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412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docx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要求

通过对诗歌形象的鉴赏的复习与专题训练,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审题与答题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鉴赏诗歌形象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的特点,体会诗歌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鉴赏的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答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类的答题模式。

3.加强训练指导,学生训练与教师讲评相结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审题与答题方法与技巧。

4.拟用五个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1.内容:

(1)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2)形象(意象)(3)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4)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2.鉴赏之高考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

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

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

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一)例题分析与答题技巧

1.课内诗词赏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扣住词中“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

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

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2.引导归纳: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一: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例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例题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人物形象的

(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

答案:

(1)、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2)、“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方法三:

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例题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做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3、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

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

模式:

这首诗塑造(呈现、描写)一位(特点)的(身份)的形象,表达(抒发、体现)的()的思想(情感)。

(二)、课内练习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赏析: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赏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

(1)寒冷、寂静(或:

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三、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

形象是意象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

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2、关于意境

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象——境——情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的的技巧: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例题1.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

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赏析: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

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

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

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

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例题2.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3.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例题3.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题4.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三)分析意境型之答题模式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象中的“象”即托物言志的“物”和借景抒情的“景”;意即托物言志的“志”和借景抒情的“情”,意象组合成画面,画面彰显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答题示例2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诗选取了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

(2)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

(3)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常见的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等

(四)课堂练习

1.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思路提示:

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描摹诗歌图景;

剖析作者思想。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夜深

唐?

王维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清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闻雁(韦应物)       寒塘(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

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4、忆秦娥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寒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

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问:

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你觉得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

(1)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昔日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的图画。

(2)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3)表达了作者沉痛,悲愤之感。

四、鉴赏诗歌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一)例题:

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小结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课堂练习

1.阅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1、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

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

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3.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答案: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引导归纳: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

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四.课外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案:

从形神两个方面。

(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 刺头:

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我们知道这是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

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

答:

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

②写景动静结合。

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杨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

③以动衬静的写法。

“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

④远景与近景交错。

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