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3473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勘察内容比较123.docx

勘察内容比较123

隧道及地下工程勘察内容比较表

阶段/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可行性勘察

勘察

范围

应通过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现场踏勘和调查,了解拟选方案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合适的洞址和洞口。

应研究各工程方案场地内的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尤其是对工程方案的比较有关键性影响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重点工程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查,并提出工程方案比选的地质依据;研究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气象、水文等自然特征以及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筑路材料来源与运输条件等。

地质构造活动区、高烈度的地震区、高应力区、可液化土地区、软土地区、滑坡群,设互通立交、特大桥、隧道等处以及大型天然筑路材料料场的工程地质勘察。

1)勘察前应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人员提出的勘察任务书、制定工作计划。

2)应搜集区城性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地貌、地下水动态、古河道等有关资料以及物探资料和有关图片(卫片、航片)。

3)应调查研究沿线重要及高大建筑物的地基资料,沿线岩土工程施工经验。

4)每个车站、区间、每个地貌单元应有勘探资料。

5)对地下水动态进行长期观测时可布置一定数最的观测孔。

6)评价比选方案。

水文

勘察

地质

勘查

物理

勘查

资料

要求

预可勘察:

1)文字部分:

前言、区域地质概况、各方案沿线工程地质特征、工程方案比较及推荐方案的论述

2)图表部分:

全线工程地质图;根据收集资料、调查测试的成果,编制的有关技术图表;文字报告中所描述的某些问题;报告中工程地质图的图式

工可勘察:

1)工程地质说明书2)全线综合工程地质图3)主要工点工程地质断面图4)不良地质地段表5)沿线筑路材料分布图6)工程地质勘探、试验及素描、照片等资料

1)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钻孔平面位置图

3)工程地质纵剖面图

4)必要的测试资料及附图、附表.

5)复杂地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市政环境资料

初步勘查

勘察

范围

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等方法,初步查明选定方案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初步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对洞址和洞口的稳定性做出评价,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1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

2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程度;

3断裂和主要裂隙的性质、产状、充填、胶结、贯通及组合关系;

4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和分布;

5地震地质背景;

6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作用方向;

7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和动态变化;

8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淤积物的特征;

9洞室穿越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道等既有工程时的相互影响。

水下隧道的调查和测绘范围:

长、大水下隧道一般应在预选轴线的上、下游各长5km,两岸各宽3km—5km的范围内进行,短隧道以2km—3km为宜。

1特长隧道控制线路方案的长隧道多线隧道应按单独工点搜集工程地质资料:

1)宜采用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地质调绘综合物探和少量钻探相结合的方法为隧道位置选择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提供资料!

宜沿洞身纵断面布置物深、钻探、测试工作;

2)编制工程地质说明;

3)编制隧道纵断面图!

并分段提供隧道围岩分级

4)编制隧道线路方案工程地质图或隧道地区地质构造图,2一般隧道可作代表性勘探,测试工作!

并在沿线工程地质分段说明中简要叙述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围岩分级。

1)初步查明沿线区城地质条件、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有害气体。

2)划定构造复杂地段、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段并初步查明其成因、类型、性质、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及对线路的危容程度,并提出治理意见。

3)初步查明沿线河湖淤积物的发育、分布,古建筑遗址,并结合工程要求提出初步评价。

4)调查沿线重要建筑物的地基条件、基础类型、上部结构和使用状态,并预侧由于地铁修建可能引起的变化及预防措施。

5)分析已有地震资料,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6)初步确定沿线土、石可挖性分级、围岩分类。

7)对沿线的重要车站、区间及不良地段,必要时可单独提供勘察资料。

水文

勘察

初测阶段供水工程地质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初步查明供水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为确定供水方案和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及基础类型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各供水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全线工程地质分段说明中加以说明;不列单独资料。

8)初步查明沿线的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质,以及补给、排泄条件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

9)初步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历年最高水位、水质、流速、流向,了解地下水动态和周期变化规律,提出水质评价,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10)按地貌单元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出有关技术参数,需要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时应设长期观测孔。

地质

勘查

1采用浅层地震剖面法或其他有效方法圈定稳伏断裂、构造破碎带,查明基岩埋深、划分风化带;

2勘探点宜沿洞室外侧交叉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采取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2/3;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Ι级和ΙΙ级的岩体宜钻入洞底设计标高下1~3m;对ΙΙΙ级岩体宜钻入3~5m,对ΙV级、V级的岩体和土层,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每一主要岩层和土层均应采取试样,当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水试样;当洞区存在有害气体或地温异常时,应进行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或地温测定;对高地应力地区,应进行地应力量测;

4必要时,可进行钻孔弹性波或声波测试,钻孔地震CT或钻孔电磁波CT测试;

5室内岩石试验和土工试验项目,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执行。

1)钻孔布置:

钻孔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遥感信息或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以及调绘、物探所发现的疑点、重点、异常点来拟定。

对于地质复杂的隧道,钻孔数量不应少于3个,长、特长隧道每500m应有一个钻孔,钻孔布置在隧道中线外7m左右,以左右交错布置为宜。

2)钻孔深度:

一般应钻到设计洞底标高以下2m;遇溶洞、暗河及不良地质时,应根据需要加深,一般应穿过溶洞、暗河等地层5m;若遇到含油地层、瓦斯地层,钻孔深度以钻到设计洞底10m以下为宜。

在隧道埋深未确定时,必须有2个以上技术性钻孔,技术性钻孔比一般性钻孔深20m以上,一般性钻孔与技术性钻孔交叉布置;当隧道埋深确定以后钻孔深度要达到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10m—20m。

1)在隧道一侧或两侧宜交叉布点,当需要在隧道范围内钻孔时应回填封孔。

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

并可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设计需要确定。

2)取试验样品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2/3。

3)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在松散地层中,应在隧道结构底板下不宜小于20m。

在徽风化及中等风化岩石地层中孔深应进入底板以下3~5m,在强风化带、全风化带中深度可根据地质条件、设计和施工的要求而定。

物理

勘查

分离式隧道原则上沿隧道轴线纵向至少应布置物探测线2—3条,两洞口布置横测线各两条;测线长度和测点间距应视隧道长度、地质条件而定。

资料

要求

应提供的资料和图表:

1)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3)隧道线路方案工程地质平面图;4)隧道工程地质纵剖面图;5)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图;6)隧道地区水文地质图;7)水底地形图;8)隧道区域构造图;9)洞身地质横断面图;10)隧道辅助工程横、纵断面图;11)钻孔柱状图;12)岩土、水质和各项试验资料汇总表;13)遥感地质解释图表及说明;14)物理勘探资料、图表及说明;15)原位测试资料、图表及说明;16)各类分析、统计、试验资料及图表说明;17)严重影响隧道的特殊地质、不良地质专项资料及说明;18)岩芯和工程照片以及岩芯保存手续凭证;19)与有关部门签订的协议及其它。

1工程地质说明

2隧道线路方案工程地质图(必要时作)比例为1:

5000~1:

50000

3隧道地区地质构造图(隧道长度大于3000m且地质构造复杂时作)比例为1:

10000~1:

4隧道地区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作)比例为1:

5000~1:

50000;

5隧道工程地质图(长隧道3000m多线隧道及地质构造复杂的隧道作!

一般隧道视需要作)比例为1:

2000~1:

10000;

6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比例为横1:

500~1:

5000横竖比例尺宜一致1:

200~1:

5000;

7隧道洞身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必要时作)比例为1:

200或1:

500;8隧道洞口工程地质图!

比例为1:

500;

隧道洞口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比例为1:

500;

9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比例为1:

200;

10明洞边墙墙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必要时作)比例为横1:

200

11明洞边墙墙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必要时作)比例为横1:

200~1:

2000竖1:

100~1:

500;

12隧道辅助坑道(横洞、平行导坑、斜井、竖井等)地质图件及说明(必要时作)

13勘探、测试资料。

详细勘察

勘察

范围

应采用钻探、钻孔物探和测试为主的勘察方法,必要时可结合施工导洞布置洞探,详细查明洞址、洞口、洞室穿越线路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段划分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评价洞体和围岩的稳定性,为设计支护结构和确定施工方案提供资料。

1查明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划分岩组和风化程度,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查明断裂构造和破碎带的位置、规模、产状和力学属性,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性质、分布,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4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埋深,地下水的类型、水位、补给排泄条件,预测开挖期间出水状态、涌水量和水质的腐蚀性;

5城市地下洞室需降水施工时,应分段提出工程降水方案和有关参数;

6查明洞室所在位置及邻近地段的地面建筑和地下构筑物、管线状况,预测洞室开挖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

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着重查明和解决初勘时未能查明的地质问题,补充和核对初勘的地质资料。

1)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复杂地段、特殊地段或有施工特殊要求的区段,应进行重点勘察,并应提出评价及处理方案。

2)对车站、出入口、通风道、水源井、车辆段等应进行单独详细勘察。

3)车站横剖面图不得少于3个,在地质条件复杂地段的区间

应布置横剖面。

4)依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设计及施工方法的要求,按车站、区间综合各项指标以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层,提出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参数。

5)分析沿线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及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并提出防护措施。

水文

勘察

4.2.9详细勘察可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和孔间地震CT或孔间电磁波CT测试等方法,详细查明基岩埋深、岩石风化程度,隐伏体(如溶洞、破碎带等)的位置,在钻孔中进行弹性波波速测试,为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评价岩体完整性,计算动力参数提供资料。

 4.2.10详细勘察时,勘探点宜在洞室中线外侧6~8m交叉布置,山区地下洞室按地质构造布置,且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50m;城市地下洞室的勘探点间距,岩土变化复杂的场地宜小于25m,中等复杂的宜为25~40m,简单的宜为40~80m。

    采集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

 4.2.11详细勘察时,第四系中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洞室埋深、防护设计等需要确定;一般性勘探孔可钻至基底设计标高下6~10m。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可按本节第4.2.6条第2款的规定执行。

4.2.12详细勘察的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除应满足初步勘察的要求外,对城市地下洞室尚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下列试验:

1采用承压板边长为30cm的载荷试验测求地基基床系数;

2采用面热源法或热线比较法进行热物理指标试验,计算热物理参数:

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3当需提供动力参数时,可用压缩波波速Vp和剪切波波速Vs计算求得,必要时,可采用室内动力性质试验,提供动力参数。

6)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补充初步勘察的不足。

进一步查明地下水的性质,并做出评价。

需要降水施工时,应分车站、区间提出降水方法及有关计算参数。

地质

勘查

水下隧道的钻探工作包括,沿隧道轴线两侧布置钻孔(包括河床内水中部分),钻孔距隧道轴线一般为20m—40m,呈梅花状排列;纵向孔距为50m—100m,钻孔深度应根据水下隧道埋深计算而定。

沉管法施工隧道,一般孔深从河床底部计算为30m—40m。

其他方法施工的隧道,根据隧道的埋深,钻孔深度一般超过隧道底部20m。

在地质构造特别复杂的地段,个别孔深可超过苏掉底部50m。

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的数量、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勘探孔间距可按下表确定

类别

区间

车站

简单场地

100~50m

80~40m

中等复杂场地

50~30m

40~25m

复杂场地

<30m

<25m

2)勘探孔深度

①第四纪松散地层中控制性钻孔的深度应根据区间、车站的埋深,地层、地下水等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方法及降水工程的需要确定,其它钻孔可钻至基础底下6~10m。

②基岩地区控制性钻孔:

微风化带应钻入3~5m,但每个车站、区间必须有进入基底下1-3m的钻孔。

在中等风化带应进入基底下3~5m。

3)取样试验及原位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

4)必要时各车站、区间及每个地貌单元进行水文地质试验。

5)水源井勘探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

6)车辆段内线路勘察应按本规范第15章的有关规定执行,除应绘制地质纵剖面图外,必要时还应绘制地质横剖面图。

勘探深度可钻到基底下4~8m,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时可适当加深。

物理

勘查

一般应根据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

山区岩质隧道一般应先进行地震勘探,沿隧道轴线至少布置一条地震测线,测点间距以10m—20m为宜;若发现有地址构造时,局部应加密。

两洞口应布置横测线,测点间距为5m;若洞口或洞身发现有溶洞或者其他构造破碎带,应适当加做横测线和加密测点。

资料

要求

1划分围岩类别;

2提出洞址、洞口、洞轴线位置的建议;

3对洞口、洞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4提出支护方案和施工方法的建议;

5对地面变形和既有建筑的影响进行评价。

 

文字部分:

1)隧道详勘说明书;2)分项说明书

图件部分:

1)隧道地质平面图;2)隧道地质纵断面图;3)洞口地质纵断面图;4)洞口地质横断面图;5)洞身地质横断面图;6)明洞地质横断面图;

其他有关资料及协议等

应分车站、区间提供沿线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流速,流向、渗透系数、历年最高水位、枯水位、勘察时水位、水质等水文地质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