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3435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docx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

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

其具体措施有:

“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

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

二、已病防传:

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

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

《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

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

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

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

如《伤寒论·太阳病》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

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

不同点:

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

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

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

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

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

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

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

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

相同点: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

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

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

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

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

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

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为:

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本方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2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

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

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有三种说法:

一是以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百合病的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如何辨证施治?

百合病的病因有二:

一为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阴液未复;一为情志不遂,化火伤阴。

其病机总由心肺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阴清热。

临床表现:

一是心神不宁证:

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辨证施治:

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

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

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如何辨证施治?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

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所致。

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

其不同点:

(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

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3主治风湿历节病。

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

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

(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

3主治寒湿历节病。

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

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

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

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小建中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均治虚劳病之阴阳两虚证,二者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小建中汤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机均属于阴阳两虚证。

不同点:

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病位在脾,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虚劳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等症,病位在肾,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在方药上,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甘温建中,调和阴阳。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试述《金匮》治虚劳为什么重视脾肾?

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这是因肾为先天之本,真阳真阴所寄之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以充养。

而虚劳病后期,无不关系到脾肾,故治虚劳要重视脾肾。

虚劳病证情较复杂,阴虚之甚可以损及阳、阳虚之甚可以损及阴,最终常可致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

但对于以阳气虚损为主症者,治疗上偏重甘温扶阳之法。

如小建中汤、肾气丸均治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

试述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证。

肾气丸主治虚劳腰痛,主症为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其一是以滋阴药为主,地黄、山萸肉、山药并补肾、肝、脾之阴。

其二是配以少许附、桂,“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其三是佐以茯苓、泽泻、丹皮三泄使滋而不腻,温而不燥。

所以全方应是阴阳平补而略偏于温的调补剂。

后世以肾气丸为单纯补阳药则失之偏颇。

故而肾气丸适宜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证。

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虚劳失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

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3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何为肺萎,虚寒肺萎如何治疗?

肺痿指因肺气痿弱不振所致,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病症,有虚热、虚寒之分,临床以虚热为多见。

虚寒肺痿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用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恢复阳气。

针对本证属虚寒,理当温肺复气,而虑其阴亦不足,由不能过用温燥,故本方甘草蜜炙,干姜炮用,且甘草之量倍于干姜,暖而不燥。

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

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

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证治方面有何不同?

三方相同点:

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

在症状上都有咳而上气,即咳逆喘促。

不同点:

(1)病因病机不同。

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

(2)证候不同。

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

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

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痰气相击。

症状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迫,喉中痰鸣,脉浮紧。

(3)治则不同。

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证?

麦门冬汤用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麦门冬与半夏之用量比例为7:

1。

本方重用麦门冬以养阴润肺清热为主,半夏下气化痰,虽辛燥但用量极轻。

方中又有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养阴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伤阴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

此即仲景在药物配伍中“去性取用”之妙。

故适用于肺胃阴虚气损,虚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气之证。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

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

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

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

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

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

方用奔豚汤。

方中甘李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专治奔豚气病。

黄芩、葛根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

其异同点是什么?

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谓“栝蒌薤白三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其主治证为胸痹典型证,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

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

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

其主治证为胸痹较重证,症见在胸痹典型证基础上又见“不得卧、心痛彻背”,病情进一步加重,其病机为痰浊壅盛。

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其主治证为胸痹病气滞之实证,症见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及腹胀、苔厚腻等,病机为阴寒内盛、气滞不通。

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

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

乌头赤石脂丸主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肢冷汗出之阴寒痼结的心痛病。

功效为峻逐阴寒、温阳止痛。

方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蜜组成。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寒疝的病机是什么?

如何辨证论治?

病机是寒实内结,阳气不行。

如为阴寒痼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主症者,治宜散寒止痛,方用大乌头煎;如兼表寒证,腹痛、手足不仁、身体疼痛等内外皆寒之症,治宜散寒止痛、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桂枝汤;如兼血虚证,腹痛拘急、喜温喜按等症,治宜养血散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试比较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四方证有何不同?

厚朴七物汤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大承气汤证病机为燥热结于肠道,积胀俱重,病位在肠,以腹

4满不减,减不足言,腹痛拒按,潮热谵语为主症,治宜攻下积滞。

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证治有何不同?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均为虚寒证,其区别在于前者以“雷鸣切痛”为主症,病机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治法为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中重用半夏以化饮降逆;后者以寒气攻冲,“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呕而不能食”为主症,病机为脾胃阳虚,中虚寒甚,治法为温中散寒,建立中气,方中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的何种治法?

试比较异同。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建中法。

相同点:

三方均用饴糖益脾胃,生气血。

不同点:

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

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

故治用大建中汤。

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

共奏温中散寒,建中立气之效。

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

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故治用小建中汤。

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建中缓急;桂枝、生姜助阳;芍药益阴止痛。

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

共奏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之效。

黄芪建中汤证属气血阴阳俱虚而偏于气虚。

其症在小建中汤症基础上,又见少气、身重或不仁、自汗、恶风等症。

治宜黄芪建中汤。

方用小建中汤调和阴阳;黄芪甘温补气。

共奏补气和阴阳之效。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试述肝着的证治及后世对其发展。

肝着病机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症为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

治以旋覆花汤,方中旋覆花为主药,善通肝络而行气,新绛活血化瘀,葱茎通阳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功。

旋覆花汤是治络瘀之肝着要方。

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胸不任物”、陶保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叶天士治肝络血瘀证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都是在本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肾着多由于感受寒湿,着于腰部,阳气痹阻所致;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治以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

应如何理解?

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以温药和之”。

所谓“温药”是指功能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温性的药物。

“和之”是温和调理之意,要求所用温药既不可过于温散,也不宜专事温补。

饮病相对于水肿病而言,病位局限,水液的排泄去路多无障碍,并不以标急为病变重点,故不以行消开导为法。

饮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遇寒则聚,得温则化。

“温药和之”之法,能振奋人体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化痰蠲饮,使旧饮渐去,新饮不生,实为治疗痰饮的根本之法。

苓桂术甘汤如何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

《金匮要略》提出治疗痰饮病的原则为“当以温药和之”。

温药具有发越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调整肺、脾、肾功能的作用,同时又可促使饮邪易散易行,故温药可兼顾标本。

然而用温药不可过于刚燥,亦不可专事温补,以防伤阴和恋邪之弊,而应以调和为原则,此即所谓“温药和之”之意。

苓桂术甘汤为治疗痰饮病之要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其中茯苓为主药,可健脾渗利水湿,辅以桂枝温阳蠲饮,两药相配,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相协,可补土制水。

由此可见,苓桂术甘汤功可健脾渗湿、温化痰饮、通阳利水,其性既不刚燥,亦不滋腻,实属治疗痰饮之良剂,充分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

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1)温阳化饮法:

脾肾阳虚,当分轻重。

①轻者以泽泻汤利水补脾;②重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③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

④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⑤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

⑥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2)表里双解法:

①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

②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

(3)疏导肠胃法:

①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

②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4)泻水逐饮法:

①支饮不得息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

②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

③胸胁积饮,属悬饮;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均以十枣汤攻下逐饮或祛饮止咳。

(5)扶正祛饮法:

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①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②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以上遵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治则,治本以脾肾为主,治标有行、消、开、导、清诸法,充分体现了仲景对杂病辨证论治的精神,亦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仲景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的经方有几首?

如何鉴别其异同点?

有三首。

(1)小承气汤,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和《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

(2)厚朴三物汤,见

5

于《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3)厚朴大黄汤,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

相同点:

(1)药物组成相同。

(2)病证相同:

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属实证、热证。

(3)病机相同:

热结气滞,腑气不通。

(4)治法相同:

行气导滞泄热。

不同点:

(1)小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主药:

大黄。

主治症及特点:

下利谵语,燥屎内结,热结旁流,积重于胀。

功效:

攻积导滞(通因通用)。

(2)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主药:

厚朴。

主治症及特点:

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胀重于积。

功效:

行气除满,泄热止痛。

(3)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主药:

厚朴、大黄。

主治症及特点:

支饮腹满,大便秘结,胀积俱重。

功效:

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简述栝蒌瞿麦丸的证、理、法、方、药。

栝蒌瞿麦丸主治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证候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

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内停。

治法宜温阳利水,生津润燥。

药物组成有栝蒌根、薯蓣、炮附子、茯苓、瞿麦。

试述水气病与痰饮病的相互关系。

水气病与痰饮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水气与痰饮两者属异名同类,都是水液潴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病症。

但痰饮是水液停蓄局部为病,一般不浮肿,小便异常变化不明显。

而水气病水液已泛溢于全身,以浮肿为主症,多兼小便不利。

但两者又有密切联系,痰饮病某一阶段时,可并发水肿。

如溢饮之水饮泛溢肌表四肢,身体疼重,严重时可出现浮肿;支饮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主症,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亦可出现浮肿,转为水气病。

试述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的适应证、组成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适用于湿病风湿表虚证和水气病风水表虚证。

两证均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之症,但风湿表虚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症。

而风水表虚证则以头面水肿,或目如卧蚕状为主症。

防己黄芪汤用防己、黄芪、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

其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祛湿;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营卫。

因此本方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除湿之功效。

防己茯苓汤适用于水气病之皮水阳郁而四肢聂聂动者,其证以四肢浮肿、肌肉有轻微跳动为主症。

防己茯苓汤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组成。

其中防己、黄芪走表祛湿,使水湿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使水气从小便而去。

故本方有通阳化气,表里分解之功效。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同治水气病,其适应证、病机、主症、功效有何不同?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两方用药仅差一味,但其适应证、病机、主症、功效却截然不同。

越婢汤功擅疏风清热,发越水气,适于治疗风水病,其证为风邪袭表,水气泛溢,内兼郁热,主症为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是由越婢汤加一味白术组成,功能发汗散水,兼清内热,宜于治疗皮水病,其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运化,停水外溢;兼夹内热,主症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三方所治病证病机、病位有何不同?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均治湿热黄疸,其病位偏上,热重于湿者宜用栀子大黄汤;湿热俱盛,病在中焦者,宜用茵陈蒿汤;病情急重,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者,宜用大黄硝石汤。

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指出了黄疸病的治疗大法。

此与本篇第8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相呼应。

发黄,离不开湿邪。

湿邪内停,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