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8877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

答案+八年级化学精典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

P7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液态的水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1—4

颗粒状石灰石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P7讨论:

区分: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

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习题1、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举例见第2题)

2、

(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3、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4、

(1)

(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

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

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cm露出顶部。

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

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

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s~3s即可点燃蜡烛。

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

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

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

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

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

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

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

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

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P15步骤2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P15步骤3现象:

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少

P16步骤4现象: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对其呼气的一块上有水雾出现

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P19讨论1.细口瓶塞子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避免塞子沾染桌上的杂质而污染试剂。

2.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在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倒入以防止液体溅出。

3.拿细口瓶倒液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变质。

把瓶子放回原处是为下一次使用提供方便。

附:

倾倒液体的方法:

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应将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将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瓶口紧靠容器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把瓶口在容器口上贴靠一下(以防止瓶口残留液腐蚀标签)。

最后盖好瓶盖,放回原处。

P20讨论:

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

P20[实验1-8现象]

(1)中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碳酸钠粉末消失。

(2)锌粒表面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锌粒变小。

P21[实验1-9]酒精灯灯焰中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P21讨论:

1、不能,液体沸腾出后可能伤人

2、不能,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3、不能,热试管骤冷会破裂

4、手持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外焰处左右移动试管,如果试管固定可以移动酒精灯。

补充:

对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位置在距试管口1/4处,长柄在下短柄在上,手握长柄,拇指不可按短柄,防止试管夹松开试管滑落。

不可用手夹持试管,以防烫手。

对盛固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防止湿存水或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后,倒流回试管底部遇热造成玻璃破裂。

先对试管均匀加热,然后集中在盛固体部分加热,防止受热不匀使试管破裂。

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保持45°倾角,加热部位在斜面下方,并且试管口不准对着人。

这些措施都是防止液体沸腾时溢出,或者发生暴沸时冲出伤人。

P22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是:

加热时,受热容器外壁不能含水,以防止受热不均而破裂。

操作时,先要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以防局部受热而使试管破裂。

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要使管口向斜上方倾斜(约45°角度),不得将试管口对人,以防液体喷出试管口而伤人,加热时,还要不断振荡试管,以防止局部受热沸腾而飞溅。

P22[实验1-10]现象:

(1)试管中有蓝色沉淀出现;

(2)试管中的蓝色沉淀转化为黑色不溶物。

P27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分析:

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P27讨论:

如果整个装置密封不好、红磷的量不够或没有等到红磷熄灭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均有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另外,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含量不断减少,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就不能燃烧了,故瓶中还有少量残余氧气。

P29讨论:

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

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P30讨论:

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P33习题1.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

2.

(1)B

(2)C(3)A(4)C

3.氮气 、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4、略

5.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答案可有多种。

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

P34【实验2-2】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

P34【实验2-3】现象:

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

硫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微弱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P34讨论:

物质在空气里燃烧不如在氧气里燃烧剧烈,这说明物质的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而不是与空气里的其他成分反应)。

空气里氧气含量只有约1/5,物质的燃烧反应没有在纯氧中剧烈,这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P34【实验2-4】现象:

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P35讨论:

1、

实验编号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方程知识见第五单元)

实验2-1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

实验2-3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硫+氧气

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

实验2-4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3Fe+2O2点燃Fe3O4)

2、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另一共同特征是这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的反应。

P36习题1、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液氧、固态氧为淡蓝色。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  

氧气的化学性质:

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点燃Fe3O4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5O2点燃2P2O5(4)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2点燃SO2

(5)碳在氧气中燃烧:

C+O2点燃CO2(碳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碳不充分燃烧)

(6)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2H2+O2点燃2H2O(7)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O2点燃2CO2

(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2O2点燃CO2+2H2O(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氧气的用途:

用于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等

2、氧气助燃,氮气却不助燃;氧气可以和金属,氢气等物质反应,氮气却不能;氮气可以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氧气则不能。

3、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瓶内若木条复燃就是氧气

4.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硫+氧气

二氧化硫铝+氧气

氧化铝

5. 

(1)C

(2)D(3)C(4)BD

6、燃料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应生成CO2等

P37[实验2-5]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1)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得很慢,放出的O2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加MnO2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MnO2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P37[实验2-6]现象: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继续放出的O2

P38[实验2-7]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1)

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内水面下降

反应产生气体,气体把水排出集气瓶

(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反应产生的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P38讨论:

共同特征是它们都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P39讨论:

(1)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木块、棉花、胶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2)(铁架台左边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铁架台右边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松开两手,使它冷却,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

 

(4)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P40(5)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6)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倒会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P41

(1)

现象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木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

(2)

现象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3Fe+2O2点燃Fe3O4)

MnO2

P42习题1、

过氧化氢水+氧气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方程式

碳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C+O2点燃CO2以上三个化学反应中

都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

(1)C

(2)B(3)A(4)D

3、

(1)会有一段水柱倒吸进导管

(2)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水流到试管底,引起试管底部破裂。

(3)应该先预热,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4)防止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如

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间不够;

用排水法收集,开始时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

用排水法收集,没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等。

4.目的一是可以防止燃烧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

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目的不同,若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防止集气瓶底部炸裂,可以用细纱来代替;若是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不能用细纱代替。

P44本单元小结:

一、氧气的性质、用途:

物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氧气

(O2)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点燃

 

点燃

①C+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

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O2==SO2(空气中:

淡蓝色火焰;氧气中:

紫蓝色火焰)

点燃

 

点燃

③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固(+固)]或[固+液]

反应原理

MnO2

2KMnO4====K2MnO4+MnO2+O2↑或2KClO3MnO22KCl+3O2↑或2H2O2====2H2O+O2↑

仪器装置

P39图2-17或P111图6-11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验满(验纯)

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P47讨论:

1、有新物质生成,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2、没有变化。

P49习题:

1、三种状态:

气态、液态和固态。

2、方法较多,如把新鲜的植物(菜叶、树叶、水果等)密封于干燥的塑料袋内,不久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3、混合物

(1);纯净物

(2)(3)(4)(5)(6)(7)(8);单质

(2)(6)(7);化合物(3)(4)(5)(8);氧化物(3)(4)(8)

4、

(1)不正确。

自然界中的氧气、氮气就是单质。

(2)正确(3)不正确(4)正确

(5)不正确。

只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才是氧化物。

P49开始时红色慢慢扩散,静置较长时间后得到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

P50活动与探究:

向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1、现象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

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2、(P51)

烧杯A

烧杯B

现象

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解释

分子的运动。

烧杯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

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P51讨论: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

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

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

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

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

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P53家庭小实验:

1、不等,混合后所得体积小于这两体积之和。

因为豆子之间有间隔。

2、不等,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mL。

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mL。

P53习题1、

(1)间隔间隔较大间隔较小

(2)不同同(3)原子分子2、

(1)B

(2)B(3)CD

3、

(1)不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扩散。

(3)有阳光的地方温度较高,较高温度和通风都可加快湿衣服上水分子的运动,使其较快地运动到空气中去。

(4)香水和汽油分子不断运动,如果不密封保存,分子会运动到容器外,造成损失。

(5)水蒸气改变的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所以其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6)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到钢瓶中。

4、

(1)正确

(2)不正确。

CO2、H2O等化合物分子都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

(3)不正确。

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不是一种分子。

(4)不正确。

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只是混合在一起,并没有相互反应,仍各以其分子形式存在。

(5)正确。

P55活动与探究第一问:

①加入明矾的两个烧杯经静置后,河水变得较澄清;没加明矾的烧杯静置后,河水也略微澄清,但不如加明矾的烧杯中的水澄清。

②经过滤后的水变得更澄清。

第二问:

漏斗的代用品可以用各种饮料瓶自制;滤纸可以用脱脂棉或半透膜等代替。

P56[实验3-3]现象:

盛软水的烧杯出现了非常丰富的泡沫,而盛硬水的烧杯则没有泡沫出现。

P56[实验3-4]实验后得到的蒸馏水硬度较低,因为将肥皂水倒入后产生了更丰富的气泡。

P58习题1、

(1)吸附,沉降。

(2)硬,软。

(3)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蒸馏;三;沉淀、过滤、蒸馏。

2、B3、自然界中的水始终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其中必然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

4、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5、略

P64习题1.农业用水70.43%,工业用水20.14%,生活用水9.43%。

2、1650mL

3、4.32L。

滴漏浪费巨大,应及时修理,并在平时应注意定期检修。

4、略5、略

P72习题1.

(1)B 

(2)B (3)B2.一种氧原子是由8个质子、8个中子和8个核外电子构成的。

因为中子不带电,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所带电荷相反,所以,整个氧原子不显电性。

3.N14.01,Cl35.45,Na22.99,Fe55.85

4.钠最多,铝最少。

因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铝最大。

P73讨论: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P74活动与探究:

1略。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P76活动与探究:

1、①6号元素为碳,符号C,核外电子数6,相对原子质量12,为非金属元素(以下顺序相同)。

②7号:

氮,N,7,14,非金属。

③12号:

镁,Mg,12,24,金属。

④14号:

硅,Si,14,28,非金属。

⑤16号:

硫,S,16,32,非金属。

⑥18号:

氩,Ar,19,39,95,稀有气体。

⑦20号:

钙,Ca,20,40,金属。

⑧29号:

铜,Cu,29,63.5,金属。

⑨47号:

银,Ag,47,108,金属。

2、除第一周期外,每周期开头为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这说明元素之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名称与这一规律有关。

P77习题1.

(1)A 

(2)C2、3参考课本P75表4-34.Cu,Zn,Ag,Cl,Ca

P80习题1.

(1)17387得到

(2)少于失去(3)82惰性(4)正阳负阴阳阴不显2.C

P81讨论:

①H表示氢元素或1个氢原子。

②2H表示2个氢原子。

③H2表示氢气这种物质或1个氢分子或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

④2H2表示2个氢气分子。

P83活动与探究:

2、记忆歌诀:

正一氢钠钾和银,氟氯溴碘负一寻;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四二是碳三二铁,一二铜汞一三金,硫逢双价二四六,锰为二四六和七,单质规定为零价。

P84活动与探究:

1、在SO2里,O为-2价,根据化合价为0的原则,S肯定为正价。

设S的化合价为+x。

+x+(-2)×2=0,求得x=+4,所以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为+4价。

2、NaBr、CaO、Al2O3、NO23、二氧化锰、氧化铜、三氧化硫、碘化钾、氯化镁

P86习题1.

(1)B  

(2)B (3)C(4)B (5)A (6)A2.

(1)4CO2 

(2)3K (3)8NO2 (4)7N  (5)H2

3.S+4,  Na+1,  Ca+2,  Ag+1, W+64.

(1)+2   

(2)+4   (3)+5   (4)-3

5.BaO,    SO2,     CO,   N2O5,   MgO,   CaO6.KCl,   FeCl2,   AlCl3

7.

(1)71    

(2)98    (3)748.9∶89.46.7%10.碳酸氢铵

P91表格:

方案一现象:

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方案二现象:

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只是由于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但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P92[实验5-1]天平不平衡,反应后小烧杯中的物质比反应前轻了。

[实验5-2]反应后所得的产物比镁条的质量重。

P93讨论1、实验5-1生成物二氧化碳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反应后小烧杯中的物质比反应前轻这种情况;

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