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351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docx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道”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是其它美学范畴的基础。

道家—道

教皆以求道为己任,以知道为能事,他们在美学思想与艺术实践方面,自不免形

成一种特殊的体系。

我们没有看到陶弘景就美学思想发表什么专门的意见,但在

他多方面的活动中,自然贯穿着与道相关联的审美意识,而他在艺术领域的活动

也获得了重要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张世英指出,道家以无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使人超脱世俗之羁

绊,复归于本真,实际上是审美意识。

他认为审美意识才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或者

说精神的发展的最高阶段。

审美意识的天人合一是诗与思相结合的高级直观,它

不受功利牵绕而又不是不懂功利,它超出道德而又自然地合乎道德,既克服人与

自然的分隔,又克服自己与他人的分隔,如佛教所谓破除“我法二执”:

说得简单通俗一点,审美意识的天人合一,其核心在于感情的真挚,真

正的诗人都是最真挚的人,其活动不是出于应该,而是出于自然的真挚,故

有许多诗哲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

 1 

陶弘景自然逍遥的人生境界(已于第六章之三论述),实质上就是这种超越

本能欲望、超越知识、超越功利、超越道德意识的审美意识。

所谓自然逍遥的人生境界,主要是以庄子思想为依归的。

庄子哲学的一大特

点,是把大自然的“存在性”建立为价值原则。

《庄子》有云:

“朴素而天下莫

能与之争美”(《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陶弘景自幼熟读《庄子》,他一贯追求名教与自

然同一的文化理想。

十五岁作《寻山志》,就咏道:

“欣夫得志者忘形,遗形者

神存,于是散发解带,盘旋其上,心容旷朗,气宇条畅;玄虽远其必存,累无大

而不忘”,其摆脱小我拘牵和社会罗网,向大自然寻求寄托的意向,已经表达得

相当鲜明了。

李泽厚指出,在庄子的逍遥境界里,“主体人格的绝对自由是通过客观自然

的无限广大来呈现的,它也就是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

无限的美、‘大美’、

壮美。

”①并说:

庄子那种种齐物我、一死生、超利害、忘真幻的人生态度,用在现实生

活中,显然很难行得通,也很少有人真正采取这种态度;但把它用在美学和

文艺上,却非常恰当和有效。

事实也正是这样,信奉儒学或经由儒学培育的

历代知识分子,尽管很少在人生道路上真正实行庄子那一套,但在文艺创作

和审美欣赏中,在私人生活的某些方面中,在对待和观赏大自然山水花鸟中,

却吸收、采用和实行了庄子。

② 2 

1 参阅张世英:

《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241页(第

十五章“论精神发展的阶段”);引文见第241页。

①参阅李泽厚:

《华夏美学》,《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330页(第三章“儒

道互补”);引文见第305页。

 2 

同上引书,第304页。

 

本文由丰胸产品排行榜,减肥瘦身网转载!

陶弘景毕生喜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南

史·隐逸·陶弘景传》),“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梁书·处士·陶

弘景传》),尽管他始终不能排除对国家兴亡和民生疾苦的关切。

陶弘景隐居茅山时期作的《答赵英才书》说道:

岩下鄙人,守一介之志,非敢蔑荣嗤俗,自致云霞。

盖任性灵而直往,

保无用以得闲;垄薪井汲,乐有余欢,切松煮术,此外何务。

然亦以天地栋

宇,万物同于一化,死生善恶之能闻。

所谓“任性灵而直往”,就是强调真挚。

“保无用以得闲”用的是《庄子·逍遥游》

及《人间世》中“大树”的典故,用在这里有一种超知识、超功利的蕴味。

“万

物同于一化”用的是《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就是对克服人天分隔及人己分隔

的诉求。

“垄薪井汲,乐有余欢”,《本起录》形容他的性格人品是:

“为人少

忧戚,无嫉竞,淡哀乐,夷喜怒”,都正是一种素朴的美,自然逍遥的美。

一种

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贯穿在他的精神修养和日常生活态度中,也贯穿在他的艺

术欣赏与创作活动中。

先秦儒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如孔子所谓“文质彬彬”(《论语·雍也》),

所谓“文”就是外在的形式的美,“质”就是内在的道德的善。

美对于善处于从

属地位,可以理解为依存于善而又服务于善的工具,如后儒所谓“文以载道”(《周

濂溪集》卷6《通书》二“文辞”题注);而善又主要被理解为“事父”、“事

君”的政治伦理。

老庄敏锐地感受到文明异化的痛苦,遂力图揭露世俗意义上的

美与善、美与真的对立,同时揭示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

老子

提倡淳朴之美,内秀之美,不承认形式美的意义。

但他们没有注意把美的原则追

求落实到现实社会生活领域,反而表现出否定社会审美实践与艺术活动的片面倾

向。

汉儒强化了重善轻美的传统。

但随着汉帝国的瓦解,这一传统逐渐向重美轻

善的方向转化。

汉末人物品评已不再只看道德节操,而越来越重视才能、智能和

应变的本领,至晋代更演变为对个性气质、风度神韵的欣赏。

中华文明传统一贯突出政治,艺术活动长期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魏晋时期,

“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 3 。

晋宋之际,新的审美意识和

艺术趣味已风靡全社会,如刘勰所论:

“近代辞人,率好诡巧。

原其为体,讹势

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

”(《文心雕龙·定势》)范晔作《后汉书》,

便在《儒林传》之外另辟《文苑传》,不再把文学创作与学术文章混为一谈。

文帝为发展学术,令儒玄、文、史“四学并建”(《宋书·隐逸·雷次宗传》),

其后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

十人”(《南齐书·百官志》) 4 ,说明文学已经作为与儒家经学、史学并立的

独立学科,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士人逐渐注重写作成果中的“文”(以抒情言志)

与“笔”(以论证说明)的区分,看重显才之文而轻视表学之笔,史称:

“自宋

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无以专经为业者”(《资治通鉴》齐纪永

明三年)。

有的文学史研究者把“文学独立一科”、“文笔的辨析”与其后(齐 

3 李泽厚:

《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4 另据《南史·宋明帝纪》说,总明观“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言阴阳者遂无

其人。

”说是分五部。

不过阴阳无人,则实际所置仍是四部(“道”学与“玄”学名异实同)。

永明年间)“四声的发现”并列为中国古代文学摆脱政治附庸地位而走上独立发

展道路的三大标志 5 。

魏晋以来门阀士族阶级兴起,贵族名士追求艺术化的人生,“讲求脱俗的风

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④,“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 6 南朝承魏晋遗风,陶弘景的曾祖就已

“多才艺”,祖父和父亲又以“美姿状”、“美风仪”著称。

他自己也习染世态

家风,“小来夲神仪端洁,十五以上,弥为美茂。

每出,路人多羡叹,虽冬月行,

常执扇自障”,中年归隐以后,仍然“行步举动,翩翩轻利。

颜仪和明,不严毅,

大小见之,皆乐悦附,而自令人畏服”(《本起录》)。

以这种潇洒雅致的艺

术气质为基础,他养成了广泛的艺术兴趣和艺术才能,“明众艺,善书画”(《历

代名画记》),“琴棋骑射,亦皆领括”(《本起录》),又爱在山林间“吟咏

盘桓”,喜听松风吹响,晚年不再骑射,犹“惟听吹笙”(《南史》本传)。

刘士林把魏晋南北朝时代称为江南文化的轴心时代,认为“江南轴心期所带

来的最根本的精神觉醒则是唤醒了个体的审美意识,它使人自身从先秦以来的伦

理异化中摆脱出来并努力要成为自由的存在。

”刘氏所谓“江南轴心期”的提法

是否合适,容可另议,但其思路值得重视。

我同意他关于六朝文化的阐释:

它积淀于内成为一种高度重视个体审美需要的诗性智能,而发之于外则

成为一种不离人间烟火的诗意日常生活方式。

如果说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

展已属于不易,那么江南诗性人文的本质尤在于,即使在主体内部的精神

生产中,它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实用型的伦理人文机能与非功利的审美人

文机能的和谐。

这一点既是江南文化得天独厚之所在,也是我们说他在中

国区域文化中具有最高文明水平的原因。

而在现代性的角度看,由于诗性

人文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稀有的个体性因子,因而它最有可能成为启蒙、培

育中国民族的个体性的传统人文资源。

7

陶弘景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及其所致的艺术实践与生活方式,在江南诗性人

文传统的缔造过程中,显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书画艺术

书法,就是书写文字的方法,本身是一种实用技术。

人类创造的文字种类很

多,书写方法各有要领,都可以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只有中国人用毛笔书写汉字

的方法,在艺术性方面发展得最充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项具有标志性的伟大艺

术成就。

李泽厚认为这是由于汉字以以“象形”、“指事”为本源,从而“获得

了独立于符号意义(字义)的发展途径”②,他称汉字书法为“净化了的线条美”

③。

中国画也是线的艺术,但汉字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和纯

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

”④并认为,书法艺术“也是从魏晋开始自觉的。

⑤ 8 。

 

5 参阅刘跃进:

《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22页(“独立精神的寻求”)。

④李泽厚:

《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6 李泽厚:

《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7 刘士林:

《血腥历史风云中的美丽容颜——对江南文化诗性精神的一种解读》,上海《社会科学报》2004 

年1月15日。

②③李泽厚:

《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8 

④⑤同上引书,第104页。

早期书法以模拟自然为主。

“鼎彝金石之传,其间多以形象为主,而文采未

备也。

”(北宋官修《宣和书谱·篆书叙论》)其后才逐渐变为抽象的线条和结构,

自觉追求文采,历经隶化、草化、行楷化等阶段,至晋代已完全纯粹化,加以毛

笔制作技术的改进,纸张品质的提高和使用的普及,书法艺术空前繁荣,展现出

令当时大批士人着魔的魅力,形成中国书法史上令后人神往的第一个高潮。

书法成为东晋南朝士族显示文化气质的一项重要技能。

北朝颜之推有谓:

“江

南谚云: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颜氏家训·杂艺》)陶弘景祖上于三国

时以军功晋身高门,而其六世祖谟于东晋初遭厄败落。

《本起录》称其高祖毗“以

文被黜”,已透露出由武转文的信息;至其祖隆,则“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

好学读书善写”,文已出色而仍有武风,且已紧跟爱好书法的时尚;其父贞宝“亦

闲骑射,善藁、隶书”,“博涉子史,好文章,美风仪”,似已文胜于武,而且对

才比对学更投入,颇富于士族艺术趣味。

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陶弘景从小就在

书法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四、五岁便好书,今犹有六岁时书,已方幅成就。

《南史》本传也说他:

“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

道教重视写经、画符,因此重视书法;中国古代上流道士往往把精妙的书法

作为一种看家本领 9 。

书法的吸引,可能是陶弘景对道教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

诱因。

《陶隐居内传》说他“年十二时,于渠阁法书中见郄愔以黄素写太清诸丹

法,乃忻然有志。

”《本起录》说他“得杨许手书真迹,忻然感激。

”而他的书

法造诣,也成为他研究杨许手迹、编纂《真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