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90956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docx

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

第九章农业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

重点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在理解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的特点基础上,理解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的生产计划,掌握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种植业生产组织与管理

种植业生产是人们利用植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栽培或有目的的劳动干预以取得各种农产品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以及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栽培。

种植业生产管理的核心是按照种植业生产的特点来制订和安排种植计划、种植结构、种植布局和种植制度以及对种植业生产过程各阶段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一、种植业生产的特点

种植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种植业生产是以土地为基础土地是种植业生产不可代替的重要生产资料。

在其他部门的生产中,土地只起到劳动场所的作用,而在种植业生产中土地不但是劳动场所,而且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

作物生长需要根植于土壤并从土壤中不断吸取养分和水分,土壤肥力高低直接决定着作物产量。

因此,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投资于种植业生产首先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壤肥力,这样才能保证作物的高产稳产,也才能保证投资于种植业的效益。

(2)种植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植物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植物有机体要求一定的光热水土气等自然环境条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作物才能生长的好,才能高产。

因此,从事种植业生产为农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很重要。

这也说明种植业产量的高低不只是取决于农业劳动的数量与质量,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目前还不能完全摆脱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袭击的情况下,农业经营仍具有较大的风险,经营农业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种植业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种植业生产农闲不均,农忙时很多农活不能及时做完,农闲时农活很少,劳动力、农机具无活可做。

这种季节性的原因是由于种植业作物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作物的生产时间是由其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决定的,它是持续不间断进行的,而人们的劳动时间是按照农艺要求在规定时间进行的,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问题。

这一特点要求将不同季节的作物搭配种植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以克服因季节性而造成的劳动用工的不均衡性,以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

(4)种植业生产有较长的周期性种植业生产周期较长,一般短则半年,长则1—2年,有的甚至更长。

生产周期长必然引起资金周转慢,收益见效不快。

这一点也是经营农业应考虑到的。

(5)种植业生产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各地区分布的差异性和每种农作物对自然环境要求的特定性,客观产生了农业生产布局上的地域性。

如东北的大豆,新疆的棉花,河南的小麦,山西的谷子,江南的水稻等。

这一特点给经营者提出了因地制宜布局农作物生产的要求。

二、种植业的生产计划

种植业生产计划是组织农作物生产的依据。

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作物种植计划、阶段作业计划和技术措施计划。

(1)作物种植计划作物种植计划是确定一年内打算种植的作物种类、面积、田区安排以及各种作物的单产和总产。

确定种植计划,首先应掌握本农场(农户)的土地面积及其构成情况,土地的自然环境、质量、灌溉条件及其它情况。

其次确定种植面积。

这要根据市场需求供给趋势预测和作物轮作倒茬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决定。

在面积确定的基础上,再根据土地状况、生产条件、技术水平以及物资的保障程度,并结合往年产量,确定单产和总产水平。

(2)阶段作业计划阶段作业计划是年度种植计划的具体落实,又是组织生产过程的具体依据。

阶段作业计划是按农事季节编制的。

一般分为春耕春播计划,夏收夏种计划,秋收秋种计划、冬季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和冬季作物管理计划等。

编制阶段作业计划时应考虑:

第一,将各项作业安排在最适宜的农时进行;第二,根据作业进度及时组织各种物资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的供应;第三,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畜力和其它的生产资源。

(3)技术措施计划技术措施计划是实现种植计划的保证。

其主要内容包括种子需要量及种子处理计划、耕作播种计划、积肥施肥计划、排灌计划、病虫害防治计划、田间管理计划和收获计划等。

制定这些计划时,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增产措施;另一方面要讲求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防止盲目投资。

农作物产量和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但不能只看到这种关系的性质,还应该重视和研究产量与技术措施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增施一斤氮肥能增产多少斤粮食,多浇或少浇一次水对产量有多大影响问题等。

而且还应考虑在不同技术措施结构或不同投入水平下对产量的具体影响。

这样才能真正把技术措施计划和种植计划制订好。

三、种植业生产的时空布局

(一)种植业生产的空间布局

1.种植业生产的空间布局。

作物的空间布局,就是指生产单位所种植的作物在田地上的具体分布和落实。

作物合理的空间布局,是正确组织种植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也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各个农户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耕地类型不同,肥力状况不同,及作物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同。

因此,种植业的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

这是正确确定作物布局的主要原则和出发点。

根据这一原则应将主要作物布局在最适宜的耕地上种植,然后再考虑安排其它的作物种植。

这样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地尽其力和作物各得其所。

第二,尽可能集中连片种植。

集中连片地安排作物种植,不仅便于管理便于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能够产生规模效益,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生产费用。

第三,对于费工、运输量大、技术要求高和价值高的作物尽可能安排在近处。

这便于精耕细作和技术管理,还可以减少田间运输量,节约上下工时间和避免其他不必要的损失。

2.种植业空间布局的方法种植业空间布局常用的方法有:

(1)经验布局法即凭生产实践经验,根据土地肥力和作物特性等农业科学常识来安排作物布局。

例如,沙质土壤对禾本科植物(如水稻)生产不利,但对豆科植物尤其是花生却很适宜;红黄土壤对许多作物生长不利,但对茶叶、水稻、烟草生长却很好等等。

用这种方法来安排各个具体田块适宜种植什么作物,是一种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方法。

随着各地土壤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不同类型土壤地块档案的建立和完善,这种方法的使用更方便而且具有科学依据。

(2)单位面积产比法单位面积产比法(简称产比法)。

产比法是指在同一地块上既可以种植甲作物又可以种植乙作物的情况下,通过两作物之间的亩产比来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一般来说,产比高的作物就是这块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

下面用一个例子说明单位面积产比法的具体运用。

[例9-1]某农户有耕地30亩,分三类:

一类地15亩,二类地10亩,三类地5亩。

这三类地既可以种植玉米,又可以种植谷子。

这两种作物在三类土地上的产量比例关系如表9—1。

表9—1两种作物在三类土地上的产量比例关系

项目

耕地类型

玉米

谷子

亩产比

面积

1

2

1/2

一类地

2000

250

8

15

二类地

1800

240

7.5

10

三类地

1500

230

6.5

5

从表9-1可见,亩产比实际上是产品替代率。

这里,一类地上,玉米和谷子的产品替代率为8,即少生产1斤谷子时可多生产8斤玉米;二类地上,亩产比为7.5,即少生产1斤谷子可多生产7.5斤玉米;三类地上,少生产1斤谷子多生产6.5斤玉米。

可见,玉米应优先安排在一类地,然后再安排二类地和三类地。

现假定该农户在计划年度内若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和口粮用粮4.5万斤后,谷子的产量越多越好。

那么,怎样根据亩产比安排玉米和谷子的生产布局?

具体做法如下:

①先安排亩产较高的一类地,若全部一类地用于种植玉米,预计玉米产量为:

15×2000=30000(斤)

②计算需多少二类地种玉米,才能达到要完成的任务:

(45000-30000)÷1800=8.3(亩)

这就是说,全部一类地15亩加上二类地8.3亩用来种植玉米可以满足合同定购和生活用粮,剩下的1.7亩二类地和全部5亩三类地用于种植谷子,可生产谷子1.7×240+5×230=1558斤。

这样安排,既可满足社会需要和生活需要,又能获得较大的收益。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方法可用来研究什么样的种植结构和生产布局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线性规划模型由三部分组成:

①一个目标函数,即生产目的的函数表达式;②一组制约目标实现的线性约束条件,如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限制性生产要素;③为达到一定生产目的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或活动方式。

线性规划法可用如下数学模型表示:

MaxS=∑cj

(目标函数)

∑aijxj≤bi(资源约束方程)

ΣRijXj≥Di(需要约束方程)

Xj≥0(变量非负约束)

式中:

S表示目标函数值

Cj表示j种产品的价值系数

Xj(j=1,2,……n)表示方案中的各项实际活动

Rij表示j种活动生产的产品数量

Di表示某产品的需求量

aij表示j种活动对某种资源的消耗量

bi表示某种物资源的拥有量

[例9-2]假定某农户有50亩水浇地,适宜种玉米、棉花、瓜菜三种作物,各种作物每亩的投入产出系数、每亩纯收入和该农户拥有的资源量如下表(表9—2)所示:

表9—2各种作物每亩的投入产出系数、每亩纯收入和该农户拥有的资源量

约束条件

投入产出系数

资源

可供量

玉米

瓜菜

棉花

劳力

1000(工日)

15

20

30

肥料

1000(斤)

20

30

15

土地

50(亩)

1

1

1

每亩纯收入

20

30

35

根据合同规定,该农户至少要生产6万斤粮食(玉米亩产为2000斤)用来上交合同定购任务和满足饲料用粮。

问如何安排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使总收益最大?

根据题意,设玉米种植面积为X1,瓜菜种植面积为X2,棉花种植面积为X3,列出该问题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MaxS=25X1+30X2+35X3

并满足X1+X2+X3≤50(土地)

20X1+30X2+15X3≤1000(肥料)

15X1+20X2+30X3≤1000(劳力)

2000X1≥60000

X1,X2,X3≥0

运用单纯形法计算,得X1=30,X2=5,X3=15,种植30亩玉米,5亩瓜菜,15亩棉花,既可满足粮食的需要量,又能使该农户的收益最大。

(二)种植业生产的时间布局

种植业生产布局的另一个问题是布局好农作物的生产时间,安排好作物的轮作倒茬。

合理地布局作物的生产时间,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确定好复种、套种面积。

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种植两茬以上的作物的方式。

套种是指在前茬作物快收获时,利用作物的行间套种后茬作物的方式。

实行复种和套种,可以提高土地和日光的利用率,以时间之长,补空间之短。

提高复种、套种指数,可以弥补耕地不足,缓和作物之间互相争地的矛盾。

实践证明,这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但是,复种套种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复种指数和套种指数要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相适应。

否则,盲目增加复种套种面积反而降低经济效益。

第二、瞻前顾后,合理安排茬口。

各种作物生长的季节参差不齐,必须瞻前顾后合理安排茬口,前后茬在安排上要相互衔接,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耕地和劳力,实现增产增收。

第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在同一块地上农作物连作时间较长往往会降低土壤肥力或导致杂草丛生、病虫害频繁等问题。

如果实行轮作倒茬,就可以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如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换种植可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深耕作物与浅耕作物轮换种植,可以利用土壤的不同耕层的营养物质;水旱轮作不仅有利于消灭杂草,而且可以降低土壤的盐分和酸碱度,有利于改良土壤。

特别是有些连作的作物,如亚麻、甜菜、大豆、西瓜等实行轮作,可以使单产显著提高。

合理布局农作物生产时间的基本方法—轮作法。

轮作法是指在一定年限内和一定田区内对不同作物进行周期性轮换种植的方法。

农作物轮作法有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一是分区轮作。

就是把一定范围的土地,根据轮作周期年限划分成若干个面积基本相等、土地肥力近似的轮作田区。

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作物轮作方式,实行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

二是分块轮作。

就是根据作物生长要求和土壤水利等条件,在农场或农户经营范围内划分作物种植区,再在种植区内划分若干田块,轮换种植作物。

四、种植业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种植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较长,一般要经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作业过程。

在各个阶段中,作业的内容不相同,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不同,并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取得高产,就要合理组织农作物的生产过程。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就是要按照农业的技术要求,在严格的农时期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作业,并力争做到高产优质低耗,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一)组织种植业生产的基本原则

组织种植业生产一般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①准时生产原则。

即要做到不违农时和不误农时。

不违农时就是在有效的农时期限内完成作业。

不误农时就是不要错过作业的最有利的时机,即做到适时整地、适时播种、适时管理和适时收获。

这就要求组织生产时要“早”字当头,作业前充分做好准备,争取主动。

②比例生产原则。

由于各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不一致,有的是夏收作物,有的是秋收作物,同一作物有的早熟有的晚熟,因此,组织生产时要把不同作物按比例配合,这样有利于缓和生产的季节性矛盾。

③农艺操作标准化原则。

对每项农活都要制定作业操作标准,按作业标准进行操作。

这有利于保证作业质量,提高工效,增加产量。

④安全生产原则。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由于采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农业机械,经常会出现农药中毒和机电伤亡事故,因此,组织农业生产时一定要强调安全生产第一,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种植业生产组织的内容

组织种植业生产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阶段的组织管理工作。

每种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基本上都离不开耕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几个主要生产阶段。

每个阶段各具特点和有不同的工作要求。

(1)耕地工作的组织耕地是种植业的一项基础工作。

合理组织耕地工作的要求:

①严格按照农事季节适时进行耕地和平整土地工作;②严格按照土地耕作与平整的技术要求,保证耕作质量;③浅耕还是免耕,因地(地块的坡度和水土流失情况)制宜;④深耕还是浅耕,因作物制宜;⑤尽可能地覆盖地边地角和消除漏耕等。

(2)播种工作的组织播种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工作。

播种工作要遵守以下技术要求:

①按农事季节及时播种;②按规定的播种定量和播种密度播种;③按规定的播种深度播种;④按规定的株行距播种,播行要直,行距要匀,不漏播和重播;⑤移栽作物要按规定的移植期移栽,要求苗全苗壮。

(3)田间管理工作的组织田间管理工作包括间苗、定苗、整枝打杈、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喷药等。

各项作业的技术操作要求不同,必须严格按照各项农艺的操作规程和规定操作。

其基本要求是:

及时作业、保证质量和正确运用农业技术有计划的促进或控制作物生长。

(4)收获工作的组织收获工作时间紧,作业量大,一定要加强人力、畜力和机器设备的组织管理,尽可能地利用机器代替人畜力作业。

这十分有利于在短期内高效率地完成收获任务。

第二节林业生产组织与管理

林业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林业指森林的培育、经营、管护和利用的全过程,即包括造林、营林和对成熟林的采伐、利用等;狭义的林业仅指以培育林木为主要目的营林生产过程,包括造林和营林两项内容。

狭义的林业具有与种植业相同的性质,属于大农业的范畴,而广义林业中的采伐、集运、加工等过程,带有采掘业和加工制造业的性质。

农村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是针对狭义林业而言。

一、林业生产的特点

林业生产属于栽培业生产,与种植业生产具有相似的性质和特点。

但由于林木的特性和生产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原因,林业生产又具有相对更为突出的特点:

①森林是可再生性资源,可以永久为人们所利用。

森林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和保护,不仅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不断促进森林资源的再生繁衍和永久利用,反之,若利用与保护不当,则会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与衰败,甚至枯竭、死亡。

②林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

发展林业,从采种、育苗、栽植、管护到成林采伐、加工利用,一般要十几年、几十年。

在这么长的时期内需要年年投资,直到生产周期结束才能取得效益。

因此,发展林业生产应在林种选择上,要注意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并要正确处理好采伐与更新的关系,使林木的生长量、蓄积量和采伐量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③林业生产商品性较强,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应加强经济核算与管理。

④林业生产具有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上述特点,林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以营林为基础,造营并举,采育结合,造多于伐,以保持青山长在,永续利用;必须实行立体开发,综合经营,以林为主,农林结合,多种经营;必须以当地林业资源为依托,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地采用优质、速生、丰产树种,实行集约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三者的结合。

二、林业生产计划

林业生产过程可分为造林、抚育、采伐、利用等阶段,相对应林业生产计划包括造林计划、幼成林抚育计划、采伐计划和利用计划。

林业生产计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

制定林业生产规划或计划,应以经营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依据,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①适地适树原则,即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适生树种;②按造林目的不同(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规划相应林木的原则;③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综合效益。

林业生产计划是在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具体确定计划期内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营林方式以及现有林的经营管理工作。

林业生产计划,一般按作业项目编制,主要内容包括:

(1)更新造林计划更新是指在新旧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林中空地进行播种、植苗,以恢复森林资源。

造林是指在宜林荒山用人工播种、植苗或无性繁殖等方法营造新林。

更新造林计划应具体确定造林面积、更新面积等指标。

造林面积不应包括补植、重造以及治沙种苗面积。

计划期更新面积应大于或等于应更新的采伐面积。

另外对零星植树(即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四旁植树)只计株数不计面积。

(2)幼林抚育计划幼林抚育即从造林到幼林郁闭,采取松土、除草、施肥、灌溉、平茬、抹芽等管理措施,以提高幼林成活率,加速生长缩短林期。

幼林抚育计划通常用实际面积和计划面积来表示。

实际面积指三年内新造幼林和迹地更新幼林、进行中耕、除草、灌溉等的抚育面积;作业面积指各项作业的总和。

即各项作业面积乘以抚育次数的积的总和。

实际面积反映抚育的规模;作业面积反映抚育的集约程度和工作量大小。

(3)成林抚育计划成林抚育指为改善林木组成,提高林木质量和出材量,加速林木生长,对已经郁闭的林木进行间伐、整枝、除草等工作。

成林抚育计划主要确定两个指标:

抚育间伐面积=中幼林(龄)面积÷间伐间隔期

(4)林木改造计划林木改造就是对低产低值的天然次生林或残败的人工林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高产高值的林木。

此计划主要应确定两个指标:

林木改造面积==被改造林木总面积÷改造年限

林木改造出材量==年林木改造面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出材量

(5)种籽、苗木生产计划此计划应根据下一计划期直播更新造林面积和育苗面积计算。

计算公式为:

达到培育年限的苗产量=单位面积某树种育苗面积×苗木产苗量×合格率

综合上述各项作业计划,可编制生产计划表。

表格形式如下表9-3。

表9-3年度营林计划

项目

计量

单位

××年计划

合计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三、林业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

林业生产过程指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的全过程。

对林业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主要是对上述环节的组织管理。

(1)育苗生产的组织采种育苗是造林的基础工作,选用良种壮苗是保证林业生产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效果好的重要保证。

为了获得优质高产的林木种子,必须在最佳采种期适时采种,根据种子特性进行处理和储藏,严格种子的品质检验,为出壮苗、出好苗把好关。

在发达国家,苗木培育已逐渐向专业化经营、机械化容器化生产和工厂化管理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塑料大棚、容器、营养砖等育苗新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2)造林生产的组织根据所用造林材料的不同,造林方法主要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三种。

播种造林又称为直播造林,即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

播种造林施工技术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也有较高的要求,用种量大、成林缓慢。

其生产组织应围绕播前整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等环节,做好物资供应和人、蓄、机力的组织安排。

植苗造林又称为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它是用苗木作材料造林。

植苗造林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稳定,用量省,但技术操作和生产组织较复杂,要求做好挖坑、运苗、栽培、灌水、培土等管理工作。

分殖造林又称为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及竹子的地下基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

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但不宜多代连续营养繁殖),造林过程比较简单,具有省工节约费用的特点。

但与播种造林相似,要求有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特别是要求造林地土壤湿润、疏松,以利于插穗生根成活。

(3)抚育管护的生产组织成林的抚育管护主要包括抚育间伐和森林的保护管理。

幼树抚育的组织工作主要是围绕除草、治虫、灌水、松土和整枝修剪等进行的。

抚育间伐是指从幼林郁闭起到成熟主伐前的一段时间内,定期重复的伐除部分林木,为留存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这是培育森林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扩大木材来源的重要途径。

森林管护主要是防治病虫害,防止火灾和人为的破坏。

要根据情况,制定林木病虫害防止措施,严格种苗的检疫手续,健全森林保护制度,贯彻执行《森林法》,坚持依法治林。

四、林业生产经营效果评价

(一)林业生产经营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

1.林地生产率反映林地生产率的指标主要有:

(1)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生长量

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立木蓄积量÷有林地总面积(立方米÷亩)

立木生长量=立木蓄积量÷林龄(立方米÷亩)

(2)单位面积立木增殖

单位面积立木增殖=立木生长量×林价÷有林地面积(元∕亩)

(3)单位面积年均营林纯收入

单位面积年均营林纯收入=营林总产值-营林总成本÷营林总面积×经营周期

2.单位林产品成本或费用单位林产品成本或费用是评价用材林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常用以下指标反映:

单位林产品成本=林产品总成本÷林产品总产量

单位立木成本(费用)=每亩作业总成本÷每亩立木蓄积量(元∕立方米)

3.资金盈利率资金盈利率反映营林全部投资的盈利程度。

若进行动态分析和现值评估,可采用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1RR)等指标。

资金盈利率=(林场营林利润总额÷营林投资总额)×100%

4.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灌木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林网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造林成活率=(成活株数÷造林总株数)×100%

造林保存率=林木保存面积(或株数)÷造林总面积(或株数)×100%

6.森林的社会公益价值森林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能发挥多种社会效益。

对森林社会公益价值的评价比较复杂与困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水源涵养效益——森林土壤的降水储存量;

防止水土流失效益——森林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