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工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0305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肉类工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肉类工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肉类工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肉类工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肉类工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肉类工业.docx

《肉类工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类工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肉类工业.docx

肉类工业

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肉类工业包括屠宰加工和肉制品加工两个部分,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对促进“三农”发展、保障消费需求、带动城镇就业起到重要作用,承担着为我国13亿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肉类食品和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任务。

自1993年国务院制定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以来,为解决食物消费中优质蛋白质食物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肉类工业,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肉类总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肉类工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指导未来五年肉类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特编制《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动物疫病危害和畜禽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等不利因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技术装备、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得到新的提升:

  1.肉类总产量增长,肉制品比重有所提高

  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925.8万吨,肉制品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2%和34.8%。

肉制品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所占比重达到15.1%,增加3.6个百分点。

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5071万吨,禽肉1656万吨,牛肉653万吨,羊肉398万吨,杂畜肉146万吨,其比重为:

猪肉64.0%、禽肉20.9%、牛羊肉13.2%、杂畜肉2%,产品结构逐步改善。

  2.产品销售保持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2010年我国肉类商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1489.3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

其中,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6770亿元,利润总额304亿元,分别增长195%和287.8%。

其中,肉制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2886亿元,利润150.2亿元,分别增长38.7%和215.7%。

  3.产业集中度提升,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全国肉类工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10年,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054家,比2005年增长64.3%;资产总额达到2940亿元,增长157%;销售收入总额6770亿元,增长195%,占全国肉类市场交易总额的58.9%,比2005年增加了7.4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肉类产业进一步向畜禽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

全国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资产呈三大梯度分布:

以鲁、豫、川、辽、苏、吉、皖、蒙、黑、冀等10个主产省(区)为第一梯度,工业资产22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全国总量的77%;以闽、浙、鄂、京、湘、粤、沪、晋、津、桂等10个省(市)为第二梯度,工业资产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占总量的17.4%;以渝、赣、陕、云、新、甘、贵、青、宁、藏、琼等11个省(区、市)为第三梯度,工业资产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总量的5.6%。

西部地区肉类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

  4.企业技术进步加快,质量安全管理加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及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制品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肉类加工技术装备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得到了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

同时,通过在肉类行业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企业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增强,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企业自身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肉类工业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领域。

“十二五”时期,我国肉类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为肉类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同时,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食品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等因素,肉类工业将在增供应、稳价格、调结构、保安全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

  1.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十一五”末期,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特别是农村的肉类消费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为肉类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农牧业政策环境较为有利。

为解决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问题,国家在发展农牧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

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贴政策;继续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扶持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生物育种,促进品种改良等多种专项措施。

同时,在加大农村农业投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相关领域,还采取了多项综合性政策措施,为保障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工业技术基础明显增强。

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我国部分肉类工业龙头企业的装备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产肉类加工机械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自主研发的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屠宰自动化生产线、肉类食品冷加工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重大跨越,从长期依赖进口转变为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为肉类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等。

“十二五”期间,肉类加工企业将建立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诚信经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对肉类加工装备及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实现在线快速检测和各环节管理信息的采集、衔接和监控;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加快冷链物流的标准化,从而为提高肉类加工和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能力创造更好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条件。

  2.面临挑战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稳定供应难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

“十二五”期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长,此外,每年还将有近千万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加上居民经济收入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等因素的影响,预计肉类食品消费需求将年增140万吨左右,肉类原料稳定供应面临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影响原料稳定供给。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饲料资源将继续对畜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蛋白饲料原料供应不足仍将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还存在牧区载畜量猛增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需要恢复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周边环境污染有待治理等问题。

在农户散养为主的饲养方式下,肉用畜禽产量受市场价格和动物疫情影响波动很大,难以适应新时期肉类食品生产对原料均衡稳定供应的要求。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产品结构亟待调整。

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肉类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目前,我国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白条肉、热鲜肉仍占全部生肉上市量的60%左右,冷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各自仅占10%,肉制品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5%,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不能适应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继续扩大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和肉制品的生产比重,加快改变白条肉、热鲜肉为主的供给结构,是我国肉类工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食品安全形势严峻,淘汰落后产能迫切。

目前,肉类加工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具备必要的产品检测能力、能够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数量较少,肉品质量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肉类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不相适应,亟需在“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全行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亟需转变发展方式。

由于大多数肉类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和投资能力较低,节能减排措施难以落实,大量畜禽皮、毛、骨、血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大,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亟需通过开发和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质量效益,保障消费需求;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和肉品流通的紧密衔接,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坚持安全发展,确保肉品质量安全;坚持清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减少资源消耗。

实现肉类工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肉类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托农牧业,反哺农牧业,强化产业基础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

  管理、规模化经营”的理念和模式改造传统农牧业,加快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集约饲养方式的转变,建立稳固的环保型畜禽原料生产基地,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肉类工业与农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产业转型,确保肉类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

  2.坚持市场导向,确保质量安全,调整产品结构

  根据国内外市场对肉类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建立统一、规范的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创建优势品牌,实行分类分级和优质优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3.坚持科技进步,加快改造升级,增强竞争能力

  按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肉类工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由作坊式手工加工向工厂化机械加工方式的转变,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坚持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加快由传统组织结构向现代组织结构的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延伸产业链,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肉品流通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大力发展畜禽资源深度加工和转化增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三)发展目标

  ──肉类产量稳步增长。

到201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500万吨。

  ──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在稳步发展猪肉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禽肉和牛羊肉生产。

到2015年,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产量分别达到5360万吨、1780万吨、690万吨、500万吨和170万吨,占比分别为63:

21:

8:

5.9:

2.1。

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

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30%。

肉制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25%,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

中西式肉制品结构从现在的45:

55调整为50:

50。

  ──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到2015年,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全面建立ISO9000、ISO22000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8%以下;肉类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到2015年,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生猪屠宰等落后产能淘汰5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以上。

屠宰加工企业进一步向畜禽主产区转移。

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50%,工业总产值达到9000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销售额占全行业市场交易总额的80%左右。

销售收入100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上的大企业集团达到10家以上。

  ──技术进步步伐加快。

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50%以上;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更新改造肉类加工业技术装备,重点企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减排全面推进。

到2015年,所有肉类工业企业建成与加工规模相适应的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全面推广畜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三废”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通过技术改造,单位产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全行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15%和10%。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建立原料安全供给体系

  适应我国畜禽养殖资源条件和肉类工业发展要求,以肉类工业结构调整引导农牧业生产,促进畜禽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优质、安全的肉用畜禽养殖基地,建立可溯源的原料安全供给体系。

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

以“工厂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模式改造传统畜禽养殖业。

以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为依托,按照“公司+畜禽养殖专业化组织”的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原则,与畜禽养殖专业化组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稳固的购销关系,建立畜禽原料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保障优质、安全肉用畜禽的稳定供给。

  

(二)加快屠宰企业的标准化改造与升级

  按照《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加快淘汰手工作坊和半机械化的小型屠宰厂(场),应用现代化屠宰工艺技术,促进屠宰企业的标准化改造与升级。

实施屠宰加工标准化改造与升级工程。

按照我国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和肉类工业发展的要求,促进屠宰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符合定点屠宰设置规划的定点厂(场),推动其对屠宰加工、肉品品质检验、冷藏运输、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等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建立肉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成ISO9000认证;对具备较好基础的定点屠宰厂(场),引导其通过ISO22000认证,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肉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和管理保障。

  (三)实施肉类加工品牌化战略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对外出口的需要,按照“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原则,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创建知名品牌。

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肉类产品分类分级和优质优价,逐步解决产品同质化、单一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

实施肉类工业品牌化工程。

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培育冷鲜肉、优质牛羊肉、禽肉和肉制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

加强对我国优良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或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升我国传统肉类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专栏1:

肉类工业品牌化工程

  1.指导企业制修订品牌建设方案。

针对区域资源条件和企业特点,明确企业理念和品牌定位;确立以诚信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品牌形象和建设目标。

制修订品牌建设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2.支持企业利用优势品牌整合产业链。

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链,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

建立覆盖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增强企业标准化管理、质量检验检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将以诚信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企业品牌文化理念落实到产业链的各职能部门和各工作环节。

  3.增强优势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立肉类产品质量追溯与召回机制,加强检测监管,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名、优、特、新肉类食品商标的注册管理和知名商标知识产权的保护。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监管体系,实行商标备案和监测评估。

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优势品牌

的建立与推广,增强其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国家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肉类加工机械装备的自主化水平,重点发展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更新改造肉类加工技术装备,推动重点企业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完善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实施肉类工业科技创新工程。

加快肉类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我国肉类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快肉类加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同时,着力提高我国肉类加工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改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成套性和稳定性差等现状。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肉类产业,推动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模式创新。

加快开发和推广畜禽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员工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员工技术水平。

  专栏2:

肉类工业科技创新工程

  1.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扶持新建科技创新基地/平台,重点滚动支持已建科技创新基地/平台。

培育肉类食品科技人才队伍,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包括肉类精深加工技术、肉类品质改良与保障技术、地方特色肉制品一体化加工关键技术、新型肉制品添加剂制造技术等。

形成若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肉类

加工产业集群,为我国肉类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积极发展屠宰和肉类加工装备制造业。

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同时,着力提高我国肉类加工业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开发高效成套屠宰设备,大型真空斩拌机、真空滚揉机和真空定量灌肠机等肉类加工设备,冷鲜肉、中式传统肉制品、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发酵肉

制品等肉制品加工设备,建设一批现代化示范生产线。

  3.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根据屠宰和肉类加工工艺过程的特点和需求,积极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称重、分级、信息和通讯技术,优化和监控生产过程,加速分类、切割、贴标、追溯和检验等工作流程,提高流程监控的自动化水平和透明度,降低生产成本。

运用在线检测、快速检测等技术和设备,加强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增强生产各环节的管理责任和信息衔接,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加快推广畜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推广以畜禽骨、血、皮等副产物为原料生产保健品、药品、食品配料等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病害畜禽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肉类产品冷冻、冷藏设备节能降耗技术;推广屠宰加工废水回收与综合利用、污染物减排技术;推广风送系统、现代化生

猪屠宰成套设备等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节能、节水、减排。

  5.加强企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技术培训、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

  (五)全面建设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全面推进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肉类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以守法、履职、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诚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诚信经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使肉类食品质量能够满足增强国民体质、改善营养供给的需要。

  实施肉类工业企业诚信建设工程。

肉类工业企业要在建立健全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诚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有效运行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切实加强进货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产品检验管理、广告宣传管理、合同管理、产品追溯与召回管理。

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教育、失信因素识别、内部信息采集、自查自纠改进和失信惩戒公示等机制,强化事前控制,确保事后追溯,落实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六)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根据肉类工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建立现代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推动肉类食品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实施肉类工业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着力培育一批以大中城市为销售重点的区域性肉品加工配送企业。

跨区域销售的肉类工业企业全部配置与流通范围相适应的冷链设施。

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冷库、冷藏运输设备等基础设施。

加强大型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增加冷藏运输车辆和工具的配备,对肉类食品专业批发市场按照冷链物流配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改造,建成肉品分割配送中心,建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七)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根据畜禽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和屠宰行业发展规划,以肉类加工为主导,促进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以及机械装备、食品添加剂、调味品等相关领域在内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肉类加工绿色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肉类工业绿色产业集群工程。

按照生态工业物质流动模式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基本要求,着力实现园区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共生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行管理创新,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

构建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肉类加工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和运行的整体协调性。

  专栏3:

肉类工业绿色产业集群工程

  1.减少能源消耗。

按照生态工业物质流动模式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要求,进行肉类加工园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或改造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实现园区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共生和循环、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特别是减少能源和水资源消耗。

  2.有效利用资源。

加强对畜禽血液、脏器、骨组织、皮毛绒等副产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全行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研究开发畜禽副产物增值利用技术、副产物有效成分的高效分离提取技术、产品纯化及回收技术、产品精制技术,开发生化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绿色环保加工处理技术,实现经

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减少污染排放。

研究开发屠宰加工污水减排技术、加工废水差异化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冷冻冷藏设备冷却水回收技术、冲洗用水等流量控制技术,开发并集成水污染物减排技术。

单位产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CO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