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485784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docx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

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

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

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

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

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

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

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

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

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

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

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

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

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

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

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

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

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

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

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

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

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

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

“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

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

“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如是说。

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

’”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

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26年以后。

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30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2010年,叶嘉莹领衔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

2012年6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

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

”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6.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家有门户石

吴昌勇

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

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

和白石河齐名的,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

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头,柴垛一样码着,各家各户门前修着花坛,花坛四壁镶嵌着核桃大小,或拳头大小的石头,看上去亲切自然。

稍大一点的石头放在屋门口,当做凳子坐。

到了夏季,在屋外乘凉,坐着石凳摇着蒲叶扇,神仙一样快活自在。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

相对于其他村组,这是一个好不容易有个平坦处的小山村。

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动脑一想,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

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

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

老百姓都说,真真地没有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门面。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让百姓出门进屋一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

镇上干部心存忐忑地进村开会征求意见,没想到老百姓满口答应,都说有了门户石,我们就真的成了高门大户的庄稼人,就真的有门户了。

群众会前脚结束,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

石头上刻啥字,百姓说了算。

各家各户晚上回家坐在一起好生商量,细细揣摩,像给初生的娃娃起名字一样挖空心思,然后归拢定夺。

第二天师傅到家,要了字样,按照各家意思一锤一凿隶书刻字。

石质坚硬,落锤下凿火星四溅。

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嵌进石身的字体遒劲有力,后经红漆统一上色,喜庆且规整。

百姓每天早起洒扫庭院,非要用湿抹布擦去石身上的灰尘,他们笑着说,门户石就是门脸,不洗把脸咋能成。

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

村里有个姓寇的中年妇女,门户石上刻着“富宅”二字,想来想去拿不定发家致富的门道,就到镇上讨主意。

镇上干部到她家一看,房屋宽敞通透,灶台收拾得干净利落,就问她炒菜做饭的手艺如何。

她呵呵一笑,家常饭菜倒是拿得出手。

邻居搭话,她的几个菜弄得有滋有味,逢年过节,我们都尝过,一点儿也不比城里馆子里炒的菜差。

镇上干部遂建议她开办农家乐,日后村子来游客观光赏景,起码能有口热饭菜嘛。

“行不行?

”寇姓主妇是个急性子。

“保准行!

”镇上干部打了包票。

“得起个响亮点的名字?

”女主人笑吟吟地望着干部。

“‘女人不是月亮’咋样?

你的事业像日头一样才美气哩。

女主人再笑,“是不是月亮,得先试试哟。

寇姓妇女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她逢人便说,多亏了这面门户石,多亏了镇上干部的好点子。

这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

见到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粗或细的门户石,心里安稳,也暖和。

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

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达。

红石河里的石头也一下子成了宝贝,外地游客到白河,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看刻字的石头如何种子一般播撒在人心。

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

村里人说,红石河里的石头是最好的礼物。

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摘编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红石河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欢快明朗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交代红石的用途,体现了村民对红石的喜爱,为下文他们接受镇干部的建议,用刻有核心价值观的石头做门户石做铺垫。

C.“笑吟吟”和“再笑”是神态描写,文中描写寇姓主妇的两次笑,体现了她对镇上干部建议他开办农家乐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D.文章风格明快,语言朴实,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读者感受干部和村民火热的情怀,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8.如何理解“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6分)

9.文章以“家有门户石”为题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

父炽,隋太傅。

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

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

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

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

诸兄更谓威曰:

“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

汝效此道,复欲何求?

名位不达,固其宜矣。

”威笑而不答。

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

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

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高祖常谓裴寂曰:

“今之叔孙通也。

”武德元年,拜内史令。

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

又尝谓曰:

“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

”威惧,顿首谢曰:

“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

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

”高祖笑曰:

“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

”及寝疾,帝临问。

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

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

葬曰,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

有文集十卷。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B.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共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C.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D.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是古代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也常用于书信表奏,表示致敬的客套语。

B.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窦氏家族在汉朝和后魏都贵为外戚。

C.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文中代指后宫,与“归去风池夸”中的意思相同。

D.关东在古代说法不一,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现代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威偏好文史,通晓礼仪。

他喜爱文史,被讥为“书痴”,著有文集十卷;他参与制定朝廷典制,被称为“今之叔孙通”。

B.窦威行事执着,坚守原则。

虽然个人做法受到兄长们质疑,但他却笑而不答;杨秀征召他,他因杨秀常不讲礼仪称病归田。

C.窦威位高权重,深受宠信。

他贵为皇亲国戚,官至内史令;博学多识,奏事时仪态大方,多引古事,高祖常与其促膝而谈。

D.窦威为官谨慎,深享哀荣。

因外戚身份,他小心为官;在他患病时,高祖亲临探视,去世后,高祖让太子及百官前去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

(5分)

(2)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日

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上

方岳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①邗沟:

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

②蹀躞:

小步行走。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15.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

试作比较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阐明了如果“,”国家就会灭亡的道理,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另一种意义。

(2)杜甫《登高》中的“”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

究其原因,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

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

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

要讲的“好故事”,就是以小见大的故事。

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故事”,(),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耀看的人性微光。

相比选择好故事,“讲好”故事更为复杂。

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固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

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究其原因,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响应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B.究其原因,是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C.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D.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挖掘题材内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画龙点睛喧宾夺主无与伦比活灵活现

B.锦上添花反客为主无与伦比有血有肉

C.画龙点睛反客为主独一无二活灵活现

D.锦上添花喧宾夺主独一无二有血有肉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讲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B.切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C.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

D.小切口地展现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

20.林老师是刘知远母亲的老同学,生病住院了,母亲让刘知远代为看望。

他来到医院时,林老师正在做手术。

因公务在身。

他只好留下礼品和一张便条后离去。

请代刘知远写这张便条,要求表述简明,措词文雅得体。

(不超过50个字)(5分)

21.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站在员工的角度,使用反问句式,对企业主观点给以反驳。

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

(6分)

最近一段时间,“996”成为了热点话题。

所谓“996”,是指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企业主:

①现在世界经济形势十分复杂。

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所以要通过大规模延长工时来维持发展。

③试想,哪家企业愿意聘用那些反对“996”、只混日子不奋斗的员工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相辅相生的,物理定律说: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还说: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的成长与此何其相似啊!

请结合自己最近三年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感悟与展望。

要求:

明确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兰州一中2019届高三冲刺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C(“从全社会彻底消失”误)

2.D(文中未引述《诗》《春秋》)

3.A(B项的“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c项的“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D项的“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这三项推断,均属“于文无据”)

4.D原文为“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

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

5.B(A.“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曲解文意。

C.“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不准确,原文为“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

D.“就是”过于绝对,且从原文看,“乐观之生活”还应该包括其对古典诗词的坚守与喜爱。

6.①叶嘉莹先生清丽脱俗,高雅飘逸,展现了诗人的修养;②从小便受诗词熏陶,后来身处乱世,辗转漂泊,以古典诗词教书育人,通过诗词将悲欢情绪传达出来,与诗词情缘极深;③回归祖国后,各处讲学,设置奖学金,献身于古典诗词的传播与保护工作,用诗词点燃他人。

7.C(“女主人再笑”体现的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8.①石头记录着村民和干部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