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座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655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讲座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哲学讲座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哲学讲座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哲学讲座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哲学讲座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讲座材料.docx

《哲学讲座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讲座材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讲座材料.docx

哲学讲座材料

高中哲学第一轮复习的一点看法

一、《哲学》复习主旨:

重点要注意运用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主要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体现(坚持)的?

或是如何做到它?

而这一知识书本上没有直接写出,而要我们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才能得到的知识

二、哲学复习的步骤:

A.宏观构建体系

哲学知识宏观构建

B.微观把握原理(全书64个原理)(后附辩证法部分)

C.实际事例与解题方法的指导

D.巩固性练习题的补充(要选取典型题或历年高考真题)

例如:

辩证法的复习建议(结合上述步骤)

A辩证法具体包括三大观点: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在复习时,可以调整课本章节顺序,以达到复习的系统化。

  复习坚持“三个一”

  明确一个逻辑起点———世界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概念,联系构成发展,发展是对联系的具体化;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立统一两个方面构成矛盾的联系;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表现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以及道路之间的联系。

  突出一个核心———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要求我们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不平衡性。

  坚持一个基本观点和线索———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发展的逻辑前提,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特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前进性与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

  注意辩证法中的“不等式”,即易混易错点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前者强调的是联系的普遍性,后者否定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和客观性。

  ②矛盾≠矛盾的双方,如:

“矛盾是指事物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错误的。

  ③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前者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后者是指说话叙事过程中出现前后不一致、互相打架的现象。

  ④辩证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

后者是指矛盾双方对立激化的表现。

  ⑤主要矛盾≠首先解决的矛盾,前者是根据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划分的,后者是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而划分的。

  ⑥主要矛盾≠矛盾的重要方面,前者是就不同矛盾而言的,后者是就矛盾双方而言的。

在方法论上前者要求抓重点、中心、关键,后者要求把握主流。

如果材料中出现“辨方向”、“识大局”、“从总体上说”、“占主体”、“性质”、“本质”等词,一般说来体现的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

  知识点复习避免误区

  结合各个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免出现误区:

  □“联系观”部分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人们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于事物。

因此人们不能任意消灭联系和创造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先行后续的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还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可以从静态来理解是指事物有机统一体和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从动态来理解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

考生往往忽视第二种情况。

  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当各部分以合理、有效、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才会大于各部分之和。

  □“发展观”部分

  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载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有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基本不变。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离开运动谈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静止谈运动是不可知论。

  正确把握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只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事物的名称旗号等判断。

  事物的性质由内因决定、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这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是分别相对于外因、普遍性、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非常重大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内因和外因是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关系,但不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因此“先有内因后有外因”、“内因决定外因”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发展与质变的关系,发展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抛弃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又吸取和发扬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也不是简单地否定。

  □“矛盾观”部分

  在矛盾的同一性中,矛盾双方的转化比依存更重要。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指地位的转化,而不是简单地甲变成乙、乙变成甲。

  坚持两点论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具体考查各自的两点,不能把两点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具体操作:

以上这些注意的地方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先按部就班,逐框略讲,让学生回顾,搭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注意弄清楚你的宏观体系是一般,而学生的体系是特殊,可以用一般指导特殊)也就是所谓的先宏观构建。

课时安排上,可采取“教师略讲学生先看—学生构建教师主讲—疑难解析知识联系—原理归纳方法运用—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也就是微观上把握具体的观点和原理,使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是第一轮复习中最关键的一步。

做到这些也就为第二、三轮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在讲课时,往往用演绎推理,用一个观点,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宏观到微观,联系无数的事例。

如果我们在复习时,还是这样站在理论的角度去联系实际的话,那是不可穷尽的,永远有未遇到过的实际。

所以,不如反过来,站在事实的角度去寻求理论根据,就会简单得多。

把知识分为基础主干知识和一般性知识。

基础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观点、事实及相互联系;一般性知识包括一般概念、观点和方法等。

对于重点、主干知识,要让学生全面理解,深刻记忆,熟练默写。

主干知识指的是构成教材主要框架的理论重点,包括重要概念、观点、原理、社会常识等。

在梳理哲学知识脉络时,一定要突出主干知识。

因为,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高考(尤其是文综)导向来看,并不强调对哲学理论过细过深的理解,而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观点(原理),侧重于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如:

从2001—2006年文科综合考试看,直接涉及到的哲学观点只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联系、整体和部分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量变和质变、内因和外因、实践与认识(理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等主干知识。

因此,对哲学常识的复习不必过深过细,面面俱到,一般知识宏观了解,点到为止,主干知识着重理解,全面把握。

B原理归纳

第二课

原理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

事物之间多样性的联系表现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等等。

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方法论]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它所处的各种不同联系作出具体的分析。

[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5.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有条件地存在着。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约的。

[方法论1]一要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后果;

二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三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方法论2]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对认识世界的意义)

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对改造世界的意义)

[反对]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6.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

(1)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界限。

整体不能同时又是部分,部分不能又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2)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局部;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

(1)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二者相互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

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之间)

[原理内容引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方法论]首先树立全局观念,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7.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9.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第三课

原理

1、对立统一原理

[内容]: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

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3、矛盾客观性原理

[内容]:

矛盾是客观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方法论]:

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反对]:

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4、矛盾普遍性原理

[内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反对]:

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个侧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

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反对]: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

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反对]:

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单打一”的错误观点。

8、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反对]:

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9、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内容]: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

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

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第四课

原理

1、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容]: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充分重视内因,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反对]:

颠倒内外因的作用;片面看待内外因的作用,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2、量变质变的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再一次引起新的质变,如此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构。

[反对]:

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

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论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

反对形而上学。

 C、实例解析

  ★背景材料: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6月27日上午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可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停征或者减征个人所得税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根据这一决定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授权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停征或者减征个人所得税。

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解读:

“利息税”就是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目前所开征的利息税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

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势头,经济增长动力缺乏,投资不足,消费不旺,在连续七次降低银行利率并采取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后,储蓄存款余额依然持续增长,刺激消费成为当时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从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征收储蓄利息税。

  □与辩证法的结合点:

  1、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利息税调整后,存款不会出现大幅回流。

目前股票、基金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当高,因此,利息税调整对股市影响有限。

但将对国债、寿险等理财产品产生明显影响。

国债年收益率本来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或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持平,但利息税调整后,无疑使得短期债券投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

如果储蓄存款的利息税调整,而国债的收益不作调整,国债的吸引力将大大下降。

  2、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利息税开征8年来,在鼓励消费和投资、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有一定上涨,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相对减少。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方针政策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利息税调整体现了这一点。

3、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对于利息税的调整我们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利息税这个税种的存在是合理的。

因为,利息是个人所得的一部分,如果其他收入都要交个人所得税,那么利息收入就没有不交税的理由。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利息税制度上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

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其存在有其不合理性。

4、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通货膨胀已取代通货紧缩成为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征收利息税与整个宏观调控的政策大方向不太一致,所以经济形势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该随着发生改变。

【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在命题时表现出来的特点是:

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熟悉中考查陌生,陌生中考查熟悉。

  高考考查的不仅仅只是知识,因此必须把知识上升到能力的层面,即要求通过知识体系的横向“辐射”,在热点情景中,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现实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应充分重视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在把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就尤为重要。

为此,就必须有一套训练方法和帮助学生解题的技巧。

1、尝试案例训练

  由于平时训练是“陌生形成熟悉”,而考试则是“熟悉解决陌生”,建议考生可以尝试案例训练法:

看高考真题、各地仿真题,重视分析问题的思路;听教师上课举例题,重视易错易偏的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连接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角度;整理本题相关信息,写下本题完整详案;搜索已做过题目的背景材料和社会热点新闻,尝试逆向命题,举一反三。

  由于现在的考生普遍缺乏看书和领悟知识的耐心,题海式的训练也不失一种方法,但需要提醒的是,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多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最佳,因为这轮练习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

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纠正偏差或错误,三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目过难、过深,一旦超越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其危害是极大的:

一是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二是可能会造成自信心伤害。

2、答题技巧

解题遵循的原则:

“联系材料—忠于课本—结合实际”顺序不能倒。

哲学答题相对于经济与政治比较规范,有一定的套路。

“联系材料”即从提供的材料中分析隐含的观点,不能被复习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