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868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19讲.docx

必修第二册专题6第19讲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

2.田庄手工业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3.官营手工业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

[概念辨析] 官营手工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二、手工业部门与成就

1.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2)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3)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

(5)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冶铸业

(1)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2)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3)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4)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5)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6)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制陶业

(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2)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4.制瓷业

(1)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4)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5)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6)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归纳总结] 古代手工业可归纳为“三个三”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依靠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考点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及特点

1.唐代手工业主要分布于黄河、运河流域

史料 唐代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解读 手工业主要分布于北方政治中心及黄河、京杭大运河沿岸。

表明政治中心、人口分布、水陆交通、经济繁荣程度等影响手工业分布。

2.明代手工业分布凸显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 明代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解读 明代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全国分布较均衡,相对于唐代,明代工商业向中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偏重,这集中直观表明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古代中国手工艺品享誉世界的原因

(1)政治稳定:

长久统一、高度集权的政治局面,保障了官营手工业的高水平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

封建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积累,为官营和私营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日渐统一的市场。

(3)技术高超:

古代手工业产品集造型美、色泽美和内质美于一体,深受海外欢迎。

(4)交通便利: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产品销往海外市场提供了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5)外交方式:

统治者常常以馈赠手工艺品的方式,加强与各国友好往来,扩大产品的国际影响。

2.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到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的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3.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1.论从史出:

棉花种植与棉纺织技术相互促进

史料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结论 汉至唐棉花在中国部分地区零星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种植迅速发展,明代以来,棉花成为我国衣被的主要原料。

这说明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联动发展,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

材料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主要信息  

答案 特征:

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不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私(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业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

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2)影响:

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3.影响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1)四大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四大不利因素

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1.论从史出:

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区域性特点

史料 鲁人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结论 私营手工业由民间人士经营;产品投放市场;从业者可自由流动;可跨区域经营;关注市场的区域消费差别。

2.史由证来:

根据下面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官营手工业为何逐渐衰落并最终被民营手工业超越

史料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论证  

答案 官营手工业采取官府控制下的强制性劳动,工匠积极性不高;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联系,没有发展动力;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效率低下。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9年

选择题T5,明末江南纺织业兴盛的原因

1.命题点:

明末江南工商观念的改变

(2019·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

答案 D

解析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看出,D项是正确答案。

2.命题点: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019·江苏单科,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信息的指向。

从材料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制造每一个器具都有明确的分工,使得生产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A、B、D三项在材料中缺乏信息依托,故排除。

1.命题点: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的变化

(2019·海门月考)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

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

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  )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废除匠籍”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匠户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

2.命题点:

隋唐制瓷业的发展

(2019·靖江高三第三次联考,27)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可得,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邢不如越”可得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可得,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朝时已出现白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命题点: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

据古罗马学者记载: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答案 A

解析 古罗马时代与中国的汉代大体处于同一时期,除A项外,其他备选项的历史现象均发生于汉代以后,故选A项。

4.命题点:

民营手工业的特征

(2019·无锡联考)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

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答案 D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候人请唤”,表明出现了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故D项为最佳选项;A项中“明显的行业分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中“产品与市场联系加强”同样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观点错误,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属民间手工业,两者是并列关系,故排除。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答案 C

解析 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是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技术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3.(2019·扬州调研)《周礼·考工记》载:

“矢人为矢,鍭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反映了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生产标准不同,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A项正确;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体现了产品丰富,但生产是否多样却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弓箭生产的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产量和规模化生产,故D项错误。

4.(2019·泰州调研)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答案 B

解析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只能表明商代已经出现牛的饲养,而不能表明出现铁犁牛耕,故A项错误;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表明匠籍制度严重限制了工匠的自由流动,故B项正确;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只能表明推动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而不能表明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故C项错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说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纺织业纺织分离,且民族工业尚未产生,不能表明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故D项错误。

5.(2019·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答案 B

解析 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是在隋唐时期才日臻完善的,故A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古代中国的陶器制造尚不能达到“发达”的程度,且材料中所提及的陶器只是一方面而已,故C项错误;“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的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且这种结论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2019·盐城三模,2)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

这一现象源于(  )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

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

答案 A

解析 “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流采取的保护措施,故A项正确。

7.(2019·南京市高三三模考试)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

“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  )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机户领织,谓之代料”“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道程序环环相扣,说明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故A项正确。

8.(2019·南京、盐城高考一模)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

“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答案 D

解析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材料也未体现,材料“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体现了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选D。

9.(2019·南通高三质检)瓷器的原料高岭矿或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

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火里烧成黄色,再经过还原火成为青色。

而烧制白瓷则必须清除原料中的铁成分。

北齐河南安阳范粹墓和濮阳李云墓出土的瓷器,虽然含有某些青瓷的余韵,但已经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

这说明(  )

A.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

B.白瓷与青瓷制作工艺相同

C.白瓷与青瓷的烧制原料不同

D.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的繁荣时期

答案 A

解析 瓷器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代表之一,但制作工艺各不相同,“烧制白瓷则必须清除原料中的铁成分”“含有某些青瓷的余韵,但已经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可得出白瓷是在青瓷基础上的新工艺,故A项正确;根据“烧制白瓷则必须清除原料中的铁成分”可知白瓷工艺比青瓷复杂,故B项错误;瓷器都由高岭土制成,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故D项错误。

10.(2019·常州高三检测)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

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

这一现象表明明代(  )

A.政府重农又重商

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

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

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

答案 C

解析 明代依然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故B项错误;题干中“照例行户部买办”表现出民间铜矿产量很高,连政府也要到民间采购,从而说明开采铜矿的生产技术进步,民间开矿需要向政府上缴的税费较低,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民间开采铜矿的盈亏状况,故D项错误。

11.(2019·扬州高考诊断A卷,2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答案 A

解析 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地主兼并土地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9·启东三模,2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

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B.白银普遍流通,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答案 A

解析 明代中叶以来,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大量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江南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故A项正确;货币制度趋于规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从宋代就开始了,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手工业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加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3.(2019·苏州三模,2)“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 C

解析 “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和“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说明手工业传承的特点是家族内传承,家族内传承会导致技术的失传,不能保护手工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与史实不符,故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