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综.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1203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文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文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文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文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文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文综.docx

《浙江文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文综.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文综.docx

浙江文综

2010年浙江省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复习对策

本试题分析分为分题解析、综合分析和启示对策三部分组成。

一、分题解析

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必须是三个全部符合的。

调动所学知识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B排除;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C排除。

A项孔子有一定干扰性,“哲学家”“中庸之道”;但是在“逻辑学”方面孔子并没有建树。

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因此D为正确选项。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三(专题一和专题六)和选修四(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模块内容,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调动所学知识排除B、D两个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

A、C两个选项都是道家的主张。

本题难在对这两句文言文的解读和翻译。

A项出自庄子《南华经》里的一段: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是说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系缚。

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

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

C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即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三(专题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言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图8

(1)图8

(2)

C.西汉

D.东汉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8

(1)”、“耕作技术”、“始见于”。

对题干信息进行完整解读图8

(1)是“一牛挽犁”、图8

(2)是“二牛抬杠”又称“耦犁。

关于古代“铁犁牛耕”技术文献中记载是秦国“以牛田”,说明春秋战国已经出现了。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因此D为正确选项。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二(专题一),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

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此题通过唐诗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卖新丝”、“粜新谷”、“眼前疮”、“心头肉”、“错误”。

作者极力描写农家生活的穷困,寅吃卯粮,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借以讽刺当政者不知民间疾苦。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此诗反映出即使是唐朝这样的封建盛世,农民生活的窘迫和艰辛,小农经济(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步履维艰。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二(专题一),通过古诗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来分析农民生活的窘迫和艰辛,小农经济步履维艰的能力。

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唐朝”和“科举制”。

A项是“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其特点: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体现出封闭的特征;B和D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只有C项是唐代开设的进士科。

因此C为正确选项。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主干知识“科举制的演变”,以唐代开设进士科为切入点。

涉及必修一(专题一)和选修四(唐太宗),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全面了解。

但此题选项过于集中,拓展不够。

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理学家辩论”、“支离”、“太简”;考查主干知识“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

教材在讲述时这样“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简单)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由此可见甲方代表陆九渊心学观点;乙方代表朱熹的理学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B为正确选项。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三(专题一)的主干知识“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通过思想辩论提供问题情境,直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对理学概念的理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题铺垫不足,得分不高。

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有“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从“明中后期易私贩而为公贩”,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所以排除A项;B项是对题干的曲解,“易私贩而为公贩”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完全是两个概念。

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很明显明朝时期仍旧是“农业本位”。

即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项“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与事实不符,因为“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只有C项符合“‘海禁’政策”这个概念,体现在材料中“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涉及必修二(专题一和专题五)的主干知识“海禁”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

此题通过史料提供问题情境,直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理解“海禁”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

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解析】注意“清朝”这个时间有效信息。

A项为唐朝时期;B项是秦朝时期“九卿”之一的“典客”;C项是元朝时期;只有D符合清朝的历史史实。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隐性切入民族关系这个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必修一(专题一)和选修四(唐太宗)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较小。

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解析】解读题干中所给的孙中山的言论①是发生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慷慨地说:

“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是1894年兴中会的誓词;③是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后致力于发展实业的构想;④是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的感慨。

所以C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选修四“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此题直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时间记忆准确性要求比较高,难度中等。

其实,很多试题用时间年代就可以判断出来。

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是。

从表格看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逐年增加,由这个信息得出①;1969年的49个到1971年的69个,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

但1973年88个到1978年的112个,建交国家数急剧增加,说明外交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中美上海公报发表,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所以③是正确的;④是1979年。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涉及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此题以表格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史实进行判断,难度中等。

22.对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后期。

下列著作中系统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的是

A.《物种起源》B.《国家与革命》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19世纪中期”和“探讨人类社会史前史”。

A项《物种起源》论述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B项《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国家学说;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是1863年赫胥黎发表的文章,论证“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D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涉及必修三(专题七)和选修四(恩格斯和列宁),考查主干知识“四部著作”。

直接考查了相关知识的时间、内容,难度中等。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

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

【解析】观察图片中的战争双方,即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战争围绕着苏伊士运河而展开,可判断出这是苏伊士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A项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影响;C项和D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调动所学知识这场战争消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英法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所以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涉及选修三(中东战争)。

此题用地图创设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的情境,直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表述不严,A,C属结果范畴,BD才是影响,难度中等,容易失分。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

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9分)

【命题立意】

本题应用两则文字材料和一张图示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描述和阐述历史事物的特征、应用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涵盖了必修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主干知识。

【整体解析】

(1)问:

用一段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只要从:

速度规模、工业结构、工业分部、工业比重四个角度进行总结即可。

(2)问:

第一小问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放在全球背景下(30年代经济危机)观察,视野开阔,角度独特。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前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发展。

因此整体态势是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第二小问考查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实际上这一问是承接前一小问的,可以将问题转化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在曲折中发展”?

曲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对华倾销商品和日本加剧侵华;发展的原因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国民政府的措施。

第(3)问:

第一小问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状况,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陷入困境”;第二小问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角度分析原因”?

教材从5个角度进行了总结

(1)民族工业进口原料缺乏;

(2)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3)官僚资本的压迫;(4)美国对中国的侵略;(5)繁重的捐税负担。

根据题目要求需要对课本的表述做一个角度调整,即必须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角度概括。

所以需要对(4)“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这个答案进行修改“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外,去掉第一个,增加: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

因答案与措施有脱节的感觉,该问满分为9分,学生答题平均分为2.98分,难度为0.33,明显偏难。

【参考答案】

1、状况:

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态势:

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影响: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境地:

处于困境。

原因:

(1)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

(2)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3)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4)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39.(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

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

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请回答: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10分)

【命题立意】

本题应用三则文字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准确描述和揭示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

考查内容涵盖了必修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必修三“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特点、实践和评价,难度中等。

【整体解析】

(1)问:

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三权分立思想”的内容。

注意要从该著作即《论法的精神》中概括主要内容,而不是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引文中概括,否则易失分。

(2)问:

要求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应该用具体的史实分立法、行政、司法三个角度回答。

第(3)问:

考查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即可。

【参考答案】

1、《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

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

(1)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材料一);

(2)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3)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

(1)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材料二);

(2)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材料一);(3)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材料一);(4)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所学知识)。

司法权:

(1)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

(2)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些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

):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

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

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

氏。

——《苏氏演义》卷上本

(提示:

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4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6分)

【命题立意】

本题应用两则文字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内容涵盖了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对古文阅读要求较高,难度中等。

【整体解析】

(1)问:

关键是对材料的正解阅读和理解。

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从正音”“复成被发之人”可知:

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

实际上对材料一文言文的翻译即可。

(2)问:

首先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关“陆法言成就”的信息;其次是调动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成就。

【参考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化;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4分)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取得来了巨大的成效。

《世纪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联网

本文来自

 

请回答:

(1)分别写出图1、图2所示建筑的名称,并简要概括它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

(6分)

(2)图2所示建筑和图1建筑相比,在建筑风格方面主要有怎样的继承和创新?

(4分)

【命题立意】

本题应用两张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进行比较、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考查内容涵盖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整体解析】

(1)问是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调动所学知识观察图片中的建筑风格不难判断是帕特农神庙和万神殿。

理由要根据登陆“文化遗产名录的入选标准”归纳,即写他的主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问是对两个建筑风格及建筑传承关系的考查,调动所学知识和观察图片即可。

【参考答案】

(1)图1:

帕特农神庙,古希腊文明的象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3分)

图2:

万神殿,罗马式建筑的典范,充分反映了古罗马辉煌的历史。

(3分)

(2)继承:

希腊柱式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宏伟壮阔。

(2分)

创新:

大跨度、大空间的圆形穹顶;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风格于一体。

(2分)

 

二、综合分析

2010年的高考作为浙江省高考文综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历史部分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平稳”、“平淡”、“平实”。

“平稳”是就09年的试卷而言它没有给人突兀的感觉,拿到试卷考生不会有陌生感和畏惧感,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体现命题人真正的人文关怀;“平淡”是就题目设计而言没有出现怪题、偏题、难题,难度适中,淡而有味,实实在在考查了基础知识与能力,并在做题过程中渗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平实”是就考查的内容和能力而言,所考查的知识点和知识面实实在在,不会有飘飘忽忽,云里雾里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作答得分,都有分数可得。

老师觉得没有白教,学生也觉得没有白学。

以下就从试卷命制的特点这个角度出发,分析这份试卷给2011年的考生和老师所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考点分布,趋向均衡

视角一:

从必修Ⅰ、Ⅱ、Ⅲ和选修Ⅲ、Ⅳ的分值分布来看,见下表:

(本统计细化到具体每一个选项)

选择题

题号

选择题

分值

非选择题

题号

非选择题

分值

总计

09年

必修Ⅰ

16、19、20、21、

9

39

19

28

16

必修Ⅱ

14、15、18、

12

38

26

38

26

必修Ⅲ

12、13、17、22

12

39

7

19

50

选修Ⅲ

23

4

4

4

选修Ⅳ

12、16、19、20、22

11

11

4

视角二:

从古代、近现代史的分值分布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