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1075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docx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2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

网教专业:

汉语,语文教育2016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

中国古代文学三【9058】A卷

大作业满分:

100分

以下5题,请任选两题作答,每题50分。

一、请赏析下面这段选自《牡丹亭·惊梦》的曲文。

(50分)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艹縻外烟丝醉软。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二、试述《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三绝”。

(50分)

三、评析《红楼梦》中的钗黛形象。

(50分)

四、请谈谈你对《水浒传》中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50分)

五、请谈谈你对《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50分)

 

一、试述《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三绝”。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1.曹操:

“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第一回,曹操出场,善于“知人”的许劭这样评价他: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了大喜。

崛起于汉末乱世的曹操正如许劭所言,他是一个当之无愧、如浮雕一般树立在历史长廊中的“奸雄”。

   曹操复杂性格的核心是极端利己主义,由此呈现出虚伪、奸诈、残忍和凶暴等特征。

第四回写出场不久的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给读者留下极为可憎的印象。

曹操明知误杀吕家八人,还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

陈宫谴责他的负义行径,曹操竟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他信奉的人生“格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事实上,他在一生中就是按这损人利己的信条行事的。

并非偶然,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首脑人物中,曹操杀人最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杀人方法,如疑而杀人:

赤壁之战前夕,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怀疑自己的水军都督暗降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梦中杀人:

他怕人在他睡觉时行刺,就宣称自己“梦中欢喜杀人”,故意把一个热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剑刺死;酒中杀人:

赤壁大战前,他把酒临江,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认为诗句不祥,曹操便佯装大醉,“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借刀杀人:

祢衡击鼓骂曹,他极为恼怒,打发祢衡说降刘表,由黄祖杀之;伺机杀人:

他平时嫉恨好耍小聪明的行军主簿杨修,以“鸡肋事件”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除掉;大规模杀人:

衣带诏事发,曹操将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余人斩杀,以及攻打徐州陶谦时,“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小说第十七回的描写。

曹操围寿春攻打袁术,军中缺粮,在军心浮动之际,竟向仓官王垕“借头”来稳定军心。

这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

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

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

“兵多粮少,当如之何?

”操曰:

“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垕曰:

“兵士倘怨,如何?

”操曰:

“吾自有策。

”垕依命,以小斛分散。

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

操乃密召王垕入曰:

“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

”垕曰:

“丞相欲用何物?

”操曰:

“欲借汝头以示众耳。

”垕大惊曰:

“某实无罪!

”操曰:

“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

“王重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于是众怨始解。

   这样一个曹操,是很难赢得读者好感的。

然而,《三国演义》也写出了曹操的另外一面:

他的精明、机智,他的雄才大略,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之处。

从准纪事本末体注重历史经验的价值取向出发,作者塑造曹操的形象,旨在为“有志图王者”提供借鉴。

作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之奇,奇在智谋过人,即“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

   就“智足以揽人才”而言,首先是因为曹操本人就是英雄,他能慧眼识人并想方设法笼络人才。

曹操具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说明曹操与那些色厉内荏、鼠目寸光、徒有虚名的碌碌之辈不同,他确有几分英雄气象。

小说第五回,他对关羽的赏识恰与袁术、袁绍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时十八路诸侯会盟共讨董卓,董卓部下勇将华雄连斩盟军数将,威震一时。

关羽请战,袁术听说他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便大喝道:

“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

量一弓手,安敢乱言!

与我打出!

”袁绍也羞于派弓手出战。

怕被华雄耻笑。

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断定他“必有勇略”,极力推荐关羽一试,并为他酾热酒一杯,以壮行色。

曹操不以贵贱论人,确实表现出高于袁术等人的政治家的风度。

过后他又暗地派人送酒肉抚慰关羽等三人。

其他如许褚、徐晃等,曹操见他们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便设计使他们归降。

许褚、徐晃后来都成为曹操军中虎将,屡立战功。

   其次,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只要为曹操效力,总能得到物质、荣誉、地位等方面的奖励。

淯水一战,曹操败于张绣。

典韦为了掩护曹操逃命,死拒寨门,最后中箭中枪而死。

曹操亲自为他祭奠,痛哭着对诸将说:

“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回到许都,又立祀祭奠典韦,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

事隔一年,行军途中路过淯水,曹操忽在马上放声大哭。

众人问其故,曹操说:

“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

”随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

曹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

曹操哭典韦,也许确有深情在——典韦几次救了曹操的命,但也如毛宗岗所说:

“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

”目的还是为了笼络人才。

对于谋士,曹操格外注意尊重他们的意见,肯定他们的智慧,而这正是谋士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之所在。

在战争中,曹操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在采取重大的行动之前,往往要召集众将商议,听取各种意见,择善而从。

曹操打败袁绍后,郭嘉主张乘胜进击乌桓,而大多数人反对。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果然取胜。

但回到易州,他却首先重赏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他说,这次远征,因老天保佑,侥幸成功。

各位的意见,才是万安之计,应该重赏。

以后还望多献良策。

成功了,曹操能奖励曾持反对意见的人;失败了,他也能奖励曾有先见之明的人。

诸葛亮火烧新野,夏侯惇败回许昌。

夏侯惇说,李典、于禁曾提醒我要防止诸葛亮用火攻,真后悔没听他们的!

曹操于是赏赐李、于二人。

曹操的行为恰恰与吕布、袁绍等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吕布身边不乏好的谋士,但他刚愎自用,多次拒纳陈宫等人的良策。

袁绍对谋士更视同走卒。

田丰的遭遇即是例证。

田丰临死叹道: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可以说,猛将谋士投奔曹操,是适得其所,选对了主人。

而投奔袁绍之流,则是有眼无珠。

“为明主(曹操)谋而忠,其言虽不验而见褒;为庸主(袁绍)谋而忠,其言虽已验而见罪,何其不同如此哉!

”从“智足以揽人才”这个角度看,曹操是称得上明主的。

毛宗岗多次称赞曹操为“可儿”,也正是立足于此。

曹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这是他的王霸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至于“智足以欺天下”,可从两个侧面来观照:

一是曹操的某些举动“有似乎忠”。

比如,曹操虽然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目无君上,但始终未僭至尊之号。

第二十回,曹操请汉献帝到许田围猎,百官随驾。

荆棘丛中跳出一只大鹿,献帝连射三箭不中,命曹操射。

曹操要过献帝的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

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以为是献帝射中的,都踊跃向献帝齐呼“万岁”。

这时,曹操纵马直出,拦在献帝前迎受,众皆失色。

曹操把宝雕弓留作己用,献帝、百官都无可奈何。

如此欺君罔上,却一直未僭帝号,这便是曹操权术过人之处。

他远比袁术聪明。

袁术一意孤行,于建安二年称帝于寿春,建号仲氏。

从道德上说,这是不忠;从权术上说,这是无谋。

结果是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汉献帝拥有天子的名分,而自己操纵天子的实权,比空有其名的袁术“实惠”多了。

曹操晚年,孙权写信给他,说:

“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

”曹操看了大笑说:

“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众人劝他“早正大位”,他表示自己绝不做篡逆之事。

化“忠君”为“欺天下”的权术,曹操绝非等闲之辈。

   二是曹操的某些举动“有似乎爱民”。

曹操深知民心向背乃事业成败的关键。

曹操打败袁绍,陈兵于河边,当地百姓带着饮食前来慰问,其中几位须发皆白的父老,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怨之”,称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兆民可望太平矣”。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号令三军:

“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

”“割发代首”也是一个著名的例证。

第十七回,曹操进攻张绣,正当麦熟之时,曹操下令:

“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因此官军经过麦田,都下马扶麦而行。

不料,曹操本人的马突然受惊,窜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田。

曹操立即召行军主簿给自己定罪,主簿感到为难。

曹操说,我自己制法,自己违法,怎能服众!

拔剑自刎,被左右救住。

郭嘉说,《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

丞相作为统帅,岂可自杀?

曹操沉吟良久。

拔剑割下自己的头发,命人传示三军:

“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于是三军悚然,无不凛遵军令。

曹操是善于行爱民之举以获取民心的。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曹操,刻画了一个纯用霸术的“奸雄”形象,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形象,其基本特征是:

他的行为虽以权谋为出发点,但却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原则,比如忠君、爱民、赏识和重用人才等。

他的成功是合情合理的。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曹操的奸诈和智谋有机统一,从而完整地表现了曹操的性格,使得这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血肉丰满,富于艺术生命力。

   

   2.诸葛亮:

“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又一重要人物。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共写了一百十一年的事情。

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活动虽然只有二十七年,但这二十七年却在小说中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即从第三十八回的“隆中决策”,到第一百零四回的“丞相归天”,共有六十六回,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定军山显圣”等有关章回。

在这近七十回中,有大半的回目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

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

郑振铎曾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说:

“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作者用这样多的篇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诸葛亮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本来就为士大夫文人所推崇。

其原因有二:

第一,诸葛亮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即杜甫《蜀相》诗所吟咏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他才具不凡,即杜甫《咏怀古迹》之五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三国演义》对这两个方面都写得很透彻。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即忠贞,集中表现在他对蜀汉事业的态度上。

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

刘备死后,他继续忠心不二地辅佐孱弱的刘禅。

尽管刘禅昏庸,“是扶不起的阿斗”,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曾说过: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主。

”但是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任何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为了蜀汉事业,他南征北战,不是运筹帷幄,就是临阵督战,甚至“亲校簿书,自理细事,食少事烦,汗流终日”。

部下关切他的健康,劝他不要过度劳累,他却感慨地说:

“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

”司马懿得悉这种情形,对诸将说: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果然,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在伐魏前线的五丈原。

《三国演义》细致描写了他临终时的情形: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

自觉秋风扑面,彻骨生凉。

孔明泪流满面,长 

   叹曰:

“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是一个伟大的终结。

人格是诸葛亮生命的基石。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首先表现在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有卓越的政治眼光。

他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

早在隆中隐居时,他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

正是依据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决策,刘备集团才由被动转为主动,蜀汉事业蒸蒸日上。

刘备后来背离了联吴抗魏的国策,为了给关羽报仇,大举伐吴,彝陵之战,蜀汉事业遭到极惨烈的摧残,诸葛亮不由哀叹:

“汉朝气数休矣!

   诸葛亮的智谋还表现在他那高超的军事艺术上。

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料事如神,善于用兵。

“博望坡初用兵”便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火烧夏侯惇十万大军,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当初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诸葛亮很快就在刘备集团中树立了威信,站稳了脚跟。

接着是火烧新野,把曹仁、曹洪的大队人马烧得焦头烂额。

   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是曹操、司马懿。

在与他们的较量中,诸葛亮一再展示自己智力的优势。

诸葛亮不仅懂兵法,而且善于结合对手的性格,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创造性地运用。

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在华容道设伏,吩咐关羽:

“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

”这是用“火烟”明告敌人此处有埋伏。

即所谓实者实之,是反用兵法之道。

诸葛亮如此用兵,是因为曹操深知兵法。

后来曹操见到火烟,果然这样分析:

“岂不闻兵书有云: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

”曹操这个判断按照常理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上了诸葛亮的当。

与此相似而又相反,空城计却是以虚者虚之而取胜的。

此次诸葛亮的敌手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他深知兵法而又对诸葛亮一生谨慎行事十分了解。

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老弱残兵两千五百人,战、守、逃都不行,便命“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

兵法上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被诸葛亮运用到了化境,连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三国演义》在着力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和足智多谋外,其准话本体部分,还用大量笔墨赋予他“超人”色彩,突出了另外几个侧面:

   第一,强调孔明是刘备之师。

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其最大的奢望只是做丞相,不能做皇帝,但在心理上则充满以道自任的尊严感,常提“一编书是帝王师”的话头。

黄石公赠张良兵书,就指出:

“持此可为帝王师。

”汉代刘向编的《说苑》卷一中,郭隗请燕昭王以师礼尊贤,理由是:

“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仆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

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如此,则上可以王。

下可以霸,唯王择焉。

”《三国演义》之写诸葛亮,正是以“其名臣也,其实师也”为前提的;写周瑜、鲁肃,则“其名臣也,其实友也”;写荀彧、贾诩、郭嘉,则“其名臣也,其实仆也”;写沮授、田丰等人,则“其名臣也,其实虏也”。

这也同时显示了刘备、孙权、曹操、袁绍的高下。

如此处理当然不乏合理性。

刘备“三顾草庐”以师礼聘请孔明,文章写得极好;但准话本体的其他若干部分则写过了头,比如第五十回,孔明要刘备去东吴“就亲”,刘备担心周瑜乘机陷害,孔明竟大笑道:

“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

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

”口吻如此轻薄,哪里还像臣子?

   第二,过分渲染孔明的名士风度。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裴子语林》卷上曾引司马懿的一句话:

诸葛亮“可谓名士矣”。

而诸葛亮也确曾在隆中隐居,《蜀志》还记载他“好为《梁父吟》”。

《三国演义》据此写他: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种风度在特定场合中是适宜的。

“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以“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镇静退走司马懿也恰到好处,但反复使用,夸张过甚,就不免给人做作之感了。

   第三,把“人谋”写成“神机”,把富于智慧的诸葛亮塑造成神仙。

祭风祭水,他俨然是位方士;对每次战役的进展,连时间、地点也预料得丝毫不差;他摆的石头阵让陆逊大军迷路,他制的木刻巨兽吓退蛮兵,他造的木牛流马能搬运粮米,他会“缩地术”,他能“变”出几个“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的空明。

这些都令人难以置信。

   虽然准话体渲染诸葛亮的“超人”形象略有过头之处,小说中的诸葛亮仍是极富魅力、光彩动人的。

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胆、识、才、智。

诸葛亮作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赢得了读者的崇敬和喜爱。

   3.关羽:

“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关羽的崇敬之情仅次于诸葛亮。

书中叙事,对关羽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字“云长”,或者尊称“关公”、“关某”。

关羽作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成为小说中最具风采的人物之一。

关羽的“义绝”,与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鼎足而三。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勇武是重点描绘之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情节向来脍炙人口。

“温酒斩华雄”是关羽的一次光彩照人的亮相。

董卓部下勇将华雄扼守汜水关,构成诸侯联军的心腹之患:

先是斩了鲍信之弟鲍忠,继而打败联军先锋孙坚,接着又势不可挡地到联军寨前挑战,连斩袁术部将俞涉和韩馥部将潘风,众诸侯大惊失色,倒是身为小小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而出奋勇请战,片刻之间便斩了华雄。

小说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没有正面描写关羽斩杀华雄的过程,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十五回写白马之战,袁绍大将颜良连斩曹操部将宋宪、魏续;勇将徐晃出战,斗了二十回合,也败归本阵。

就在“诸将慄然”,曹操“心中忧闷”之时:

       关公起身曰:

“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张辽曰:

“军中无戏言,云长不

   可忽也。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倒竖,直冲彼阵。

河北军如波开 

   浪裂,关公径奔颜良。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

   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

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 

   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

关羽的本领高强,主要是通过他杀敌时间短促、动作干净利落来表现的。

这些特点也体现在“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中。

   关羽的英勇还表现在他有超出常人的胆量和坚强意志。

“单刀赴会”和“刮骨疗毒”是读者熟知的经典情节。

第六十六回,先写东吴摆下“鸿门宴”,为关羽与鲁肃的见面设置了严峻的背景;然后写关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单刀赴会,在充满杀机的环境里从容不迫,谈笑自若;再写关羽随机应变,一面让周仓发出接应信号,一面挟持鲁肃到江边,安然坐舟返回,使东吴方面的精心策划化为泡影,鲁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乘风破浪而去。

第七十五回,关羽中了曹仁的毒箭,“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提出这样的治法:

把关羽的臂膀捆在柱子上的铁环中,用被蒙头,再用尖刀刮去骨上的剧毒。

关羽笑道:

“何用柱环?

”一边下棋,一边伸出胳膊令华佗医治。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华佗感叹:

我行了一辈子医,从未见过这样的病人,“君侯真天神也”。

   关羽的勇武不同于匹夫之勇,而是伴随着智慧和谋略,相得益彰。

他单人独骑护送两位嫂嫂,过险关隘口,视曹营名将如无物;他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令曹军胆寒。

关羽既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的特点,经由这些战役表现出来。

   关羽在历史上以勇武知名,《三国演义》对其勇武性格的描写一方面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另一方面又有所夸饰,使之更加出类拔萃。

而我们要强调的是:

在《三国演义》中以超群佚伦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关羽,在勇武之外,准话本体所增饰的人格及性格素质所占的比重无疑大得多,也更具有小说史意义,尤其下述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突出关羽的“义”。

毛宗岗将关羽的这一品格概括为两句话: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报主”表现的是“忠”,“酬恩”表现的是“义”。

关羽当初死守下邳,兵败被围,巧妙地以“降汉不降曹”为策略,“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寻兄报主。

曹操尽其笼络之能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以高官,给予厚俸,赠美女、馈锦袍、送名马,都不能使他违背桃园盟誓。

曹操赠他赤兔马,他想的是此马一日千里,“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曹操赠他锦缎战袍,他仍把当年皇叔赐的旧袍罩在外面,说是“新总虽厚,旧义难忘”,“穿之如见兄面”。

一旦打听到刘备下落,马上“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寻兄报主。

面对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舍利取义的忠义之举,曹操也不得不赞美:

“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与写“报主”之“忠”相比,准话本体写得更富于生气、更为感人的似乎还是“酬恩”之“义”。

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里,关羽的“义”外化为一种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气度,超越了政治利益和个人生死(关羽与诸葛亮立有军令状)的考虑。

当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手挡住去路时,曹操“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而且人困马乏,毫无斗志。

在此绝境下,曹操只得动之以情,软语央告。

此时的关羽,置身于一种典型的悲剧情境中。

从忠于汉室、忠于刘备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是刘备集团的死敌,绝对不能放过;但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又是关羽的人生知己,恩深义重,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回报: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

又见曹军惶

   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

“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

   思。

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

云长大喝一声,众军

   皆下马,哭拜于地。

云长愈加不忍。

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

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

   并皆放去。

作品描写关羽感情的起伏变化,真是一波三折,宛曲有致。

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颂扬道: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

“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华容道义释曹操”为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