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知识储备.docx
《散文知识储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知识储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知识储备
散文知识储备
1、课前导入
2、知识点讲解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
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
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2.拟人:
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
加强语气
5.反复:
强调6.对比:
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
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七)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三、例题分析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
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
竹林深似海。
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
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
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
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
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
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
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
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
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
一座立
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
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
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
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
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
?
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
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
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
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
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
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
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
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
熟稔和暖温。
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
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
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
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
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
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
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
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
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
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
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
花期就是死期。
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
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
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
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
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⑾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4分)
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对文化感到渺茫;对文字的向往、对文化的虔诚(敬重);注重对“我”的教诲和引导;挺拔、坚强(隐忍);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悲悯的情怀)。
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分)
示例:
⑴运用拟人修辞,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现出父亲劳作的艰辛,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
示例:
⑵通过“挨着”“连着”“窃窃私语”等词语,写出了父亲使用竹扁担劳作时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劳作时的艰辛,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达出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感动。
3.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里描写出来。
(60字以内)(4分)[来源:
学&科&网]
要点:
对父亲的牵挂思念;对,父亲年老的心疼(担忧);对父亲的感念(感恩);对之前不理解父亲感到愧疚。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5分)示例:
是因为父亲一生爱竹,在我心中父亲与竹子是融为一体的,通过为父亲买礼物,寄托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念。
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5分)
写出大地孕育出竹子,竹子给予我们生活的帮助、精神的影响;表现了父亲像竹子一样坚毅顽强,他也像大地一般养活了一家人,并给予我教诲和引导;表达出我对竹子以其父亲的感激和赞美。
四、随堂练习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
“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
“肚子饿了吧?
”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
“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
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
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
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
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
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6.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3分)
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共3点,每点1分。
意对即可)
7.请说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3分)
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2分)(意对即可。
)
8.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4分)
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2分)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2分)(意对即可。
)
9.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每点2分,共4分。
)
10.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4分)
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2分)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
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2分)
5、课后作业
A组
香山野桃悄然开(黄亚洲)
①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②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
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
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地儿。
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③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④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
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晾呆了。
一树一树粉白色的花,落在眼里,真妖娆得不行。
⑤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
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
(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⑥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像是要把全部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⑦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
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⑧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⑨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花,还有花间的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⑩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她们守着一小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热烈的舞蹈,或者少女般腼腆地静立着,然后在蜜蜂的帮助下孕育夏日的小小的山桃,再然后,在寒流里剃发闭眼苦守,等待来年
春天的抚摸,再准备一场少女的粉色舞蹈。
甚至,多少年后,她们也会安安静静地倒下,让蜜蜂和蜜蜂的后代从此再也找不见她们。
⑾当然,她们也有后代。
她们的后代可能就成长在离她们不远
的地方,而一场悄悄的舞蹈也按照美丽的遗传密码,开始排练。
⑿我今天要是没看见这些,一切也都在进行中。
我今天偶然瞥见了她们,一切也都没有被打乱。
偶遇就是这么普通,也是这么惊心。
⒀大家开始下山。
一路上我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
我想,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
平凡里也有舞蹈、蜜蜂与爱情,也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生不息,不需要多少人在意,也不祈求多少人抬举。
有阳光,有风,有蜜蜂,也就一切都有了。
⒁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好吗?
挺好。
⒂今天,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5日,略有改动)
1.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9分)
惊呆——()——()——()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在上文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0分)
3.文中画线句是用怎样的描写方式写风的?
这里写风有什么作用?
(12分)
4.“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中的“温暖”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12分)
B组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
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
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
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
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
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
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
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
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哪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
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
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
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
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
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
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
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
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跑出去,在哐当哐当的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
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
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
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的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
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
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
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
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
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
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
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 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 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5.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10分)
在废品站的园一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 二识丁香花→ 三识丁香花。
6.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2分)
7.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
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句中“苦味”有什么含义?
)(8分)
⑵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
呵呵呵的笑了。
(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8分)
8.本文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10分)
9.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从丁香花儿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例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
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
竹林深似海。
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
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
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
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
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
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
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
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
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
一座立
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
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
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
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
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
?
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
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
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
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
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
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
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
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
熟稔和暖温。
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
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
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
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
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
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
当竹子看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