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3713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生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抗生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抗生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抗生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抗生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生素.docx

《抗生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生素.docx

抗生素

现在,您应该已经了解到,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漂浮在细胞质中的大量的酶。

抗生素是一种在不伤害人体细胞的基础上破坏细菌胞体的毒素。

所有抗生素都利用了一个特点,即人体细胞内的酶和细菌内的酶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比方说,如果发现一种毒素可作用于埃布氏菌内的一种酶,而这种酶在人体细胞内根本不存在,这就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生素。

比如说,链霉素可以破坏细菌内的核糖体,而对人体细胞内的核糖体则没有影响(核糖体是一种较大的酶,可协助将DNA上的信息转化为新的酶)。

青霉素属于最早为人类发现的抗生素之一。

它会破坏某些细菌形成细胞壁。

由于细菌的细胞壁和人体细胞的细胞壁不同,青霉素对某些细菌的作用非常明显,而对人体细胞则毫无影响。

磺胺药可干扰酶,从而阻碍细菌内核苷酸的合成,但对人体细胞则没有影响。

没有了核苷酸,细菌就不能进行繁殖。

抗生素只对活细胞起作用,而细菌都是活细胞。

抗生素对病毒没有效果。

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考病毒如何致病。

您会发现,有关新型抗生素的研究都是基于酶的水平,寻找细菌细胞和人体细胞中酶的不同之处,从而开发出可以杀死细菌而对人体细胞没有影响的新药。

所有抗生素面临的问题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率会下降。

细菌繁殖的速度很快,所以产生变异的几率也很高。

在人体内,抗生素也许可以杀灭数以百万计的细菌。

但是,如果其中一个细菌发生了变异,对这种抗生素免疫,这个细菌就可以很快繁殖,并传染给其他人。

大多数细菌都会在治疗过程中对曾经使用过的抗生素产生抗体。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

工作资料2010-06-0215:

38:

49阅读39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已知抗生素的作用部位大致有几种:

  

(1)抑制细胞壁的形成,如青霉素,主要是抑制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

多氧霉素(一种效果很好的杀真菌剂)主要作用是抑制真攻细胞壁中几丁质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如多粘菌至少与细胞结合,作用于脂多糖、脂蛋白,因此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制霉菌素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类固醇结合,破坏细胞膜的结构。

  (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抗生素较多,如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4)阻碍核酸的合成,主要通过抑制DNA或RNA的合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例如利福霉素、博莱霉素等。

[编辑本段]

抗生素的杀菌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

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

[编辑本段]

抗药性质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主要有5种机制

  1.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分解;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使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

  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如: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3.细胞特性的改变:

  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它特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4.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

  细菌产生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

  5.改变代谢途径:

  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苯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

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产量增加,

  可达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

[编辑本段]

抗生素的使用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

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

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以前叫抗菌素,它是从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提取而得。

一般只要用很低的浓度,就可以对许多细菌、霉菌、霉形体、立克氏体等起抑制生长甚至杀灭的作用。

  抗生素的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在医学和兽医日常应用的抗生素不少于几十种。

不同的抗生素对病菌的作用原理不尽相同:

  1.有的抗生素是干扰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因缺乏完整的细胞壁,抵挡不了水份的侵入,发生膨胀、破裂而死亡。

  2.有的抗生素是使细菌的细胞膜发生损伤,细菌因内部物质流失而死亡。

  3.有的抗生素能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的繁殖终止。

  4.有的抗生素是通过改变细菌内部的代谢,影响它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使细菌(还有肿瘤细胞)不能重新复制新的细胞物质而死亡。

  抗生素种类多,可按它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也可按抗菌的范围(抗菌谱)分类;此外,还可将它们分为繁殖期杀菌抗生素、静止期杀菌抗生素、快速制菌抗生素和慢效制菌抗生素等。

  在目前治疗实践中,通常是采用将抗生素按抗菌的范围分类,即将种类繁多的抗菌素区分为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生素、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抗生素和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都有抗菌作用;此外,将某些专一抑制或杀灭霉菌的抗生素,列为抗真菌类抗生素。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李金勤,程艳清,马跃军(包头市第三医院,包头市014040)

摘要目的:

了解抗生素的基本原理,掌握适应征,使抗生素发挥应有的良好作用。

方法:

分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

结果与结论:

目前,抗生素在使用中存在着滥用抗生素现象,无根据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许多药源性疾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目前,抗生素在使用中存在着滥用抗生素现象,无根据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许多药源性疾病,不合理使用状况有以下几种:

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青霉素与大环内酯类合用都是常见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属大环内酯类抑菌剂。

目前认为不宜将杀菌剂与抑菌剂联用,以避免抑菌药抑制细菌活性,杀菌药不能很好地发挥杀菌作用。

当头孢唑啉与螺旋霉素联用时,螺旋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头孢唑啉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迅速的杀灭作用。

从抗菌谱上看,只有头孢唑啉一种即可,如加螺旋霉素则由于其快速抑菌作用而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其泡浆不增大,胞壁的合成自溶现象也不发生。

从而使头孢唑啉的快速杀菌效能受到明显抑制。

酸碱度不适宜配伍,如青霉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青霉素水溶液在pH6.5时较稳定,高于8或低于5时水解加速极易不解失效,葡萄糖溶的PH一般低于5.0,所以二者配伍是不妥的,青霉素与维生素C配伍使用,维生素C是较强的还原剂,有较强的酸性可使青霉素迅速失效。

同类药物或作用相似的药物作用。

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联用。

一天内使用多种抗菌物,如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先锋霉素,这些抗生素联合作用增加,副作用同时也增加。

抗生素联合使用的现象往往造成抗生素的严重浪费及导致大量的副作用产生,使人体遭受更大的危害。

随着世界医疗事业的发展,制药工业的新的进展,为临床提供了较多新的药物,这对医疗质量提高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诸如耐药性、副作用、相关作用、药物配伍不尽合理也必然存在。

使用抗菌药物有要针对性,目前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较为多见,目前临床使用单一抗生素者较少见,同时使用抗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较多见。

国家也下发有关规定严禁滥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医疗中有很好的知情权,发生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没有很好掌握抗生素的基本作用原理,对致病明确,或病情较严重来不及等待检验结果,不免偏漏及考虑混合感染而用两种不同抗菌谱的药物,等例子广泛存在。

1在选用使用抗生素时应掌握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痢疾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1.2对细菌严重感染者,有条件尽早采集标本鉴别致病菌种,根据细菌培养鉴别菌种,尽早分离出病原菌,加药敏试验,再根据结果选择和调整抗生素。

1.3有针对性的选用尽可能少的抗生素,对一菌种感染应选用此种敏感甚止有特效窄谱抗生素,对混合细菌感染应根据其菌种选用广谱抗生素或选用对种细菌有效的肉种抗生素。

避免使用多种抗生素,而致使机体“菌群失调”。

从而降低免疫功能而引起的二重感染。

1.4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尽可能病原学诊断,再根据病情,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再使用抗生素。

除耳、鼻喉科,皮肤科的专科需要外,应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易产生过敏或耐药菌株不易于这些抗生素的日后全身使用。

1.5严格控制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用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1.6使用抗生素应掌握适应症,慎重使用复方制剂,目前以商品名命名的复方制剂较多,作为医师必须尽可能的了解其组成,避免不了解而重复使用。

2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基础上掌握抗生素联合的基本原则

2.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一般限于2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2.2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或难治感染。

2.3较短期使用抗生素,细菌有产生的耐药性的可能性。

2.4联合使用抗生素时,个别毒性较强的用量可以减少,而毒性反应用。

3以下的为不易联合使用的抗生素

3.1为了即治球菌,又治杆菌,将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合用,青霉素钠(钾)为β-内酰胺苄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而氨苄青霉素为广谱半合成青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

这种合用,论上认为同时治疗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杆菌,但有报道可致青霉素脑病。

因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血脑屏障窗透力好,可达血浓度50~100%。

3.2青霉素与先锋霉素合用,先锋霉素药物化学结构,理化特性,生化特性,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方面都和青霉素极为类似,先锋特点抗菌谱广,对酸和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低,对肾无毒性,对胎儿影响小,青霉素与先锋霉素合用,属同类抗生素联合,抗菌谱重复不能明显提高疗效,反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

3.3先静滴红霉素加阿奇霉素,自用红霉素来治支原体,阿奇霉素是红霉素结构修饰后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广谱抗生素比红霉素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以及沙眼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皮诊为主,近年来有报导阿奇霉素可致听力损伤,血小板减少报导。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应短期使用并严格遵循推荐剂量,二者合用,可能对支原体感染有加强作用,但会有胃肠道反应,听力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不主张合用。

3.4阿奇霉素与头孢噻吩合用

阿奇霉素属第三类抗生类,而头孢属第一类,阿奇霉素迅速抑制细菌,不利于头孢发挥繁殖杀菌作用,并使头孢抗菌作用大为减弱。

在临床和实践中要认真了解抗生素的基本原理,很好掌握适应证,使抗生素发挥应有的良好作用。

⏹一、抗生素的发现

⏹二、抗菌药物概述

⏹三、抗菌药物分类

⏹四、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五、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它合成抗菌药物

⏹六、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七、氨基甙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八、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九、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结核病药与抗麻风病药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

⏹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问题。

当时正值二战期间,青霉素的研制和生产转移到了美国。

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伤病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

⏹抗菌药物概念抗菌药物:

是指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antibiotics)及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属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agents)。

它们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抗菌谱

⏹抗菌活性

⏹抑菌剂,最低抑茵浓度、杀菌剂、最低杀菌浓度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耐药性(resistence)又称抗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

这里所述的均指获得耐药性,系由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获得耐药性的产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抗菌药物耐药性在细菌中间的传播是在三个水平上进行的1.通过细菌在人群中间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转移而传播

⏹2.通过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从一种细菌到另一种细菌转移而来,通常由质粒介导.

⏹3.通过耐药基因在细菌内遗传元素之间的转移而在质粒-质粒间或质粒-染色体之间传播,系由转座子(transposons)介导的.细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部位。

如由于细胞壁的渗透性改变,膜的屏障作用,由特异性蛋白所构成的水通道(porins)的缺乏,或缺少转运系统等使药物向细菌内扩散速度降低,不能进入细胞内。

或细胞内主动外排系统增强,外排药物速度大于药物内流速度,降低药物在细菌内的积聚而产生耐药。

2.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

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

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菌药的-OH基或-NH2基上,使氨基甙类药物失活。

3.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有些药物的转运机制是能量依赖性的,在厌氧环境中不起作用,一旦药物到达靶结合部位,必定对致病微生物起破坏作用。

靶部位的自然性或获得性改变,使药物的结合或作用受阻就产生耐药性4.其他,如代谢拮抗物对氨基苯甲酸形成增多,而导致对磺胺类耐药等。

⏹交叉耐药性(crossresistence)是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它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越来越多。

为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除应注意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计划的轮换应用外,还要求广大药学工作者通过基因工程、化学结构改造,开发创制具有高效、耐酶、易透入菌体的新抗菌药物。

⏹。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很多传染病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其预后亦大有改观。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滥用,也给治疗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如药物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以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系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宜的剂量及疗程,以求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及控制感染。

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后果的产生。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菌药。

切记,在细菌学诊断未明确而又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须先取血液或其他体液标本,以便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起始的治疗尤其当感染严重威胁生命时,往往依据经验使用抗菌药,由于致病微生物尚未确定,常采用联合用药或单一广谱抗菌药。

一旦致病菌确定,就应改变疗法,选用更特效、窄谱、低毒药物完成治疗。

起始的经验性抗菌治疗理想方案的确定,要求对可能的致病菌及它们对抗菌药的敏感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表34-1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提供参考。

应用时,还必须考虑病人全身情况,如防御功能、年龄、遗传因素、妊娠、哺乳状况、有无过敏史等。

肝、肾功能,感染部位、药代动力学特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不良反应和价格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加以调整。

对毒性较大的药物,还应根据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实施用药的个体化。

此外,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亦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应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感染部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某些药物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某属细菌,其抗菌谱窄,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而对其他各种细菌无效。

⏹另一些药物抗菌范围广泛,称为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氯霉素及近年新发展的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等。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即是它们的治疗作用对象,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及功能的干扰环节不同,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菌胞质膜外的细胞壁,主要由粘肽构成,细胞壁除具有维持细菌的正常形态和物质交换功能外,主要用以保持菌体内高渗压,使其不受外周环境变化的影响。

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能与细菌胞质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种PBP即为转肽酶,青霉素将此酶乙酰化而失活,阻止胞质外粘肽交叉联接。

⏹万古霉素则通过在胞质膜上抑制线性多糖肽链的形成而破坏细菌细胞壁。

由于细胞壁缺损,菌体内的高渗压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使细菌膨胀变形,加上激活自溶酶,使细菌裂解而死亡。

⏹二、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细菌的各种膜性结构主要是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半透膜,具有渗透屏障及物质交换功能。

⏹多粘菌素类为具有表面活性的双极性分子;能迅速与膜中的磷脂结合并破坏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脂质双层结构。

⏹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等能与真菌胞浆膜上的麦角固醇类结合,使膜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菌体内的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糖和盐类等细胞内容物外漏而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细菌为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组成。

哺乳动物为真核细胞,核蛋白体为80S,由40S及60S亚基构成,因而它们的生理、生化功能有所差异。

⏹能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可逆性抑制蛋自质的合成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醋类。

⏹能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细菌的有四环素类。

⏹而能与30S亚基结合,并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而杀菌的药物有氨基甙类。

⏹四、抑制核酸代谢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聚合酶,阻碍mRNA的合成。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阻碍敏感细菌DNA的复制。

⏹五、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TMP)分别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及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叶酸代谢。

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传统上,化学治疗强调单一用药,主要利用其对细菌的选择性。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联合应用越来越多,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在一些特定情形下更是如此。

1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如磺胺药与TMP合用,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增强,抗菌范围也有扩大。

⏹青霉素类使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合用氨基甙类,易于进入细胞而发生作用,同时扩大抗菌范围。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合用可以有效地治疗由产生β-内酰胺酶的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2.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减少耐药结核杆菌的产生。

⏹3.联合用药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可扩大抗菌范围。

(二)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先取有关标本留待培养鉴定,后即联合用药,待确诊后再行调整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如肠穿孔所致腹膜炎,胸、腹严重创伤后,或心内膜炎、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合并绿脓杆菌感染等。

⏹3.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者如结核病。

⏹4.其他如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合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可减少前者的剂量,因而减轻毒性反应。

生产方法:

1、生物合成法:

①传统方法

②¡°工程菌¡±制造法

③细胞融合技术法

2、化学合成法;

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

1、生物合成法:

①传统方法

大多数抗生素是由放线菌和霉菌产生的。

菌种是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般采用深层通风搅拌发酵罐生产。

传统方法目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人们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对抗生素产生菌进行了改造和重新设计,不仅可以制造出许多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生素,还可改革工艺,使抗生素产量成倍地增长。

②¡°工程菌¡±制造法

第一次由“工程菌”制造的全新抗生素—麦迪紫红素A,是美国报道的。

他们将产放线紫红素的部分基因插入产麦迪霉素的放线菌中,构建的“工程菌”产生了全新的抗生素。

我国新构建的生产丁胺卡那霉素的“工程菌”,就是把酰化酶基因克隆到卡那霉素产生菌中获得的。

新的“工程菌”生产的新抗生素毒副作用小,对耐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致病菌临床疗效显著。

③细胞融合技术法

对抗生素产生菌采用细胞融合技术的成果更为突出。

橄榄色无孢小单孢菌细胞融合株抗生素产率比原菌株提高140倍。

目前DNA重组技术已广泛用于红霉素、链霉素等20多种抗生素的育种工作,可以预见不久将来会有更多的由“工程菌”生产的新型抗生素问世。

2、化学合成法

根据某种抗生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可生产部分抗生素。

如:

氯霉素、磷霉素等。

经过化学合成方法和控制条件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

3、生物合成加化学合成法

许多细菌逐渐出现了抗药性,已经证实某些抗药性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