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3757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x

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志们:

  上午好!

  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周年之际,在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正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刻,陕西省政府率先举办“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研讨会”,搭建了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平台。

我代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同时,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向长期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一线的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借此机会,我就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主题,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从20世纪初期起,就有一些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三种现代农业的模式:

一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或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水资源利用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

代表性的国家有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

二是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国家,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量为主要特色。

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三是人地相当、耕地和劳动资源比较适中的国家,除了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以外,多以农业制度变革和创新为主要特色。

代表性的国家是法国,几十年来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

  不论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现代农业,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征:

一是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有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都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用全面科学化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是注重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

一些国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就在水土保持和保护环境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立法和政策措施,采取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实行规模经营。

不少国家都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但其生产经营规模逐渐扩大。

五是农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

注重发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六是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连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政府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农业实施反哺政策,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保护生产者利益。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突破口。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新局面,近年来我国连续4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实现双增、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繁重。

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超期运行,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建设管理滞后,效益衰减,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超过350亿公斤。

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科技装备能力较差,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0%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都较低,特别是水稻和玉米绝大部分仍然靠人工收获。

  2.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

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村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3.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困难较多。

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亿户左右、农业从业人员约3.5亿人,依赖于土地的人较多,每个农户经营半公顷土地的局面长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由于农业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较高的收入十分困难。

我国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大,受市场约束严重,增产不一定能增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

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约0.4:

1,而发达国家大多在2.0~3.7:

1以上。

  4.劳动力老年化、妇女化、儿童化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田间排灌渠道、小型蓄水工程开挖、土地平整、田间机耕道路修筑以及农田防护林植树等建设。

  5.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

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粮食生产者在逐步减少,粮食消费者在不断增加,再加上种粮食比较效益低、土地和淡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逐年加大。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农产品能源化利用加快,尤其在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法案后,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多变。

2007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6~2007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750亿公斤。

很多国家都在鼓励粮食进口、限制出口、增加储备。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上述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处于薄弱环节。

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发展新路,而这条新路就是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

  (三)推进现代农业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具体要求: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考虑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的现状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起步开局阶段,各地新农村建设总体健康,但也确实存在重视生产不够、改善生产条件不力等问题。

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表明了中央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确保各地按照中央既定的方向推进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这就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同时,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建设现代农业,既有利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体现中央政策的延续性。

我国早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建设现代农业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是在十六大报告里,十六大以后,中央很多文件,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都多次强调要建设现代农业。

因此,这是中央的一贯的决心和要求。

  二、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于1988年,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配套,吸引农民、企业、银行及其他资金投入,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回头来看,尽管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中央最近几年明确提出的,但实际上农业综合开发从实施那一天起,就在做着推进现代农业的工作。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88~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5.24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85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除涝面积2.13亿亩。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4亿公斤、棉花生产能力亿17亿公斤、油料生产能力45亿公斤。

近几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食亩产提高100~150公斤,每年直接带动约3000万农民直接受益,亩均增收250元左右。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自199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专项扶持多种经营(后改为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1994~2007年,共建设优质高效种植基地2145万亩,发展水产养殖736万亩,扶持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7171个。

近几年,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每年直接带动约2200万农民受益,农民人均增收约500元。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988~2007年,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3亿亩,改良草原(场)4897万亩,治理土地沙化面积182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351万亩。

同时,积极支持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太行山绿化、长江与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等专项生态工程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建设,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提高开发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在土地治理项目中累计安排科技推广费20.7亿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技术。

开展技术培训1.46亿人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同时,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7.5亿元,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和现代化示范项目。

这些“点面结合”的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普遍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不断适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及时调整指导思想,注重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了特色,积累了经验。

  第一,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开始实施之日起,即确立了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同时吸引银行贷款、农民自筹和其他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

自1988年开始实施以来,截至2007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1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89亿元,地方财政资金765亿元,银行贷款328亿元,农民自筹及其他资金1111亿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投资体制的一项成功实践,是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二,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口众多,中低产田面积占62%,而且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很难有效进行田间路渠设施建设。

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和立足之本。

农业综合开发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解决不好,农民一家一户想办但办不了、办不好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建设,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生物等措施,解决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夯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基础。

  第三,坚持规模治理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针对各地不同基础和条件,确定开发内容和重点。

在一定区域内,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人财物和科技等要素综合投入,坚持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同时,通过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统一。

  第四,坚持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

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行项目管理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奖优罚劣的资金分配办法,按照各地基础资源状况和工作质量优劣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及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项目管理上,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立项制度,坚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项目竣工验收考评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实施,有力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坚持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在资金投入上,积极探索财政补助、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贷款贴息、财政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投入方式,不仅提升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实现了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在开发机制上,探索建立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合使用的统筹开发机制。

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支农资金,提高了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在管理体制上,健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有关农业综合开发重大方针、政策须由联席会议研究制定。

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注意调动和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农民等多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各方协作的管理体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0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支撑作用,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保障作用。

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连续出台的五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并就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作了重要指示。

温家宝总理2001年7月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在2007年6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各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志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领导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信心,再接再厉。

  三、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和要求十分明确,这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优势和强项,更加突出重点,继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

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长久安全,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大台阶。

  一是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紧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是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久安全的重要前提。

但仅有这一条是不够的,还需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全国在册的15.89亿亩基本农田中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各种障碍因素制约的中低产田约占60%,生产能力提升的潜力很大。

实现农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水利化、标准化、机械化,前提是改造中低产田,集中连片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

同时,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在全国选择一批建设高标准农田急需、投入少、见效快的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改善项目区骨干灌排工程条件,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水利保障。

  二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

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主要靠粮食主产区支撑。

13个粮食主产省份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3%。

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过去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后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不可替代。

抓住了粮食主产区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制约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难题,就夯实了全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全局,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重点支持13个粮食主产省份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兼顾其他地区。

要按照“存量资金统筹兼顾,增量资金重点倾斜”的原则,将绝大部分新增资金投入到粮食主产区,支持其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全国粮食核心产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

粮食核心产区是粮食主产区的深化,能够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真正落实到粮食主产县上,有助于集中力量按照粮食生产的要求加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功能区,意义十分重大。

因此,要加快建立全国粮食核心产区,界定核心产区的范围,明确扶持政策,无论是主产区省份,还是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省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其他支农资金和项目安排都要进一步向粮食核心产区倾斜,各项增产增收增效措施也要在粮食核心产区集成投入。

要重点支持粮食核心产区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切实调动核心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

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是扶大扶强龙头企业。

采取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贷款贴息、投资参股、补助等多种扶持形式,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重点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扶持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整体上提高农业竞争力;依托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要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扶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鼓励项目区探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三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组织制度创新;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

如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节水农业。

采用工程、农艺和管理等节水措施,努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重点发展渠道衬砌、管道输水、集雨节灌等工程措施,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发展喷灌和微灌。

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加大对农业科技大户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农科教结合,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

努力把开发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条件较好的开发项目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发挥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以西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坝上地区和黄河故道等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围绕土地沙化治理、小流域治理以及草原保护建设等内容,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

继续实施部门生态建设和土地复垦项目,搞好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黑土地保护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工程建设。

做好秸秆养畜等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活力。

  一是逐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的力度,实行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办法,这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激励性政策对于调动农民和地方的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将逐步趋缓。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要加大农业生产性投入,帮助农民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藏粮于田”。

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财政支持解决13亿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