云:

「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众,皆洞观彻听,悉复见知八方无上去来现在之事等。

」《吴译》上(三十六)同之,然无「得忍文」。

  《宋译》下(五右)云:

「复次,阿难!

彼佛刹中一切菩萨,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达无碍,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深入法门得无生忍。

」(文)

上来总明其众奇妙竟,已下二别明自在德中有四:

初明智门游戏相,于中初明外相具足。

「其有众生」者,此界他方凡圣善恶总摄言「其有众生」。

望西云「『其有众生』者上来约圣自下说凡」者非也,有说通真化者亦未可。

《要解》云:

「『其有众生』者广通五乘。

『具足三十二相』者,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一愿)成就文也。

」(文)

「智慧成满」等者,次明内德,虽外相殊妙,不具内德则不足为胜,次上以内德,此乃明其游智门。

净影云:

「『智慧成满,深入诸法』证会法性,『究畅要妙』穷达教诠。

(所诠)」(文)此约真俗二智。

兴云:

「『入诸法』者,悟所诠故,『畅要妙』者,闲能诠故。

」(文)此约能所诠,未可也。

《笺》云:

「深解诸法实性,又能穷能诠之要,畅所诠之妙也。

」(文)此合释影、兴二释。

梵响:

「『深入诸法』即俗真智证入诸法即空不空也,『究畅要妙』即真俗智究畅即空不空诸法当相云云。

」此润色净影耳。

《会疏》意为二句一意,谓智慧深解究畅诸法要妙(诸法实相妙理)也。

各有旨。

今谓:

深达一切诸佛法,究竟其宗要,通畅其妙理也。

「神通无碍,诸根明利」者明其游戏自在义,故《唐译》云:

「禅定神通,善能游戏。

」(文)六根明利故六神通无碍也,此乃六通愿成故也。

《会疏》「或可释四十一愿成」者(具足诸根)未可也,梵响以诸根明利为第四十一愿成者非也,前解四十一愿以为化土生后益,何至此为安养益耶?

前后相违也。

  「其钝根者」等者,后示地前、地上差别也。

  净影云:

「其钝根者成就二忍,谓音响忍及柔顺忍。

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祗无生法忍。

」(文)

  憬兴云:

「有说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种,无生忍者即第四忍。

此恐不然,无生法忍即生法忍,故超于顺忍,忽说无生无别所以故。

今即中下之人唯得音响、柔顺二忍,上品之属于不可数法得无生忍,故云『不可计』。

既有利钝,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钝也。

」(文)

  望西引憬兴已云:

「此师意者,二忍即是十住、十行故,位位相望,上位云『利』,下位名『钝』,不关根性。

宗家不然,如《舟赞》云:

『地前地上元无二,随根利钝超增位。

』」(文)

  《略笺》云:

「此中二忍者不可决知,如愿中三忍,若约第三地所得(发光地修忍度)而解之,所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也,无生忍乃谓谛察法忍也。

乃至然此三忍乃见道场树之益也,不可一例,更思。

」(文)忍度之「忍」是堪忍义,今得无生法忍之「忍」是忍可决定之义,何以谛察法忍为无生法忍乎?

准之,「成就二忍」亦是忍可之「忍」,非耐怨害、安受苦忍也明矣。

  《会疏》为四十八愿成就,为化土益,故引《观经》「上品文」,三辈九品往生为利钝异也。

  《渧记》曰:

「此文古来多为第四十八愿成就文,于予不取,何者?

其得三忍愿乃愿弘愿行者闻名一念即时横得三忍之益,故言『闻名即得』等,『即』言不徒施。

今此文明论根利钝,为彼土益,非化土而何哉?

古来不辨菽麦,唯以三忍语相似混为一,恨矣!

既说根利钝,为化土所得忍,则可谓见道场树愿成也,上道场树愿成文云:

『见此树者,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文)虽然,未说同时得、次第得,是以今至此文说曰其见树得忍人根有利钝,故利根人乃超二忍,直得初地无生忍,其钝根人加增其位,或得音响忍,或得柔顺忍。

元来信外凡夫往生化土见道树则随根利钝得此超增益,故《舟赞》云云。

然得如此益之机《观》《小》显说行者也,故十四佛国往生中之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是其能生人也,诸小行菩萨乃自力称名人,是真门机,故利根也;修习少功德者是自力诸善人,故钝根也。

有此利钝,故见树得忍有差别,而然则今此段可谓『见树得忍文』余意也。

」(已上)

  详曰:

《记》者贬古来解言「不辨菽麦」等,荒言之甚哉!

古来言第四十八愿成者,彼愿文为次第化相益故也。

彼愿为唯弘愿益者但是《记》者局见,而他人之所未许也,以自局见贬他人者可谓妄倒而已。

况此文不说见道场树,但是智慧成满,深知诸法,于诸法忍得无生智为得忍,故《唐》、《宋》两译但说无生忍,不说钝利,何言偏见树得忍益耶!

思之。

  师说曰:

「『其钝根者』等者,地前未入无生,故云『钝根』;地上利锐,能达无生,故曰『利根』。

《舟赞》云:

『地前地上元无二,随根利钝超增位。

』(文)『不可计』者彰能证人多。

《如来会》云:

『得初忍及第二忍者无量无边,或有证得无生忍。

』(文)此明地前多地上少,今译反之,故云『得不可计』等。

若尔,『得』字应在于『无生忍』上,而在『不可计』上者,译场作语之疏而已。

何故示现地前、地上不同哉?

解云:

此乃显游戏神通自在化示现其差别,如《论》以已证净心、未证净心分上下别,此等菩萨至次下文即见彼佛,闻法悟入一实之道,因顺他方以明增道损生者,菩萨游戏神通耳。

然经文多含,应有从三辈而入来者,不可一概,是以古来于此论方便益,虽然,经文正意在显自在化也。

」(已上师说)

  今从此义,然解「不可计」为能证人多者,似未详。

何者?

《宋译》经云:

「深入法门,得无生忍。

」谓智慧深入不可计诸法,于一一法证得无生理,故云「不可计无生忍」。

《赞偈》曰「二忍乃至不可计」,可以为证,不可异解也。

《义记》云「因顺余方」,亦同于今义。

二明悲门普入相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唐译》云:

「阿难!

彼国菩萨乃至菩提,不堕恶趣,生生之处能了宿命,唯除五浊刹中出现于世。

」(文)《汉译》三(十二)云云。

  此明悲门菩萨游戏于诸佛世界度诸众生,六神通常自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也。

「除生他方」下亦明普入五浊刹自在化益也。

  《会疏》云:

「『神通』以下明所除,言『神通自在,常识宿命』者,生浊世之所以也,今此『除』字应在『神通』之上欤。

」(文)此释不然,今按:

应现他方无浊世界之时,宿命五通常自在而不更恶趣也。

恶趣者,谓人天三途五恶趣也,今日释迦出现人趣,犹是更杂恶趣也。

(更,《广韵》:

再也。

)若应现他方五浊世界之时如我释尊,故云「除生」等,「除」字就「不更恶趣」四字而明之。

峦师《大经赞》云:

「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杂恶趣,除生他方五浊世,示现同如大牟尼。

」盖此意也。

「除」字应在「神通」之上者非也。

  「如我国也」者,《赞》云「示现同如大牟尼」,由此言之,谓应现五浊刹,同彼浊恶众生,现生老病死之相,如释迦牟尼佛应现此娑婆国也。

净影释与此异也。

三重叹智门游戏德有五:

一广供多佛,二闻法欢喜,三还到本国,四本佛说法,五自受法乐。

初供佛中三:

一遍供诸佛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

  《唐译》云:

「阿难!

彼国菩萨皆于晨朝供养他方无量百千诸佛。

」(文)《会疏》引《吴译》经上(廿六),《汉译》二(七)同之。

此则第二十三愿成就也。

  「承佛威神」者,《吴译》云:

「皆俱前为佛作礼,白佛辞行,佛即然可之,即便行。

」(文)

  「一食之顷往诣十方」者,《论》曰:

「一念一时,不动而至,不动遍至。

」今言「一食之顷」者,显于晨朝时往十方,食前还本国云「一食之顷」。

《小经》云:

「清旦供华,以食时还到本国。

」(文)

二供具如意

随心所念.华香.伎乐.缯盖.幢旛.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菩萨声闻大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唐译》云:

「随所希求,种种花鬘,涂香末香,幢幡缯盖,及诸音乐,以佛神力,皆现手中,供养诸佛,如是供具广大甚多,无数无边不可思议,若复乐求种种名花,花有无量百千光色,皆现手中,奉散诸佛。

阿难!

其所散花即于空中变成花盖,盖之小者满十由旬,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花终不堕落。

阿难!

或有花盖满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等四洲,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文)《吴译》文如《会疏》引,《汉译》同之。

  从初至「非世所有」明供具如意相,「辄以」下示散华神变也,即依供具如意愿力。

(廿四愿)

  「随心所念」者,欲华则华现,欲香则香现等也。

  「自然化生」者,由愿力故,不假自功,忽化现也。

「应念即至」者,应欲供之念而即现也。

「珍妙殊特」等者,叹供具最胜,《异译》云:

「非世间之物,亦非天上之物也。

」(文)《赞》曰:

「珍奇绝世无能名」。

(文)

  神变中,「奉散」者,《琳音》一(十七)曰:

「逢捧反。

《广雅》:

奉,献也。

  「在空中化成华盖」者,准《异译》,无量供具中就散华现神变,余一切供具亦如是。

《赞》云:

「散华供养殊异宝化成华盖。

」(文)

  「光色」等者,明花盖光香。

昱烁,《应音》九(十五)曰:

「煜爚,由鞠切,下才灼切,《说文》:

煜,光耀也,爚,火光也。

经文作『煜烁』,非字体。

」又八(二左)曰:

「煜爚,光明盛貌也。

」(文)

  「其花周圆四百里」等,明空中华盖分量。

《唐译》云:

「盖之小者满十由旬,或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故言「如是转倍」等,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去,新花散则旧花化没去。

《吴译》云:

「小萎堕地,即自然乱风吹,悉自然去。

三稚赞佛德

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唐译》云:

「此诸菩萨生希有心,得大喜爱。

」(文)

  《汉本》二(十一左)云:

「诸菩萨皆大欢喜,俱于虚空中大共作众音,自然伎乐乐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当是之时快乐不可言。

」(文)《吴本》同之。

「其诸菩萨」者,供佛之大士也。

「佥然」者,《应音》(九左)曰:

「七廉切,《小尔雅》:

佥,同也。

《尔雅》:

佥,咸,胥皆也。

《方言》:

自关而东五国之郊谓皆曰皆,东齐曰胥。

」(文)言诸菩萨皆咸见供物神变而喜跃,故曰「佥然欣悦」也。

不耐欣喜,故于空中奏乐,以微妙乐音歌颂叹扬佛德也。

二闻法欢喜

听受经法.欢喜无量.

  《唐译》略之。

《汉本》云:

「诸菩萨皆悉却坐听经,听经竟则悉皆讽诵通利,重(《吴》无)知经道,益明智慧。

(已下《吴本》无)其诸花香小萎便自堕地,则自然乱风吹花,悉皆自然去。

则诸佛国中,从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六(三,《吴》)天上,(「诸天人皆共持天上万种自然之物来下供养」之十八字《吴译》有是)诸菩萨、阿罗汉、天人皆复于虚空中大共作众音伎乐,诸天人前来者,转去避后来者,后来者转后(复,《吴》)供养如前,更相开避,诸天人欢喜听经,皆大共作音乐,当是之时快乐无极。

诸菩萨供养听经讫竟,便皆起为诸佛为礼而去,则复飞到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所,则复供养听经皆各如前时。

」《吴译》同之。

  《笺》云:

「前诸大士非特见供具之变瑞而为欣悦,乃闻佛说法,欢喜亦复无量也。

」(文)

  今谓:

上「诸菩萨」三字流于此,可见。

供养忻悦、听经而欢喜、喜爱无量《唐译》合以为一「喜爱」,此之供养闻法即是集功德藏也。

三还到本国

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唐译》云:

「于晨朝时,奉事、供养、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