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078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整理专题三.docx

毛概整理专题三

第三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一)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一)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党成立初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2、土地革命时期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3、抗日战争时期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2.土地革命时期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怎样坚持革命?

●如何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革命形势变化的革命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逐步把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理论

●秋收起义部队于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

●第二、它开辟了在革命低潮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从南昌起义到百色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革命的重新复兴、发展,

实践说明: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心城市统治大大加强的形势下,以城市为中心,先取大城市,以求一举获得革命胜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到农村去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就能够重新复兴、发展。

理论总结: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了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思想。

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

“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必然性

●第一,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中国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专制压迫,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由中国革命的动力决定的

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革命也是中国革命的实质。

无产阶级只有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才能巩固工农联盟,才能解决革命的动力问题。

这就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解决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动摇和铲除封建的剥削关系。

第三,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

革命形势——城乡不平衡

●反革命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农村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

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结论:

武装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由中国革命的动力决定的

●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

2.可能性

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些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这是因为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第六,中国是个大国,革命有充分回旋的余地。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位一体”关系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革命;

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

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

●结论: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根据地建设为基本依托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中国特色的部分。

●“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          ---邓小平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它启示我们: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而应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思考:

为什么毛泽东能够做出杰出的贡献?

●第一,善于及时做理论思考和概括

●第二,实事求是,不盲从

●第三,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

第三,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

“真正聪明的人,是善于吸取他人智慧,而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苏格拉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二)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法宝

●毛泽东说: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游击战争→武装斗争

●革命中心的团结→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法宝

●他说: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共产党人〉发刊词》)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一)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策略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各个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及其特点

●4、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统一战线,广义上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简言之,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统一战线问题,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否成功的战略问题。

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1、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策略

建立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策略思想

●。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力量比较弱小的中国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2)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力量对比,取得革命胜利。

●结论: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

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

(2)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内外各种矛盾。

●在内部,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

●在外部,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的矛盾。

●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中

●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3)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团结的

●4)中国工人阶级是社会各阶级中最先进最革命最觉悟的阶级,中国共产党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阶级完全有能力领导其他民主阶级,共同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3、各个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及其特点

(1)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建国以后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6)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1)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总结: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组成部分: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主张新三民主义的爱国者。

●组织形式:

改组后的国民党。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导致第一次统一战线破裂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从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投靠帝国主义,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国内外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共同绞杀中国革命

●二是从主观上看,由于共产党当时还处于幼年时期,革命理论准备不足,对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都理解不深。

●特别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在与资产阶级联合时只讲联合,不敢斗争,放弃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党对武装的领导。

●结果,使革命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思考:

“党内合作”的利与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上。

●采取“左”倾关门主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中小地主、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而且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第二,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统一战线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它有一个固定组织形式――国民党,有一个成文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宣言。

●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党外合作形式,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

两党也未能建立起合作的组织机构

●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比较松散的

●第四,国共两党双方都有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

●第五,它处在一个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反蒋爱国统一战线)(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

●它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一切爱国分子,甚至包括国民党反动集团中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人,凡一切反对美蒋反动派的人士都包括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

●第二,这个统一战线是巩固的,不是松散的

●毛泽东说:

“这个统一战线是如此巩固,它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能力。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66页。

●第三,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力量

(5)建国以后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族、各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十七大报告: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统一战线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在统一战线搞的好的时期,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也蒸蒸日上、阔步前进;在统一战线搞的不好或名存实亡的时候,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受到巨大的挫折。

不可否认,统一战线的确是推动革命前进的巨大动力。

3、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1)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参加这个联盟的是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集团,他们不仅在人数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政治上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所以这个联盟构成了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辅助性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必须正确地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对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的克服,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正确的政策,否则资产阶级将反过来克服无产阶级。

●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2)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问题

●统一战线为什么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首先,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派生的,因为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一种方式,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的。

●其次,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毛泽东说: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可能胜利的。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①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②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

●(3)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中国共产党对他们都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重大差别的。

●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即使在他们追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对革命时,也采取政治上争取和经济上保护政策。

●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在特定条件下,无产阶级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斗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进攻,不能一味地妥协退让,必须要与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才能实现在斗争中求联合,打击顽固势力,才能发展进步势力,才能真正巩固统一战线。

●毛泽东认为坚持独立自主和联合斗争的方针,就要把握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就是: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这三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的策略方针:

●A、发展进步势力(中心环节)

●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指工人、农民、城市小资阶级,发展进步势力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扩大八路军、

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有矛盾,但在沦陷区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也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限制,他们主张抗日;开明绅士指地主中的左翼,他们同农民有矛盾,但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矛盾;地方实力派的领导成分属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只要对他们采取正确的政策,我们在与顽固派斗争中,他们有可能采取中立的态度。

●抗战时期,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是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我们又实行交租交息,使地主能过活。

在劳资关系上,我们一方面扶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饭吃,另一方面有实行发展实业的政策,使资本家有利可图。

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顽固势力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蒋介石集团,毛泽东提出对蒋介石采取“洗脸”的政策,而不是“杀头”的政策。

●(4)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5)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二)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长期的主要形式

●2、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实质

●3、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长期的主要形式,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是由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决定的

是由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决定的

(1)中国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内部:

没有民主制度

外部:

没有民族独立

 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毛泽东:

“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

处在这样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该看清问题的中心。

”“在这样的敌人面前,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

⏹八七会议上“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2)中国的特殊国情还决定了中国革命要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

A、敌人异常强大、凶狠,革命力量弱小,敌我力量的悬殊规定了革命的艰巨性、长期性幻灯片212

 

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武装斗争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三)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

(三)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

“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其他一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是为着战争的。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如工人的斗争、农民的斗争、青年的斗争、妇女的斗争、政权的斗争、经济战线的斗争、锄奸战线上的斗争、思想战线的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在革命的某些特殊时期,在有利的条件下,还要与城市工人斗争、国内外政治斗争等结合起来,以其他的和平手段为武装斗争服务,以武装斗争支持和平斗争(如解放战争中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

●非武装斗争在中国整个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时期,非武装斗争斗争形式还是当时斗争的主要形式。

和平的、非武装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开展起来以配合武装斗争,它们是武装斗争的必要补充。

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胜利。

●在国统区和白区:

“隐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开合法的法律、法令和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从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出发,稳扎稳打开展工作,并且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

●这些城市工作的开展,对于革命的武装斗争起到了配合作用,成了中国革命的又一条战线。

●毛泽东说:

“着重农村根据地上的工作,不是说可以放弃城市工作和尚在敌人统治下的其他广大农村中的工作;相反,没有城市工作和其他工作,农村根据地就处于孤立,革命就会失败。

而且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到目的。

龙潭三杰

●中共“对于渗透工作亦极注意,所派人员,常能运用机缘,占据要害或掌握机要,随时向特工总部通报消息”--徐恩曾《暗斗》

2、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A、没有经过合法斗争,便直接进入武装斗争阶段。

●B、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道路。

(2)实质

●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道路所决定的

●A、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B、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中国革命战争,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红军、游击队、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都穿着军装的农民。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基本上是农民游击战争。

●农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

3、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人民军队建设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论联合政府》

●1)最根本的原则:

党指挥枪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批评了“司令部对外”的脱离党的领导的单纯军事观点和非组织观点的错误倾向。

为什么人民军队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一,这是人民军队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基本观点是: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工具,这是人民军队同其他军队的根本区别所在。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既涵盖了人民军队的阶级属性,也涵盖了它的社会属性。

●从阶级属性上看,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要执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任务。

●从社会属性上看,它是特定的武装起来的社会集团,是用军事手段进行革命战争的中坚力量

●人民军队的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任何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