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4349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docx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第一作者:

张震(12011131)

第二作者:

王浩博(12011132)

所在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字示波器的应用

TheapplicationofDigitaloscilloscope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摘要

本报告以数字示波器观测微积分波形、测量时间常数、声速和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的若干实验为出发点,通过数字示波器记录波形和数据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数据处理的精度,研究并较充分利用了数字示波器的功能。

关键词:

数字示波器、微积分波形、声速、同轴电缆

Abstract

Thisreport'sstartingpointisusingDigitaloscilloscopetoobserveCalculuswaveform,measurethetimeconstant,thespeedofsoundandtheelectricalsignalpropagationspeedofcoaxialcable.ByusingDigitaloscilloscopetorecordwaveform'sdata,weimprovedtheaccuracyoftheexperimentdataandtakefulladvantageofthefunctionalityofDigitaloscilloscope.

Keywords:

digitaloscilloscope,calculuswaveform,timeconstantthespeedofsound,coaxialcable

目录

一.实验原理4

1.1声速的测量原理4

1.2RC电路的测量5

1.3同轴电缆中电信号传播速率的测量(行波法)6

二.实验仪器8

三.实验步骤8

3.1声速测量8

3.1.1调节声速测量系统8

3.1.1.1调节仪器之间的共振8

3.1.1.2空气柱形成波的共振8

3.1.2测量数据8

3.2周期性矩形脉冲下RC微分,积分电路9

3.2.1RC微分电路9

3.2.2RC积分电路9

3.3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的测量9

四、实验数据处理10

4.1原始数据的处理及处理10

4.1.1声速测量10

4.1.2RC微分积分电路11

4.1.3测量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11

4.2不确定度的计算11

4.3测量结果12

4.3.1声速测量最终结果12

五.误差来源分析13

5.1声速测量实验13

5.1.1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频率影响测量结果。

13

5.1.2.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之间可能不是严格的驻波场。

[4]13

5.1.3.示波器的灵敏度的影响[3]14

5.1.4实验中波形的变形14

5.2RC积分,微分电路14

5.3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14

六.实验的经验与技巧14

6.1超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的调节14

6.2声速测量中最大振幅时刻位置的记录15

6.3同轴电缆试验中波形的调节15

七.实验仪器的改进15

八.实验拓展16

九.实验感想16

9.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6

9.2培养了大胆创新的思维16

9.3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奠基17

参考文献17

原始数据17

 

 

一.实验原理

1.1声速的测量原理

声速是指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波能够在除真空以外的所有物质中传播,其传播的速度由相应媒质的材料特性特别是力学参数所决定,也与传播模式有关。

由于声速的传播模式会受边界的影响,因此通常给的的声速都是在无限大媒质中传播的声速。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连续波方法来测定空气中的声速。

在波动过程中,波的传播速度v、频率f、波长λ之间存在关系:

v=fλ

(1)

因此只要测出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算出声速。

图1声速测量仪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其中的频率计也应当接入电路,S1和S2分别用来发送和接收声波。

它们是以压电陶瓷为敏感元件做成的电声换能器。

当把电信号加在S1的电端时,换能器端面产生机械振动并在空气中激发出声波。

当声波传递到S2表面时,激发S2端面的振动,又会在其电端产生相应的电信号输出。

本实验采用的是“振幅法”进行实验。

S1发出的声波传播到接收器后,在激发起S2振动的同时又被S2的端面所反射。

保持接收器端面和发送器端面相互平行,声波将在两平行平面之间往返反射。

因为声波在换能器中的传播速度和换能器的密度都比空气要大得多,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两端刚性平面为节的空气柱的振动问题。

当发送换能器所激发的强迫振动满足空气柱的共振条件:

即为:

l0=nλ/2

(2)

时,接收换能器在一系列特定的位置上将有最大的电压输出。

式中

L0是空气柱的有效长度,λ是空气中的声波长,n取正整数。

考虑到激励源的末端效应,式

(2)还应当附加一个校正因子Δ:

即为:

l0=nλ/2+Δ(3)

式子中,l是空气柱的实际长度,即发送换能器端面到接收换能器端面之间的距离。

在S0处于不同的共振位置时,因Δ是常数,所以各电信号极大值之间的距离均为λ/2。

由于波阵面的发散及其他损耗,故随着距离的增大,各极大值的振幅逐渐减少。

当随着距离的增大,各极大值的振幅逐渐减少。

当接收器沿声波传播方向由近而远移动时,接收器输出电信号的变化。

按照其振幅的变化可以做出“振幅-距离”的变化图,从图中的变化情况可以直观的把握要测量的距离。

如图2所示表示的是实验之中振幅随距离的变化情况。

可知振幅两个极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则可以通过测量这个距离来测量波长λ。

l子中zi()alysi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接收信号的振幅变化

在微调螺钉中,测量的数据是xi其中(i=1,……,40)通过建立波长与距离的关系,最终是通过测量10个λ/2相应倍数的值来换算。

[1]

1.2RC电路的测量

微分电路是指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成微分关系的电路,图1.2.1是输出微分电路的电路图。

当满足输入脉冲的宽度tp比电路的时间常数T大得多,即tp>T时,就成为了RC微分电路,其作用是当输入如图1.2.2所示的矩形脉冲ul时,能得如图l-2.2所示的正、负尖脉冲U2。

积分电路是指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成积分关系的电路。

当满足电路的时间常数T比输入脉冲宽度tp大得多,即T≥tp时,就变成了积分电路,它的作用是当输入如图1.2.4所示矩形脉冲时,能得如图1.2.4所示的锯齿波。

1.3同轴电缆中电信号传播速率的测量(行波法)

本实验中将同轴电缆近似为无损耗均匀传输线。

当传输线是有限长且中端不匹配时,终端将发生电压波和电流波的反射。

终端处的反射系数为

n=

式中,Z为终端所接负载,ZC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当传输线终端匹配时(Z=Z。

),n=0,即线上不存在反射波:

如果终端接有非匹配的电阻,则视其阻值大小将出现不同的反射,但最终沿线电压及电流将趋于恒定。

(图1.4.2)

本实验采用如图1.4.3电路来观察同轴电缆中的反射波。

如果将同轴电缆视为集总参数电路中的导线,则这一信电路是由电容和电阻组成的微分电路,输入方波时可在示波器的CH2看到与方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对应的正、负尖脉冲。

但若考虑到同轴电缆终端的反射波,则在上述每个尖脉冲后还会出现若干个较小的脉冲,这便是反射波。

相邻两个尖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便是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反射一次所需的时间。

 

二.实验仪器

数字示波器、声速测量仪(包括:

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微调螺钉)温度计,屏蔽电缆等。

三.实验步骤

3.1声速测量

3.1.1调节声速测量系统

这个调节是本实验的基础,因为实验过程中会有两个共振:

一个是S1与S2及换能器之间的共振;另一个是空气柱形成波的共振。

共振之后使波的振幅达到最大,因此利用以下步骤调节[2]

3.1.1.1调节仪器之间的共振

首先连接好电路,使其导通,并记录初始时刻的环境温度t0,接着打开声速测量仪输出正弦信号,观察此时示波器上面的正弦波振幅。

保持微调螺钉不动,增大声速测量仪发出信号的频率,使示波器上的正弦波振幅达到最大,并且记录此时的频率f0。

3.1.1.2空气柱形成波的共振

当上个共振调节完成之后,则可以进行空气柱的共振调节,主要调节的装置是微调螺钉。

因为要测量20组数据(其中xi中i最大为40),保守估计需要长度为220mm,则初始时刻螺钉的位置应当靠近丝杠左端。

、数字示波器上面会有峰值的具体数值,通过观察大小,取其最大值时的距离为初始距离,并利用电子读数器读出第一个位置,计此时的位置为x0。

3.1.2测量数据

从x0位置起,摇动右端的摇杆使它向右运动,并且用仔细观察示波器上面的波形变化,如果距离变化连续,图像变化应为:

振幅减少、出现不稳定波形、振幅增大、达到最大(在我的实验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将在实验讨论与分析中提出)。

这是它一个周期的形式规律,分别记录它前10个达到最大振幅时的位置,记录为xi(i=1,2……,9,10)。

第11个到第30个振幅max对应的位置不记录,只需计数20次。

从第31个开始记录10个波形,记录其位置为xi(i=31,32,……,39,40)。

其次完成了位置的测量还需要对此时环境的温度t1与频率计显示的数值f1再次进行记录,以便最后进行修正处理和不确定度的计算。

3.2周期性矩形脉冲下RC微分,积分电路

3.2.1RC微分电路

电路图如原理中所述连接,电阻,电容值以实际值为准,f=250Hz,up-p=2.0V要满足τ<

3.2.2RC积分电路

电路图如原理所属连接,电阻,电容值以实际所标值为准,f=250Hz,up-p=2.0V要满足τ>>tp,观察和记录积分波形。

3.3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的测量

行波法测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实验按图接好线路,打开信号源和示波器,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取合适频率和幅值的方波,电容已固定为lOOpF,在示波器上观察当终端短路和终端匹配时,CH2处同轴电缆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的波形,测量出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反射一次所需时间t及终端匹配电阻R,并求出电信号在同轴电缆中的传播速度v。

 

四、实验数据处理

4.1原始数据的处理及处理

4.1.1声速测量

可列出其实验中的原始数据:

频率:

f0=35.851KHzf1=35.850KHz

温度:

t0=23.5℃

下图7即为位置与编号的读数表:

次数xi

1

2

3

4

5

6

7

8

9

10

距离/mm

9.44

14.27

19.09

23.97

28.84

33.68

38.52

43.48

48.12

52.98

次数xi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距离/mm

154.15

158.82

163.65

168.56

173.62

178.53

183.03

188.02

192.83

197.80

下面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

=

=35.8505KHz(4)

用逐差法处理波长数据:

有逐差公式:

=

(5)

带入数据计算可得:

=9.6454mm(6)

而V=λf=345.7924m/s(7)

4.1.2RC微分积分电路

观察RC积分,微分电路

R(kΩ)

C(F)

T(s)

Tp(s)

(V)

(V)

积分

62

0.22*10

0.004

0.002

2V

0.2V

微分

0.5

0.22*10

0.004

0.002

2V

3.40V

对于积分电路

=0.293V

对于微分电路

(难以计算,缺乏充分条件)

4.1.3测量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

f(Hz)

信号幅度

匹配电阻(Ω)

长度(m)

反射时间

250

2V

100.0

100

1.051μs

V=

=1.903

m/s

4.2不确定度的计算

不确定度的出现是由于λ和f的贡献量而产生的,对于不确定度的处理是实验报告的关键部分。

分析两者的不确定度:

λ不确定度:

它是由于测量距离xi而直接产生的误差a类不确定度ua(

),和仪器读数误差b类不确定度ub(

)。

a类不确定度需要对测量中的xi的不确定度进行换算。

即为:

ua(

)=

u(Δ15λ)(8)

而u(15λ)=

计算为

应当为0.042527mm。

而其b类不确定度的计算为:

ub1(15λ)=Δ仪/

=2.88675*10-3mm

ub2(15λ)=0.2/

=0.057735mm

由此可得u(15λ)=

=0.071765mm

而u(λ)=(15λ)/15=4.78433*10-3mm(9)

f的不确定度:

可知f的不确定度只是由于测量产生的,因此只有a类不确定度则计算公式如下:

ua(

)=

=

=0.5Hz

由(7)可知=λf同取自然对数得:

LnV=Lnλ+Lnf

因此

=4.96*

4.3测量结果

4.3.1声速测量最终结果

u(v)=v*0.98*10-3=0.1715m/s≈0.2m/s

综上可得:

v

u(v)=(345.8

)m/s

依据理论值的计算公式:

vt=331.45

=345.41m/s(10)

则相对误差大小为=|

|*100%=0.11%

五.误差来源分析

5.1声速测量实验

对比理论值计算的公式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实验中测量出的结果偏大,但相对误差较小。

我们需要对误差的来源进行分析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于是参考文献并进行整理得出以下的结果。

5.1.1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频率影响测量结果。

当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波频率等于发生器的固有频率,则产生谐振,此时接收到的波具有的能量最强、振幅最大,但是并不是最稳定的,存在着一定的扰动。

当仪器属性漂移产生的时候,这时的最大频率与振幅均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共振干涉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波的强度有所减小。

经文献表明,这样的误差在1%左右,为了获得较为精准的测量结果,应当使用性能较好的输出频率稳定的信号发生器。

5.1.2.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之间可能不是严格的驻波场。

[4]

我们在《大学物理学》[5]中学过,只有入射波为简谐波的时候,经过反射叠加才能形成驻波。

发射换能器发射的超声波并不是全部以简谐波的形式,只要在近场区才能认为是简谐波。

当发射面与反射面相邻较近的时候,正处在远场区的始段,入射波不能看成严格意义上的简谐波,这样就会导致任意两个相邻极大值的间隔不相等即不一定为λ/2,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因而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5.1.3.示波器的灵敏度的影响[3]

在测量数据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眼睛直观捕捉示波器上面的波形变化来确定其最大位置。

但当接收器接收到超声波强度的大小发生微小变化时,示波器是不一定能有明显的可视变化的。

示波器的灵敏度越高,幅度线性越好,就越能反映超声波强度大小的微小变化,测量结果也就越精确。

但由于波形幅度受示波器显示屏大小及几何尺寸的制约,不能超过屏幕的最大尺寸,所以导致我们无法最大化准确度,因此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5.1.4实验中波形的变形

在实验中当S1靠近S2时,可以观测到示波器上的波形顶部出现了一定的失真,虽然难以判断具体原因,但这会影响对于幅值的判断,进而产生误差。

5.2RC积分,微分电路

虽然该实验由于缺乏相关数据而无法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但仍可从一些方面进行误差分析。

首先由于计算原理中的代换只是近似情况,故与实际值必然存在误差,其次,由于在微分电路中利用微分关系计算U2的最大值,由于U1为矩形波,很难利用简单的数学关系进行计算。

同时由于实际操作中微分电路中并不满足τ>>tp,故也存在误差。

5.3同轴电缆电信号传播速度

对于该实验同样只进行简单分析,由于在调节中并不可能真正将反射波调至理想状态,故测量必然会有误差。

这也是最主要的误差来源。

六.实验的经验与技巧

6.1超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的调节

这种方法是利用了谐振频率的时候输出波的振幅最大的原理,具体操作如下:

逆时针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源开关幅度调节”旋钮,调节到约为最大位置的三分之二。

我们知道它的频率应该在30~40KHz之间,由此可以进行微调,使声波发射换能器旁边的指示灯点亮。

记录下这个时候的频率即为共振频率。

6.2声速测量中最大振幅时刻位置的记录

记录位置坐标是本实验的依据,因此在波形的捕捉上需要达到尽可能高的精度,归结到示波器上的操作是怎么样的呢?

我发现,由于示波器的精度问题,在微调螺钉变化不大(但是仍有读数变化)时,示波器的振幅峰值是不会发生明显可见变化的。

对此,可以采取这样的对策,当振幅的变化量趋近于零的时候可以操作示波器上的键来实现精确。

利用数字示波器上的measure键可以轻松得到输入信号的峰-峰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测信号的峰-峰值比较容易的了解到振幅是否已经达到最大。

6.3同轴电缆试验中波形的调节

在调节匹配电阻时应由大到小进行调节,此种方法易获得较好的调节效果。

七.实验仪器的改进

误差的产生我们已经之前进行了分析,这里仅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在设备上,采用大功率的换能器或者连接电子放大电路,这样会保持输出的功率能够尽可能的一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为波源的能量不均造成的损失。

反射面应带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提高其反射率,减少对于波能量的吸收,也可以使形成的驻波更加稳定,容易捕捉信息

可以将S1和S2固定在玻璃管中,增强驻波。

有感于《数字示波器的二次开发在驻波法测量声速中的应用》[6]所以可以对声压进行采集和分析计算,从而更加直接的得出了我们所需要的数据。

根据得到的采样数据的个数n和采样频率m可计算得到某个样品点的时间t,在已知速度的前提下,根据公式1和公式2可以计算出某个声压最值v相对应的位移l。

t=n/m

(1)l=s×t

(2)

这样需要的最重要的数据声压最值v和相对应的换能器之间位移l就得到了。

具体的实现需要进行程序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数字示波器上面直接的USB接口进行串联,并输入数据。

八.实验拓展

利用本实验中的声速测量仪器,可以设计出一种用来测量真空度的实验,即将S1和S2封闭在密封玻璃管中,管上连一可以泵入空气的装置,从而测定不同真空度下的声速,进而与标准值对比来得到真空度,也可将观众装上某种液体,从而测定声音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九.实验感想

通过做实验和写研究性实验报告,我有了很多收获与体会。

首先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实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吸纳了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更让我对这个学期的物理实验有了新的和进一步的认识。

截止到现在,我一共做了7次实验,通过对实验的深度发掘,我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新的感受,不单单是对物理实验的研究,更多的是对研究思路的一些思考和对于实验课中技巧的理解与感悟。

9.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为在大学之前,我们所接触的物理基本都是建立在书本的基础之上的,只是一些单纯的计算和公式的记忆。

其中的实验也多半是一些验证性的小实验,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都完全没有入门。

特别是光学实验,由于很多实验的光源并非激光,方向性较差,对于等高共轴的调节颇有难度,但是一旦突破,接下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特别是做迈克尔逊实验时,老师的指导相比于书上的文字着实更有效。

9.2培养了大胆创新的思维

以这个实验为例,老师讲解的内容和实际操作的元件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去大胆的尝试一些思路,勇于与创新。

电路图的设计与连接可以说是电学中重点和难点。

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在于要敢于面对错误,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方案。

9.3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奠基

及早的接触物理实验,让我对工科的制作方面有了启蒙的认识,让我对于物理理论课程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想这会为我以后的课程学习做铺垫。

同时大二下学期也会有实验课,学好这门课也会让我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朝荣等.《基础物理实验(修订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2]电子天下网站(

[3]毛杰健,杨建荣等.《超声波波速测量装置中存在的三个问题》.2002年6月.中图分类号:

O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2237(2002)06-0038-02.

[4]陈中钧.《超声波声速测量试验中的误差分析》.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2005年3月.

[5]吴百诗等.《大学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6]吴晓尉.《数字示波器的二次开发在驻波法测量声速中的应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2010年.

原始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