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9488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附表:

附表1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表

附表2  项目区乡村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表

附表3  投资使用与资金筹措对照表

附表4  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5  分部工程估算表

附表6  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投工及种苗用量汇总表

附表7-1至7-15  单价分析表  

附图

附图1  横涧乡东水沟村项目区布局示意图

附图2  横涧乡朴子沟村项目区布局示意图

附图3  田间道路施工图

附图4  经济林造林整地典型设计图

附图5  乔木林造林整地典型设计图

附图6  灌木林造林整地典型设计图

附图7  干沟谷坊典型断面图

附图8  主沟谷坊立面图

附图9  谷坊断面图

附图10  种草典型设计图

附件

繁峙县人民政府关于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实施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配套资金的承诺

第一章总论

1.项目提要

1.1项目名称

繁峙县横涧乡以工代赈滹沱河源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1.2项目实施单位

繁峙县以工代赈办公室

1.3项目负责人

蒋伟 (发展计划局局长)

1.4项目主管单位

繁峙县发展计划局

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6.1建设规模:

新增控制流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

1.6.2建设内容:

工程措施:

新建主干沟浆砌石谷坊6座;支毛沟干砌石谷坊31座,土谷坊28座;修田间道路16.5公里。

生物措施:

营造经济林300亩;生态防护林4300亩,其中乔木1800亩,灌木2500亩;人工种草1500亩。

1.7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210.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18.64万元,生物措施费87.36万元,独立费用4.2万元。

各单项工程投资如下:

工程措施投资118.64万元,其中:

谷坊工程102.34万元,田间道路16.3万元。

生物措施投资87.36万元,其中经济林投资8.6万元,防护林投资63.08万元,种草15.68。

独立费用4.2万元,其中:

工程咨询费2万元,勘测设计费2万元,质量监督费0.2万元。

1.8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10.2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0万元(含农民工劳务报酬25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的12.5%),占总投资的95%;地方配套资金10.2万元(县政府承诺函附后),占总投资的5%。

1.9建设起止年限

建设期为一年,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

1.10项目的预期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1平方公里,使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了66.8%,由原来的16.6%达到83.4%,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9%,从治理前的13.8%提高到45.7%,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新增经济林300亩,达盛果期后,年可增加经济纯收入28.8万元,谷坊年拦泥沙31500吨,淤地102亩,年增加纯收入4.28万元,两项合计可增加收入33.08万元,使项目区2村737人年人均收入增加449元。

同时可带动养殖业的发展,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牧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项目背景及概况

繁峙县地处晋东北山区,为忻州市辖县,由于地处忻定盆地的东北边缘,其北受恒山、南受五台山地的影响,境内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贫困,多年来一直未能摆脱贫穷的困绕。

而该县东部边缘滹沱河源头的朴头沟和东水沟村农业生产条件尤为严酷,加之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生活相对贫困,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发改委《关于以工代赈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编报项目可研报告的意见》精神和《繁峙县以工代赈建设十年规划》、《繁峙县以工代赈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07~2010),拟将上述两村作为该县2009年度的一期工程予以实施,以期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帮助当地737口农民改善当地生产、生态环境,为进一步稳定脱贫致富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有利条件。

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省发改委《关于以工代赈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编报项目可研报告的意见》;

(2)《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3)《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4)《山西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5)《繁峙县以工代赈建设十年规划》;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1996)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1996);

(7)项目单位提供的委托书和项目相关资料。

4.结论与建议

该项目立足当地实际,选项准确,基础资料详实、可靠,技术成熟,设计合理,难度小,可操作性强,易实施,综合效益明显,该项目可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一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畜牧强县的产业调整方略,在生态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搞好沟坝地基本农田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搞好植被的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的结合。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1.项目所在县概况

1.1基本社经状况

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国土面积2368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401个行政村。

全县总人口25.5万人,82689户,其中乡村人口21.9万人,63928户。

耕地面积63.9万亩,其中水浇地1.34万亩,旱地62.56万亩。

2007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1万亩,粮食总产量60323吨。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03006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3元。

1.2地形、地貌

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纬38°58′~39°27′,东经113°09ˊ~113°58′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均宽34.82公里,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

境内地形复杂,重峦叠嶂,丘陵起伏,东、南、北三面环山。

滹沱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县,五台山、恒山南北对峙。

境内地貌主要由土石山区、丘陵沟壑区和冲积平原区构成。

土壤分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水稻土五个土类,49个土种。

1.3气候、光照、水文

繁峙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各季的气候特点是:

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晴爽。

下面分别叙述平川、丘陵、山区的气候概况:

平川区的温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在5~8℃之间。

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零下8~零下11℃之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6~零下30℃;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在19~22℃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38℃。

一般十月上旬日最低气温降到0℃或以下,五月上旬升到0℃以上。

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累积温度在2500~3100℃之间,平均终霜期在五月中旬初,平均初霜期在九月底,无霜期一般在130~145天。

年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年际变化大,多雨年曾达584.1毫米(1959年),少雨年仅179.7毫米(1965年)。

丘陵区年平均气温在5~7℃之间,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0℃左右,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0℃左右。

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累积温度2500℃左右。

平均终霜期在五月中旬,平均初霜期在九月下旬初,无霜期一般120~130天。

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山区比较复杂,南山有一个暖区,一个冷区。

暖区在东南部的神堂堡、庄旺一带,为一狭窄的山间河谷地带。

由于海拔只有700多米,所以气候温和,是该县最暖的地区。

年平均气候在7~10℃之间。

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只有零下5℃左右;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2~25℃。

≥10℃期间的累积温度可达3000~3500℃。

无霜期150多天。

年降水量400多毫米。

冷区在五台山的最高峰北台顶周围。

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只有60天左右。

岩头、伯强沟温度较低。

年平均气温4~7℃;≥10℃期间的累积温度2000~2500℃;无霜期90~130天;年降雨量500~600毫米,年际变化大。

2.项目所在乡镇基本情况

项目区所在的横涧乡地处该县东部边缘,属太戏山脉的山地丘陵区。

总人口为12252人,其中劳动力4135个。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9元。

全乡总面积23.83万亩,其中耕地7.54万亩,占总面积的31.6%,而85%以上为坡耕地;林业用地2.44万亩,占总面积的10.2%;牧草地0.21万亩,占总面积的0.01%;其它1.52万亩,占总面积的6.4%;未利用土地12.12万亩,占总面积的50.9%。

3.项目区现状

3.1社会经济现状

项目区农业总人口737人,农业劳动力345人,耕地4344亩,其中95%以上为坡耕地,人均基本农田不足0.3亩,加之气候干旱,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年均收入仅1210元,远远低于全县、全乡的平均水平。

朴子沟村总人口270人,劳动力170人,耕地152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203元;东水沟村总人口467人,劳动力175人,耕地282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219元。

3.2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处横涧乡东偏南的边缘山地,海拔高程在1300~1500米之间,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平均气温5~6度,年降雨量450毫米上下,无霜期120天,土壤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为山地褐土和少量的淋溶褐土,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

由于不合理耕作,原有植被毁坏严重,自然植被覆盖率低,主要为蒿属群落和少量的荆条、沙棘灌丛,且分布极不均匀。

3.3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9103亩,合12.74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932亩,合10.62平方公里,其流失侵蚀模数为8000~15000吨平方公里·年。

其中农业用地4344亩,林地2640亩,城镇工矿用地534亩,交通用地45亩,河流水域619亩,难利用地2036亩,尚有8885亩荒地未能充分合理利用,截止2006年,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治理度为16.6%,林草覆盖率为13.8%,具体两村的情况分别为:

朴子沟村总面积8433亩,其中耕地1520亩,林地480亩,城镇工矿用地409亩,交通用地35亩,河流水域211亩,难利用地928亩,未利用荒地4850亩,林草覆盖率5.7%。

东水沟村总面积10670亩,其中耕地2824亩,林地2160亩,城镇工矿用地125亩,交通用地10亩,河流水域408亩,难利用地1108亩,未利用荒地4035亩,林草覆盖率20.2%。

3.4基础设施现状

3.4.1水、电现状

项目村现有水、电条件,已完全可以解决人畜生活用水、用电。

可以满足施工条件。

3.4.2材料供应情况

项目村及其周边有能够满足施工要求的土场、石料场和苗木基地,可提供足量、优质的施工材料,保证工程按质按量完成。

3.4.3交通运输条件

项目村交通便利,已实现村村通,乡村公路与108国道相连,能够满足本项目实施的需要。

3.5水土流失现状

滹沱河发源于繁峙县东部横涧乡乔儿沟村东的马跑泉,属太岳山脉,是该县地面两大河流之一。

其源头流域主要包括朴子沟、乔儿沟、东水沟三个小流域。

由于沟壑密度大,把地表切割的支离破碎,加之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项目区内土壤侵蚀类型复杂多样,水蚀、重力侵蚀和人为侵蚀类型同时存在,其中以水蚀为主。

水蚀方式主要有面蚀和沟蚀,面蚀主要发生在沟缘以上的垣面、垣坡、梁峁坡等部位,侵蚀形态主要表现为片状及细沟侵蚀。

其中坡度在5度以下的垣面坡地以微度面蚀为主;坡度在10度以上的斜坡面以强度浅沟侵蚀为主,浅沟大都已切入或切穿犁底层,呈互背状或浅凹地形、树枝状或平行分布,年侵蚀模数为8000吨平方公里。

沟蚀在项目区最为严重,头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15度的梁峁坡、沟坡、沟道及沟头处,表现形式有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和冲沟侵蚀等。

在强暴雨和洪水冲刷等作用下,成滴水状或陡崖状分布,局部地段支毛沟已切入基岩,年侵蚀模数为10000吨平方公里;沟坡和各级沟道冲沟侵蚀发育极为剧烈,雨季洪水汇入沟道冲淘沟底,致使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年侵蚀模数为15000吨平方公里以上,是本次规划治理的重点。

项目区重力侵蚀方式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泻溜等,侵蚀程度较水蚀次之。

滑坡主要发生在陡坡地段,与切沟侵蚀、冲沟侵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伴生,崩塌主要发生在溯源侵蚀的沟头。

人为侵蚀主要有开发建设项目,如修路、矿产开发等。

破坏原地面植被产生的人工废弃物等人类活动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因素,加剧了泥沙产量,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所以针对具体条件在适当部位区段的沟谷筑各类土石谷坊,阻拦沟底下切,抬高侵蚀基底,坡面营造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生态防护林,是改善当地条件的有效途径。

3.6流域治理现状

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从上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先后曾推广了旱垣地修建、隔坡水平梯田、鱼鳞坑造林、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对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但由于投资不足,治理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且治理进度慢,流域治理的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繁峙县、乡两级政府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并提出从主要河流源头防治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

至2007年,当地营造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生态防护林2640亩,使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16.6%,林草覆盖率达到13.8%。

对提高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加快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提高项目区群众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3.7存在问题

滹沱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在乔儿沟已经起步,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治理经验,但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

治理任务仍很艰巨,由于该县地方财力紧缺,群众自筹能力很差,项目区虽然在乔儿沟村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植树种草生物措施,但在整个滹沱河源头流域治理程度仍然很低,且各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未能相互配套,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项目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该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而上述两村庄的农业生产条件尤为严酷,农民生活贫困,生产发展缓慢,多年来一直未能摆脱贫穷的困绕,为此该县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县以工代赈十年规划,旨在于通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帮助当地农民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为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进一步构建稳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项目建设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该项目实施区位于繁峙县横涧乡滹沱河源头流域。

流域坡面广阔、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

耕地分布在流域下部的缓坡地段,坡面上以灌草为主,流域上部分山脊岩石裸露。

流域内土壤为山地褐土,土层浅薄,土体构型较好,但土壤干旱。

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

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针对性的在当地进行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变落后的最佳选择。

1.3项目建设是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项目涉及繁峙县横涧乡朴子沟村和东水沟村。

项目实施后可为项目区增加1500亩人工草地,为当地群众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农民走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同时建成的300亩经济林,可引导农民发展适应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

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必将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项目建设过程中,参加施工的农民可直接获得劳务报酬25万元,人均增收339元。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领导重视,群众要求迫切

近年来,该县县、乡两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项目区长期以来受到干旱气候条件的制约,致使流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难以提高,在项目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顺应民意。

因此工程实施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该项目区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有荒地面积8885亩,且沟道纵横,土、石料资源丰富,且坡面相对较为完整,土层深厚,适宜于多种林木、草种生长,为修筑谷坊,营造生态防护林和建设人工草场提供了足够的先决条件,具有丰厚的生产潜力。

2.2技术力量雄厚

繁峙县现有农、林、水、牧各类技术人员50余人,近年来当地也培养了部分农民技术员,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土保持施工经验,总结出了许多适合本地实施的适用技术,能有力地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规模

新增控制流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

2.建设内容

工程措施:

新建主干沟浆砌石谷坊6座;支毛沟59座,其中干砌石谷坊31座,土谷坊28座;修田间道路16.5公里。

生物措施:

营造经济林300亩;生态防护林4300亩,其中乔木1800亩,灌木2500亩;人工种草1500亩。

3.工程建设方案

3.1.工程布局

根据流域梁峁纵横起伏、地形破碎的地形地貌特征,按照土壤侵蚀类型、水土流失规律,把各项治理措施组合为较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

3.1.1梁峁坡顶及面治理措施

梁峁顶采用穴状整地,较完整的坡面实施鱼鳞坑整地方式,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拦蓄地表径流、起到蓄水保土作用,并因地制宜营造乔、灌木生态防护林或种草。

对坡度较徒,坡面破碎地段采用水平沟、穴状整地。

3.1.2缓坡地治理措施

流域下部的缓坡地,现多为退耕地和荒地,整修和完善地埂后用以营造经济林。

3.1.3沟道治理措施

在主干和支、毛侵蚀沟道,根据实际需要分别修筑浆砌石、干砌石和土质谷坊,以抬高侵蚀基面,制止沟底下切,也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减轻沟蚀,形成工程和生物措施相互配套的综合防治体系。

工程布局详见附图1、2。

3.2工程设计与技术方案

3.2.1设计依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2)《水土保持林技术规范》;

(3)《河道堤坊工程技术规范》。

3.2.2设计任务

主要包括:

谷坊工程设计、水保林工程设计和田间道路工程设计三个方面。

3.2.3设计标准

谷坊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不校核。

3.2.4分项工程设计

3.2.4.1水保林工程设计

3.2.4.1.1灌木林

(1)灌木林配置类型为柠条、沙棘混播。

(2)立地条件:

梁峁向阳坡面。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的确定主要以经营目的、树种特性、林种和立地条件等为依据。

本项目设计根据大量典型调查及当地实际确定造林密度,为株距行距3×1米,每亩穴数220个。

(4)整地方式

造林整地是改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存活率,促进林木生长的关键措施,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土地类型、土壤水分和土壤侵蚀情况,采取穴状整地方式。

穴状整地,主要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采用,随形就势,等高配置。

穴状整地规格为穴径30厘米×坑深30厘米,坑呈圆形,上下呈“品”字形交错。

(5)整地时间

整地时间一般安排在雨季前,不仅可以有效蓄水,调节土壤水分状况,而且还可以借助雨季湿度大、气温高的特点,将杂草翻入土中腐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6)苗木规格

柠条、沙棘采用二年生II级裸根苗木。

(7)造林时间及方法

造林可为春季或秋季植苗造林。

造林时采用抗旱造林技术,做到“起苗不伤根、运苗不干根、植苗不窝根”。

尽量做到随起随运,随到随栽。

如有不能当天栽完的苗木,要做好苗木的假植工作,避免由于脱水而造成苗木成活率降低。

栽苗时要做到苗正根展,栽后将土踏实。

(8)补植及抚育管理

根据当地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经验,种植当年成活率较低,需在造林后次年进行补植和穴内松土除草,使苗木保存率达到75%以上。

详见附图6。

3.2.4.1.2乔木林

(1)乔木林树种配置类型为落叶松纯林

(2)立地条件:

梁峁阴坡

(3)造林密度

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幼林的郁闭和林木生长发育全过程,本次设计参照当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际经验,确定株距行距为2×3米,每亩穴数为110个。

(4)整地方式

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方式,随形就势,等高配置。

上下呈“品”字形交错。

整地规格为长径0.8米,短径0.5米,坑深0.4米。

(5)整地时间

整地时间安排在先一年秋季或当年雨季前、雨季进行。

(6)苗木规格

采用二年生实生裸根苗木。

(7)造林时间及方法

造林可为春季或秋季植苗造林。

造林时,尽量做到随起随运,随到随栽。

如有不能当天栽完的苗木,要做好苗木的假植工作,避免由于脱水而造成苗木成活率降低。

栽苗时要做到苗正根展,栽后将土踏实。

(8)补植及抚育管理

根据当地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经验,种植当年成活率较低,需在造林后次年进行补植和穴内松土除草,使苗木保存率达到75%以上。

详见附图5。

3.2.4.2种草典型设计

3.2.4.2.1草种选择

根据不同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草种,对发展项目区草场,提高保持水土效益尤为重要。

根据该县的实践,适宜种植的优良牧草主要有:

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

种子纯净度98%,发芽率85%以上。

3.2.4.2.2种子处理

选用经过检疫的优质牧草种子,并进行硬实处理、曝晒,以备用。

3.2.4.2.3播种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人工撒播;播种时间采用春播、夏播,一般多在雨季来临前或正值雨季播种。

条播时深度不超过2厘米并镇压。

播种时间不可以太晚,要保证出土苗木顺利越冬。

3.2.4.2.4播种量

条播采用沙打旺、草木樨和紫花苜蓿混播,亩播种量1公斤,混播比例为1∶1∶1;撒播时采用沙打旺和草木樨混播,亩播种量4公斤,混播比例为1∶1。

详见附图10。

3.2.4.3经济林典型设计

经济林品种为仁用杏。

3.2.4.3.1林地选择

经济林地应选在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层厚度大于50厘米)、坡度较缓、墒情较好的地方,地面坡度越缓越好,一般不要超过20°。

3.2.4.3.2栽植和整地

①密度:

根据土壤肥力、树种、品种、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确定仁用杏株距3米,行距4米,每亩55株。

②整地:

经济林建设整地是关键。

必须有足够的活土层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挂果,所以采用大鱼鳞坑整地。

③整地规格:

鱼鳞坑整地,规格为长径1米,短径0.6米,坑深0.6米。

④苗木规格:

采用二年生嫁接II级裸根、健壮、无病虫苗木。

3.2.4.3.3造林时间及方法

春、秋季均可植苗造林。

栽时扶正苗,使根系舒展,栽后踏实。

3.2.4.3.4补植及幼林抚育

次年补植并进行松土、抚苗等幼林抚育,及时防治病虫害,幼树整形、青壮龄树要进行修剪,以提高座果率。

详见附图4。

3.2.4.4谷坊典型设计

3.2.4.4.1规划布局

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冲刷,具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谷口狭窄地段,沟床稳定,基础坚固,坝址上游宽阔平坦,支流汇入口的下游,避开天然跌坎。

根据当地地貌特点,同时兼顾就地取材的原则,在支沟上游布局干砌石谷坊,支沟下游布局土质谷坊,支沟共筑谷坊59座,其中土谷坊28座,合890延长米,石谷坊31座,合960延长米;主干沟布设浆砌石谷坊6座,共280延长米。

3.2.4.4.2间距组合

工程实施地点为土石山沟,坡度在7%以上,为在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的前提下提高拦蓄标准,根据不同情况分两种布局方式,即:

支毛沟按照底顶相照,全拦全蓄的方式布局,做到小多成群,当年见效;主干沟按照其控制流域面积设溢流豁口,与溢流口对应下游坝脚处设防冲消能设施。

3.2.4.4.3断面和结构确定

根据工程实施地点的材料资源状况,谷坊全部为浆砌片石,具体各部位尺寸见下表(表4-1):

坝高

顶宽

向水侧

背水侧

1

0.8

立面

1:

0.5

1.5

1

立面

1:

0.6

2

1.2

立面

1:

0.8

2.5

1.5

立面

1:

1

3

1.8

1:

0.2

1:

1

3.2.4.4.4干沟谷坊设计

在流域主干沟内较平缓且谷口狭窄的地段共布设谷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